《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运行与实践》从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脉络着手,立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运行和实践等背景,坚持问题导向思路,通过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研判,剖析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进而探索其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与制度实践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本书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发展、制度基础、主体定位与运行、项目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和运行方式,试图通过对其制度、运行和实践中的功能分析探求其功能有效发挥的路径和渠道。
本书适合普通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生作为教材选用,也可供对公共事业管理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刘志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第1章 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发展1
学习目标和要求1
案例导入1
1.1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脉络2
1.1.1 公共产品:来源于经济学的核心概念2
1.1.2 社会公平:来源于新公共行政学的旨趣6
1.1.3 实证主义:来源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8
1.2 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形成9
1.2.1 公共事业的类型及特点9
1.2.2 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10
1.3 公共事业管理的视角演进11
1.3.1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思想基础11
1.3.2 作为一场运动的新公共管理13
本章小结15
核心概念16
思考题16
扩展文献16
阅读材料16
第2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基础18
学习目标和要求18
案例导入18
2.1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沿革19
2.1.1 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19
2.1.2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21
2.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法律23
2.2.1 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概述23
2.2.2 政府组织管理法律制度24
2.2.3 社会组织管理法律制度27
2.2.4 公用企业组织管理法律制度30
2.3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32
2.3.1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32
2.3.2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33
2.3.3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35
本章小结38
核心概念38
思考题38
扩展文献38
阅读材料39
第3章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组织40
学习目标和要求40
案例导入40
3.1 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角色41
3.1.1 政府组织的概念及特征41
3.1.2 政府组织的职能优势43
3.2 政府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与存在的问题44
3.2.1 政府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44
3.2.2 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8
3.3 政府职能转变新趋势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49
3.3.1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49
3.3.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模式51
3.3.3 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路径52
本章小结55
核心概念55
思考题55
扩展文献56
阅读材料56
第4章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58
学习目标和要求58
案例导入58
4.1 社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角色58
4.1.1 中国语境中社会组织的内涵58
4.1.2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60
4.2 社会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空间、内容和方式63
4.2.1 社会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空间63
4.2.2 社会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64
4.2.3 社会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65
4.3 公共事业管理中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和制度瓶颈68
4.3.1 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68
4.3.2 阻碍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因素71
本章小结74
核心概念74
思考题74
扩展文献74
阅读材料75
第5章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市场组织76
学习目标和要求76
案例导入76
5.1 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角色77
5.1.1 市场的概念及特征77
5.1.2 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78
5.2 市场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优势与局限79
5.2.1 市场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优势79
5.2.2 市场组织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80
5.3 公私合作治理的典范——公共事业民营化82
5.3.1 公共事业民营化的理论基础82
5.3.2 国外公共事业民营化的实践及启示83
5.3.3 我国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政策选择86
本章小结89
核心概念90
思考题90
扩展文献90
阅读材料90
第6章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92
学习目标和要求92
案例导入92
6.1 公共事业项目的形成93
6.1.1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93
6.1.2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提出与认定94
6.1.3 形成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基本原则96
6.2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97
6.2.1 确立目标97
6.2.2 制订计划97
6.2.3 拟定方案98
6.2.4 选择方案98
6.3 公共事业项目的社会评价98
6.3.1 项目社会评价的含义和功能98
6.3.2 项目社会评价的内容101
6.3.3 项目社会评价方法概述102
6.3.4 公共事业项目社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03
6.3.5 社会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03
本章小结106
核心概念106
思考题106
扩展文献107
阅读材料107
第7章 科技事业管理109
学习目标和要求109
案例导入109
7.1 科技与科技管理111
7.1.1 科技与公共科技111
7.1.2 公共科技管理的概念112
7.1.3 公共科技管理的内容113
7.2 科技管理思想116
7.2.1 新古典框架下的科技管理思想116
7.2.2 “新公共管理”趋势下的科技管理思想117
7.3 科技管理体制比较117
7.3.1 科技管理体制的类型118
7.3.2 国外科技管理体制与变革趋势119
7.4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123
7.4.1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124
7.4.2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评价126
本章小结128
核心概念128
思考题128
扩展文献129
阅读材料129
第8章 公共文化事业管理131
学习目标和要求131
案例导入131
8.1 文化事业管理概述133
8.1.1 文化133
8.1.2 文化事业134
8.1.3 文化事业管理135
8.2 中外文化管理思想136
8.2.1 中国文化管理思想136
8.2.2 西方文化管理思想136
8.3 中外文化管理体制比较137
8.3.1 外国文化管理体制137
8.3.2 中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139
8.4 中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141
8.4.1 中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42
8.4.2 中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142
本章小结144
核心概念144
思考题145
扩展文献145
阅读材料145
第9章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149
学习目标和要求149
案例导入149
9.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界定及特征151
9.1.1 公共卫生的概念151
9.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概念152
9.1.3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界定152
9.1.4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特征152
9.2 中外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概况154
9.2.1 国外公共卫生事业管理154
9.2.2 古代秦汉时期卫生事业管理155
9.2.3 近代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55
9.2.4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共卫生管理156
9.3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改革157
9.3.1 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历程157
9.3.2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框架159
9.3.3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161
9.4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目标162
9.4.1 公共健康水平目标162
9.4.2 公共卫生服务目标163
9.4.3 公共卫生公平目标164
9.4.4 公共卫生科技目标165
9.4.5 公共卫生机制目标165
核心概念166
思考题166
扩展文献166
阅读材料167
第10章 公共体育事业管理170
学习目标和要求170
案例导入170
10.1 体育事业管理概述173
10.1.1 体育173
10.1.2 体育事业173
10.1.3 体育事业管理174
10.2 中西方传统体育思想174
10.2.1 中国传统体育思想175
10.2.2 西方竞技体育思想176
10.3 中外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比较176
10.3.1 国外体育事业管理体制176
10.3.2 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78
10.4 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80
10.4.1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0
10.4.2 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81
10.4.3 中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182
本章小结183
核心概念183
思考题184
扩展文献184
阅读材料184
第11章 社会保障管理187
学习目标和要求187
案例导入187
11.1 社会保障管理概述190
11.1.1 社会保障概念由来190
11.1.2 社会保障的内涵190
11.1.3 社会保障管理的含义191
11.1.4 社会保障管理的必要性191
11.2 社会保障管理的理论基础192
11.2.1 社会公平理论192
11.2.2 国家干预理论193
11.2.3 国民权利理论194
11.3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内容195
11.3.1 社会保障项目管理195
11.3.2 社会保障事务管理197
11.3.3 社会保障水平管理199
11.4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00
11.4.1 社会保障管理的责权划分模糊200
11.4.2 社会保障服务尚未实现一体化201
11.4.3 社会保障网络还面临安全漏洞201
11.5 影响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因素202
11.5.1 文化价值理念202
11.5.2 制度路径依赖203
11.5.3 经济社会发展203
11.5.4 人口结构变化204
11.6 国际社会保障管理的主要模式204
11.6.1 集中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205
11.6.2 分散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205
11.6.3 集散结合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206
11.7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对策建议206
11.7.1 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管理206
11.7.2 优化社会保障日常管理207
11.7.3 重构社会保障战略管理207
本章小结208
核心概念208
思考题208
扩展文献209
阅读材料209
参考文献212
本书为上海市第四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322005)的研究成果。本书从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脉络着手,立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制度、运行和实践等背景,坚持问题导向思路,通过对社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研判,剖析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进而探索其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与制度实践部分。在基础理论部分,本书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发展、制度基础、主体定位与运行、项目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和运行方式,试图通过对其制度、运行和实践中的功能分析探求其功能有效发挥的路径和渠道。
在制度实践部分,本书围绕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等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着力于从制度、运行和实践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在借鉴和比较域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各相关领域主要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建议,以发现中国公共事业管理具体制度发展的可行路径。
本书写作分工如下(按撰写章节为序):
孙莉莉:第1 4 6章;
吴磊:第2 3 5章;
曲大维:第7章;
丁卓菁:第8 10章;
沈世勇:第9 11章。最后由刘志欣、孙莉莉对全书进行修改、统稿。
我发现这本书在语言表达和结构组织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性与流畅性的完美结合。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公共管理,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自然得仿佛浑然天成,让人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一个复杂议题的完整学习路径。特别是关于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的章节,其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它强调的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通过制度设计将系统韧性嵌入到日常运行之中。例如,书中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中跨部门协调机制的探讨,不仅描述了理想模型,更引用了大量真实案例来佐证,揭示了信息不对称、责任推诿等“人性弱点”如何在危机中放大系统风险。这种将高屋建瓴的制度分析与具体的人性博弈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全书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提升了对复杂系统管理的认知维度。
评分翻开这本名为《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运行与实践》的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科书,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公共部门运作逻辑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公共服务(比如供水、能源或交通)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对“公共事业”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动态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现实政治经济约束下,各种制度安排是如何产生并相互作用的。比如,对于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展示了其理论上的效率优势,更细致地描述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商业回报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点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接触项目管理的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读完相关章节,我不再仅仅把PPP看作一个抽象的金融工具,而是一个充满博弈和妥协的复杂治理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紧密贴合实际操作难点的分析框架,是提升实践者战略思维水平的绝佳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行业前辈在娓娓道来,充满了对实践细节的深刻洞察力,而非空中楼阁般的宏大叙事。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运行”层面的关注,这一点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会轻描淡写地带过。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流程图,而是深入到具体执行层面可能遇到的摩擦点和灰色地带。例如,书中关于公共事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挑战那部分,详尽地描述了如何量化“服务质量”和“社会公平”这两个往往相互冲突的目标。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工具箱和思考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监管有效性时所展现的审慎态度——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励企业创新,又能有效防止市场失灵的监管框架,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对人性、对市场机制的深刻理解。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高强度的实战课,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面对复杂情境时沉着应对的信心。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横跨“制度设计”、“日常运行”到“社会实践反馈”的完整闭环分析体系。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启发来自于它对“制度”的解构。作者没有将制度视为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历史、文化和利益群体互动下涌现出来的动态结果。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下,公共事业产权结构变迁的梳理,清晰地揭示了制度变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驱动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开始反思我们当前所遵循的某些“最佳实践”,是否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非永恒真理。这种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是任何纯粹的“操作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对于希望从管理者转型为战略思考者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解剖现实、重塑认知的锐利手术刀。
评分对于那些习惯于在图书馆里寻找“速成秘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厚重,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扎实的体系性和包容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管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会这样管理”的深度探源之作。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的理论工具融入到公共事业的具体管理场景中,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公众参与”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作用差异的细致描摹。在某些治理模式下,参与是提升合法性的关键;而在另一些模式下,它可能成为效率的阻碍。这本书没有简单地鼓吹某种单一的“万能药”,而是教会读者如何根据不同的制度土壤,选择最恰当的“治理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智慧,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真正触及了公共服务领域永恒的治理难题:如何在效率、公平与民主之间找到那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