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等效变换、电路的基本定理、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含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含耦合电感的电路与变压器、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简介。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1.1实际电路概述 1.1.2电路模型 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2.2电压、电位及电动势 1.2.3电能和电功率 1.3电路元件 1.4电阻元件 1.4.1电阻的电压电流关系及伏安特性 曲线 1.4.2电阻元件的功率和能量 1.4.3特殊的电阻元件 1.4.4电阻元件的工程应用基础 1.5独立电源 1.5.1理想电压源和实际电压源 1.5.2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 1.6受控电源 1.7基尔霍夫定律 1.7.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7.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8电路中电位的计算 习题 第2章电路的等效变换 2.1等效变换 2.2电阻的等效变换 2.2.1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2.2电阻的星形联结与三角形联结的 等效变换 2.2.3电桥电路 2.3独立电源的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2.3.2电流源的并联和串联 2.3.3实际电源的等效 2.3.4多电源电路的等效 2.4受控源的等效变换 2.5无源二端电路的等效 习题 第3章电路的基本定理 3.1叠加定理 3.2替代定理 3.3等效电源定理 3.3.1戴维南定理 3.3.2诺顿定理 3.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习题 第4章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4.1电路的图 4.2支路电流法 4.3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4.3.1网孔电流法 4.3.2回路电流法 4.4结点电压法 习题 第5章含有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阻 电路 5.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5.1.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特性及 电压传输特性 5.1.2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的分析 方法 5.2集成运放的基本运算电路 习题 第6章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6.1动态元件 6.1.1电感元件 6.1.2电容元件 6.2换路定则及初始值的确定 6.2.1换路及换路定则 6.2.2初始值的确定 6.3一阶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 6.3.1一阶动态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 6.3.2一阶动态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 6.4一阶动态电路的几种常见响应 6.4.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6.4.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6.4.3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6.4.4一阶电路的实际应用 6.5二阶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 6.6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6.6.1阶跃函数 6.6.2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6.7冲激函数和冲激响应 6.7.1冲激函数 6.7.2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习题 第7章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 7.1正弦量 7.1.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7.1.2正弦量的三要素 7.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7.2.1复数及其运算 7.2.2相量表示 7.3基本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模型 7.3.1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模型 7.3.2电感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模型 7.3.3电容元件伏安特性的相量模型 7.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模型 7.4.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相量模型 7.4.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相量模型 7.5正弦稳态电路的阻抗与导纳 7.5.1复阻抗 7.5.2复导纳 7.5.3阻抗与导纳的等效变换 7.6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7.7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7.7.1瞬时功率 7.7.2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7.7.3视在功率和复功率 7.7.4功率因数的提高 7.7.5最大功率传输 7.8频率特性与网络函数 7.9电路的谐振 7.9.1串联谐振 7.9.2并联谐振 *7.10滤波器电路 7.10.1低通滤波器 7.10.2高通滤波器 7.10.3带通滤波器 习题 第8章三相交流电路 8.1三相电源 8.1.1三相电源的星形联结 8.1.2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联结 8.2三相电路负载的连接 8.3三相电路的-联结方式 8.3.1三相四线制的-联结 8.3.2三相三线制的-联结 8.4三相电路的-△联结方式 8.5三相电路的功率 8.5.1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 8.5.2三相电路有功功率的测量 习题 第9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9.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9.2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 平均功率 9.2.1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 9.2.2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 9.2.3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 9.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习题 第10章含耦合电感的电路与 变压器 10.1互感 10.2含有互感电路的计算 10.2.1耦合电感的串联 10.2.2耦合电感的并联 10.2.3耦合电感的单端相连 (T形连接) 10.3空心变压器 10.4理想变压器 10.5功率传输的模匹配 习题 第11章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 分析 11.1拉普拉斯变换 11.1.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1.1.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11.1.3用部分分式法进行拉普拉斯 反变换 11.2运算电路分析法 11.2.1电路定律的复频域运算模型 11.2.2线性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复频域 运算模型 11.2.3应用拉普拉斯变换的运算电路法 分析线性电路 习题 第12章二端口网络 12.1二端口网络的定义 12.2二端口网络的网络参数 12.2.1二端口网络的开路电阻R参数及 开路阻抗Z参数 12.2.2二端口网络的短路电导G参数及 短路导纳Y参数 12.2.3二端口网络的混合H参数及 H^参数 12.2.4二端口网络的传输T(A)参数及 T^(A^)参数 12.2.5二端口网络参数间的转换 12.3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2.3.1Z参数等效电路 12.3.2Y参数等效电路 12.4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12.4.1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12.4.2二端口网络的串联 12.4.3二端口网络的并联 12.5二端口网络应用实例 习题 *第13章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简介 13.1非线性电路元件 13.1.1非线性电阻 13.1.2非线性电感 13.1.3非线性电容 13.2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 13.2.1只含一个非线性电阻的电路 13.2.2含多个非线性电阻的电路 13.3小信号分析法 习题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附录A电阻器的命名方法、标称值及功率 等级 附录B电容器的命名方法及标称容量 系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电路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电路理论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各学科,因此,电路课程已不仅限于电类工科专业,众多理科类专业也将其作为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必需的电路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了主动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大力推动教学体制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作为电类工科各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电路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本书就是针对新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消化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长处编写而成的。 传统的电路在课程设置上着重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侧重理论推导的严密过程。但是,随着当今社会学科的发展与细化,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太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把以往单一的、纵向的课程设置变为纵向和横向相互交汇的形式,以整体、融合、发展和应用的观念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把课程内容层次化、模块化,使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更好地结合,较好地解决知识爆炸与课时紧张的矛盾。 本书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精选、改写、补充和整合。本着“够用、实用、能用”的原则,降低了理论深度,压缩了基础性的原理叙述部分,不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除保留基础的传统内容外,还削减了陈旧的复杂理论推导和应用较少的公式。增加了典型实例电路剖析, 这些实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搭建了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突出了电路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综合能力。 本书的体系结构注重基础知识的内在关系,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的编排与同类书相比有一定的调整,以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按照严谨的思维方式接受相关的知识点,并采用比较有效和精练的方式把问题交代清楚,便于施教与自学,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能力。 全书共分13章,内容由浅入深,介绍了电路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运用系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相量分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网络参数分析法、图解分析法等数学工具对直流稳态电阻电路、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二端口网络等各种电路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全书力求概念准确、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既注重基本原理的必要讲解,又力求突出工程上的实用性。明确指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读者在学习中常见的疑难之处与易混淆的概念,以便读者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本书所配例题具有典型性并能适当兼顾工程实际,例题解答过程详尽清楚。每章配有适量且有针对性的思考与练习以及难易适当的习题,习题与例题类型尽量密切结合,读者参考相关例题的解答能够较顺利地完成习题,方便读者自学,易于教师教学。书中标有星号(*)的内容属于加深加宽的参考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而有所取舍。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电类工科专业,既可以作为电路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读者自学电路课程和实践的参考书。 本书由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林珊编写,秦朝明老师主审。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罗小燕书记、主管教学的蔡述庭副院长、学院办公室的黄和平老师、电气系的曾珞雅老师等对本书的编写及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这些领导和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的儿子许悦聪同学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和支持,众多过去的、现在的学子们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在此本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平凡的高校教师,谨以此书献给所挚爱的高等教育事业!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错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林珊于广东工业大学
电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