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本古代典籍,又是一本现代意味的绘本;
它是平民布衣的日常劳动,又是历代帝王的江山根本;
它是严谨的科普知识,展示了犁、水车、织布机等简单实用的农具,又是描绘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麻雀、耕牛、猫狗、鸡等典型的中国田园小景;
它流传到世界各地,版本众多,却可能第1次能正式发生声证明世界绘本起源于中国;
它一直被奉为经典,却是第1次非常正式地被介绍给肩负传承使命的孩子们。
在这里,引用一首金波老师的童诗《不应当只记得》,和这本图画书想要表达的不谋而合:
不应当只记得/牛奶是从奶瓶里/倒出来的/还应当知道/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牛从大草原上走来/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应当只记得/苹果是从奶奶的/菜篮子里取出来的/还应当知道/苹果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树长在土地上/土地很黑很肥/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农耕图》《蚕织图》各以23个步骤严谨地讲述了稻米和丝绸是怎么来的全过程,让孩子了解吃穿都是要许多的工序才得来的,让孩子获得衣食制作的基本知识。不仅如此,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后的收获和快乐,利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资源进行生活。用朱赢椿老师的话来说是让孩子们懂得“尊农惜物”,用梅子涵老师的话来说这两本书更深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农耕、蚕织这两样养活人类的劳动是美丽的、高贵的,农民是值得被尊重的高贵的职业。
“中国古典科普绘本”之《农耕图》《蚕织图》是源自于宋代的《耕织图》,传世至今近千年,不仅得到历代帝王、后妃的嘉许和推崇,尤其是得到清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的亲自题字作诗,而且还流传到世界各地,摹本众多, 在美国、英国、日本、朝鲜等国就有多种临摹本珍藏,全球共藏有至少50多个版本,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但是随着城市文明的日益扩大,孩子们都已经远远地远离了农业文明,对耕织的了解少之又少。《耕织图》的初衷也正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了解和熟悉农耕、蚕织的生产过程,因此将《耕织图》以绘本的姿态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祖上的重托。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绘本中的每一张图都是来自《天工开物》《王贞农书》和《蚕桑合编》,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是古人绘制的,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古代版画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出版专著《和孩子聊书吧》《让学生学会阅读》等,编著《小学生老舍读本》《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等。
“我们看得见伟大的劳动吗?我们才知道伟大的人类是怎么养活的。真是好书!”
——著名儿童文学家、全国儿童绘本阅读推广人 梅子涵
“这是一本好书!”
——“世界美的书”获奖者、畅销书作家 朱赢椿
《耕织图》源自宋代,传承千年,受到文人和学者的青睐,帝王和后妃的嘉许,清康熙、乾隆均亲自为其题诗做序,是“世界上较早的农业纺织科普图册”。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 丰
农耕和蚕织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耕织图》经典地呈现了农耕、蚕织生产生活方式的生动图景,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本”。
——知名出版人 胡小罕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抱着“凑单”的心态,毕竟给孩子买绘本太多了,总觉得内容上差不太多。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特别是那些关于古代农业生产流程的描绘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量让我感到惊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连贯的场景叙事,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周期串联起来。这种宏观的结构把握得非常好,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对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与生产活动之间关系的初步认知。我尤其欣赏它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上的细腻笔触,每一幅图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古人对天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依赖。它教会孩子的不只是“怎么种地”,更是理解一种古老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提升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且富有美感的载体,这远超出了我预期的“科普”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这一点很适合低龄儿童的注意力跨度。它没有大段大段的文字堆砌,而是将信息巧妙地“嵌入”到画面之中。比如,当描绘播种的场景时,文字只是寥寥数语点明季节和动作,而大量的细节信息,比如土壤的处理方式、种子的大小对比,都通过插画师精妙的构图和色彩变化来传达。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灌输”。我发现,每次我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我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隐藏在背景角落里的小细节,比如一只在田埂上休息的牛,或者一个正在修补篱笆的场景,这些都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这种留白和引导式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使得科普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毫不晦涩难懂。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家长,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文化传承上的努力。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绘本都过于强调故事性和趣味性,而忽略了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但这本绘本显然在学术考据上花了不少功夫。我特地对照查阅了一些古代农耕相关的资料,发现书中的场景布置、工具名称甚至是农夫的劳作姿态,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伪国风”,而是真正深入到传统生活肌理中的展现。我儿子(幼儿园大班)虽然理解不了太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他能从图画中感受到那种踏实、勤劳的氛围。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基础的窗户,让他明白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祖先辛勤劳作之上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真是一绝,色彩搭配得非常典雅,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还担心说科普绘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但是看到这精美的插画,我就知道这次买对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杠杠的,摸起来很有质感,而且油墨印制非常清晰,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看久了会伤眼睛。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人物的服饰、农具的描绘,都显得非常考究,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女儿(小学二年级)平时对历史类的书不太感兴趣,但她对这种图画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每次给她翻开这本书,她都能自己沉浸进去,指着图画问东问西,这比我平时费劲巴拉地给她讲历史知识要有效得多。这不仅仅是一本用来“看”的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的现代设计感,让这本书在众多儿童读物中脱颖而出,绝对是值得入手的一本佳作。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无障碍接触”传统知识的渠道。很多高深的农业科技史或者古代社会史,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通过这样一套视觉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具体可感。例如,它用清晰的对比图展示了不同季节的作物生长状态,让孩子直观地理解了“时令”的重要性。再者,对于一些可能引发安全顾虑的古代劳作场景,绘本的处理方式也十分到位,既展现了劳作的艰辛,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完全避开了可能引起负面情绪的元素。它成功地将严肃的知识性内容,转化成了一场充满美感的视觉体验,让孩子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运作的基本常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就能接触到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家长们。
评分凑单买的,还不错,赶上活动很实惠
评分朱嬴椿、梅子涵、蒋军晶联合推荐,这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中国绘本。
评分发货很快,质量很好,孩子很喜欢,非常满意!
评分书本正版!孩子喜欢!快递小哥棒棒哒!继续关注京东的活动!
评分东方航空快乐破解广告费哒哒哒发发发个
评分书本正版!孩子喜欢!快递小哥棒棒哒!继续关注京东的活动!
评分很好看,准备一年级读物,书多钱少。
评分科普性还是很强的对孩子了解农耕知识,只是更适合于南方种水稻的地区,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买了退货了,不知道跟孩子怎么讲
评分很好很不错,收藏很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