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时间过得真快,当我们还在怀念夏日的蓬勃时,秋风已起,落木萧萧下。秋天总给人一种凉凉的诗意,过去那种田园诗般的写作,那种让人神往的阅读和分享,变成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迷思。当下,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朋友圈的转发,以及作者的博取眼球、读者的浅尝辄止,都并不能构成真正的阅读和分享,反而是两千多年前那种朴素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状态令人向往。
有些文章不能写,因为会留下骂名。常读到一些名家为时人写的吹捧文章,也常看到研讨会论文集上名家们的应酬之作,很多人的名声就这样慢慢倒掉了。书家、学者现在见面都很客气,总会点点头握握手,但握手寒暄并不能说明他尊重你。如果一个书法家或理论家在其他同行心中没有地位,得不到承认,那他在书法圈就没有真正生存下来。“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韩愈这句话倒过来看,就是“急于人知,内不足者”。一个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总是找机会抛头露面,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肚子里是没什么东西的。有的学者开学术会议发言总是超时,就是忘了自己的身份,错认了场合,把听众都当成了学生。
“象”是传统书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人们所讨论的汉字体势之美,无一例外地存在一个前提,即汉字的笔画和构成都具有生命的意味。魏晋以来人们在书法的赏评上创造了很多意象,以鸾凤、鸷鸟、秋鹰等来描述书法的气势和姿态,不仅极尽物象之美,而且情景生动如在目前。盛唐时期,张怀瓘坚持认为“书者,法象也”。法象,即为效法自然万象。在书法上,唐人普遍关注的是意象,强调从自然中学习;到宋代,人们的关注点则转向了意韵,很多地从前人作品中寻求变化的根据,对于“象”,宋人是不大讲求的,方法也不是唐人的渐进学习,而是顿悟式的超过。其理论是先进的,书法成就也成为后世敬仰的一座高峰,但是整体书风过于偏侧,既不如晋人滋味隽永,也不如唐人正大圆融。
内页插图
目录
经典
明代书法
宋克急就章
宋克贤者帖
研究
学术专题
我们需要有价值的书法批评
当下书法批评的失语危机及其重构策略
当代书法批评的对象、内容与职责
中国书法中的比喻式批评模式探究
元章草复兴视野下的宋克草书风格浅探
宋克未解之谜——以新见《贤者帖》为中心的考察
书法史料
北魏韩彦墓志
“象”在传统书法中的吸纳与淡出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的鉴赏观
法学家的诗笔墨痕——江庸扇说
试论王世镗《稿诀集字》、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得与失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汉隶审美中的时空和风格等影响因素
王铎行书《丙辰赠叔甘年谊诗卷》真伪考辨
楹联书法艺术的双重变奏——探析楹联书法在清代鼎盛的多元化成因
视野
一面之词
书法批评任重道远
展览的有效延伸
书法论坛
书法产业大众化初探
对当前高等书法教育发展与就业矛盾问题的思考
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浅说书法家之初心
谈“巨幅书法”现象
当代书法网站的运营模式——以中国书法家网为例
翰墨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王铎临王献之《静息帖》(下)
朵云书翰
书法门诊室
美在咸酸外,趣发拗涩中——苏轼书法刍议(下)
书法展厅
书法杂志主编——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
从最近书写状态谈书法留白
篆刻
朵云印评
名胜印迹
云南昆明名胜印
印社介绍
紫微印社
印人介绍
用时代的乐器重奏古曲——赵熊《与古为徒》出版
名印赏析
名印赏析(二十二)
朵云
札记
竹堂笔记(三十七)
紫竹斋艺话(续二十二)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读者来信
广告
《书法》杂志等征订
《书法导报》征订
“长江颂”国际书法收藏大展公告
东西南北
“书写如歌”行草十家展亮相福州画院等
韬奋精神书法展等
前言/序言
时间过得真快,当我们还在怀念夏日的蓬勃时,秋风已起,落木萧萧下。秋天总给人一种凉凉的诗意,过去那种田园诗般的写作,那种让人神往的阅读和分享,变成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迷思。当下,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朋友圈的转发,以及作者的博取眼球、读者的浅尝辄止,都并不能构成真正的阅读和分享,反而是两千多年前那种朴素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状态令人向往。
有些文章不能写,因为会留下骂名。常读到一些名家为时人写的吹捧文章,也常看到研讨会论文集上名家们的应酬之作,很多人的名声就这样慢慢倒掉了。书家、学者现在见面都很客气,总会点点头握握手,但握手寒暄并不能说明他尊重你。如果一个书法家或理论家在其他同行心中没有地位,得不到承认,那他在书法圈就没有真正生存下来。“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韩愈这句话倒过来看,就是“急于人知,内不足者”。一个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总是找机会抛头露面,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肚子里是没什么东西的。有的学者开学术会议发言总是超时,就是忘了自己的身份,错认了场合,把听众都当成了学生。
“象”是传统书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人们所讨论的汉字体势之美,无一例外地存在一个前提,即汉字的笔画和构成都具有生命的意味。魏晋以来人们在书法的赏评上创造了很多意象,以鸾凤、鸷鸟、秋鹰等来描述书法的气势和姿态,不仅极尽物象之美,而且情景生动如在目前。盛唐时期,张怀瓘坚持认为“书者,法象也”。法象,即为效法自然万象。在书法上,唐人普遍关注的是意象,强调从自然中学习;到宋代,人们的关注点则转向了意韵,更多地从前人作品中寻求变化的根据,对于“象”,宋人是不大讲求的,方法也不是唐人的渐进学习,而是顿悟式的超越。其理论是先进的,书法成就也成为后世敬仰的一座高峰,但是整体书风过于偏侧,既不如晋人滋味隽永,也不如唐人正大圆融。
今天,我们看秦汉简牍及敦煌文书,字写得那么漂亮,却并非书法家的手笔。在古代,写字抄书主要是书吏所为,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书法家,写字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人抄篇文稿、写个便条就拿去展览。沈从文说:“书法家出则书法亡。”也有一定的道理。更要命的是,现在很多丑陋粗鄙的“江湖书法”也堂而皇之地在各级博物馆展览,还大肆宣传。作为专业人士,特别是作为各级书协的领导,是该为其站台捧场并大加肯定呢,还是像许昌市书协那样发布《重要公告》,要求会员一同抵制此类书坛丑恶现象?许昌市书协以观展者会被开除会籍“相威胁”的做法或有不妥,然亦情有可原。
其实想想,所谓的“江湖书法家”也不过混口饭吃而已,我们到琉璃厂、潘家园及各地文庙去看看,触目皆是。历史有其自我净化的功能,这类丑怪恶札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但我们需要明晰“内行”与“外行”的界限,在承认艺术的宽泛包容性的同时,也要维护书法的品质与精神。所以,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代的书法批评不仅维系着书法传统的稳定传承,而且维护着这个谱系的纯正性和持久性。其中,裁决书法品质的优劣始终是批评无法回避的职责,从书法批评的学术渊源和思想基础来看,优劣论、品第论一直是古代书法批评的核心内容。这不仅关系到书法艺术正本清源的重要性,更是维护古代书法秩序的有效方式。所以,本期关于书法批评的探讨,意在唤起书法界对于“批评”的重视。批评的理性和深入,并能自由表达,是一个行业真正进步的开始。
书法(2016年10月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