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 國史研究(簡稱國史研究),是以新中國的成立、建設和發展的曆史為主要研究對象,與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融閤而又頗具特色的曆史學科,又是曆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閤的綜閤性學科。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建立在國史研究及其經驗與規律的基礎上,同時藉鑒其他學科特彆是中共黨史研究等相近、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是國史研究學科體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國史研究起著規範、引導和推動作用。本書比較係統地研究瞭國史研究的學術發展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範疇和方法,為本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瞭學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六捲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史(1949—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宋月紅,河南淮陽人,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新中國曆史經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5捲首席研究員。曾任《政治學研究》編輯部副主任,政府白皮書《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主要撰稿者。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曆史理論,以及當代西藏史、颱灣問題研究。著有《當代中國的西藏政策與治理》、《中央駐藏代錶張經武與西藏》。
王愛雲,山東無棣人,武漢大學法學博士。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理論、中共黨史以及國外中國問題研究評析。2010-2013年獨立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曆次文字改革的曆史經驗研究”,2015年起獨立主持承擔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外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評析”。著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文字改革》。
緒 言 1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1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理論與國史研究理論 7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9
上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發展史
第一章 20世紀50年代國史研究的興起 14
第一節 中國史學中的“當代人寫當代史” 14
一、“當代人寫當代史”的形成與演化 15
二、晚清至中華民國時期關於當代史編撰問題的探討 19
第二節 唯物史觀對中國史學發展的影響與國史研究的起步 23
一、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24
二、唯物史觀在新中國史學中指導地位的確立 26
三、國史研究的起步 29
第三節 20世紀50年代國史研究的開展 33
一、國史研究納入國傢社會科學規劃 34
二、國史史料和國史編纂、研究成果的齣現 34
第二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恢復和發展 38
第一節 國史研究的恢復和展開 38
一、新中國成立30年曆史經驗的總結 38
二、國史研究工作的初步規劃 42
三、《當代中國》叢書的編寫 44
四、鬍喬木對國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 47
五、國史研究專門機構的設立 50
第二節 國史研究與編纂的代錶性成果 53
一、當代中國研究所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 53
二、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57
三、多捲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 58
四、國史基本問題研究進展 60
第三章 國史與中共黨史及其研究之間的關係 63
第一節 國史與中共黨史的統一關係 63
一、中共黨史與國史中的執政黨史 63
二、中共黨史與國史發展的基本走嚮 68
三、中共黨史與國史發展的規律性 75
第二節 國史研究與中共黨史研究融通互鑒 80
一、關於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研究 81
二、關於中國共産黨執政史研究 83
三、關於當代中國社會形態研究 85
四、關於國史研究學科門類建設 86
第三節 國史研究與中共黨史研究的主要區彆 88
一、關於研究對象與學科屬性 88
二、關於研究內容與重點 91
第四章 第二個《曆史決議》的認識論基礎及其對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指導意義 105
第一節 遵循實事求是原則 105
一、兩個《曆史決議》對黨的思想路綫的貫徹 106
二、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曆史地位 109
三、科學揭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113
第二節 根據全部曆史來認識和處理曆史問題 119
一、第二個《曆史決議》的雛形 119
二、第二個《曆史決議》起草工作的根本原則 120
第三節 分清曆史的主流與支流 124
一、正確認識曆史功績與錯誤 124
二、正確對待曆史經驗與教訓 128
中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基本理論問題
第五章 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辯證統一關係 130
第一節 曆史發展邏輯 130
一、關係問題緣起 130
二、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133
第二節 認識論基礎 142
一、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曆史性飛躍”論 143
二、從兩次“偉大革命”到“三次曆史性巨變”論 144
三、從三個“永遠銘記”到“三件大事”論 145
四、“兩個不能否定”論 148
第三節?科學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係 150
一、認識和把握兩個曆史時期的本質特徵 150
二、正確處理兩個曆史時期關係需要解決三個基本認識問題 152
第六章 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人物的曆史作用 154
第一節 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 154
一、唯物史觀尊重人民群眾的曆史地位與作用 154
二、中國共産黨對人民群眾曆史主體地位的認識 156
第二節 國史人物的産生及其曆史作用 158
一、國史人物産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59
二、國史人物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161
第七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發展中的正確與錯誤 169
第一節 正確與錯誤的辯證關係 169
一、正確與錯誤的對立統一 169
二、正確與錯誤的鬥爭 171
第二節 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史上的錯誤 173
一、國史上錯誤産生的根源 173
二、中國共産黨對待國史上錯誤的基本態度 176
三、正確認識國史上錯誤的基本原則 182
第八章 曆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185
第一節 國史研究是史觀與史料的有機結閤 185
一、曆史觀對史料運用的決定性作用 185
二、堅持唯物史觀與史料相結閤 188
第二節 國史史料的分類與收集 189
一、國史史料的分類 189
二、國史史料的收集 196
第三節 國史史料的整理與辨彆 202
一、史料辨僞 202
二、史料勘誤 206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門史研究及與通史研究的關係 209
第一節 國史專門史研究的興起和發展 209
一、中外史學中的專門史 209
二、國史專門史研究的興起和發展 212
第二節 國史專門史與通史研究的關係 214
一、國史專門史研究與通史研究各有所長 215
二、國史專門史研究與通史研究互相促進 216
第十章 維護國傢統一視域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專題史研究 219
第一節?維護國傢曆史安全,加強國傢曆史研究編纂工作 219
一、國傢曆史安全界定 220
二、國傢曆史安全在總體國傢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 221
三、維護國傢曆史安全 222
第二節 民族工作意識形態問題與民族區域自治史研究 224
一、民族工作意識形態問題的主要錶現 224
二、關於民族工作意識形態建設 227
第三節 西藏和平解放對於新中國曆史意義的認識辨正 233
一、關於西藏和平解放的曆史意義與地位 233
二、關於西藏和平解放中的分裂與反分裂鬥爭 236
第四節 從祖國觀認識和研究颱灣史 239
一、“颱獨”在曆史問題上的主要錶現與危害 239
二、關於颱灣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242
第十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若乾思潮辨析 245
第一節 曆史虛無主義在國史研究中的錶現與實質 245
一、“轉換”曆史主題 246
二、僞造所謂“新史料” 247
三、偷換曆史範疇 248
第二節 曆史研究的“碎片化” 251
一、“碎片化”孤立、靜止地對待曆史 252
二、“碎片化”混淆曆史邏輯 253
三、“碎片化”為其所用地切換曆史場景 254
第三節 關於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關係的
????“否定說”與“統一論” 255
一、“否定說”的主要錶現 256
二、“統一論”的基本內涵 257
下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國史研究的曆史主義分析方法 264
第一節 實事求是,全麵地、辯證地看待曆史事件與人物 264
一、從事實齣發,實事求是地看待曆史 264
二、一分為二把握主流,全麵地、辯證地看待曆史 266
第二節 把曆史事物放到具體曆史環境中認識 268
一、具體分析曆史事件及人物所處的曆史條件 269
二、不同曆史條件和環境下相似曆史事物作用的差異 271
第三節 以聯係的觀點認識曆史事物的産生和發展 272
一、從曆史事物內部的聯係齣發 273
二、把握曆史事物發展的外部聯係 274
第四節 把曆史事物置於曆史發展過程中認識 276
一、把曆史事物放到曆史的發展中考察 277
二、正確評判曆史事物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278
第十三章 國史研究的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 280
第一節 國史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 280
一、歸納和演繹法 281
二、綜閤法 282
三、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283
第二節 國史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284
一、定量分析方法的種類 285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功用與局限性 285
第三節 國史研究堅持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閤 287
一、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閤的必要性 288
二、國史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閤 289
第十四章 國史研究的國情調研方法 291
第一節 國情調研對國史研究的意義與作用 291
一、正確認識國情的重要性 292
二、國史研究中國情調研方法的重要性 294
第二節 國史研究中國情調研的開展 296
一、國史研究對國情調研的需要 296
二、國情調研方法的實施 298
第十五章 國史研究的比較研究方法 303
第一節 比較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 303
一、現代比較史學方法的産生 303
二、比較研究方法的可比性原則 305
第二節?國史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 307
一、國史比較研究的類型及其特點 307
二、國史比較研究方法的功效與局限性 309
三、正確運用國史比較研究方法 311
第十六章 國史研究的跨學科方法 314
第一節 跨學科方法在國史研究中的運用 314
一、國史研究跨學科方法的可行性 314
二、國史研究中運用的跨學科方法 316
第二節 國史研究跨學科方法的功效與要求 318
一、跨學科方法的學術價值 319
二、正確運用跨學科方法的基本要求 320
第十七章 國史研究的口述史學方法 323
第一節 國史研究中口述史學方法的應用 323
一、五六十年代口述史學方法的初步運用 324
二、新時期以來口述史學方法的發展 325
第二節 口述史學方法的價值與功效 327
一、在國史史料領域發揮的作用 328
二、對國史學科發展的貢獻 330
第三節 口述史學方法的缺陷與對策 331
一、口述史學方法的缺陷 331
二、正確運用口述史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332
結?語?馬剋思主義國史觀與國史理論建設 334
一、馬剋思主義國史觀的理論基礎與範疇 334
二、馬剋思主義國史理論建設 340
附?錄
繼承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治學精神與優良學風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齣版而作 345
曆史是理論的重要源泉
——讀《當代中國史理論問題十二講》 350
推動馬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和建設,促進中國史學繁榮發展
——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綜述 353
主要參考文獻 360
後 記 364
第一節 跨學科方法在國史研究中的運用
一、國史研究跨學科方法的可行性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學科越分越細,人們已經很難在一個學科的範圍內對某項研究專題作齣客觀的、全麵的分析,而需要運用其他有關學科的知識,對研究對象進行多角度的觀察,以求得盡可能正確的結論。曆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一樣,正越來越明顯地走嚮跨學科的發展道路。
國史研究是史學領域中比較適閤進行跨學科研究的領域。從研究內容來講,國史研究是一門綜閤性學科,其研究的問題廣泛,而且與現實存在較密切的聯係,其中某些問題,例如改革開放的一係列問題甚至可以說就是現實問題。正因為如此,國史中的很多問題單純運用曆史學科的知識是無法深入解決的,必須注意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注意吸取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特彆是要注意藉鑒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藉鑒,國史研究吸取一切有益的理論和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自身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手段,從而使國史研究更客觀、深入,使立論更堅實、科學,在瞭解新中國的過去、認識復雜的現實乃至預測未來的發展方麵,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從跨學科研究方法在國史研究領域的運用來看,它具有兩方麵的
含義。
一是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之間的交融。當前,許多社會科學研究者不再滿足於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現今時態的研究,轉而注重進行曆史性、溯源性探索。於是,一些研究者運用其自身專業的理論和方法,涉足曆史研究領域,去探明本學科研究對象的曆史演化過程。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既是其本學科跨學科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積極推動瞭國史領域跨學科研究。
就國史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來看,很多內容與其他學科是有交叉的。例如,政治史領域,新中國的政治發展、政治體製改革和民主法製等,既是政治學的研究內容,又是曆史學的研究範疇。因此這兩個學科的一些研究者運用政治學和曆史學相結閤的方式來研究這些內容,拓寬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史研究空間。社會史則是社會學與曆史學相交叉的研究領域之一,社會學關於社會結構的深入研究有助於理解和把握曆史的社會存在,而社會變遷正是世界存在的時間維度,也是“曆史”或者“曆史的生成”,因此一些社會學學者研究現實中國社會,也涉及當代中國社會的曆史。在他們的推動下,史學工作者也把目光轉嚮當代中國社會史,把社會史作為國史研究的主要專題史。在社會學與史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社會生活曆史成為當前國史研究的一個新的學科增長點。
二是各學科研究方法之間的藉鑒。國史研究運用跨學科方法最多的就是將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曆史研究中,這其中既包括數學等自然科學方法,也有其他社會科學方法。
二、國史研究中運用的跨學科方法
首先,數學方法被廣泛運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人口史、社會史、軍事史等研究中,以其鮮明的科學性、客觀性推動瞭這些學科的發展。
當代中國經濟史研究者普遍運用數量統計方法,即根據統計數據進行數量運算、製作錶格,對曆史現象間的相關關係進行數量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當代經濟史研究中就齣現瞭建立經濟運行的數學模型對我國經濟運行的狀況和經濟發展史進行係統的數量分析、評價的研究成果,取得瞭良好效果。在人口演化規律研究中也經常運用數學模型分析方法,即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數據為基礎,建立中國人口演化的模型,探索中國人口隨時間演化的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對中國人口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當代中國社會史領域有許多內容尤其是與經濟密切相關的經濟社會史適閤運用數學方法。例如就業問題,就業率與失業率的計算是必不可少的。與數字密切相關的軍事史研究中,數量統計方法得到瞭充分應用。例如,有的學者以數據為基礎,統計瞭新中國每年軍費開支的數量和所占國傢財政支齣以及GDP的比例,實事求是地分階段總結軍費演變的特點,對駁斥國際上就中國軍費數字增長大加渲染炒作“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很有說服力。
其次,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方法也在國史研究中得到運用。從目前國史研究運用其他學科方法的情況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心理學方法。心理學方法在曆史研究中的成功運用,促成瞭心理史學方法的誕生。心理史學方法在國史研究中主要應用於兩個方麵,一是研究個體曆史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對領袖人物的心理研究。例如有學者運用個性心理學、政治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結閤大量史料,來對毛澤東進行心理分析研究。二是研究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社會心理。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學術界開始將心理學引入對“文化大革命”起源的研究,分析“文化大革命”時期群眾變態心理的種種特徵,如狂熱的崇拜心理、病態的恐懼心理、固執的自大心理、消極的保守心理、幼稚的盲從心理、扭麯的逆反心理等,認為這些心理引爆瞭“文化大革命”。而且,已經有心理學專業的研究者投入這一研究領域。
其二,社會學方法。將社會學有關學科理論運用於國史研究,對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社會建設和社會變遷作齣深入考察,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領域的常見做法。這一廣闊領域,吸引著眾多的史學工作者參與其中,使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迅速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當代中國社會存在前提如時段、疆域、氣候、山川、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生産力水平等,社會結構如人口、婚姻、傢庭、宗族、階級、階層、群體、社區等,社會生活如物質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社會功能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體製與機製、社會管理、社會安全等,都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史重點研究領域。
其三,人類學方法。將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到曆史研究中,使得曆史學研究産生較大的變化,因為人類學除瞭強調在內容上注重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世界外,在研究手段上更多地注重田野、口述,注重共時性研究。利用田野調查方法,深入社會,收集民間文獻史料,也已成為當代區域社會史研究重要的研究途徑。通過田野調查,可以搜集到各種不同種類的地方民間文獻。以曆史學為本位的田野調查工作,對於擴充社會史、區域社會史研究資料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史料上掀起瞭一場變革,以往不登學術研究大雅之堂的詩歌、日記、碑刻、族譜、報紙、廣告、手劄、迴憶錄、契約、賬簿等愈益得到研究者的青睞與重視。
田野調查還可以促使研究者更好地解讀文獻。當代中國社會史研究利用的文獻,既有權威機構文獻也有民間文獻,還有既含有權威機構又含有民間內容的半官方半民間文獻。民間文獻來源於開放性的田野與社會,研究者可以瞭解民間文獻産生的具體情境,在保存較好、種類和數量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從中讀齣文獻的係統性、連貫性與整體性,進而對其作齣文本上的分析。可以說,通過田野調查,研究者對曆史的解讀方式發生瞭改變,對曆史認識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也發生瞭改變,這樣可以深化對曆史的理解,甚至修正以往的研究結論。
其四,經濟學方法。新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統一過程,這決定瞭它的研究方法必須是經濟學的方法。它與以經濟為研究對象的其他經濟學科的區彆之一在於,它以研究經濟發展的具體過程為對象,即按照經濟發展的曆史順序,從動態中揭示經濟運動的軌跡。這決定瞭它具有曆史科學的特性,其研究方法必須具有曆史學方法的特點。經濟史學的研究方法是將經濟學方法與曆史學方法融為一體,以曆史主義的態度處理曆史和現實的關係。
在實際的研究中,跨學科方法的運用並不是唯一性的,並非在使用某一種方法時,必定排除其他的方法,而經常是不同的學科方法相互配閤,統一運用於綜閤研究之中。例如研究“大躍進”運動的發生、“文化大革命”的起源這類問題,由於這類曆史事件的發生有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原因以及領導人個人因素,因此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綜閤研究,纔能真正對曆史的發生有一個比較全麵的瞭解。
緒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稱國史),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曆史,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建設和發展的曆史。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是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閤的曆史,是人民的創業史、探索史和奮鬥史。國史研究以此為研究對象,逐漸形成一門與中國古代、近代曆史研究相銜接,與中共黨史研究相聯係而又相對獨立的史學研究領域或學科。如同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一樣,國史研究有其理論與方法。國史研究越發展,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就越成熟。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國史為根本依據,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曆史理論特彆是國史理論為思想認識基礎,內涵豐富,領域廣闊。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建立在國史研究及其經驗與規律的基礎上,同時藉鑒其他學科特彆是中共黨史等相近、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是國史研究學科體係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國史研究具有規範、引導和推動作用。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
曆史可以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隨著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社會的曆史。人類社會的曆史首先是生産發展的曆史,充滿瞭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蘊涵著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飽含著國傢興亡、民族盛衰的經驗與教訓,形成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階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成立,徹底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闢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富強和復興的偉大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對什麼是馬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係列關係黨和國傢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進行瞭接力探索和科學迴答,創造性地實現瞭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實現中國曆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艱辛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大規模地進行經濟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積纍瞭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産力水平相對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決策實施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綫,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曆史跨越。
國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已半個多世紀,並正在嚮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在這一波瀾壯闊的偉大曆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中華民族走嚮偉大復興。
國史有其主題與主綫,並彰顯其主流與本質。國史的主題與主綫、主流與本質,相互聯係、不可分割,深刻反映國史的總體麵貌和內在發展規律。
國史的主題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根據社會基本矛盾,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建立、完善和發展社會生産關係,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國史的主綫是國史的基本發展脈絡。關於國史的主綫問題,從不同意義或認識角度上,可以有不同的錶述。有的認為隻有一條,有的則主張有多條。如硃佳木認為,如果把曆史作為某個特定空間、時間內人的主體活動與客體物質關係交互作用的鮮活過程,從曆史發展的具體動因這個層次、這種意義上理解,主綫不會隻有一條,而會有多條。據此,他提齣,國史的主綫至少應有三條,即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爭取早日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維護中國的國傢安全、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這三條主綫中,第一條最重要,因為它決定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硃佳木:《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
國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發端,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傢而展開和推進。因此,也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史的主綫就是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史雖然麯摺復雜,但成就輝煌、前景光明。國史的主流是,在指導思想上,盡管曾發生過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主觀主義等方麵的失誤與錯誤,但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總是嚮前發展和深入推進的,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經濟社會上,發展成就是主要的,並影響深遠,麯摺、失誤甚至錯誤則是次要的、暫時的,且是在糾正錯誤中發展的;在國傢製度上,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完善和發展,推動中國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促進社會生産力不斷解放和發展;在社會發展道路上,國史的基本方嚮和總趨勢是,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完善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國史區彆於中國古代、近代史以及其他國傢的曆史,其本質在於,它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在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將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閤,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必然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同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是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史,因此也是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閤的曆史。以不斷發展著的馬剋思主義為指導,規定瞭這一曆史發展的基本方位,馬剋思主義中國化則形成為這一曆史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中國共産黨把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閤起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是黨和人民奮鬥、創造、積纍的根本成就,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行動指南和根本保障,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曆史和現實錶明,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纔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嚮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國史研究,作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為研究對象的史學研究領域或學科,既具有史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性,又具有自身特殊性。從古至今,曆史研究的意義與功能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反映曆史麵貌,總結曆史經驗,探索曆史發展規律。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以啓發愛國心,存史、資政、育人和護國。鄧小平說:“要懂得些中國曆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鄧小平文選》第3捲,人民齣版社1993年版,第358頁。
]在國史研究中,使主觀認識符閤客觀實際,求國史之實之真,首先必須以馬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正確理解和全麵掌握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因為,它們不僅是國史的內在組成部分,是國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指導國史發展的思想基礎,是國史研究應當堅持和貫徹的指導思想。離開這一點,國史研究就會是盲目的、支離破碎的;否定這一點,國史研究將會陷入“曆史虛無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價值中立”等唯心史觀的泥潭。因此,做到科學研究國史,馬剋思主義對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是不可動搖的。堅持馬剋思主義對於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科學工作。隻有在國史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始終堅持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社會主義方嚮,纔能使國史研究沿著正確的發展道路走嚮繁榮和發展。
研究曆史須有一個正確的曆史觀。堅持馬剋思主義對國史研究的指導地位,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就是要全麵貫徹唯物史觀。列寜指齣:“馬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寜選集》第2捲,人民齣版社1995年版,第311頁。
],“是唯一科學的曆史觀”[?《列寜選集》第1捲,人民齣版社1995年版,第10頁。
]。唯物史觀一經傳到中國,就在中國引起瞭真正意義上的史學革命和思想解放。毛澤東也指齣,“馬剋思和恩格斯綜閤瞭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彆是批判地吸取瞭黑格爾的辯證法的閤理的部分,創造瞭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纔在人類認識史上起瞭一個空前的大革命。”[?《毛澤東選集》第1捲,人民齣版社1991年版,第303—304頁。
]唯物史觀與以往曆史理論的根本不同主要在於,它強調從社會關係體係和物質生産考察人類社會的一切曆史,主張物質生産是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源和決定因素,經濟的要件是曆史上唯一的物質的要件;它尊重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性,指齣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人,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因此,研究國史,就必須從中國國情和社會曆史條件齣發,圍繞中國社會不同曆史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來展開,並以是否滿足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作為衡量曆史發展與否及其發展程度的基本尺度;同時,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所決定,研究國史尤其要把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性地位及其首創精神,具體地曆史地統一起來。這樣,把唯物史觀貫徹到國史研究中,其所遵循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形成曆史唯物主義的國史觀和方法論,錶現為社會主義史觀、共産黨執政史觀和人民民主史觀及其方法論的總和。堅持這樣的國史觀和方法論,纔能從根本上堅持國史研究的正確方嚮,並通過國史研究,科學構建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論體係,從而以國史研究的豐富學術成果,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産黨執政規律提供曆史依據和智力支持。
國史研究,以研究內容定位,可以分為思想史、製度史和實踐史研究等,也可以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以及生態史研究等;從研究角度上說,可以形成若乾具有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的學科分支領域,如國史哲學、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史料學、編纂學、史誌學、口述史學、曆史地理學等,又如通史性研究、分期史研究、專門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等。而且,這些學科分支領域既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又內在地聯係在一起。比如,思想史、製度史和實踐史研究中,思想與製度為實踐提供認識基礎和製度規範,實踐檢驗並豐富與發展相應的思想和製度;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外交史,以及生態史本來就是一體化地統一於國史的總體之中的。再比如,地方史不僅具有專門史性,而且與國傢層麵上的國史研究形成“央地關係”。這是曆史的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而且,地方史中具有國傢意義、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曆史內涵,是國史研究無論在廣義或狹義意義上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同時,專門史、地方史研究不可能離開國史的整體性、通史性研究。
建立健全國史研究的學科體係,需要發展國史研究的主要分支學科或領域。
其一,國史史料學,以記載國史史實的文獻、檔案和口述資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國史研究中處於基礎性的地位。沒有對國史史料的整理、甄彆與運用,國史研究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對國史史料係統而翔實的掌握,國史研究將可能是片麵的和難以深入的。
其二,國史編纂學,以國史編纂及其方法為研究對象,探索國史編纂的規律與特點,是國史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三,國史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如何認識和研究國史為基本內容,是衡量國史研究這一學科發展程度的根本標誌,也是推動國史研究不斷發展的認識來源和理論基礎,包括曆史哲學意義上的國史觀、國史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國史觀是國史哲學的核心內容,並與國史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一起構成國史哲學的基本體係。馬剋思主義國史觀是以唯物史觀為思想理論基礎的曆史觀。
其四,國史學史,以國史研究這一學科的發展史為研究對象,總結本學科建設經驗,預測學科發展趨勢。
其五,比較國史學,是用比較的方法,一方麵,比較曆史問題,認識曆史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把握曆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麵,把本國史與國彆史、世界史聯結起來,認識本國曆史發展所處的曆史方位、曆史階段及其特徵,以及本國曆史發展對世界曆史發展的作用與
貢獻。
國史研究的這些分支學科或領域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隻有各個分支學科或領域在發展上相互促進,纔能推動國史研究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遵循國史研究的規律,係統總結國史研究的曆史經驗,藉鑒曆史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逐步建構起比較完整的國史研究學科體係。
不僅如此,曆史本來就是復雜的、綜閤的,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日益成為國史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與特點。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理論與國史研究理論
建設和發展國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既需要研究國史的理論與方法論,又需要研究國史研究的學科理論與方法。因此,在國史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中,有必要在概念上確立和區分“國史理論”和“國史研究理論”。人們認識和研究國史,既可以形成國史理論,也可以形成國史研究理論。這兩種理論形態相互聯係,但在內涵、意義與作用上又有所不同。如果說國史理論主要揭示什麼是國史及其如何發展,那麼國史研究理論要解決的則是如何認識和研究國史。
國史理論是關於國史上社會矛盾關係及其變化發展的帶有規律性的思想認識成果,包括國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綫、動力與條件、內涵與本質等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在國史研究中處於指導地位。中國共産黨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推動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根據中國曆史、世界曆史及其相互關係,科學總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産黨執政規律,形成和發展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國史理論是中國共産黨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進程與經驗的認識和總結,主要存在於《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等黨的曆史文獻,以及黨和國傢主要領導人關於國史的論述中。國史在發展,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也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並為國史研究奠定思想理論與方法論基礎。
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問題,是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産黨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曆史主體地位的一緻性,指齣人民群眾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在國史發展中始終處於曆史主體地位。人民總是在社會矛盾的運動中不斷開闢前進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社會形態問題,是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産黨堅持和探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指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瞭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曆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實現瞭中國曆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當代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嚮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於國史發展階段問題,在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中主要集中於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的關係,指齣改革開放在黨的曆史上具有轉摺意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瞭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是兩個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彆的曆史時期,但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
中國共産黨的國史理論是黨的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史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必須結閤國史的實際,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的形成、確立與發展的曆史進程、經驗與規律,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曆史根據和理論支持。
國史研究是否具備自身特點和係統化的理論與方法,是其是否完善並區彆於中共黨史研究和其他相關學科的主要標誌。
還可以
評分活動時買的 物有所值吧。包裝略顯簡陋
評分十全十美,隻有好好學習,另一種讀曆史的好辦法!點贊啦!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京東購物,價廉物美,配送及時,下次還在京東買
評分還可以
評分十全十美,隻有好好學習,另一種讀曆史的好辦法!點贊啦!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活動時買的 物有所值吧。包裝略顯簡陋
評分十全十美,隻有好好學習,另一種讀曆史的好辦法!點贊啦!好好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還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