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Poisonous Mushrooms:Recognition and Poisoning Treatment]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 [Poisonous Mushrooms:Recognition and Poisoning Treat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李泰辉 著
图书标签:
  • 毒蘑菇
  • 蘑菇识别
  • 中毒防治
  • 野生蘑菇
  • 食用安全
  • 真菌学
  • 医疗
  • 急救
  • 健康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4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43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oisonous Mushrooms:Recognition and Poisoning Treatme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特色:
  从事毒蘑菇分类及中毒相关研究的茵物学家编写
  介绍了毒蘑菇的常识及中毒治疗研究的新成果
  以标本和中毒现场材料为依据,按中毒类型编写
  全书图文并茂、事例丰富、用词规范、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蘑菇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准确鉴别毒蘑菇、把握其中毒症状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蘑菇中毒具有重大意义。《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借助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概述了我国蘑菇中毒现状及特点;依据国内外新研究前沿进展,全面介绍了不同中毒症状类型的毒蘑菇种类、中毒症状特点、毒素成分及中毒机制、诊断与治疗要旨;描述了常见毒蘑菇的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指出了民间鉴别毒蘑菇方法的片面性和不可靠性;记载了我国主要毒蘑菇种类200种,每种有原生态彩图、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布及毒性等信息。书末附有参考文献、真菌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可供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工作者,疾病预防控制与中毒预防部门工作者,医院急诊与中毒治疗医务工作者,食品卫生与安全部门工作者,野生食用菌采集、加工、销售部门工作者,蘑菇爱好者,户外活动爱好者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关专业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作红,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毒蘑菇及其毒素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调查了我国蘑菇中毒事件120余起,在蘑菇毒素检测、分离制备、毒性毒理与中毒治疗等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在《微生物学报》、《菌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30余次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省市卫生部门邀请赴蘑菇中毒事故现场进行标本鉴定、指导治疗、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两次协助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和《生活567》栏目制作《小心!美味有毒》、《美味杀手:毒蘑菇》专题节目。
  
  杨祝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高等真菌分类学、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研究。现任Fungal Diversity主编,《菌物学报》副主编,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真菌命名法委员会(NCF)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真菌专家组成员。先后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的课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在BMC Evolutionary Biology、Fungal Biology、Fungal Diversity、Fungal Geneticsand Biology、Mycologia、Molecular Ecology及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独著专著3部,合著专著5部,发表4个新亚科、7个新属和100余新种,其中包括毒蘑菇新种30多个。
  
  图力古尔,蒙古族,农学博士,吉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类作物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泰山学者,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菌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兼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菌物学报》和《菌物研究》编委等职。长期从事菌物多样性研究,采集真菌标本1.5万多份,发现中国新记录真菌120多种,各省区新记录300多种,命名2个新属、25个新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在《菌物学报》、《生态学报》、Mycotaxon、Fungal Diversit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有《多彩的蘑菇世界》、《山东蕈菌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利用》、《中国药用真菌》等菌物多样性及资源类学术著作,主编含有多种毒蘑菇的《中国真菌志》球盖菇科卷和丝盖伞科卷。
  
  李泰辉,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菌物学报》、《菌物研究》、《食用菌学报》和Mycobiota等编委,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自1980年起从事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分类与利用研究,发现新种(新变种)110多个(包括一些极毒蘑菇和重要的经济真菌)。主持或参加30多项联合国、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制定毒蘑菇鉴别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360多篇(SCI收录80余篇)、专著13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件,授权20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13项。长期参与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与鉴定工作,协助医疗机构鉴定毒蘑菇种类及抢救重度中毒患者,在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开设毒蘑菇鉴定项目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建立了省级毒蘑菇科普基地,并经常在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媒体上宣传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科学知识,以及发布毒蘑菇高发季节预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我国蘑菇中毒概况与案例
第一节 野生蘑菇中的食(药)用菌和毒菌
第二节 我国蘑菇中毒概况及特点
第三节 我国蘑菇中毒事件典型案例

第二章 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及其毒素成分
第一节 急性肝损害型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型
第三节 神经精神型
第四节 胃肠炎型
第五节 溶血型
第六节 横纹肌溶解型
第七节 光过敏性皮炎型

第三章 毒蘑菇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毒蘑菇中毒诊断与治疗总原则
第二节 急性肝损害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四节 神经精神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五节 胃肠炎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六节 溶血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七节 横纹肌溶解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八节 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诊断与治疗

第四章 毒蘑菇形态特征与识别方法
第一节 毒蘑菇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毒蘑菇的生态特征
第三节 毒蘑菇的形态识别方法
第四节 毒蘑菇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第五节 鹅膏肽类毒素检测方法
第六节 毒蘑菇民间鉴别方法误区

第五章 中国毒蘑菇物种
第一节 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
1 致命鹅膏
2 灰花纹鹅膏
3 拟灰花纹鹅膏
4 灰盖粉褶鹅膏
5 淡红鹅膏
6 裂皮鹅膏
7 黄盖鹅膏原变种
8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9 假淡红鹅膏
10 鳞柄白鹅膏
11 丛生盔孢菌
12 细条盔孢菌
13 黄褐盔孢菌
14 异囊盔孢菌
15 苔藓盔孢菌
16 纹缘盔孢菌
17 俄勒冈盔孢菌
18 条盖盔孢茵
19 沟条盔孢菌
20 肉褐鳞环柄菇
21 粟色环柄菇
22 褐鳞环柄菇
23 近肉红环柄菇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型毒蘑菇
24 赤脚鹅膏
25 异味鹅膏
26 拟卵盖鹅膏
27 欧氏鹅膏
28 假褐云斑鹅膏
29 黄棕丝膜菌
……
参考文献
真菌中文名索引
真菌拉丁名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花卉园艺技术与实践》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实,旨在全面介绍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实用技巧,且不涉及任何与“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相关的内容。 --- 《花卉园艺技术与实践》图书简介 深度解析,从种子到盛放的艺术与科学 《花卉园艺技术与实践》是一部集理论深度与实操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旨在为园艺爱好者、专业花卉种植者以及从事景观设计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详尽的知识体系。本书摒弃了零散的技巧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生物学原理到复杂环境调控的全方位学习路径,力求将花卉的培育过程——从种子萌发到花朵盛放及后续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解析得清晰透彻、富有条理。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花卉园艺的理论基石、栽培技术、病虫害管理、繁殖育种、设施园艺应用以及现代园艺发展趋势,共计三十余万字,配有数百幅精美的手绘图例与高清实拍照片,确保读者在理解复杂概念时能有直观的视觉辅助。 --- 第一部分:花卉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因子调控 本部分是理解一切园艺实践的理论核心。我们深入探讨了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效率机制以及植物激素在花卉生长发育中的精确作用。重点解析了植物如何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特别是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和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这对控制观赏植物的开花时间至关重要。 在环境因子调控方面,本书详细论述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与光谱质量对不同科属花卉生长的精确影响阈值。例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日夜温差(DIF)来调控植株的株高与叶片伸展速度;如何利用气培、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对根区营养液pH值、电导率(EC)的实时精准控制,以优化营养吸收效率。此外,我们还引入了气体交换动力学的概念,解释了二氧化碳施肥在温室生产中提升产量的科学依据。 --- 第二部分:土壤改良、营养管理与灌溉工程 健康的土壤是花卉活力的源泉。本部分着重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包括有机质的构建、团粒结构的形成以及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黏土)的保水保肥能力的差异化处理。我们提供了针对不同生长阶段花卉的基肥、追肥的配方设计原则,并详细介绍了宏量元素(N-P-K)和微量元素(如Fe, B, Mo)的生理功能及其缺乏或过剩时的典型症状诊断图谱。 灌溉技术是园艺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本书系统对比了淹灌、喷灌、滴灌等传统与现代灌溉方式的优缺点,并侧重于微灌技术的实施细节。内容包括如何根据作物的蒸腾拉力计算需水量,如何铺设滴箭系统以实现精准滴灌,以及如何结合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构建自动化灌溉决策模型,有效避免水分胁迫和过度灌溉导致的根系病害。 --- 第三部分:高效繁殖技术与品种选育入门 繁殖是花卉产业的基础。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有性繁殖(种子繁育)和无性繁殖的全部技术路径。 在无性繁殖中,我们投入大量篇幅讲解了组织培养(In Vitro Culture)的完整流程,从外植体的选择、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的配方优化(如MS、WPM等经典培养基的调整),到继代增殖、生根诱导及最终的玻璃瓶苗炼苗转移过程。对于快速繁殖需求极高的品种,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扦插技术指南,包括生根激素的浓度选择、插穗处理方法以及不同基质的透气性与抑菌性评估。 品种选育部分,则以初学者友好的方式介绍了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内容涵盖了如何识别和利用雄性不育性状,如何进行人工授粉,以及如何通过表型观察和分子标记技术(如ISS R)初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如抗病性、花色持久性)的后代植株。 --- 第四部分:病虫害综合管理(IPM)与植株健康维护 本书倡导综合虫害管理(IPM)理念,强调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30余种常见花卉病害的病原体识别(真菌、细菌、病毒)、发病症状的精确区分。例如,区分由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和由镰刀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的现场诊断技巧。 在害虫管理方面,本书不仅罗列了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等常见害虫的生命周期特点,更侧重于生物防治的应用。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和释放天敌昆虫(如捕食螨、瓢虫),如何应用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以及如何设置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和控制。对于化学防治,我们提供了安全使用、轮换用药的策略,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第五部分:设施园艺与智能化控制系统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施园艺成为高价值花卉生产的主流模式。本部分聚焦于温室、植物工厂等受控环境下的技术集成。内容涵盖了环境控制计算机系统(Horticultural Computer Systems)的选型、传感器布局和数据采集分析。 重点解析了人工光源(LED)在花卉生产中的应用。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不同花卉对红光、蓝光、远红光的生理需求,动态调整LED光谱配比,以达到调控花期、提升品质的目的。此外,还包括对环境参数的优化算法,如如何利用模糊控制理论,使温室温湿度调节系统反应更加平稳和节能。 --- 第六部分:观赏园艺的景观应用与养护艺术 此部分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花卉在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定位和维护策略。内容涉及植物群落配置原则(如色彩搭配、高度层次、花期衔接),不同景观类型(如花境、花坛、垂直绿化)的施工要点。 养护艺术部分,则关注于植株的塑形修剪技术,包括整形修剪(如对玫瑰、月季的Sucker Removal)、花后修剪(Deadheading)以促进二次开花、以及对特定宿根花卉的越冬保护措施。本书还提供了针对切花保鲜的专业技术,如如何使用脉冲式吸水处理和抑菌剂延长切花瓶插寿命。 --- 《花卉园艺技术与实践》不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是一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旨在帮助读者从容应对从田间到工厂的各种技术挑战,实现花卉生产的高效、优质与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资深园艺专家,还是刚刚步入这片绿色世界的学习者,都将从中获得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即时可用的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对自然界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城市居民来说,毒蘑菇的辨别无疑是一道难题。我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野外采摘蘑菇的分享,但同时也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担忧。而《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探索的窗口。我想象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平易近人,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它可能会用生动的比喻,或者结合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来讲解如何识别毒蘑菇的关键特征。比如,它可能会强调一些“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的不可靠性,并且用科学的证据来反驳,从而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此外,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安全地享受蘑菇美食的建议,比如哪些常见的食用菌可以放心食用,以及在购买和烹饪蘑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本书的存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成为一个更懂自然、更爱自然的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野外科普教育的工作者,我深知普及毒蘑菇识别知识的重要性。每年夏天,因为误食毒蘑菇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其中不乏悲剧的发生。我一直期待着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介绍毒蘑菇知识的书籍能够问世,而《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这个名字,正是我所期盼的。我设想这本书的编撰会非常严谨,可能会邀请多位植物学、毒理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它不仅会展示各种毒蘑菇的清晰彩色照片,还会附带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毒性成分以及中毒症状。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地区常见毒蘑菇的分布情况,以及近年来中毒事件的统计数据,这对于提高公众的警惕性非常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中毒后的防治措施,让普通大众也能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为中毒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公众安全健康的一大贡献,能够有效地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评分

对于那些经常深入山林、采摘蘑菇的爱好者来说,一本可靠的毒蘑菇识别指南简直是生命线。我认识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对蘑菇的知识如数家珍,但有时也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误判,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我一直觉得,《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凡。我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这本书的编排会非常科学,可能根据蘑菇的科属、形态或者毒性程度进行分类,方便读者快速查找。而且,它或许会包含一些关于中毒后紧急处理的详细步骤,包括现场急救、送医流程以及可能需要的医疗信息,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象一下,当有人意外食用不当蘑菇时,能够迅速翻阅这本书,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这可能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手册,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它能够帮助那些热爱自然,也懂得尊重自然的采摘者,更安全地享受这份馈赠。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野外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神秘植物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蘑菇。但同时,我也深知其中潜藏的危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标题——《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它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对蘑菇的好奇心,又能提供足够安全知识的指南,这本似乎完美契合了我的需求。我常常想象着,翻开这本书,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精美的插图,清晰的图文对比,或许还会附带一些关于不同地区毒蘑菇分布的统计数据,甚至可能深入探讨一些罕见的毒蘑菇种类,揭示它们独特的致病机理。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蘑菇世界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让我安全地探索大自然,不再因为恐惧未知而错失许多美丽的风景。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一样热爱自然,但又谨慎对待潜在危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将成为我探索自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类“新手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都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而蘑菇就像是其中最难以捉摸的篇章。我常常在郊游时看到各种各样的蘑菇,它们有的像小伞,有的像扇子,颜色也五彩缤纷,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但每次我都只是远远地观望,不敢轻易触碰,因为我太清楚“好奇害死猫”这句话的道理了。我总是在想,要是有一本书,能够直观地告诉我,哪些蘑菇是安全的,哪些是绝对不能碰的,那就太好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的插图能够非常清晰,能够让我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蘑菇的关键特征,比如菌盖的形状、菌褶的颜色、菌柄的质地等等。当然,如果还能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鉴别方法,比如通过气味、触感甚至是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辅助判断,那就更完美了。我真的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跨越对蘑菇的恐惧,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安全地享受户外活动,甚至还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小知识,增加我的野趣。

评分

不错啊,给同学买的,他想买很久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啊,给同学买的,他想买很久了!

评分

评分

不错啊,给同学买的,他想买很久了!

评分

不错啊,给同学买的,他想买很久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