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楞伽经集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
此次整理,以《新续藏》本为底本,以《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等为参校本。
楞伽经之汉译本,先后共有四种,最早为北凉?昙无谶大师所译,大致在西元412-433年间,已佚失。现存三种译本如下:
⑴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简称「宋译」)
⑵北魏延昌二年(513),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简称「魏译」)
⑶大唐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简称「唐译」)
比较这三个译本:宋译本采用直译方式,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但因其「回文不尽,语顺西音」 ,文辞简古晦涩,颇不易读。魏译本则较为显白流畅,条理清晰,但间有「加字混文者泥于意,或致有错」 之处。唐译本的翻译,最初于圣历元年(698),实叉难陀三藏奉武则天之命重译,初稿译成后,未及润饰,即奉旨回西域去了。其后于长安二年(702),由精通楞伽之弥陀山三藏,及翻经沙门复礼、法藏大师等,在实叉译本的基础上,详究梵本,对前二译“取其所得,正其所失” ,历时二载乃成。故唐译本在义理上较前二译更为周备完善,文辞也更加练达,无疑是三译中之善本。实际上由于楞伽经自身义理的深邃,即使是唐译本,阅读起来也有相当难度。若能三个译本参照阅读,对理解经文无疑将是大有裨益。
这三个译本中,宋译楞伽经则是早期禅宗「借教悟宗」的无上宝典。昔达摩大师传法给慧可大师后,并授予四卷楞伽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随着禅宗的发展,宋译本在弘传史上受到的重视也最大,流通也最为广泛。现在所提楞伽经一般皆指宋译本而言,魏唐二译则多做为辅助阅读。
从达摩大师往后,至五祖弘忍大师始易以金刚经为印心之经典。六祖惠能大师又因金刚经悟道,往后更盛弘般若宗旨。楞伽经遂淡出南宗系统,而偏在北宗神秀一系内得到重视和传承 。由于时代的变更,北宗衰落后楞伽经逐渐为时人所淡忘。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间,张安道先生为滁州牧时,曾于一僧舍偶然发现一手抄本楞伽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悟为前身所书,展卷细读而大获所悟。张公晚年,因苏东坡来探访,乃付钱三十万请印施于江淮间。苏东坡更为序其事,并亲自手书,求善工刻版以广流通。楞伽经的弘传,又重新得到有识之士的认识和重视。
赵宋之后,楞伽经之影响日渐扩大。明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以楞伽等三经为治心法门,亲下圣谕:「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 并下令诸郡禅教僧人,会集于天界禅寺,校雠三经古注以定其说,颁行天下以广传持。因此楞伽经在有明一代得到很广泛的弘传,留下的注疏也最为丰富。
从清季以来,楞伽经之弘传又再度衰微。至民国年间,唯太虚大师楞伽经义记可观,今亦仅见成观法师楞伽经义贯等零星三两部而已。应该提及的是,目前由国外学术界校刊的楞伽经梵文本有两种:(1)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的梵文入楞伽经,出版于1923年;(2)印度学者维迪耶的妙法入楞伽经,出版于1963年(南条文雄本的修订本)。国内学者将汉译本参照梵本校勘的亦有两种:(1)民国二三十年支那内学院以宋译本为底本,参考南条文雄校刊梵本及魏唐二汉译本,进行详细的译校,而为藏要本(上海书店1991年6月影印版),对学术研究有一定价值。(2)近期黄宝生先生将维迪耶梵文本参照汉译本,进行详细的译校,于每一段梵文下,置现代汉语译文,附宋译、唐译文,并加注释,而成梵汉对勘入楞伽经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这是当前研究楞伽经又一重要的案头参考书。
在当今知见林立的时代,重新重视和弘扬楞伽经,对建立佛法正见,融合佛教诸宗,特别是扶树达摩禅宗旨,丕振禅门宗风,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法上,本经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体。以自觉圣智观照一切法空离自性相,显示第一义自性清净心为宗旨。以摧伏外道邪见,破斥小乘偏执,匡显大乘为用。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为教相。现将本经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略示如下: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五 法 相 名 妄想 正智 如如
三自性 妄想自性 缘起自性 圆成实性
八 识 计着藏识、意、意识及五识 转八识成四智
二无我 计着实有人我、法我 证人法二无我智
以上四门隐显不同,皆可相互融摄,开合无碍。以五法为例,依如来藏心为体,随染净缘开显凡圣心境而为五法,束五法则为三自性,三自性所依唯有八识,八识义立方显二无我。以二无我为例,依如来藏心所显凡圣心境为二无我空,依二无我空以立八识,束八识为三自性,开三性而为五法。于此四义或随观一门,即起信、生解、修行、证果,随其根性不同,而现有顿渐之别,凡圣区分不离人法二空,指其体性则唯清净一味。大乘性相之法不越于此四门,若开显法相,则立唯识宗旨;若辨其性空,则示中观之见;若当阳直指,则树佛祖心宗。
本经的一大特点,即广辩佛法与外道知见的区别。按西域外道有九十五种之多,以六十二邪见为其根本。六十二见,又以有、无二见为根本。有无二见展开,则成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戏论。外道凡夫不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如梦境、空花、水月、镜像离于有无等四句见,执着心外有实我实法若生若灭。或计五阴假合身中实有神我、作者等自在常住能为主宰,或计五阴身死归于断灭名为涅盘,或计冥谛、四大、时、方、空、梵天、大自在天等自在常住能与生死诸法作因,或计诸法无因生、无因灭。其所计着若因若缘、若有若无、若常若断、若生死若涅盘以及种种论说,以如来正智观察,则都无实义,皆不出相、名、妄想,我法二执。故佛于此经中,以二无我法对破外道种种邪见,令知趣向解脱正道!又,二乘人虽得人空,未得法空,计着诸法心外实有,非即自心所现相分;或计善恶无记、生死涅盘各有实性。故佛以法无我破之,令知趣向大乘无住处涅盘!
关于楞伽经的古代注疏,现在有资料可询者,共有如下诸家: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智严楞伽经注三卷(残),某尊宿楞伽经疏二卷(残);宋?寳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十卷,杨彦国楞伽经纂四卷,正受楞伽经集注四卷,善月楞伽经通义六卷;明?宗泐、如圮楞伽经批注八卷,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楞伽补遗一卷,智旭楞伽经玄义一卷、楞伽经义疏九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八卷,通润楞伽经合辙八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八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陆西星《楞伽要旨》四卷,普真贵楞伽科解十卷;清?净挺楞伽经心印一卷,函昰楞伽经心印八卷。以上列举楞伽经之疏注共十八家,除法藏、宝臣所依为唐译本外,其余皆依宋译本。
关于雷庵禅师撰写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简称集注)的前后因缘,俱载于其阁笔记中,此不再俱述。唯于集注的结构内容,不妨再添加几笔。禅师之注此经,以宋译四卷楞伽为主本,凡遇经文简约晦涩之处,则采集魏唐二译之长以附其下,或加简要的注释,以方便读者参考融会,贯通经义。义理阐释方面,则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唐注古本及宗镜录中有涉此经者,采其精华而陶铸之,务使注释词理修畅,经文脉络前后贯通。稿成于宋庆元二年(1196),朝议大夫沈瀛为作序言,盛赞集注之精妙:「字字订前人之讹,句句说经意之尽,其文不晦僻,其义又坦明,使苏内翰复生而见之,亦欢喜赞叹不尽,而况余人乎?」集注的出现,无疑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楞伽经注疏中之精品,是参研四卷楞伽的一部重要工具书。
明朝初年,保存在姑苏幻住庵之集注庆元刻版 ,不慎毁于一场火灾。洪武四年(1371),天界寺住持白庵金禅师,对庆元本未尽善处,进行调整和删增,使文辞更为畅达,并购文梓重新刊刻流通。即今卍新纂续藏经(简称新续藏)第17册所刊载本。一九九三年四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佛教名著丛刊,曾据新续藏本影印行世,并在出版说明中称赞此书「能集诸家之长而又要言不烦,于揭示楞伽奥义不遗余力」。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再次影印此书,以应需求。
最后,略将这次校勘凡例说明如下:
一、此次校勘正受禅师之楞伽经集注,以新续藏所刊载本为底本,查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未见其他同类参校本。此次校勘吸收了新续藏本中的校勘成果。经文校勘初期仅以大正藏、中华藏及龙藏本对勘。校勘后期,得到中山大学冯焕珍教授的帮助支持,贡献其所校勘的清?函昰楞伽经心印电子版本,此校勘本与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进行了对勘,并吸收大正藏与中华藏本、民初藏要本及黄宝生梵汉对勘入楞伽经的校勘成果,颇俱学术参考价值。此次校勘,参照吸收了楞伽经心印与几部藏本的对勘成果,及大正藏与中华藏本的校勘成果,在此对冯老师深表谢意!需要说明的是,大正藏本的底本为高丽藏本,中华藏本的第一、二、四卷皆为高丽藏本,第三卷则为赵城金藏广胜寺本(简称广胜本)。大正藏本的对校本主要有四种:思溪藏(宋刻)、普宁藏(元刻)、嘉兴藏(明刻)、宫内(宫内省图书寮本)。中华藏本的对校本有六种:资福藏(在思溪藏的基础上增加资料)、碛砂藏、永乐南藏、嘉兴藏、龙藏及房山云居寺石经。校勘记中所引用到的藏经名称,不出上述几种。
二、底本之正文与注释混排,不分章段,无句读。此次校勘,用现代标点符号重新标注。为照顾现代阅读习惯,对经文及注释给予适当的分段。
三、底本所引用之经文或注疏,如「流支云」、「实叉云」、「新说云」、「杨云」,分别指代魏译入楞伽经、唐译大乘入楞伽经、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杨彦国楞伽经纂,因引用频繁,故不一一出注,唯于引文与原文有差异处,则予以注明。其他所引经论则一一加注出处。底本中的错别、脱漏、疑似字等则一一注明。
四、底本不带随文的科判,章段脉络模糊,不便阅读。今为醒目之计,在此次校勘本中,按世尊与大慧菩萨问答内容之不同,分成若干个大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前空出一个行距,再标上㈠㈡㈢㈣等数序以作区分,使本书之内容整体上不至黏糊一块,以裨阅读及记识。
五、为免繁冗,底本卷尾所附音释不再录入此校勘本中;经文中的对话一般不加引号。
六、楞伽经文字简古,义理幽微,古之硕德皆苦楞伽经难读。今因云门祖庭整理云门宗丛书,令末学校勘云门宗第十世雷庵正受禅师楞伽经集注。借今电子大正藏及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之便利,几度埋头苦读,爬梳剔抉,六度易稿,勉成今文。深感此经句读之大不易,又暗惭自身学业之太肤浅,这中间差谬势在难免,垦祈诸方禅讲大德,慈悲指示为盼!
后学普明合十
二○一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佛祖統記》,乃以天台為中心,記述佛祖傳授之迹者。撰者費十年歲月而成,故極其浩瀚。所準據之材料為曇遷之《宗源錄》及宗鑑之《釋門正統》。但加以編纂,訂正甚多。依其敘說,體例一本史書,分本紀、世家、列傳、載記、諸志。先從佛傳敘起,次及天台列祖傳記著作目錄等,皆極詳盡。而全篇內容或特敘淨土教史,或略說諸宗概史,又或汎論一般佛教,蘊蓄之富,頗復可觀,尤以其中《法運通塞志》十五卷,為甚重要。自佛陀降生之歲(從舊傳為周昭王二十六年)至宋代寧宗端平三年,皆以編年體裁詳記史實。至於《歷代會要志》四卷,類集古今,實攻學極佳之資料。凡研究我國佛教史者所必讀也。……總之,研究我國佛教史最要參考書為《佛祖統記》。但其記事至南宋理宗為止,若以《通載》、《稽古略》等後出之籍補之,可以得始終之大概矣。(《佛教研究法》,94-95頁)
评分僧佑晚年体衰多病,然犹致力护法,凡有益于三宝之事,无不加以编录成书,例如本论集即是对当时世俗排佛的解答,并举儒道的典故来说明佛教的义理。所谓弘明,是弘道明教之意,如序文载:“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前十一卷是答覆儒、道的批判,而彰明儒、释、道三教的异同;后三卷则积极阐释佛教教义。本书极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是研究六朝时代思想,特别是了解当时儒、释、道三教交流的重要资料。弘明集(《弘明集》),佛教文集。南朝梁僧祐撰于天监年间。14 卷。该书序云:“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所收佛教文论,自东汉末年至南朝梁时。牟子《理惑论》便赖此书得以保存。集子中还有数篇排佛的论著,如范缜《神灭论》等。其中另有作者自撰《弘明论》,意在驳斥非佛疑佛之说。本书价值在其文献性,载文总计183篇,涉及人物122人。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材料。《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由南朝梁武帝时律学名师僧祐编撰。今本《弘明集》共14卷,约14万字,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185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此一时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状况以及佛教与儒家、道教等本土思潮的相互关系。该书涉及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冲突融合的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研究爱好者和对佛教中国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均有极大参考价值。
评分 评分第九卷,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沈绩序注》一篇,阐明成佛以心为正因的道理。范缜著《神灭论》,想从佛法根本教义上推翻佛教,萧琛与曹思文均著《难神灭论》来驳斥他。范缜《神灭论》全文,载《梁书》本传中,本卷仅载他《答曹舍人书》一首。
评分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名為迹(釋本迹相)。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
评分《楞伽经》在佛教中是一个什么地位呢?说这部经呀,是一部了义经,而且是第一真实的了义经!因为佛说的经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当机不同嘛。有的是说透的,有的是只能对他方便说的,没有说彻底,这叫了义、不了义。这部《楞伽经》是了义经,是说透了的、说彻底了的,而且是第一真实的了义经。为什么呢?因为《楞伽经》说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得到的圣智证法,所谓第一真实了义呀!所以《楞伽经》在所有经的中间,有它卓然特立、迥然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对这部经呀,应该认真地学习、修持,通过这部经求得圣智证法。
评分二、明理教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名為迹(釋本迹相)。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
评分张金吾(1787.8.7--1829)清代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刻书家。字慎旃,号月霄。江苏昭文(今常熟)人。张仁济孙,张光基子,张海鹏侄。父母早逝,由叔父张海鹏抚养成人。少学古诗文,及长,读书于“照旷阁”藏书楼,校《太平御览》、《学津讨原》诸书。嘉庆十四年(1809)补博士弟子员,不久弃去,致力于
评分第四卷,论著一篇,书启五篇:何承天除了对慧琳的《白黑论》激赏而外,还著了一篇《达性论》来诽谤佛教,颜延之写信驳斥他,此下五篇书启都是二人来往的争论。
楞伽经集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