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辞海(1936)(1-5册) 根据1936年版《辞海》影印的原大典藏版 舒新城 沈颐

老辞海(1936)(1-5册) 根据1936年版《辞海》影印的原大典藏版 舒新城 沈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辞海
  • 1936年版
  • 舒新城
  • 沈颐
  • 工具书
  • 辞典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影印版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玉佳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580
商品编码:11998461037
丛书名: 老辞海1936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基本信息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商品名称: 老辞海(1936)(1-5册) 
作 者: 舒新城 沈颐 徐元诰 张相 编 
定 价: 980.00
重 量:  
ISBN   号: 9787513317580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开 本: 16
页 数: 3936
字 数:  
装 帧: 2015-10-1
印刷时间/印次: 2015-10-1
编辑推荐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辞海》,词典中的专业,覆盖内容大,为藏书家、图书馆、专业人士案头。取《辞源》之所长而又有所创造,在词典出版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辞海》是我国一部大型的专业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服务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我国辞书出版史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老辞海,1936》为1936年版《辞海》的原大影印典藏版,在《辞海》启动百年纪念之际,影印版《老辞海,1936》旨在向一代代服务于《辞海》编校的学者们致敬,并将《辞海》精神薪火传承。
内容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辞海》是我国一部大型的专业的综合性工具书,是我国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1915年,《辞海》由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动议编纂。从1915年开始,至1936年开始出版,至今已出六版。版分为上下册,上册于1936年11月出版,下册于次年8月出版。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开本、用纸、定价有所不同。《老辞海,1936》是由版《辞海》甲种本原大影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著有《留学史》、《教育思想史》等。1928年任《辞海》主编。1936年正式出版了《辞海》版。1960年在上海病逝。

徐元诰(1878—955),江西吉安人。1913年9月寄居上海。除主编《中华大字典》和倡修《辞海》外,著有《管子释疑》、《说文》、《法学通论》、《民主》等。

张相(1877—1945),浙江杭州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他是晚清知名词人谭复堂的学生,骈文诗词都好,有“钱塘才子”之称,是个学者型人物。
目录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老辞海,1936 子集丑集》
《老辞海,1936 寅集卯集辰集》
《老辞海,1936 巳集午集》
《老辞海,1936 未集申集酉集》
《老辞海,1936 戌集亥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中华大典》影印本(清末民初版本)简介 本书系一套精选的清末民初时期重要典籍的影印合集,旨在展现该时代学术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辞书编纂的地域特色与体例演变。本影印本聚焦于特定历史阶段(约1890年至1930年间)中国知识界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传统学术面临转型之际所编纂或重修的大型工具书、综合性辞书、地方志书或专业术语汇编等。 收录范围与核心特征: 本套影印本并非单一辞书的完整重现,而是对某一时期多部代表性学府或私人学者主导的“典籍”进行系统性的筛选、汇编与影印。它着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特征: 一、晚清民初的“新旧交替”型辞书: 该时期诸多大型典籍的编纂,体现了传统汉学功底与西学知识的初步融合。影印的资料中,可以见到对传统经史子集四部的重新梳理,同时大量引入了基于新式教育体系下的科学名词、政治术语、以及社会学概念的解释。 侧重领域: 涉及对“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早期译名)、“政学”(政治学、法学入门概念)、以及“经济学”(如“资本”、“剩余价值”等早期译介词汇)的解释与界定。这些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早期翻译腔调,语言风格古雅却内涵新知,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学演变的重要一环。 二、地方性与专业性的大型汇编: 不同于中央政府或大型出版机构主导的全国性辞书,本影印本收录的典籍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或特定学派的视角。 方言与民俗记录: 收集了一些地方性的“方言释义”或“风俗考”,这些资料对于研究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活、口语演变,以及传统仪式保留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们往往比官方辞书对民间用语的记载更为细致、生动,但系统性相对较弱。 专业术语的早期规范化尝试: 包含了如医学、农学、工程学等领域的早期专业词典或术语手册。这些手册的特点是,许多术语尚未完全定型,同一概念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译法或解释,反映了该领域知识体系构建初期的混乱与探索。 三、传统体例的坚守与创新: 清末民初的学者在编纂大型工具书时,一方面必须对传统官修典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保持敬意,力求在体例上不至于完全脱离传统范式;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知识信息检索的需求,又不得不引入新的编排法,如按笔画、按音韵之外的“部首改革”尝试,或采用更细致的条目分类法。 字形与注音: 影印本会展示出当时对异体字、繁体字的保留程度,以及注音系统(如采用何种切音字方案,或早期注音字母的雏形)的多元化面貌。 四、文献价值与装帧特征: 由于影印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出版物,本套书的文献价值体现在其原汁原味的呈现上: 纸张与油墨: 影印件真实再现了彼时纸张的泛黄、纤维的粗糙以及油墨渗透、印版磨损等痕迹,为研究近代印刷史和纸张材料提供了实物依据。 版式设计: 保留了当时书籍排版的特点,例如页边空白的处理、篇眉题识的设置、以及插图(若有)的木刻或石印风格。 总结而言,本套影印本并非一部单一的、结构统一的辞书巨著,而是一部反映中国知识界在特定历史断层期,尝试以“典籍”体例来整理、吸纳并解释新旧知识体系的学术“切片集”。它为研究近代学术转型中的语言现象、知识结构变迁以及印刷技术史,提供了极其珍贵且多元化的第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老辞海》的影印本,简直就是时间胶囊,带着一股浓浓的旧日墨香扑面而来。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特有的微微泛黄的质地,立刻就把我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了出来。舒新城先生和沈颐先生主持编纂的这版,是民国时期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翻开扉页,能感受到那种扎实、严谨,甚至带着点“踔厉风发”的士人气息。它不是那种追求时髦、面面俱到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凝结了那个时代文化精英智慧的宝库。 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传统文化名词的解释方式,那种用词的精准和考据的细致,放在今天来看,依然令人赞叹。比如,对于一些典故的出处追溯,它往往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不像现在的某些工具书,只是简单罗列一番。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学术考古。虽然排版和字体相较于现代印刷品略显拥挤,但这恰恰是那个“活字”时代留下的独特印记,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专注力,也因此,每一次成功找到想要的词条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也来得更强烈。对于任何一个对近代文化史或者早期现代汉语规范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努力与担当。

评分

我得说,光是把这五册书从书架上请下来,摆在书桌上,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这套原大典藏版的影印质量,真的做得非常到位,尽可能地还原了1936年原版的风貌,那种油墨渗透和纸张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当年校对者的指纹。我主要用它来对比一些历史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其中对“科学”这个概念的早期阐释,你会发现它如何从西方概念的引入,逐步融入到中国自身的语境中,其中蕴含的文化张力非常值得玩味。 这不是一本让你快速获取信息的“快餐词典”,它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细品的“古籍”。阅读过程里,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生僻词的解释而联想到更广阔的学术背景,需要跳脱出来查阅其他资料,这反而成了一种乐趣。它的视野是那个时代的,带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正是这份局限,让它拥有了不可复制的时代价值。收藏这套书,更多的是对一个文化高峰期的致敬,它就像是一座坚固的灯塔,标示着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担心影印版的清晰度和易读性。毕竟是几十年前的排版和印刷技术,难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但实际使用下来,这套书的影印工作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个别页面的墨色深浅不一,但这恰恰是原版文献的真实写照,反而增加了它的“物证”价值。我主要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中的历史文献”来看待。 我尤其喜欢在晚上,开一盏暖色调的台灯,慢慢翻阅其中的成语和典故部分。那些看似熟悉的词语,在那个年代的定义和引证,往往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比如,它对某个哲学名词的解释,会紧密结合当时的西方思潮传入情况,那种跨文化传播的努力,透过文字清晰可见。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我能从中找到多少新词”,而在于“我能看到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它敦促我不仅要知其意,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远超一般词典的范畴。

评分

这套《老辞海》的体量感是惊人的,五册合起来,沉甸甸的,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携带的袖珍工具书,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书架位置来供奉的案头重器。我用它来做一些中国古代文献的校对工作,它的准确度和广度,在很多方面依然能作为重要的参考。 特别是对古代的官制、地名以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名词释义,它提供的背景信息非常丰富,往往一个词条后面跟着一段详尽的说明,而非寥寥数语。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深度解释,是现代追求效率的工具书难以企及的。这种详尽,也意味着阅读它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但收获的知识密度也相应提高了。对我来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百年前的文化巨匠进行无声的对话,感受他们对待知识的虔诚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评分

这套书放在我的书房里,有一种独特的“镇场”作用。它代表了一种坚守和传承。舒新城、沈颐先生那一代学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够主持编纂出这样一套体例严谨、规模宏大的辞书,其难度和毅力可想而知。影印的原大版,最大的好处就是保留了原有的字距、行距和版面布局,这对研究当时排版工艺和版面设计的人来说,都是极好的材料。 我试着去查找一些当时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比如一些行业术语或者新涌现的政治术语,看看它们在1936年是如何被界定的。这种“历史定位”的功能非常强大。它让你清楚地看到,哪些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淘汰或被重新定义了。它不像历史教科书那样提供线性叙事,而是提供了一个特定时间点的“知识快照”。对于文字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而言,这套书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研究那个时代思想动态的绝佳窗口,充满了历史的沉淀感和学术的厚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