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思明,李明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2407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9446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335
套裝數量:2
字數:1968000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綿延傳承至今,農業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與動力。農業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與核心。迴顧中國農業發展曆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瞭許許多多既有民族特色、又與區域特點相結閤,適應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農業係統,如桑基魚塘係統、稻鴨共生係統、旱地農業灌溉係統等。這些係統既是幾百年的農業經驗纍積,又符閤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既環保健康,又提高土地利用率;既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顧,又富含文化、曆史、科技、審美等價值。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如果有些問題不能解決,不妨問問古人。幾韆年的經驗與智慧,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可能。就像我們不斷探索更廣闊的宇宙、揭示更細微的結構,我們也可以從曆史中尋找蛛絲馬跡,還原更加立體和多彩的昨天。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梳理瞭1000餘項農業文化遺産,一次全麵梳理、分類、總結瞭中國農業文化遺産資源。再現瞭古人的智慧與經驗,並彰顯瞭自然之美、技術之美、智慧之美、創造之美、民族之美和文化之美。跨越時空,將曆史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曆史和古人給我們的問題與答案。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叢書》叢書:

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榮獲2015年度國傢齣版基金項目資助並順利結項,是國內一套係統梳理中國農業文化遺産的圖書。該套圖書對我國悠久、輝煌的農業史進行瞭完整地追溯,對中華農耕文化地域多樣性、民族多樣性和發展多樣性的特點進行瞭描述,既在曆史、社會、文化、審美等層麵進行整體性、全方位地剖析,又在科學、經濟、環境等領域多角度、全視野地探索,大氣磅礴的展現瞭中國農業曆史畫捲。對展現中華民族的創新、勤奮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和民族認同感有重要意義。更助於中國文化走齣去。叢書兼具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立足於科學與文化普及,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普及廣度,科普性逐捲增強。語言簡潔,圖文並茂,設計精美,內容全麵、係統、翔實。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農業文化、構建中華優秀農業文化傳承體係有重要作用;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科技領域繁榮發展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上下)/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分上、下兩冊,全麵地對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進行瞭係統地調查與梳理,按照農業遺址、農業物種、農業工程、農業景觀、農業聚落、農業工具、農業技術、農業文獻、農業特産和農業民俗十個方麵分析、收集、整理農業文化遺産1100餘項,既涵蓋瞭“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也包括瞭“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並進一步發掘瞭多的農業文化遺産資源,這為深入研究農業文化遺産的經濟、曆史、保護、發展與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傳承中華農耕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加快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王思明:1961年11月齣生,湖南株洲人, 農學博士。 現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首席專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主任、國傢核心期刊《中國農史》主編。 長期從事農業史和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因學術方麵的成就,先後入選農業部“神農計劃”、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江蘇省“333人纔工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當選江蘇省政協委員。任國傢一級學會中國農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常務理事、農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農史研究會會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一、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建立情況

二、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的分類體係

第2章 中國遺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粟作遺址

二、稻作遺址

三、漁獵遺址

四、遊牧遺址

五、貝丘遺址

六、洞穴遺址

第3章 中國物種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畜禽類遺産

二、作物類遺産

第4章 中國工程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運河閘壩工程

二、海塘堤壩工程

三、塘浦圩田工程

四、陂塘工程

五、農田灌溉工程

第5章 中國技術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土地利用技術

二、土壤耕作技術

三、栽培管理技術

四、防蟲減災技術

五、生態優化技術

六、畜牧養殖獸醫漁業技術

第6章 中國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整地工具

二、播種工具

三、中耕工具

四、施肥積肥工具

五、收獲工具

六、脫粒工具

七、農田水利工具

八、農用運輸工具

九、植物保護工具

十、加工工具

十一、生産保護工具

十二、漁具

十三、養蠶工具

第7章 中國文獻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綜閤性類文獻

二、時令占候類文獻

三、農田水利類文獻

四、傢具類文獻

五、土壤耕作類文獻

六、大田作物類文獻

七、園藝作物類文獻

八、竹木茶類文獻

九、畜牧獸醫類文獻

十、蠶桑漁類文獻

十一、農業災害及救濟類文獻

第8章 中國特産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産品類特産

二、林業産品類特産

三、畜禽産品類特産

四、漁業産品類特産

五、農副産品加工品類特産

第9章 中國景觀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田)地景觀

二、園地景觀

三、林業景觀

四、畜牧業景觀

五、漁業景觀

六、復閤農業係統

第10章 中國聚落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耕類聚落

二、林業類聚落

三、畜牧類聚落

四、漁業類聚落

五、農業貿易類聚落

第11章 中國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産

一、農業生産民俗

二、農業生活民俗

三、民間觀念與信仰

參考文獻

附錄 中國古代度量單位換算錶

精彩書摘

福州茉莉花

作為佛教四大聖花之一的茉莉花,在西漢時期就遠從“佛國”落戶於福州。據記載,茉莉花在福州“落戶”,正是漢代初年閩越王無諸受冊封,著手修築福州城的時候。可以說,茉莉種

植的曆史幾乎與古城福州一樣源遠流長,因此,福州城最初便以茉莉花著稱。北宋時,由於中醫局方學派對香氣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認識,引發香茶熱。古人發現茉莉有著安神、解抑鬱,中和

下氣的功效,福州作為茉莉花之都,茉莉花茶因此誕生,使茉莉花的種植得到瞭進一步的推廣。到清朝鹹豐年間,由於福州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慈禧太後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使福

州成為中國最大的茉莉花産地。


庫爾勒香梨

香梨,維吾爾語叫“奶西姆提”,意思是噴香的梨子。庫爾勒地區種植香梨已有2 000多年的曆史。公元5世紀晉代葛洪撰《西京雜記》中記載:“瀚海梨,齣渤海北,耐寒不枯”。“瀚海”即塔裏木,“瀚海梨”即庫爾勒香梨。公元7世紀的《大唐西域記》中也有關於庫爾勒香梨的記載。據說《西遊記》中的人參果,就是指香梨。1924年法國萬國博覽會1 432種梨中,庫爾勒香梨僅次於法國白梨被評為銀奬,有“世界梨後”之稱。


元陽哈尼梯田

元陽哈尼梯田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代留下的傑作。據《尚書》記載,早在3 000 多年前的春鞦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寜河流域)就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 300 多年前)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定居下來並開墾大量梯田之後,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元陽哈尼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製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韆上萬畝。梯田由河榖一直延伸到海拔2 000 多米的山上,甚至達到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紅河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麵積達60 多萬畝,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 萬畝,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也是梯田風景的代名詞。


祁連山草原遊牧景觀

祁連山在古匈奴語中意為“天之山”,又名夏日塔拉(也叫黃城灘、皇城灘、大草灘)。其代錶是位於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的大馬營草原。這裏曾是匈奴王、迴鶻人及元代濛古王闊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風調雨順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邊紀略》中說:“其草之茂為塞外絕無,內地僅有”。藏族史詩《格薩爾》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而堯熬爾人和濛古人均稱之為“夏日塔拉”,意為“黃金牧場”。每年七八月,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大馬營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微風吹來,會使人産生返璞歸真、如入夢境的感覺。這裏地形平坦、水草豐美,蜚聲中外的遠東第一大牧場——山丹軍馬場就建於此。


昌都鍋莊舞

有關鍋莊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其遙遠的洪荒年代,藏族人普遍認為,鍋莊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間歌舞,例如這樣的唱詞:第一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上麵天界來,拉青倉巴嘎博也駕臨;第二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中間人界來,念青格拉也駕臨;第三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下麵海界來,祖納仁青也駕臨。再次,有關於鍋莊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西藏拉薩大昭寺竣工時,鬆贊乾布命令所有的觀眾圍著寺廟歡歌而後延續下來。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大衰,吐蕃贊普墀鬆德贊在位期間,既大力發展佛教,又廣拓吐蕃疆土,號稱大蕃,也正是在此時期,鍋莊舞在今天的麗江及其周邊地區普遍盛行。


土族於菟

“於菟”舞是隨曆史的變遷從江南楚地或楚人後裔巴人住地流傳而來,在村民祭山神習俗中,由巫覡傳承沿襲保留至今。是楚風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遺産中的瑰寶。


前言/序言

經濟層麵,農業是支柱産業,也關係到國計民生。該叢書的傳統農業技術為農業科技發展、解決三農問題開闊瞭思路,提供瞭更多選擇。並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

文化層麵,優秀的傳統農業理念是基礎與核心,促進形成中國農業科技與文化係統。既包含一般的農業生産生活智慧,又衍生齣中國傳統文化與倫理。該叢書立足於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促進文化發展與繁榮。

社會層麵,先進的農業技術與文化是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石。因為地域的限製和條件的或缺,農業發展往往是在一個地區逐漸嚮周圍擴散,農業穩定發展也同時促進瞭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該叢書用優秀的個案為社會穩定與發展提供參考。

環境層麵,傳統農業的可持續性,讓我們重新發現自然的力量和古人的農業經營思想,為解決環保問題提供建議。該叢書將環保高效的復閤農業展現在我們麵前。

曆史層麵,一個國傢的發展不隻是橫嚮的國際聯係,更有曆史縱嚮的分析與反思,以史為鑒,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問題與答案。該叢書認真的梳理與記錄,就是凝固的曆史。

審美層麵,曆經時空的變遷,仍能保留至今,說明是經驗與智慧的精華,沉澱齣更多的美。該叢書既包含自然之美、技術之美、智慧之美,也顯示地域之美、民族之美、文化之美。

為瞭避免將美變成殤,為瞭更好的推廣中國農業文化,《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叢書讓更多的人認識、瞭解、熱愛中國農業文化。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中國農業文化遺産名錄(套裝上下冊)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