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3
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周世闻,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政协画院副院长、陕西圣爱书画院院长,被中国书画藏品展销网评定授予“中国影响力当代书法美术人物100家”(作品及传略同时入选《中国书法美术影响力人物辞库》)。被西安培华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被西安外国语大学新西北培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被青岛金石书画院聘为艺术顾问。
主编杂志《于右任研究》。编著有《硬笔书法一点通》(三秦出版社,约20万字)、《明清名家书法大字典》《宋元名家书法大字典》《五体书法大字典》《隶书书法大字典》《草书书法大字典》《章草书法大字典》《楷书书法大字典》《篆书书法大字典》《行书书法大字典》《硬笔书法常用字典》《草书常用字典》《五体书法常用字典》《行草书法常用字典》《隶书常用字典》《明清书法常用字典》《章草常用字典》《行书常用字典》《金石常用字典》《楷书常用字典》《篆书常用字典》《颜真卿书法常用字典》《八体书法常用字典》《宋四家书法常用字典》等专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我国古代成就极高的文学家、艺术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如此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滋养了他的书法创作,他擅长行书、楷书,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而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又并称为“宋四家”。董其昌曾经写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所写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中肯的评价。
相对于其他书法家,苏轼书风的形成与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有关(宋代提倡“尚意书风”,讲究书法家要抒发自身性灵,而苏东坡高深的文学修养使他在书法创作时能够独抒胸臆),与其性格的不合时宜有关(此不合时宜乃是他在艺术上勇于求新求变的体现),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深厚的人生况味),所以他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天赋与经历是后人不具备因此也是无法学来的。
本书所选例字就选自他的如下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写出的。通篇书法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前赤壁赋》,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该卷为他向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写的《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年48岁。苏轼书法初学王羲之,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邂逅帖》,9行,58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苏轼行至金陵写给世交杜孟坚的书信,散淡、俊逸、刚正、高洁,乃东坡传世墨宝之绝响。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此作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他作此诗时距因诽谤罪下狱只有三四个月,苏轼对别人要罗织他的罪名的行径早有所闻,但他并不收敛笔端锋芒。这首诗可以看作苏轼下狱前的激愤情绪的集中体现。他笔墨恣肆,隐寓讥讽,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因是写给好友秦观,所以写得更直率些。确实是一首心灵呐喊的好诗。
《渡海帖》,作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今海南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如同东坡自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全篇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
《获见帖》,此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纵27.7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来得书帖》,正文行书16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此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新岁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
《新岁展庆帖》,正文行书14行。款署“轼再拜,季常先生丈阁下,正月二日”。应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氏时年46岁。此帖信手写来无拘无束,横竖斜直,率意而成,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笔力雄健,骨劲肉丰,更可展示作者的书法风格。现藏故宫博物院。
《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形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
本书所选苏轼作品虽多,风格也各异,但就技法来分析的话,苏轼书法主要还是这些特点:
1.用墨浓重丰腴。这是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瘦金体以瘦为佳,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但此肥不是臃肿无骨,不是他人讥讽的“墨猪”,而是骨肉丰润,是在浑厚基础上的暗含巧思,还是在大朴不雕基础上的妩媚多姿,所以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与飞白,而是几乎全用浓墨重笔,将墨色的黑亮发挥到了极致。
2.结字扁平偏右上。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在字形结构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安排以体现独特的审美品位,与欧体字形修长瘦硬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状且向右上角着意倾斜,整体造型有些像平行四边形。这种结字方法就是苏轼为了化解用笔过粗、用墨过重而容易使字体变得痴肥而想出的巧妙化解法,向右上倾斜就打破了字体四平八稳的外观形态,造成了字形的欹侧多姿,可收破除呆板僵化之效。
3.笔画横轻竖重,撇捺舒展,轻重大小错落。横轻竖重这一笔画特点本来是颜真卿楷书的一大特征,是颜真卿的一个天才式的独创。苏轼因为曾经深入学习过颜体,所以将其借鉴过来为己所用,而且还有所发展,使得字体的节奏感大大加强。也许与性格有关,苏轼还在字体的书写上,特别是在撇捺的书写上纵笔而书,因此使字体结构十分舒展,一如他潇洒豁达的天性。轻重大小错落则是他在书写时经常用笔忽轻忽重,字形忽大忽小,形成参差斑驳的韵律感。
以上所总结的只是苏轼书法中比较直观以及便于学习的技法特点,属于“形”的层面,真正难学的是苏轼书法“神”的层面。何为其“神”呢?他曾有一首论书法的名诗:“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这“神”指的就是学识、眼界、胸怀等非技法的东西,是一个书法家的文化底蕴所在。苏轼正因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乐观,再加上丰富的人生经历,多种因素融合终于幻化出他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因此后来者很难具备他的学识与经历,却完全可以学习他的进取精神,在锤炼技法的同时加强文化底蕴的修炼,方可使自己的书法步入超凡脱俗之境——这是苏轼书法及其所蕴含的哲思带给我们的启示。
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苏轼行书临习技法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