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向苹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行为分析
  • 童年创伤
  • 家庭教育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正面管教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9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1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方向苹老师研究幼儿心理学多年,经验丰富,文笔流畅,分析透彻。要想给孩子更幸福的童年,读《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就够了!

内容简介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童年是孩子形成好性格、养成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也是孩子形成基本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父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就等于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那么,孩子也必然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所以,父母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一味逼迫孩
子参加各种课外班。

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儿童的性格、习惯、学习、情商、亲子关系等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剖析和深刻解读。每一节分为案例部分和心理剖析部分,在心理剖析部分传授较为具体的方法。每一节的末尾都有一段简短的本节经典回顾,使读者能够记住本节的精髓。每一章的最后还设置了“特别篇”,即对本章的主题进行补充或提炼。恳请父母们别让孩子伤在童年,这样孩子才不会伤在未来。

作者简介

方向苹,心理学研究者、情感专家,出版有《怪情绪心理学:做自己情绪的旁观者》《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家族传》,撰写了《老公在左,密友在右》《不一样的性格色彩》儿童性格色彩心理学》等书,策划有《民国味·道》《备胎的自我修养》等书,作品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多变的文风、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Pat 1 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有好的性格 / 001
1. 自信的父母培养出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 002
孩子是否自信来自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 003
2. 懦弱的妈妈却有一个霸道的女儿 / 007
每个孩子都会用性格来保护自己 / 008
3. “以慢制快”的小侄女 / 012
拖拉的性格原来是这样造成的 / 014
4. “刀子嘴”的母亲和“刀子嘴”的儿子 / 017
受到伤害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伤害他人 / 018
特别篇: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决定孩子的性格 / 022

Pat 2 每一个习惯都是孩子的朋友 / 025
1. 我的儿子是一个“手机控” / 026
孩子的每一个坏习惯都曾让他受益 / 027
2. 半小时的作业做了三小时 / 030
欲望是可以延迟满足的 / 032
3. 有个叫“马大哈”的小朋友 / 036
每一个习惯都是一种“心理强化” / 038
4.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 041
侥幸心理不会每次都管用 / 042
特别篇:坏习惯不是孩子的敌人 / 045

Pat 3 帮孩子拿掉身上的这些标签 / 047
1. 家有“小宅男” / 048
“孤独”是怎样“炼”成的 / 049
2. 令人头疼的“人来疯” / 052
胡闹是孩子博取关注的手段 / 054
3. 遭遇“熊孩子” / 056
教养不是说说而已 / 058
4. 我只在宫殿里跳舞 / 061
“公主病”是怎么造成的 / 062
5. 被世界遗弃的“网瘾儿童” / 064
网络是孩子的另一个安全岛 / 066
特别篇:标签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 069

Pat 4 解决“心”问题,学习无烦恼 / 071
1. 我最喜欢的老师走了 / 072
更换老师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影响 / 073
2. “厌学症”的背后 / 076
学习的意义和使命感在哪里 / 078
3. 第三名和第一名的差别 / 081
快乐被分数捆绑的孩子 / 082
4. 我的成绩主宰着父母的喜怒哀乐 / 085
到底是谁在焦虑 / 087
5. 我考砸了 / 091
帮孩子度过学习中的心理低潮期 / 092
6. 中等生一跃成为优等生 / 095
如何利用心理能量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 097
特别篇:大部分的学习问题都是心理问题 / 100

Pat 5 淡化问题往往能解决问题 / 103
1. 走到哪里都带着小枕头的小女孩 / 104
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安全毯” / 105
2. 你说东我偏要往西 / 108
叛逆是独立的开始 / 109
3. 我要去接机 / 113
追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崇拜 / 114
4. 可怕的来电 / 117
早恋会不会发生在童年 / 118
特别篇:大惊小怪只会导致小题大做 / 122

Pat 6 驱走迷茫,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心之蓝 / 125
1. 我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126
孩子也该有自己的定位 / 127
2. 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 / 130
可不可以给我一个统一答案 / 132
3. 听话的好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 134
我该做个好孩子吗 / 136
4. 伤害自己的小男孩 / 140
爸爸妈妈别吵了,都是我的错 / 141
5. 折翼的天使 / 144
妈妈,我不是天使吗 / 145
特别篇:别让孩子的迷惘成为重大的心理问题 / 149

Pat 7 情商是这样“炼”成的 / 151
1. 在乎孩子的每个感受和需求 / 152
被爱的孩子才会拥有爱的能力 / 153
2. 别用暴力压制孩子的情绪 / 156
会表达情绪的孩子一般不会闹情绪 / 157
3. 不要一味地拒绝,更不要一味地满足 / 161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 162
4. 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 165
生命的丰富和激情是这样拥有的 / 167
5. 教孩子知识更要给孩子爱 / 169
情商在爱里孕育 / 171
特别篇:有好的情商就不会有太多的心理问题 / 174

Pat 8 小孩也懂的心灵鸡汤 / 177
1. 爱穿公主裙的小女孩 / 178
不是穿了公主裙就是公主 / 179
2. 这是我的 / 182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183
3. 不想参加文艺演出的小男孩 / 185
何必尽善尽美,学会宽容自己 / 187
4. 为什么我要站在最后一排 / 189
人生某些时候难免要做配角 / 190
5. 不会玩溜溜球的小男孩 / 193
坚持自己擅长的,总有一天能赶上人生的浪尖 / 194
6. 我生病了,明天不能去上学了 / 196
做人要坦荡,不玩小把戏 / 198
特别篇:别以为小孩子听不懂道理 / 200

Pat 9 一半是爱,一半是自由 / 203
1. 妈妈,别离开我 / 204
“被抛弃的创伤”是孩子一生的梦魇 / 205
2. 我要iPhone4、iPhone5、iPhone6…… / 208
疯狂的物质欲背后缺的是爱 / 209
3. 宠出来的“狼心狗肺” / 212
溺爱:一个温柔的陷阱 / 214
4. 越大的孩子越讨厌父母的无微不至 / 219
别因为你的爱让孩子遭遇“被吞没的痛” / 220
5. 作家的儿子要自己写竞选宣言 / 223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为他自己 / 225
6. 远方的爸爸 / 228
小心孩子陷入“俄狄浦斯情结” / 229
特别篇:爱是拥抱,也是分离 / 232

Pat 10 请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 / 235
1. 多动症 / 236
这个世界让我无法安静 / 237
2. 抑郁症 / 240
请停止攻击自己 / 242
3. 孤独症 / 245
我对这个世界没有兴趣 / 246
4. 强迫症 / 249
来自过于忧患和完美主义的焦虑 / 250
5. 精神分裂症 / 253
我爱爸爸妈妈,又恨爸爸妈妈 / 255
特别篇: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 / 258

后记: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老师 / 261

精彩书摘

1.自信的父母培养出了一个自卑的孩子

有一次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席间大家聊起孩子的话题,其中一个朋友说他的儿子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孩子,但让他困惑的是,他和妻子都是非常自信、非常优秀的人,为什么孩子却这么不自信?他们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也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孩子,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当他征询我的看法时,我并没有急于给他具体的建议,而是向他讲了我另外一个朋友的故事。

我有位不太熟识的女性朋友,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开了一家小小的幼儿园,经营得还算不错,虽然谈不上多么成功和优秀,但生活也算无忧。可她却说自己过得不快乐,常常对生活感到迷惘,尤其是对自己非常不自信,无论是在陌生人面前还是在家人面前,她都不敢主动去争取什么。

我对此感到很纳闷,眼前的她明明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呢?后来的交流让我得知,她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亲密,尤其是和妈妈的关系。原因就是她的妈妈不欣赏她,从小到大她很少从妈妈那里得到肯定,反而经常受到妈妈的批评和指责,无论她做什么事情,无论她做得怎么样,妈妈似乎总是不满意。

我问她:“你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母亲呢?”

她回答:“我的妈妈很优秀,她和爸爸在我童年时就开始开办工厂,并把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妈妈是个略微强势的人,但她的强势是有资本的,因为她非常能干和自信,她经常说只要她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做成。

小时候我很崇拜妈妈,但在妈妈眼里我却是个无能的小孩,我学习不够优
秀,胆子不够大,长得不够漂亮,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总是达不到她
的要求。因此,妈妈对我不是大声指责就是唉声叹气。小时候我考了全班
第三名,很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却说:‘全班第三名有什么了不起,有
本事考年级第一名!’有时候考得不好,妈妈就更不高兴了:‘现在就考
得这么差,将来你可怎么办?’我想学钢琴,妈妈却说:‘学习都学不好,钢琴能学好?’听到这些话,我总是感到很沮丧,从此便很少和妈妈谈起我的事情。但是我原本还算不错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后来勉强考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立刻从家里搬了出来,因为我非常害怕再听到妈妈那些打击我的话,那些话从童年就伴随我一直到现在,让我每次听到都感到非常沮丧和绝望。”

在许多人看来,我这位朋友真的不算“无能”,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从未因此自信过,就像小时候,她的妈妈从不相信她能做好一件事一样。

讲完我这位女性朋友的故事,我问聚会上的这位朋友:“她是因为这样不自信的,你的孩子是因为什么不自信呢?”

这位朋友突然明白了,他惊呼道:“我一直以为孩子不自信是孩子的问题,原来,是我的问题!”
孩子是否自信来自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性格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绝不仅仅是遗传,更多的是环境的影响,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及相处模式于孩子而言就是最重要的环境,所以孩子是否自信并不仅仅取决于有没有自信的父母,而更多取决于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信任。

婴儿脱离母亲温暖而又安全的子宫来到这个冰冷而又陌生的世界时,都带着莫大的恐惧,他们除了会吸吮母亲的乳汁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这种无力感怎能让他们不恐惧呢?后来,他们开始慢慢接触这个世界,如果他们一伸手,父母就说:“你不行!”他们摔了一跤,父母就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你会摔跤。”他们刚刚有了一点进步,父母却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其他孩子比你强多了。”那么孩子还敢再去尝试吗?还会对即将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和信心吗?一个自卑的孩子就这么诞生了。

没有天生自信的孩子,也没有天生自卑的孩子,孩子的自卑与自信都是父母亲手“塑造”的,但父母并不自知,却还在那里哀叹:“唉,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自信呢?”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是否自信最初并非取决于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而是取决于父母是否相信孩子。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孩子在这个世界面前是弱小的,当他以弱小的力量去挑战这个世界时,内心一定是恐惧不安并伴随挫败感的,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不是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而是习惯性的打击,那么孩子的内心将是绝望和崩溃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孩子形成自信的内心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孩子是否自信与父母是否自信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有直接关系。你相信孩子,孩子就相信他自己。孩子的精神和身体一样都需要父母的“喂养”,但有些父母只注重给孩子吃喝,却忘了给孩子的精神补充能量,那么孩子当然不可能有强大的内心。

父母如果总是否定孩子,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或者对获得父母的爱没有信心,那么长大以后他对获得别人的爱也没有信心,他会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上司的重视、同事的欢迎或异性的青睐。所以,一个孩子如果童年时没在父母那里获得信任,长大后即便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也难以像健康的人那样自信(除非他在成年后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因为童年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及心理暗示一旦形成会不断在以后的人生中呈现。比如,我那位女性朋友,即便自己有不错的生存能力,依然不自信。比较知名的例子是著名影星梁朝伟,他曾经公开袒露过自己是一个极不自信的人,贵为影帝依然不自信,我们大胆猜测也许与他童年时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有关。

爱与欣赏比孩子是否优秀更重要

一个不自信的人很难感到幸福,因为他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也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而是习惯于从外在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但外在难免让自己失望。所以,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学习成绩好就笑脸相迎,一旦考得不好就冷漠对之甚至冷言冷语批评指责,这给孩子一种感受:我学习好父母才喜欢我,学习不好他们不会喜欢我,而真实的我有可能学习好也有可能学习不好,但父母喜欢的不是这个真实的我,而是他们理想中的我,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压力,对父母是否真正爱自己产生一种怀疑,或者说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让父母爱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而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父母都爱孩子,都肯定孩子存在的价值,都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那么孩子才会接纳和喜欢他自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自信,这和是否优秀无关。如果一个表面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高要求,无法让父母和自己满意,那么他的内心依然会自卑。但一个表面看起来不怎么优秀的孩子,如果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欣赏和肯定,那么他也会是个自信的孩子。所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要用一些所谓“优秀的标准”来摧毁孩子的自信。

用欣赏教育代替批评教育

虽然中国的父母近些年来已经意识到了欣赏教育比批评教育更可贵,但似乎更习惯于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夸奖孩子,而不太会在孩子表现不好时鼓励孩子。中国的传统是严苛教育,中国的父母又羞于向孩子表达爱,这造成了孩子极少在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鼓励,尤其是在遭受失败的时候,父母的习惯性批评往往使孩子失去再次挑战的勇气甚至自暴自弃。哪怕是在孩子取得很好成绩的情况下,父母依然会说:“别太骄傲,你离最好还远着呢!”严苛、批评加上谦虚使得孩子无法真正自信。

批评教育会压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的欲望以及尝试和创造的欲望,这样的孩子不但无法实现与父母之间真正的亲密,还可能走向叛逆,当然,也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人。而欣赏教育能激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的心灵回归自由,真正为自由而活,从而变得自信。

孩子可能天生就是自信的,因为“无知者无畏”;也可能天生是自卑的,因为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外在的力量所摧毁。而决定孩子是走上自信这条路还是自卑这条路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选择。

我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评价中,如果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过低,我们的自我评价也会较低,长大后就不太相信别人对我们好的评价,而坏的评价又很容易让我们的内心崩溃,即我们无法客观地面对评价。也就是说,你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将会投射在你以后的人际关系中。

前言/序言

童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似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都在强调“童年决定论”,这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如果人的一生由童年决定,那么我们成年后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不能不说,这个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我要说的是,童年即便决定不了人的一生,起码能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童年幸福的孩子,长大后幸福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即童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童年犹如一颗种子,种子播种得好,树将来才有可能长得好。但和大部分人理解不同的是,这颗种子生来自带属性,孩子决定了自己是一颗苹果种子还是一颗橘子种子,父母需要做的是为这颗种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并为它培植土壤、施肥、浇水、开窗换气..这颗种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如果这一切父母做得非常好,那么这颗种子是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的,它会长得又快又好。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认识这颗种子,误把苹果种子当成橘子种子或把橘子种子当成苹果种子,或管它是什么种子,一律按香蕉树培养,谁让现在市面上流行香蕉树呢?其他父母都在种香蕉树,自己也不能落后啊!结果,种子在别扭中长大,愣是长不成香蕉树,父母失望,孩子难过。也可能,孩子在父母的修剪中,仅仅长成了香蕉树的样子,但他的内心依然是棵苹果树啊,于是,孩子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
更加离谱的是,父母忘记了给种子施肥、浇水、开窗换气,种子顽强地自己生长起来以后,父母只是不停地修剪、修剪、修剪..只要不是他期望中的样子,就不停地修剪,孩子刚刚长出来的新枝丫都被父母无情地修剪掉了,孩子在痛苦中病恹恹地长大,他能不能长成父母期待中的样子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长不成参天大树。

如果父母这样培养这颗种子,孩子很难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也难以有一个光明幸福的未来,所以说,童年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童年是孩子形成性格、习惯、情商的时期,也是孩子学习基本素养和道德观念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成年后一切就变得很容易。童年时,父母若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和和谐的亲子关系,那么,这就是一颗健康的种子,日后必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时至今日,许多成年人发现,自己的许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都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去,这说明,童年时形成的心理问题会一直伴随一个人到成年,并给他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可见,童年如此重要。童年幸福,成年后很可能也幸福;童年不幸福,成年后就有可能为童年时的不幸埋单。所以,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是为了不让孩子伤在未来。

孩子的未来或许是自己缔造的,但孩子的童年却是父母缔造的,孩子是伤在童年还是幸福在童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因此,《别让孩子伤在童年》需要父母好好研读,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毕竟,这本书里一直在讲的都
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希望每一个父母和孩子之间都能够建立一种和谐、愉快、健康的关系!

方向苹
2016 年8月
启航心灵的彼岸:看见孩子,理解他们的每一个“为什么” 孩子,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也是我们社会最蓬勃的希望。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为人父母者困惑、焦虑,甚至感到无助的时刻。孩子为何如此执拗?为什么会莫名的哭闹?为什么总是与我们对着干?为什么课堂上会走神?为什么朋友间会发生冲突?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启航心灵的彼岸》这本书,正是希望陪伴您一同踏上这场探索孩子心灵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行为,无论多么令人费解,都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是孩子内心需求、情绪状态、认知发展以及与外界互动交流的真实写照。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这本书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您的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您深入孩子的心灵迷宫,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线索,去解读那些无声的语言。我们将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细腻的观察,为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孩子形象。 第一章:看见未被言说的需求——孩子行为的底层逻辑 我们常常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却很少停下来问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行为”,而冰山水面之下,则潜藏着巨大的“需求”。 安全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897268/answer/333054368) 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始于对安全感的依恋。一个稳定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会探讨,当孩子表现出分离焦虑、过度粘人,或是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能是在渴求被看见、被接纳,或是通过“试探”来确认父母的爱是否坚定。 归属感与爱: 孩子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成为某个团体(家庭、学校、朋友圈)的一份子。当孩子出现退缩、孤僻,或者渴望得到关注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时,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到被忽视,或是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陪伴、积极的反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归属感。 自主性与掌控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渴望自己做主,渴望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一定的掌控权。当我们过度干预,不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比如拒绝听从指令、故意捣乱。本书将提供策略,如何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引导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被理解与被尊重: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需要被认真倾听,被理解,而不是被简单地否定或忽视。当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发脾气,或者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时,很可能是在表达他们内心的委屈和不被理解。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二章:情绪的风暴与平静——解读孩子的情绪密码 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观的体验,也是最容易让父母头疼的部分。从出生时的啼哭,到学龄期的易怒、沮丧,孩子的情绪如同过山车,跌宕起伏。 识别和命名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情绪失控,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将引导您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情绪,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我感到生气”、“我很难过”、“我有些害怕”。 情绪的根源与触发: 愤怒、恐惧、嫉妒、悲伤……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其实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一本本书会分析,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情绪爆发的常见诱因,以及这些情绪背后可能隐藏的生理、心理或环境因素。 情绪的疏导与管理: 引导孩子平静下来,并非是压抑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和转化情绪。我们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急救”方法,例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倾诉、创作等,以及父母在情绪管理中的示范作用。 父母的情绪力量: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自身的情绪状态,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榜样,而不是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孩子。 第三章:行为的试探与边界——在爱与规则间找到平衡 孩子似乎总是在“挑战”父母的底线,从不吃蔬菜到半夜不睡觉,从抢玩具到不写作业,这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探索世界、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过程。 规则的意义与建立: 规则,是孩子认识世界、学会与人相处的“交通信号灯”。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为孩子设定清晰、合理、可执行的规则,以及为何规则并非是束缚,而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方向感的指引。 应对“挑战性”行为: 孩子故意犯错,是为了什么?本书将深入分析,孩子那些令人头疼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动机,例如寻求关注、表达不满、测试界限等。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变“对抗”为“沟通”,变“惩罚”为“引导”。 边界的划定与尊重: 孩子需要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也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空间和隐私被尊重。我们将探讨,如何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孩子共同划定个人边界,以及如何处理孩子闯入他人边界的情况。 错误中的学习与成长: 错误是成长的契机。与其一味批评,不如将孩子的错误看作是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本书将引导您如何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陪伴孩子度过关键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关键期,每一个时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可能性。 婴幼儿期: 探索世界的萌芽,建立最初的依恋关系。 学前期: 想象力的爆发,自我中心的萌动,规则意识的初步建立。 小学期: 社交网络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升,自我评价的形成。 青春期: 自我认同的探索,独立意识的觉醒,与父母的“拉锯战”。 每一章都将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可能出现的行为模式,并提供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方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迷茫和烦恼。 第五章:看见真正的孩子——回归爱与理解的本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泥沼,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爱与理解。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孩子需要被倾听,而不是被说教。我们将分享一些有效的倾听技巧,让孩子愿意向您敞开心扉。 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是形式,而是心与心的连接。如何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 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如何发现并呵护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自信地成长? 父母的自我成长: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将鼓励您,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 《启航心灵的彼岸》这本书,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行为,用理解取代评判,用耐心化解焦躁,用爱与智慧,引领孩子驶向属于他们的、充满阳光的心灵彼岸。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关于爱的探索。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育儿路上,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最真诚的朋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儿童行为的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书籍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心理探索之旅。书里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模式,从学步期的叛逆到青春期的迷茫,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我尤其喜欢它对“游戏”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角色的论述,原来游戏不只是玩耍,更是孩子学习、探索和社交的重要方式。书中举了很多关于不同类型游戏的例子,以及家长如何在游戏中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我以前总是觉得孩子玩游戏是在浪费时间,现在才知道,我错得离谱。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书里提供的那些“提问式引导”的方法,我一直在实践,发现孩子真的开始主动思考了,而不是被动接受。而且,这本书还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成长,提醒我们作为父母,也要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因为我一直认为育儿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里面关于如何理解孩子“挑战性行为”的部分,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孩子不听话、顶嘴、或者有时候表现出攻击性,就是性格不好,需要严厉管教。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告诉我,很多时候这些行为是孩子在用他们的方式来表达某种需求,或者是在尝试界定自己的边界。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可能并不是故意让你难堪,而是因为他们感到疲惫、饥饿、或者被忽视。书里强调了“共情”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情绪,而不是立刻否定和惩罚。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我尝试着去实践这些技巧,发现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似乎更能接受我的建议,不再那么抗拒。而且,这本书还提到了“积极关注”的力量,让我明白,多去关注和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比不断纠正他们的错误更有效。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似乎也变得更自信、更愿意表现自己了。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爱不释手,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沉重,但读起来却充满了启发和希望。我一直觉得,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情绪失控、不爱学习、或者和同伴相处困难,并不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有更深层的原因。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依恋理论”,让我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寻求关注,为什么会对分离产生恐惧。书中举了好多真实的案例,有的场景我好像都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当时就觉得豁然开朗。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简单粗暴的责骂,反而会加剧孩子的焦虑,让他们更难建立安全感。书里教的方法也很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能立刻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技巧,比如如何用“正面语言”代替“负面指令”,如何在日常互动中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实践,效果真的比我想象的要好。孩子好像变得更愿意沟通了,也不再那么容易发脾气。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控制者”变成了一个“引导者”,感觉和孩子的关系也亲近了很多。

评分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儿童心理的书,感觉挺有意思的。书里讲了很多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内容,我一直在这方面比较头疼,孩子一点不顺心就哭闹,大人又哄又劝,有时候真的很累。这本书就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大脑还在发育,无法很好地处理复杂的情绪,还有就是他们需要通过情绪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书中提到了“情绪的ABC模型”,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的行为(C)往往不是直接由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认知(B)决定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就是故意闹,现在才意识到,可能是我的某些做法或者说的话,在孩子那里被理解成了别的东西,所以才会有那样的反应。书里还教了一些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比如“情绪的接纳”和“情绪的疏导”。我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不去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效果很棒,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不再那么着急,而是先给他们空间,等情绪稍微平缓一点再沟通。而且,书里还讲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育儿过程中的“及时雨”。我一直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困惑,比如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撒谎,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表现出异常的恐惧,或者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合群的倾向。这本书就非常系统地解答了这些疑问,并且给出了非常专业且易于理解的解释。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挑战。我尤其被书里关于“安全感”的论述所打动,原来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对于他们日后的性格塑造和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为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方法,比如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以及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我一直在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在无意中削弱了孩子的安全感。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愤怒和悲伤,并且教导了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应对这些情绪。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和孩子一起“玩情绪”,如何用故事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情绪。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家长,而是更有信心、更有策略地去引导孩子成长。

评分

便宜好用!经常购买,特别喜欢京东服务!简直完美了

评分

刚才看了看,对我脾气不好的母亲受到很大启发

评分

好书推荐好书推荐好书推荐好书推荐好书

评分

应该不错

评分

应该不错

评分

很喜欢的一本书

评分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值得向大家推荐。

评分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值得向大家推荐。

评分

才开始看,算不上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