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大家朱熹解读《诗经》之作,宋代诗经学之集大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思想研究不可不读之名作。
★存世二部元代刻本之一,承袭宋刻遗风,为版本研究及校勘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
★原版影印,工艺精湛,宣纸线装、磁青封面、纯棉函套,收藏的上乘之选。
《诗集传》,为朱熹解诗之作,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朱熹以后,说《诗》者多以《诗集传》为宗,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诗集传》为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本为元刻本,十卷,有别于八卷通行本和二十卷宋刻本。框高二十·八厘米,宽十三·二厘米。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此书曾经汪士钟及其族人汪振勋递藏,后为袁克文珍藏,又辗转为周叔弢购得。周叔弢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将其捐赠中国国家图书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国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晚年徙居考亭(今属福建建阳),学者称考亭先生。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主张穷理致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持志为主,其学出李侗等人,尽得二程精髓,世称程朱学派。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诗集传》,宋朱熹(1130—1200)撰。为朱熹解诗之作,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朱熹以后,说《诗》者多以《诗集传》为宗,元明以后科举取士也以《诗集传》为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国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晚年徙居考亭(今属福建建阳),学者称考亭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泉州同安簿,官拜江西提刑、焕章阁待制等职。历经高、孝、光、宁四朝,为官遵循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之道。遍注群经,终生致力于讲学。在崇安时设立紫阳书堂,又于建阳云谷创立草堂,自称云谷老人;晚年于建阳考亭筑沧州精舍为讲学之所,自号沧州病叟、遯翁。因考亭为讲学之所,故人称考亭学派。朱熹主张穷理致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持志为主,其学出李侗等人,尽得二程精髓,世称程朱学派。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此本为元刻本,框高二十·八厘米,宽十三·二厘米。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
此本前无序跋,据《晦庵集》卷七十六朱熹《诗集传序》,知淳熙四年(1177)十月此书初撰成,吕祖谦对其文稿有所批评,故同卷另载朱熹淳熙九年(1182)所撰《吕氏家塾读诗记后序》,云:“虽然此书所谓‘朱氏’者,实熹少时浅陋之说,而伯恭父误有取焉。其后历时既久,自知其说有所未安,如雅郑、邪正之云者,或不免有所更定,则伯恭父反不能不置疑于其间,熹窃惑之。方将相与反复其说,以求真是之归,而伯恭父已下世矣。”知《诗集传》初稿成书之后,朱熹曾经再做删改,约于淳熙九年之前定稿。
《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皆著录朱熹《诗集传》为二十卷,今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卷数与《宋志》同,《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亦著录二十卷宋刻本。此元本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诗集传》为八卷,八卷本通行,或为后世归并。
此本曾经汪士钟及其族人汪振勋递藏,书中有“三十五峰园主人”、“汪士钟读书”、“平阳汪氏藏书印”等藏章。后为袁克文珍藏,书中钤有“寒云秘籍珍藏之印”,又辗转为周叔弢购得,有“周暹”、“曾在周叔弢处”藏印。周叔弢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将所藏善本捐赠中国国家图书馆,此书即其中之一。(陈红彦)
不得不说,这是一套非常有价值的《诗经》研究专著。我关注《诗经》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市面上也有不少版本的《诗经》选注本,但这一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考据方面非常严谨,对一些存疑之处的处理也十分审慎,引用的参考文献也非常广泛,看得出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他不仅关注诗歌本身的文学价值,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先秦时代。特别是其中对于《诗经》在礼乐制度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套《诗经》选集,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初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它典雅的外观所吸引,古朴的书纸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装帧的设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翻开第一卷,那些早已熟悉的篇章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作者的注释详尽而深刻,不仅解释了字词的本义,更阐述了诗篇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读来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其中,“国风”部分的许多篇章,读来依旧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情趣、爱情的甜蜜与忧伤,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那种质朴的情感和纯真的表达,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寻觅,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这套《诗经》真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诗经》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经典,但这部作品却让我觉得它触手可及。作者的译文非常优美,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境,还用现代的语言重新演绎,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充沛。很多篇章,比如那些描写劳作场景的诗歌,读来让人仿佛能听到古人的汗水滴落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朴实。而那些表达爱情的诗句,更是字字珠玑,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其中蕴含的思念、期待、喜悦与失落,都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充满兴趣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开启《诗经》之门的绝佳选择。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歌谣有着特别的情感,总觉得那些最朴素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这套《诗经》选集,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喜怒哀乐。那些关于农耕、祭祀、婚嫁、战争的诗篇,如同历史的剪影,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尤其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情歌,虽然语言古朴,却能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古老的回响,仿佛也能感受到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情感的执着。这本书让我觉得,《诗经》并非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源自生活,最终回归生活,连接古今的血脉。
评分这部《诗经》的版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深入的解读。并非简单地罗列原文与注释,而是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诗歌的结构、韵律,到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再到其中蕴含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都有独到的见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却又不失通俗易懂,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诗经》的读者也能领略其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雅”和“颂”部分的解读,相较于“风”的直白热烈,“雅”的含蓄蕴藉,“颂”的庄重肃穆,更显出《诗经》作为早期文献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部分的特点,并引导读者去体会其中深沉的情感和历史的厚重,让人在品读古老诗篇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