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进马开局属于柔型阵式。它本身没有攻击性,但有很多变化,可以演成中炮、屏风马、单提马、反宫马、拐脚马等,《进马对冷门应法》按照马对马、马对卒、马对炮、马对象等类型介绍。
作者简介
黄少龙,中国象棋大师,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创办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历任天津市棋类运动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高等院校棋牌协会主席、中国大学生象棋协会秘书长等职。
1977年获全国象棋个人赛第3名,以后参加中国对菲律宾象棋赛及中国对法国象棋赛,均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获香港奥林匹克金奖。1990年获伦敦举办的世界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铜奖。1997年参加象棋个人国际邀请赛,获国内组冠军。2008年应邀赴新加坡担任亚洲象棋赛棋局讲评。
曾出版《象棋实战中局谱》、《象棋开局战理》、《列炮纵横谈》、《象棋对策论》、《象棋秘诀丛书》、《象棋大全》等60多部著作,多次获全国象棋图书一等奖。
段雅丽,女,1961年生,天津市人。自幼喜好象棋,获得少儿象棋赛奖。20世纪80年代,多次蝉联天津市成年女子象棋冠军,达到一级棋士标准。曾获全国女子象棋赛第13名以及棋友杯全国业余女子赛冠军。多年来,热心投身象棋教育工作,曾任天津市松生棋牌艺术学校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天津市高等棋友联谊会秘书长等职。近年致力于象棋写作,著有《象棋速通探秘》、《象棋残局攻杀法》、《怎样成为象棋高手》、《儿童棋类教学丛书》等,均已正式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马
第1局 王石胜庄永熙
第2局 林益世负陈柏贤
第3局 周章筱负金海英
第4局 张影富胜杨剑
第5局 吕钦胜黄俊铭
第6局 王利红负郭丽萍
第7局 刘君胜王定
第8局 刘永德负黄学谦
第9局 俞云涛胜缪权
第10局 吕钦胜吴贵临
第11局 林野胜陈少梅
第12局 侯昭忠胜李悦军
第13局 刘国华负徐俊杰
第14局 冯晓曦负郭瑞霞
第15局 刘钰负金海英
第16局 林益世胜康德荣
第17局 胡明胜高懿萍
第18局 阎文清胜孙勇征
第19局 胡庆阳胜景学义
第20局 林明彦负甄达新
第21局 刚秋英胜张琳
第22局 马长安胜李太平
第23局 张梅胜吴菊花
第24局 陈建国胜赵力
第25局 冯敬如负黄松轩
第26局 马武廉胜许刚明
第27局 马仲威负李庆先
第28局 温满红胜郭瑞霞
第29局 刘国华负许银川
第30局 马麟负赵寅
第31局 王晓华胜金松
第32局 宋国强胜林进春
第33局 余仲明胜郑海文
第34局 黎金福胜周荣安
第35局 李永勤负王新光
第36局 林利强胜罗卿华
第37局 王玉才负郑新年
第38局 梁达民负赖罗平
第39局 谢业枧胜金松
第40局 胡庆阳负林宏敏
第41局 宇兵胜金松
第42局 刘国华负吴贵临
第43局 刘鑫胜韩大勇
第44局 杨剑胜叶志宁
第45局 刘国华负余仲明
第46局 林利强胜陈发佐
第47局 刚秋英胜高懿萍
第48局 阎文清负景学义
第49局 刘秀虹胜高懿萍
第50局 张晓霞负郭丽萍
第51局 徐乃基负周顺发
第52局 刚秋英胜史思旋
第53局 吴贵临胜吴震熙
第54局 高吉先负顾嘉华
第55局 黎德志胜刘泉
第56局 柳大华负尚威
第57局 吴金龙负林见志
第58局 刘君负文静
第59局 赵金成负赵力
……
第二章 卒
第三章 炮
第四章 象
前言/序言
具有初、中级水平的棋友,如何提高棋力?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是观摩象棋大师实战对局,细心观察大师在开局阶段怎样舒展子力、部署阵型,争夺先手;在中局阶段怎样进攻防御,谋子取势、攻杀入局:在残局阶段怎样运子,决战决胜,或者巧妙求和。从大师对局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二是把大师对局按照开局阵式分类罗列,比较不同阵式的特点、利弊及对中局以至残局的影响,从中领悟开局的规律及其对全盘棋的重要性。由于这些对局是大师们经过研究的作品,所以对我们有很实用的价值,是学习的捷径。
本丛书就是为满足广大棋友的需要,按上述思路编写的。全套丛书以开局分类共51册,每册一种开局阵式。读者可以选择先学某册开局,并在自己对弈实践中体会有关变化,对照大师对局的弈法找出优劣关键,就会提高开局功力,然后选择另一册,照此办理。这样一册一册学下去,掌握越来越多的开局知识,你的开局水平定会大为提高,赢棋就多起来。
本丛书以宏大的气魄,把象棋开局及其后续变化的巨大篇幅展示在读者面前,是棋谱出版的创举,也是广大棋友研究象棋的好教材,相信必将得到棋友们的喜爱。
以下是一篇关于《远航:穿越未知之海》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内容,同时避免提及“进马对冷门应法”或任何AI生成痕迹。 --- 远航:穿越未知之海 《远航:穿越未知之海》并非一本讲述奇幻冒险或武侠争锋的传奇故事,也不是一本专注于某个狭窄领域,被大众视作“冷门”的理论性著作。相反,它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探索精神、跨文化交流以及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寻求发展路径的纪实性作品。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回溯了数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勇敢地迈向未知,如何在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迸发出智慧与韧性,最终开辟出新的天地。 本书的主旨,在于解析“远航”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种“远航”并非局限于地理上的航海,而是泛指一切走出舒适区,主动拥抱未知,挑战既定边界的探索过程。它涵盖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探险家们,他们如何凭借简陋的工具和坚定的信念,征服茫茫大海,连接起原本孤立的世界;也包括了科学领域内,那些突破性发现的先驱者们,他们如何质疑传统认知,以严谨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改写了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同样,它也深入到社会文化层面,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通过贸易、交流、甚至冲突,在碰撞中学习、融合,并最终催生出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远航:穿越未知之海》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种种应对策略。书中的案例分析,并非基于臆想或假设,而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会看到,当哥伦布的船队驶离海岸,面对无边无际的大西洋时,他们所展现出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当时已知世界的一种主动“选择”——选择相信古老的传说,选择相信星辰的指引,选择相信人类有能力超越眼前的局限。这种选择,便是“远航”的起点,也是其精神内核。 在探讨跨文化交流方面,本书着重阐述了不同文明在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互动。书中详细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他们如何承载着商品,也承载着文化,将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技艺在漫长的旅途中交织。我们会学习到,即使是在冲突与误解中,人类的交流也从未停止,而正是这种持续的互动,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书中的案例,如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火药技术改变战争模式,或者宗教思想的传播与融合,都充分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 《远航:穿越未知之海》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它并非高高在上地分析理论,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行动”上。书中深入剖析了在未知面前,人类个体和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特质:有的是冒险家,他们敢于承担风险,追求极致;有的是学者,他们沉醉于研究,渴望理解;有的是实践者,他们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作者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普适性的“应法”,但这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基于经验、智慧与变通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科学探索的部分,书中会详细介绍牛顿如何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吸收,结合精密的数学工具,最终构建起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种“应法”——审视已知,挑战权威,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去验证或推翻。在地理探索方面,我们会看到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疾病肆虐的极端环境下,凭借精密的航海技术、严格的纪律和对目标的执着,最终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这是一种“应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优势,并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 本书对于“冷门”概念的解读,也颇具匠心。作者认为,所谓的“冷门”,往往是因为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或者其应用范围尚不为大众所熟知。因此,《远航:穿越未知之海》旨在挖掘那些被忽视但却具有深远影响的“应法”,并将其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并非刻意回避主流,而是试图拓宽读者的视野,让他们看到,在那些看似“小众”的领域,同样蕴藏着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具体而言,书中会探讨一些看似“冷门”的学科或领域,如何最终改变了世界。例如,早期密码学的发展,在最初可能被认为是军事机密或间谍活动的一部分,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思维,却对现代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又比如,一些被视为“技艺”的传统工艺,如古代的天文观测技术,虽然在现代科技面前显得古老,但其蕴含的精妙的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方式,对于理解古代文明的天文学成就和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远航:穿越未知之海》并非一本仅供学者阅读的学术著作,也非一本流于表面的故事集。它是一本旨在激发读者思考、鼓励读者探索的读物。作者通过翔实的案例、严谨的分析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跨越时空的“远航”。读者将从中学习到: 如何识别并拥抱未知: 理解未知的存在,并将其视为机遇而非威胁。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决策: 学习基于有限信息,运用逻辑和经验进行判断。 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认识到不同文化视角的重要性,并学会以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和融合。 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应对未来的挑战: 认识到人类的探索精神和适应能力是永恒的驱动力。 如何发掘和利用看似“冷门”的知识和技能: 认识到每一个细微的领域,都可能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本书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一种致敬,对未知挑战的一种回应。它试图告诉读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永远是那颗敢于“远航”,敢于穿越未知之海的,永不停止探索的赤子之心。阅读《远航:穿越未知之海》,就是踏上一段心灵的旅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之中的伟大,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它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适应、关于连接、关于进步的书。它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已知”边界,并鼓起勇气,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未知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