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研究者 文学爱好者 全书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唐前博物类小说的源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
内容简介
博物类小说,一般是被名为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放在志怪小说的框架之内进行研究的。而且因其叙事成分少、志怪色彩淡,所以研究者对于这部分作品关注较少,本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
张乡里(1980-),女,汉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担任《先秦文学》、《诗经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家专题——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录
前 言 1
一、研究现状 1
二、研究对象 3
1、关于“唐前” 3
2、关于“博物类小说” 5
三、研究思路 6
第一章 名实之辨——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情况 9
第一节 以今律古与文化原我——古代小说观念的研究现状 10
第二节 语义学层面上的小说观 15
一、“说”的语义分析 16
二、以“说”命名的作品及其文体分析 18
三、小说作品分析 24
第三节 诸子的“小说”观 29
一、先秦诸子的小说观 30
二、汉代诸子的小说观 34
第四节 史学家的小说观 43
一、《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观 46
二、《隋书?经籍志》中的小说观 48
三、《史通》中的小说观 53
第二章 博物小说的类属及其形成 59
第一节 博物类小说的类属 59
一、古小说的分类情况 60
1、古人关于小说分类的论述 60
2、今人关于小说分类的论述 64
二、博物小说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67
三、博物小说独立为一类的理由 71
第二节 博物类小说的形成 78
一、先秦时期:博物小说的孕育期 78
二、汉代:博物小说的萌芽期 86
1、学者的博物知识 88
2、方士的博物知识 91
三、魏晋六朝:博物小说形成期 94
第三节 博物小说与地理书、草木状等书的关系 98
一、博物类小说与地理书的关系 99
二、博物类小说与草木状、竹谱、禽经等作品的关系 108
第三章 博物小说的孕育期:先秦 116
第一节 博物之祖——《山海经》 116
第二节 《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 127
一、各地地理知识 127
二、四方观念 129
三、中心观念 132
第三节 《山海经》中关于矿物和植物的知识 137
第四节 《山海经》中关于动物的知识 144
第五节 《山海经》中关于远国异民的知识 154
第四章 博物小说的萌芽期——汉代 174
第一节 地理书中的博物知识及其变化 174
一、地理知识的变化 175
二、对物产关注点的变化 181
1、不死观念的流行 182
2、动植物的祥瑞化 184
三、异人的变化 187
四、神的变化 192
五、虚构与嘲讽 195
第二节 小学著作与子书中的博物知识 199
一、小学著作中的博物知识 200
二、名物与博物 207
三、子书中的博物知识 216
第三节 以君王为中心的博物知识——《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223
一、《四方令》与《王会解》 223
二、《禹本纪》与《穆天子传》 228
三、《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233
1、别国所献之物 234
2、武帝所有之物和人 237
3、方士所言之物和人 242
第五章 博物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48
第一节 博物小说形成的标志——《博物志》 249
一、博物知识的学者化 249
1、博物君子——张华 250
2、博物学体系的构建——《博物志》 252
3、《博物志》中所体现的轻实践的博物学传统 254
二、《博物志》一书的主要内容 257
1、神话所传达的博物知识 257
2、巫术、方术和医药方面的博物知识 259
3、经验得来的博物知识 267
4、事物考及《异闻》、《史补》、《杂说》 269
三、《感应类从志》与《博物志》 272
1、《博物志》的阙佚及《博物地名记》的出现 272
2、《感应类从志》与《博物志》关系考 275
第二节 地理体博物小说 283
一、地理书的遗响——《玄中记》、《名山记》 284
二、地理体博物小说的新变——《述异记》 292
第三节 名物体博物小说 297
一、名物体小说的类别化倾向 298
二、博物知识的传闻化 303
三、“辨其名物”的结构方式 306
四、《荆楚岁时记》 310
第四节 杂传体博物小说 313
一、以物为中心内容 314
二、杂传体博物小说的艺术成就 323
1、人物、事件的描述 323
2、虚构与文采富艳 328
结 语 333
参考文献 337
前言/序言
一、研究现状
现阶段,古代小说研究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小说史研究,小说类型研究,小说的叙事方式、文体特征及原型母题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小说作为小道,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相对于诗歌、散文的研究来说,小说研究比较滞后,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今天对于小说一词的确切所指都有争议,小说的概念及分类这两个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二:一是小说研究起步晚,二是在研究小说时往往会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所以,在对古代小说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之中,有时会有隔靴搔痒之感。小说观念的模糊不清及小说分类的含混,使得古代小说研究中有一些比较难以厘清的问题。比如在小说作品及其归属问题的判定方面,有时就会出现一些尴尬情况:有的在古代目录学著作中明言为小说的作品,今人很难再认同其为小说;小说分类从古至今非常繁乱,很难有一个被普遍接受且科学的分类标准。其中,博物类小说的研究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困境。
很多学者都非常关注博物类小说的研究。杨义先生、侯忠义先生、李剑国先生、陈文新先生等著名学者,在他们的小说史著作中,对博物小说都有相关论述。近年来的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也有不少是专门研究博物类小说的。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博物小说都有较为具体的界定,并系统地对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还尝试着总结博物类小说的文体特征,梳理它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探讨它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等等。这些成果,给博物小说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博物小说研究,整体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从小说是叙事的文体这种观念出发,将一部分博物小说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即便关注到这些作品,也只是简单概括几句,并且对它们的评价不高;二是从博物小说隶属于志怪小说出发,强调博物小说的怪异色彩,而这导致了对一部分作品的忽视,甚至是对具体作品的菲薄。这两种倾向,均是由于小说概念不清晰及类型划分的含混所造成的。
“小说”一词所涵盖的内容,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较多的变化。众多杂乱的关于小说的界定姑且不说,即使是比较权威的目录学著作,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对小说的界定以及小说作品的著录也各有不同。而这是由于小说作品的推陈出新、史书阵营内部的清理等因素,所引起的小说观念的变化。从最初作为明理的子部,逐渐变为叙事的“史余”,小说观念在唐代有一个质的变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目录学中的子、史界限,成为一种兼容并包的文体。而随着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的勃兴,尤其是学者非常重视的章回小说的发展,小说明显偏离了说理的轨道,而偏重于叙事了。
同时,外国小说观念也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在《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陈文新先生将学者研究汉代小说时的心态划分为三种:“一是既借鉴西方的小说观念,又尊重中国传统的小说观,折中于二者之间;二是尊重中国传统的小说理念,并依据其历史形成的规范来看待它,评价它;三是用西方的小说观念作标准来衡估中国古代作品并建构小说史模型。鲁迅、程毅中等是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余嘉锡、王瑶等是第二种类型的代表,胡适、胡怀琛等是第三种类型的代表。”这三种心态可以囊括整个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倾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小说观念对古代小说研究的巨大影响。而西方小说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认定小说的本质是叙事的、虚构的。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和立场来研究唐传奇、宋元话本或者是明清的章回小说,这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西方已有的小说理论中,我们可以借鉴新的观点、找到新的角度或者是有更新的方法或思路,来对小说进行研究,这些都意味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如果用西方理论来分析唐前的小说作品时,往往会出很多问题。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质疑《青史子》一书的小说性,而现在的很多学者在讨论先唐小说时,也经常会将一部分古人所认定的小说作品直接排除出小说的阵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唐以前的小说观念与我们后世的小说观念有本质区别。
博物类小说正是这样一类没有故事情节、不注重故事性的小说作品。虽则古人对于其小说性质不存在疑问,但今人在研究时,往往对其简单的、说明和介绍性质的文字不感兴趣,认为它们与小说差距较大,还不能算作成熟的小说。
在文言小说的分类方面,今人一般都是将其划分为志怪、志人(轶事)、唐传奇三类,在唐前就只有志怪和志人两类。而博物类小说一般是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分支,与记怪和神仙,或者与杂史、杂传、杂记等一起,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类别。而志怪小说一般是被视为记录怪异故事的作品,故学者在研究时,多注重讨论其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及其内容方面的不同寻常。既然认定博物小说是志怪作品,那么在研究的时候,学者们不免就会对那些怪异神奇的内容感兴趣,于是在选取和分析作品的时候,往往都比较注重其怪异色彩。但那些不具备志怪色彩的作品势必就难以进入研究者的视域。进入视线的作品,也往往很难被从整体上进行客观地审视,学者们更多是以怪异作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它们的,所以这些作品很难受到重视,也很难得到充分而客观的解读与分析。
因此,在当前的博物小说研究中,有两方面工作要做。一是要厘清小说观念的演变,明确小说类型的划分。这是博物小说研究的最重要环节,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能客观地研究博物类小说。二是对于博物类小说要作具体的、合乎实际的研究。这是当前古代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博物小说的源流变迁、内容及特征等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够在整体上对古代小说有一个更为真实和准确的把握。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题目是“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所以研究对象就是唐前这一时间段内的博物类小说。
1、关于“唐前”
之所以选取唐前这一时段,是因为对于古代小说的发展以及小说研究来说,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后人观念中的小说作品这时候出现了大发展,而且此期间小说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传奇的出现,对后世文言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很多学者视唐传奇为中国小说的开端,或者是中国小说文体独立的标志。虽然唐传奇与传统目录学对小说的判定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但后来它却成了小说的典范。学者们在研究小说时,多赞赏唐传奇的成就,有的学者认为真正文学性的小说是以唐传奇为其产生的标志的。所以,在当前古代小说研究中,唐传奇对古代小说观念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的。
与此同时,唐代还出现了一本对小说观念发展影响深远的著作——《史通》。刘知幾以一个严谨的史学家的立场,对史书中那些记事不实、言涉荒诞的内容大加批判,将一部分史书视为“偏记小说”,并将它们扫地出门。这一部分作品,从史部的杂史、杂传、地理类,转为子部的小说类了。如果说唐传奇对小说观念的冲击,是后世才发生的,那么刘知幾的这些观念在当时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后来的《新唐书?艺文志》中,大量的史部作品被纳入了小说之中。后世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史之余”,或者评作者在创作时的“补史”心态等,都是受《史通》的影响。刘知幾在清理史书门户的同时,也将传统目录学的史部和子部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因为众多以叙事为宗的史书被放到小说的队伍之中了,所以,以明理为主的子部小说家,至此开始承担了史部叙事的职责。在小说观念的发展历程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小说的重心发生了由明理到叙事的转变。
所以,唐传奇与《史通》的出现,对今天的古代小说研究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传统的小说观念来说,却是一个被改造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在唐代,小说观念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用流行术语说就是小说被史书“异化”了,成了一个面目全非的另类。故唐代可以视作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不仅仅是因为唐传奇的出现,以及后世白话小说的繁盛,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小说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造成了在唐前小说研究中的诸多误解与困惑,如郭箴一先生在《中国小说史》中说:“汉魏六朝实无小说;只有一些零碎的笔记,可以勉强算作小说。”侯忠义先生在《汉魏六朝小说简史》的“绪言”中也说:“唐以前的小说……还不能算作成熟的小说,更不能用今天的小说标准去衡量、评价它们。”用唐以后,尤其是今天的小说观念去看待唐前小说的话,确实会产生唐前没有小说、或者是没有成熟的小说这样的观点。
但是,早在先秦,就已经有关于小说的论述了。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著作中,对唐前这一时段的小说不仅有界定,而且还有具体作品的著录。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唐前已有小说这一事实,只是它们与后世小说存在本质区别。本文以唐前为限,就是要对这一时段的小说作一接近其事实本身的认定与研究。
2、关于“博物类小说”
由于小说观念的变迁,尤其是受西方小说观念的影响,小说研究者们往往特别强调小说的叙事性。在研究中,叙事成分常常成为判别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博物类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就比较受冷落。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也少有人物,用今天的观念去研究它们,只能得出它们成就不高的结论。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博物小说与其他小说的不同,如侯忠义在《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一书中说:“博物类志怪小说,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等不同,它并不是单纯的‘记怪’,而是兼有‘博物’(即对事物的博闻多识)的特点。这种体例,在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后继者不乏其书,构成志怪书的一种固定类型。因其内容上又多有山川地理等神怪故事,明显受《山海经》的影响,故这类故事又称山川地理博物类。”李剑国先生在《唐前志怪小说史》中也说:“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指的是专门记载山川动植、远国异民传说的小说,如《山海经》、《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等等。其文体与上述三体(杂史体、杂传体和杂记体)有所不同,通常很少记述人物事件,缺乏时间和事件的叙事因素,它主要是状物,描述奇境异物的非常表征;即便也有叙事因素(如《洞冥记》),中心仍不在情节上而在事物上。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陈文新在《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和《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中都论及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特征:从创作目的看,博物体小说的创作是为了满足读者对无限空间的神往之情;从体例看,博物体小说的创作是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的;从写法看,博物类小说是从地理书发展而来的,重在说明远方珍异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所以生动的描写较之曲折的叙事更为重要。
这些观点都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博物类小说的特性。学者们从其特性出发来审视、研究这一部分作品,也得出了较为中肯的结论。但是受学界将唐前小说划分为志怪、志人两类的影响,各家一般都是将博物类小说视为志怪小说的一个分支,在研究时,不免会用志怪小说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它们。而这也造成了对博物小说的一些误解。而且因为博物小说与《山海经》等地理书的密切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会凸显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将这一类小说称为“山川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或“地理博物类志怪小说”,并强调地理知识在内容及结构上的重要性。而这对于博物类小说来说,无疑会使其范围缩小。
所以,应该将博物类小说从志怪小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将其视为独立的一个类别,对其做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在理清唐前小说观念的情况下,从具体文本出发,来考镜源流,梳理博物小说发展的脉络,划分好其内部类别,从整体上分析其内容及创作特点,并通过对博物类小说的研究,来探究古代小说被忽视的一些特性。
三、研究思路
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一书中,宁稼雨先生将大量的博物类小说放在杂俎类中,并且说:“从中国小说的起源来看,这些杂俎小说大概最符合中国最早的小说概念。”我们可据此推论:博物小说大概也是最符合中国最早的小说概念的。而且前文也论及了小说观念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以及博物类小说的缺乏故事性重视说理的特征,所以这一推论应该是比较合乎事实的。
故本文开始就重点论述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情况。在简要概括当下的研究之后,首先从语义学层面探究“说”的意义,并由此探讨以“说”为名的作品的说理性质以及“小说”的解释、说明之特征。通过这一系列的溯源,得出小说为说理性质的文体,是小道,即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知识的载体。其次从诸子对于小说的论述出发,来逐一分析其所指:庄子、子夏、荀子等先秦诸子在说“小说”、“小道”时,指的是自己所信奉的学说之外的其他各家学说。到了汉代,思想界有一统的需求,加上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所以在这一时期,儒学就成为了正统,其他各家思想、学派就都成了小说。这些是小说原初的意义,虽然与后世的小说观念相去甚远,但其所隐藏的鄙夷的态度对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小说观念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史学家的论述中。从《汉志》到《隋志》,再到《史通》,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范围缩小再到扩大的过程。班固将小说家从出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限定为十家当中的一家,而《史通》则将大量叙事作品放进小说范围,又将其由明理扩大到明理、叙事兼而有之了。
本文的第二章意在厘清与博物类小说相关的一些问题。其中,小说的分类也就是博物小说的类别划分问题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具体作品的阅读与评价。所以第一节在论述了古人及今人对于小说分类的意见之后,提出博物类小说与志怪小说存在较大差异,不应该将博物小说放在志怪小说之内,并具体论证了此提法的依据。第二节从纵向的角度,分析博物小说从孕育到产生的情况:先秦时期博物知识是附着在地理书中的,所以诸如《山海经》之类的地理书虽可以算作博物之祖,但还不是真正的博物小说,只是博物小说的孕育期;两汉时期博物知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分化的倾向:一方面是学者们的注重知识确定性的博物,一方面是方士们出于欺骗的荒诞之言。前者主要集中在小学著作和《风俗通义》等子书中,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海内十洲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等书中。尤其是后者,对于后世博物类小说的发展、甚至对现代小说观念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到了魏晋六朝,随着《博物志》等书的出现,博物类小说才真正形成。第三节主要是理清博物类小说与地理书、草木状、竹谱、以及一些农家著作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重合的情况,哪些是博物小说,哪些不是,在此处进行了辨析。
所以前两章都有“名实之辨”的性质,重在讨论博物小说是什么的问题。而后三章则是“源流之变”的研究,是对于博物小说的孕育、形成,以及内部分化作细致的分析。
第三章主要介绍先秦阶段作为博物小说源头的《山海经》,提出了《山海经》为带有博物性质的地理书,并细致地分析了其中所记载的博物知识,如关于地理、矿物、植物、动物、远国异人的知识,及其对后世博物小说的影响。
第四章是写博物小说萌芽的汉代,这一时期的博物知识在地理书中仍有较多记载,但是与《山海经》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小学著作中的名物学知识则代表着博物知识发展的另一个倾向,也为后世博物小说中注重实际的辨析色彩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洞冥记》在传统目录学分类中属于史部,它以史书的方式记叙博物知识,与现代的小说观念比较贴近。因为这些作品或为地理书如《河图括地象》、《遁甲开山图》、《括地图》、《玄黄经》、《神异经》、《十洲记》,或为小学著作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或为史书如《洞冥记》,所以博物知识都是依附于这些作品的,还没有完全独立出来。故对于博物小说的发展来说,汉代还处于萌芽期。
第五章主要是讨论博物小说的形成期——魏晋六朝。《博物志》的出现,可以视作博物小说形成的标志,因为《博物志》就是博物知识的载体,而不再是地理书、史书或小学著作。虽然它本身带有地理书、小学著作、史书的色彩,但已经是以“博物”为目的、以记载博物知识为宗旨的小说作品了。在《博物志》中,张华构建了属于中国
唐前博物类小说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