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姜正成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9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7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本书读懂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6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想要温习传统文化、丰富思想、追求上进的学生、上班族及家长等
  学习传统伦理,有益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了解古代艺术,有益于培养培养高雅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熟习文史掌故,有益于增长知识,文采斐然。践行古人智慧,做新时代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面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走向,我们作为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如果我们数典忘祖,对本国文化一知半解,又怎么去继承和弘扬呢?所以,值此民族复兴之际,青年朋友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更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践行古人崇尚的道德品质,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作品,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录

第一章
传统伦理道德
礼义廉耻 / 002
五伦 / 002
三纲五常 / 003
孝悌 / 00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006
克己复礼 / 007
忠恕 / 008
中庸 / 009
修齐治平 / 00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 010
内圣外王 / 010
三从四德 / 011
第二章
古代哲学流派及人物
儒学 / 014
理学 / 015
心学 / 016
道家 / 018
玄学 / 019
墨家 / 021
名家 / 022
阴阳家 / 024
纵横家 / 025
法家 / 026
兵家 / 028
孔子 / 028
老子 / 029
庄子 / 030
董仲舒 / 032
王充 / 032
何晏 / 033
王弼 / 035
嵇康 / 036
周敦颐 / 038
张载 / 039
程颐 / 040
朱熹 / 041
陆九渊 / 043
王守仁 / 044
李贽 / 046
王夫之 / 048
戴震 / 049
严复 / 050
第三章
重要历史事件
田单复国 / 054
窃符救赵 / 055
巫蛊之祸 / 056
佛教入国 / 057
党锢之祸 / 058
牛李党争 / 060
会昌灭佛 / 061
陈桥兵变 / 062
靖康之变 / 064
钓鱼城之战 / 065
四大汗国 / 066
朱元璋治贪 / 067
土木之变 / 068
张居正改革 / 070
萨尔浒之战 / 071
曾国藩与湘军 / 072
洋务运动 / 073
第四章
史家与史学名著
左丘明与《 左传 》 / 076
司马迁与《 史记 》 / 077
刘向与《 新序 》《 说苑 》 / 078
班固与《 汉书 》 / 079
刘知几与《 史通 》 / 080
司马光与《 资治通鉴 》 / 082
郑樵与《 通志 》 / 083
袁枢与《 通鉴纪事本末 》 / 084
顾炎武与《 日知录 》 / 086
赵翼与《 廿二史札记 》 / 087
钱大昕与《 廿二史考异 》 / 088
章学诚与《 文史通义 》 / 089
崔述与《 考信录 》 / 090
第五章
古代文史常识
周朝的宗法分封制 / 094
周代诸侯的等级 / 094
古代的禅让 / 096
天干地支 / 098
古代官员的俸禄 / 099
三省六部制 / 100
九品官人法 / 101
八旗制度 / 102
历代兵役制度 / 102
太尉 / 104
御史大夫 / 104
三公九卿 / 105
大理寺 / 106
洗马 / 107
东厂、西厂 / 107
锦衣卫 / 108
军机处 / 109
达鲁花赤 / 109
五刑 / 110
察举与征辟 / 110
孝廉 / 111
贤良方正 / 112
古代的图书馆 / 112
学费为何称“束脩” / 114
科举制度 / 115
科举四宴 / 115
八股文 / 116
书院 / 117
第六章
古籍常识
《七略》 / 120
三洞四辅 / 121
三藏 / 121
正史 / 122
杂史 / 123
别史 / 123
野史 / 124
纪传体 / 125
编年体 / 126
纪事本末体 / 126
典志体 / 127
会要体 / 128
学案体 / 129
起居注 / 130
实录 / 131
方志 / 132
类书 / 132
丛书 / 133
校勘四法 / 134
雕版印刷 / 135
善本 / 136
百衲本 / 137
内府本 / 137
十三经 / 137
二十四史 / 138
《二十二子》 / 139
《 永乐大典 》 / 139
《 四库全书 》与七阁 / 140
第七章
古代文学常识
六书 / 144
训诂学 / 145
赋比兴 / 146
古体诗 / 147
近体诗 / 147
词 / 148
词牌 / 149
赋 / 150
变文 / 151
传奇 / 152
话本 / 153
诸宫调 / 154
散曲 / 155
元杂剧 / 155
南戏157
骈体文 / 158
笔记小说 / 159
章回小说 / 160
建安风骨 / 161
田园诗 / 163
山水诗164
宫体诗 / 165
新乐府运动 / 166
花间派 / 168
西昆体 / 168
婉约派 / 169
豪放派 / 170
江西诗派 / 171
永嘉四灵 / 172
台阁体 / 173
古文运动 / 174
前七子、后七子 / 176
公安派 / 177
江左三大家 / 178
桐城派 / 179
讲史小说 / 180
神魔小说 / 181
世情小说 / 182
才子佳人小说 / 183
公案小说 / 184
谴责小说 / 184
诗言志 / 186
美刺 / 187
温柔敦厚 / 187
文以载道 / 188
第八章
诗词名句
自然风光 / 190
述志抒怀 / 191
愁恨悲欢 / 192
乡思离情 / 194
友情、爱情 / 195
哲思理趣 / 197
忧国忧民 / 198
边塞军旅 / 199
闲情逸致 / 200
怀古咏史 / 201
诗文创作 / 202
第九章
古代音乐戏曲常识
八佾 / 204
五音 / 204
《韶》《武》 / 204
乐府 / 205
傩 / 206
百戏 / 206
古琴 / 207
编钟 / 207
箜篌 / 208
古筝 / 209
琵琶 / 209
笛子 / 210
洞箫 / 211
二胡 / 211
《 高山流水 》 / 212
《 梅花三弄 》 / 212
《 阳关三叠 》 / 213
《 秦王破阵乐 》 / 213
《 夕阳箫 鼓》(《 春江
花月夜》) / 214
《 汉宫秋月 》 / 215
《 阳春白雪 》 / 215
《 渔樵问答 》 / 216
《 胡笳十八拍 》 / 217
《 广陵散 》 / 217
《 平沙落雁 》 / 218
《 十面埋伏 》 / 218
《 霓裳羽衣曲 》 / 219
“梨园”一词的由来 / 220
梨园行的祖师爷 / 220
京剧 / 221
生旦净丑 / 222
青衣 / 222
老生 / 223
铜锤花脸 / 224
跑龙套 / 225
折子戏 / 226
票友、票房 / 226
西皮、二黄 / 227
说学逗唱 / 228
第十章
建筑园林
传统的祭祀建筑 / 232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 233
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布局 / 234
古代的街和坊 / 235
明堂辟雍 / 236
十三陵的选址和布局 / 238
中国古代的城墙 / 239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 240
影壁的种类和特点 / 241
牌楼的形式和功用 / 242
台榭的形式和功用 / 243
第十一章
古代礼仪常识
“五礼” / 246
古代的祭礼 / 248
帝王封禅 / 249
古代的礼器 / 250
古时丧葬习俗 / 251
“五服” / 253
服丧 / 254
冠礼 / 255
笄礼 / 257
古代的婚聘六礼 / 258
跪拜礼 / 260
古人的行辈 / 261
参考文献 / 263
后 记 / 265

精彩书摘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和五项永恒的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渔网上的大绳,与纲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的绝对服从的关系。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之为“常”。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互爱,故其基本含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去就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最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颇受今人诟病,觉得是对人性的扼杀、摧残,而“吃人的礼教”也因而成了著名的文学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但在新时代,我们可以赋予“礼”新的内涵。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礼记?中庸》对孔子的概括,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天下之达德”。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信”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我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国家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著名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信”被列入“五常”。“诚实”“不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从此便被普遍认同了。
  三纲的思想渊源是孔子讲的一句话,即“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个臣子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君、臣、父、子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董仲舒在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主张之上,又加上了夫妻关系,并且淡化了君主、父亲、丈夫的职责和义务,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从的地位,还将这三条纲领确定为实行王道仁政的三条纲领。董仲舒认为这三条纲领是根据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的总称,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们总称为“五常”,并且认为王者如果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
  从宋代朱熹始,三纲五常联用。从上述可知,三纲五常的观念,源自先秦,经孟子发展,成为五伦。到了汉代,孟子的五伦思想转型成为三纲五常,成为了汉代礼教文明的纲纪准则,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政教制度。
  ■孝悌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一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门下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后历朝历代都制定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在今天看来,有些内容不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卖身葬父”“卧冰求鲤”乃至寻死等,这些在古代青史留名的事,在今天看来并不足取。
  尽管如此,“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守执行的?”
  孔子说:“有的,那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还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其他学生都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忠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放在当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儒学提倡的这个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书所说的中国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即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地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它的精神内核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同时又辅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因此,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在世界上大放光彩,在对外交往中,它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日本倾慕盛唐文化,派出十几批遣唐使。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对中华帝国的强大和富庶叹为观止。然而,到了清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华文明的尊严受到挑战,中国人也开始了痛苦的求索和转型。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总根源,直欲弃之如敝屣。五四运动时期,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就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到了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力蒸蒸日上,中华民族重新恢复了自信,我们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原来我们的文化并不差,不能妄自菲薄。这就是当前持续不断的国学热产生的思想背景。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独自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大。世界各国瞩目中国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质量好,超值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我喜欢,价格实惠,物流快,快递小哥很负责,京东商城网购加油。

评分

评分

很好,快递员很辛苦,非常细心,谢谢

评分

很好,快递员很辛苦,非常细心,谢谢

评分

不错,我喜欢,价格实惠,物流快,快递小哥很负责,京东商城网购加油。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重温传统:一本书读懂中国文化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