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郝壽義 著,陳昕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格緻齣版社 ,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543224810
版次:2
商品編碼:1191475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18
字數:5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區域經濟學研究人員,在校相關專業師生

本書從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齣發,在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符閤中國特色且能與國際接軌的區域經濟學基礎理論,是我國區域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內容簡介

《區域經濟學原理》一書提齣瞭均質和非均質空間對立統一的觀點,並閤理吸收瞭區域經濟學和經濟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它從區位到區域形成作為理論框架構建的核心,並努力使用規範的經濟學語言演繹瞭從區位到區域的路徑和內在機理。此外,本書還初步構建瞭具有時空結閤特徵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型,特彆是對區域經濟循環發展規律的研究使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得到瞭進一步深化。
同時本書還結閤中國實際,對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進行瞭較為係統的分析,提齣瞭要素適宜度概念,試圖打破傳統區域經濟不平衡轉嚮平衡發展的研究範式,並以此為基礎提齣瞭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

作者簡介

郝壽義,擔任南開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國傢建設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目錄

1 導論

2 均質與非均質空間分析
2.1 空間問題與經濟學
2.2 均質與非均質空間的含義
2.3 傳統空間分析路徑的特徵與局限
2.4 經濟空間——均質與非均質的對立統一

3 要素稟賦與經濟空間
3.1 斯密的要素稟賦觀
3.2 要素和要素稟賦
3.3 要素稟賦與空間分析

4 區位
4.1 區位與區位理論
4.2 基於要素稟賦的區位內涵和特徵
4.3 要素稟賦與區位變遷
4.4 區位差異與區位主體偏好

5 區位選擇與聚集經濟
5.1 區位選擇到聚集經濟的演繹分析是區域經濟學的重要微觀基礎
5.2 均質空間下從區位選擇到聚集經濟實現的路徑
5.3 聚集經濟的微觀機理——一個非均質空間下的區位選擇假說

6 聚集經濟、經濟功能區與經濟區域形成
6.1 經濟功能區
6.2 要素稟賦、聚集與經濟功能區
6.3 經濟區域形成
6.4 經濟功能區裂變與經濟區域空間結構演進
6.5 經濟區域特徵及其邊界

7 經濟區域形成理論的實證分析——以中國特殊經濟區為例
7.1 中國特殊經濟區的內涵
7.2 中國經濟特區的演進過程
7.3 中國特殊經濟區形成與演變的理論分析

8 區域經濟發展
8.1 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與本質
8.2 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與動力機製
8.3 區域經濟發展模型
8.4 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規律


9 區域經濟不平衡與協調發展
9.1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概念、特徵與衡量
9.2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內在動因
9.3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的窘境與思考
9.4 要素適宜度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0 要素適宜度與主體功能區
10.1 主體功能區
10.2 要素適宜度與主體功能區演進機製
10.3 要素適宜度與主體功能區協調測度

11 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基於廠商和居民的分析
11.1 區域主體及其特徵
11.2 區位主體與區域主體
11.3 區域主體經濟活動的自組織——基於廠商和居民的分析
11.4 空間經濟自組織誘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12 區域主體與空間經濟自組織——基於地方政府的分析
12.1 福利型地方政府與空間經濟自組織
12.2 經濟人地方政府與空間經濟自組織
12.3 雙目標地方政府與空間經濟自組織

13 區域經濟政策
13.1 區域經濟政策概述
13.2 區域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與分類
13.3 區域經濟政策效應與評價
13.4 中國的區域經濟政策

14 區域協調組織與區域治理
14.1 區域經濟政策與區域經濟組織
14.2 區域治理
14.3 區域治理係統要件
14.4 區域治理的運行分析
14.5 發達國傢區域治理的製度框架

15 中國的區域治理分析
15.1 中國區域經濟閤作實踐
15.2 中國區域治理的特色和模式
15.3 中國區域治理存在問題及原因
15.4 完善中國區域治理模式的思考

精彩書摘

區域經濟學,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其理論淵源曆史悠久。古典經濟學、古典區位理論、古典貿易理論構成瞭區域經濟學的理論基石。經濟學、地理學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提供瞭眾多的理論和分析工具。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眾多世界性問題的不斷齣現,區域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從而為區域經濟學的發展提供瞭良好的機遇,也為其開闢瞭十分廣闊的實踐領域。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帶來瞭更多、更為復雜的區域經濟問題,同時也對已有的區域經濟基礎理論提齣瞭越來越多的挑戰。特彆是發展中的中國,其經濟的快速發展麵臨著經濟轉型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雙重任務,區域經濟問題更為突齣和復雜,這為中國乃至世界區域經濟研究學者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理論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學長期未能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區域經濟的理論發展和實踐研究相對落後。區域經濟學的發展至少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第一,區域經濟分析的邏輯前提問題。區域經濟是經濟學和地理學共同關注的核心課題之一。經濟學對於區域經濟的研究,通常以“均質空間”為邏輯前提,主要探索均質空間上要素的分布規律及經濟主體的空間行為問題;地理學對於區域經濟的研究,則以“空間差異”為邏輯前提,主要分析非均質空間上要素和經濟活動的分布。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邏輯前提應該是的“均質空間”還是“非均質空間”呢?
第二,區域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問題。長期以來區域經濟學以區位理論為基石,更多的討論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區域規劃問題以及區域政策問題等。但是對於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學者們則大多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分析問題的需要進行定義。區位、區域這兩個區域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至今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共識。
第三,區位理論與區域理論的關係問題。區位理論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基石,在區域經濟分析中卻無法真正的融入到區域經濟學並名副其實的成為其基石。在現有的大量區域經濟學文獻中,對於如何處理區位理論與區域理論之間的關係,尚沒有形成一個相應穩定的理論研究範式和研究架構。
第四,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問題。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的核心,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理應構成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核心部分。但是,目前的區域經濟學分析中,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往往將區域經濟發展劃分為“時間維度上”的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産業結構問題和“空間維度上”的區域空間結構問題。對於區域經濟增長與産業結構問題,大多以宏觀經濟的增長理論、産業結構理論來加以解釋;而對於區域空間結構問題,則大多以地理空間結構理論來進行說明。那麼,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有沒有自己特有的理論呢?
第五,區域經濟主體問題。經濟學的分析強調主體行為的分析,但長期以來區域經濟分析則很少研究區域主體問題。主體問題研究的缺失,使得已有的區域經濟理論解釋力不足。其實,區域主體和區域主體行為的研究涉及區域經濟學的主要領域,區域主體行為理論更強調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突齣主體間經濟行為的聯係分析,理應成為區域經濟研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第六,區域治理問題。對於區域經濟問題的解決,以往主要強調區域政策層麵的分析。其實,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區域主體的空間自組織行為,通常這種空間自組織是通過市場機製來實現。但是,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這種市場機製會齣現失靈的情況,市場失靈會導緻空間經濟自組織在空間上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錶現為空間失靈。對於這種由市場失靈而導緻的空間失靈,為政府提供區域經濟政策提供瞭理論以及和現實需求,但政府機製這隻“公平之手”同樣也會存在失靈的情況,即産生政府政策失靈,在這種情況下, 就需要一種區域協調機製來加以解決。區域治理則是與空間經濟自組織相適應的自主協調機製。因而迫切需要研究區域治理問題。
在對上述問題逐一進行較為係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齣瞭解決思路和區域經濟學分析框架。融閤、藉鑒經濟學、地理學對於空間問題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以空間的均質與非均質對立統一為分析的邏輯起點,從要素與要素稟賦齣發,構建瞭區位理論與區域理論相統一的區域形成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區域主體和主體行為理論、區域經濟政策與 治理理論,這些構成瞭本書的研究主綫和主要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上述體係的每個理論都有專門的研究成果作為支撐,在一定意義上說該書是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提煉和濃縮。
具體來說,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區域經濟研究的邏輯前提及“均質與非均質統一”的分析思路。區域經濟學是研究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因此,區域經濟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對要素及要素稟賦的理解。這一部分,我們從亞當·斯密對於要素的理解齣發,迴顧瞭經濟學、地理學對於要素及要素稟賦理論的發展,提齣自己對於要素及要素稟賦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瞭基於要素分析的“均質與非均質統一”的空間分析方法,為後麵對於區域經濟分析提供一個分析思路和框架。
第二部分,經濟區域形成理論。以往的區域經濟研究,對於區域概念的理解因人而異,對於區域形成的內在機理及其邊界問題,探討很少。在這一部分,我們試圖作齣兩個嘗試。第一,對區域經濟研究的核心概念——區位、經濟功能區和經濟區域,逐一進行界定;第二,從區位理論齣發,推導齣經濟區域形成,說明經濟區域的性質,進而建立區位理論與區域理論有機融閤的一體化理論體係,使得區位理論名副其實的成為區域經濟理論的基石。
第三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該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經濟區域形成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經濟區域的動態演化機理和規律,主要包括:(1)構建區域經濟發展的“時空結閤”的內在動力模型;(2)提齣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規律及周期發展理論;(3)闡述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內在機理,提齣“要素適宜度”概念,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徑。
第四部分,區域主體和主體行為理論。與成熟的主流經濟學相比,區域經濟研究一直以來對於“主體”問題的探討較少,這是區域經濟學不成熟的主要錶現之一。該部分對經濟區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和主體行為進行瞭較為係統的分析,並從經濟區域主體行為齣發,探索空間的自組織理論,使其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更有解釋力。
第五部分,區域政策與 治理理論。較為係統的探討區域政策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區域治理的視角,探索區域經濟協調機製和管理問題。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
一、要素分布規律及空間的均質與非均質統一
區域經濟學研究一定空間範圍內的要素有效配置及其空間結構問題。我們在這裏強調區域經濟學的分析應該從要素與要素稟賦概念齣發,進而探討空間的均質與非均質問題。
本書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對於要素及要素稟賦的理解齣發,尋求要素與要素稟賦理論內涵。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s)是指一個國傢所擁有的生産資源狀況。對於要素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則有不同的界定。本書中,我們創新性地提齣要素可以分為經濟要素與經濟性要素。經濟要素是指直接影響經濟行為的要素,其包括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知識、製度等,這些要素都是決定經濟行為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要素和地理特徵狀況等非經濟要素同樣會影響和製約人們的經濟行為,對社會經濟活動産生經濟影響。後天的經濟要素和先天的自然要素和地理特徵狀況等非經濟要素共同構成瞭經濟性要素。從經濟性要素與經濟活動的相互影響角度來看,經濟性要素影響或者決定經濟活動和行為,而經濟活動同時影響經濟性要素,特彆是其中的後天經濟要素。經濟性要素是動態的。隨著經濟性要素與經濟活動的相互影響,經濟性要素不斷地增強自己的總量和質量。
要素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體現瞭聚集與擴散的規律。具體來說:
從時間維度來看,要素稟賦可分為原始要素稟賦、初始要素稟賦、現時要素稟賦和預期要素稟賦。所謂原始要素稟賦是指特定的地域空間在未有人類活動乾預的情況下,各種要素的賦存狀態,既特定地域空間純自然狀態下的要素稟賦。原始要素稟賦決定人們最早的區位選擇和區域選擇行為。初始要素稟賦是指特定的地域空間在給定時點的要素賦存狀態。由於不同地域空間的要素稟賦條件的差異,人類經濟活動開始的時點不同,始於不同時點的要素稟賦之間往往不具有比較意義。因而,初始要素稟賦是進行不同空間要素稟賦比較研究的基礎。現時要素稟賦是指特定的地域空間在當前時點下要素的賦存狀態,我們通常講的要素稟賦即指現時要素稟賦,現時要素稟賦是進行區域經濟研究的最直接的依據。預期要素稟賦是指經濟活動主體對特定地域空間未來時點要素賦存狀態的預測或估計,預期要素稟賦對經濟活動主體的區位選擇和區域選擇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現時要素稟賦和預期要素稟賦是經濟活動主體進行區位與區域選擇決策的主要依據。
從空間維度上來看,空間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載體,任何經濟活動都不能離開空間而存在。由於要素在空間上的非均質分布,不同空間點滿足人類經濟活動的要素稟賦條件不同,基於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空間是經濟活動主體的必然選擇。單個經濟活動主體選擇的對象是區位,其經濟活動的過程使與其經濟活動相關的要素在特定區位上聚集,形成區位要素聚集;在聚集動力的作用下,與占據優勢區位經濟活動主體具有密切關聯或具有共同的要素需求的經濟活動主體將選擇與之毗鄰的區位,其結果是在特定的空間上由具有共同的要素需求或密切關聯的經濟活動主體所形成的經濟功能區。社會是一個復雜的係統,人們的需求是多樣的,單一經濟功能區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而在特定的經濟功能區周邊將形成與其功能互補、具有有機聯係的其他類型的經濟功能區,由多個經濟功能區組成功能互補和完善的經濟區域。
因此,對於區域經濟的分析,我們強調既要考慮要素在空間上的非均質分布,又要考慮在一定範圍內要素的相對均質分布。隻有這樣,纔能夠去完整的分析區域經濟問題。經濟區域是一個均質與非均質的有機統一,既要分析均質空間的形成規律及其對於經濟活動的影響,又要分析非均質空間的形成及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二、經濟區域形成理論
區域經濟學一直就被缺乏微觀基礎而睏惑著,區位選擇理論象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支,而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與分布則又像宏觀經濟學。這種窘境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逐漸被打破。以保羅?剋魯格曼(Paul.Krugman)為代錶的新經濟地理學派對於經濟聚集和區域空間的分異進行瞭微觀分析,為探尋區域經濟的微觀基礎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近十年來,區域經濟學越來越重視對區域主體行為的微觀分析。
這裏,我們嘗試構建從區位到區域的一體化理論體係。在現有的區域經濟學研究中,區位理論往往隻是作為區域經濟分析的背景理論,難以發揮其空間經濟學基石的作用。區位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之間存在嚴重的脫節。本書從區位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探討非均質空間條件下的區位選擇模型,進而分析區位主體行為導緻的區位聚集問題,在此基礎上,闡述和發展瞭“經濟功能區”的概念,“經濟功能區”將能夠有效地搭建區位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之間的橋梁。
(一) 區位的理解。
長期以來,區位理論與經濟聚集之間一直存在著明顯的斷溝,人們關注經濟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也分析聚集經濟問題,但是由區位選擇如何形成空間聚集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基礎理論與核心問題的斷裂以及區域經濟學缺少微觀分析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學的主要睏境。從國內的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看,經濟區域的形成常被認為是先驗的存在,而這種區域又是通過宏觀視野來界定,經濟區域的先驗存在也暗含瞭聚集經濟的存在。於是,對於聚集經濟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效應和特徵上,而很少涉及聚集經濟形成的微觀機理。這樣,區位選擇強調微觀主體的空間行為,而區域經濟理論則更像宏觀經濟理論,區位選擇理論和區域經濟的其它理論形不成有機聯係,區域經濟學缺乏相應的微觀基礎。這個微觀基礎的缺失主要錶現在從區位選擇到聚集經濟路徑的阻塞。
基於此,我們在探索經濟區域形成理論的開始,首先對區位進行分析和重新解釋。在本書中,區位被理解為一種經濟空間場。“區位是依托於土地的特定經濟空間場的自我維係係統。區位的本質是對經濟空間場所承載的社會經濟關係的一種濃縮性錶徵,該錶徵應該被所有相關的經濟行為主體所感知,但是重要性會因人而異,有所差彆。這樣,區位就以一種自我實施的方式製約著經濟行為主體的區位選擇,並反過來又被他們在連續的變化的環境下的實際決策不斷再生産齣來”。區位可以作為一種獨特的要素存在,其産齣規律不同於一般要素,具有很強的報酬遞增效應。
由於要素在空間上的非均質分布,造成瞭不同區位之間的客觀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導緻不同區位對於不同經濟行為主體的吸引力是不一樣的。經濟行為主體根據其自身的約束條件和區位的客觀差異,進行閤理的區位選擇,這種區位選擇的結果與客觀的區位之間相互結閤,形成瞭一定的經濟功能區。
(二)區位選擇、聚集與經濟功能區
本書在迴顧均質空間條件下聚集的內在機理的各種路徑基礎上,提齣非均質空間條件下的區位選擇導緻聚集的基本模型,認為在區位概念的界定基礎上,對區位這一要素的使用,也存在權衡和機會成本的問題,這種對區位要素的權衡與機會成本的選擇導緻瞭初始聚集的空間差異,同時構成瞭後續聚集的空間約束條件。
在這種對區位選擇與聚集的分析基礎上,提齣區域經濟研究中的經濟功能區概念。亦即,經濟功能區是由同類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聚集,連片分布形成的空間區域。這種功能區一般是以某種經濟功能為主,兼有其他功能。由於各種經濟活動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地域空間。而地域空間因其附著的要素的差異而錶現為異質性,因此各種經濟活動之間必然發生空間競爭,導緻各種經濟功能區的形成。
(三)經濟區域的形成
在經濟功能區的分析基礎上,本書提齣“同能性的經濟功能區存在著等級網絡結構,形成經濟功能區之間的縱嚮分解網絡結構;而不同能性、相對同等級的經濟功能區則通過部門分工、地域分工,形成橫嚮聯閤網絡結構。這種縱嚮的分解網絡結構與橫嚮的聯閤網絡結構是彼此並存,相互重疊的,構成瞭我們所說的經濟區域”。
我們知道傳統意義上的區域概念強調的是一種空間,而近年來一些經濟學者(特彆是一些新興古典經濟學研究者)的概念則強調是一種經濟組織。我們認為,這種將區域抽象為一種經濟組織,有其科學性和邏輯上的可接受性。但是,卻丟失瞭區域(或經濟區域)的概念本身所蘊含的特有的空間內涵。我們不能因為空間內涵不便於清晰的錶述,就捨棄這一核心。因為不管怎麼說,區域的概念脫離不瞭“空間”。區域概念不可能,也不應該像“企業”概念那樣被無限度的抽象為製度或組織。但是,上述學者對於區域的概念的定義,給我們兩點重要的啓發。第一,經濟學,特彆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區域應該是市場自發形成的經濟區域;第二,區域經濟學所研究區域具有網絡結構和網絡性質。
因此,經濟區域是由不同種類、不同等級的、具有較強自組織能力、相對獨立卻高度開放的經濟功能區,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具有網絡特徵的經濟空間。
在這一定義中,居住區可能是一種經濟功能區;商業區可能是一種經濟功能區;農村地區也可能歸類於一種經濟功能區。而且這些功能區可能有其自身的等級性。一方麵,每一類經濟功能區不同等級構成一種網絡結構;另一方麵不同種類的經濟功能區之間彼此聯係,形成另一種網絡結構。正是這種不同的網絡結構彼此之間的疊加,纔形成瞭相應的經濟空間。
這部分對於從區位到區域的內在邏輯關係的推導,形成瞭經濟區域形成理論,為後續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理論、區域主體與主體行為理論、區域治理理論奠定瞭基礎。
三、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在經濟區域形成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動態研究的角度,從時間、空間及區域間的交互作用等多個層麵,探索始於要素稟賦,動力源於要素聚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同時,對區域經濟不平衡和協調發展問題進行瞭討論。
(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
區域經濟發展作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有彆於一般的經濟發展,錶現齣如下本質特徵:
1.時間維度上錶現為區域經濟增長
所謂區域經濟增長是指特定區域商品和勞務的增長。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特徵是數量化和模型化,即利用數學計量手段將與經濟增長有關的變量聯係起來,構造模型,並以此來推導結論、預測未來。具有代錶性的理論主要有: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新劍橋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區域經濟學原理(第二版)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