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经典代表作,畅销多年,影响深远
★完整全译本,函封套装精美面世,值得每个有志之士品味收藏
★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引爆每个人工作、生活、思维燃点
★你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却可以拥有巨人的视野和所向往的一切
★信仰的励志经典,千锤百炼的成功指南,职场人士必备自我激励手册;
★风靡欧美数十年,至今依然影响力惊人,一套改变了亿万人命运的奇迹之书!
内容简介
《人性的弱点全集》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的经典励志杰作。卡耐基用丰富的事例、严谨的逻辑、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从不同方面,对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平安快乐的要诀、如何使人喜欢你、如何赢得他人的赞同、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等处世智慧,进行了指向性、实用性极强的论述。
《致加西亚的信》
作为一部经典励志作品,本书不过数万字,却在世界各地创造了一个个销量神话。本书主要讲述了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求中尉罗文把一封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罗文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任务。
如今,这个故事在全世界已广为流传,“送信”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白手起家,成为历史上富有的人绝对不是偶然,而他对于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在磨难中发展自己等,所思所想,句句精辟。
本书动人之处,在于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儿子怎么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活,怎样活得有尊严且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一生的资本》
本书是马登的名作之一,也是影响世界半个多世纪的励志经典。全书共分五章,从品德、教育、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讲述了人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时,该怎样破除成见、改变自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思考,树立信心,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找到突破人生瓶颈的办法,从而成就事业、人生的高峰。
《思考致富》
的创作源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通过建立自信,明确人生规划,开启潜意识的力量等多方面的阐述,拿破仑·希尔为渴望成功的人们指出了如何取得成功赢得财富的方法,至今依然能给人以惊人的启发,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1888—1955),二十世纪著名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作为精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的著名演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
阿尔伯特·哈伯德,生于美国鲁明顿,美国著名出版人,作家。《菲士利人》《兄弟》杂志总编辑。代表作为《致加西亚的信》《现在的力量》等。1899年,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本书,在《菲士利人》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轰动,这本小册子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畅销的读物之一,列入全球畅销图书排行榜第六名。
约翰·D.洛克菲勒(1839 – 1937),美国著名实业家、超级资本家、慈善家。约翰·D.洛克菲勒早年出身贫寒,他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年迈的老洛克菲勒把这种人生观传递给了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富过六代,至今仍是著名的世界级财团之一。
奥里森·马登(1848—1924),现代成功学奠基人,伟大的成功励志导师,《成功》杂志创办人。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了世界各地难以计数的年轻人。
拿破仑·希尔(1883—1969),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和励志书籍作家。拿破仑·希尔创建的成功哲学鼓舞了千百万人,数以万计的政界要员、巨贾富豪都是他著作的受益者,因此他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美国两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均对他推崇备至。
精彩书评
由卡耐基开创并倡导的个人成功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有志青年迈向成功的阶梯。通过他的传播和教导,无数人明白了积极生活的意义,并由此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
我从八岁就开始读卡耐基先生的著作,现在的年轻人,你越早读卡耐基的作品,你的人生就越早获得启发。
——沃伦·巴菲特(美国著名投资家)
《一生的资本》对所有具有高尚和远大抱负的年轻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比马登的书更值得推荐给美国的每一个年轻人。
—— 威廉·麦金莱(美国第25任总统)
思考是行动的资本,机遇是财富的资本,贫穷是穷人的资本,健康是一切的资本,拥有人生的资本并懂得运用这些资本,你的人生就会出现奇迹。
—— 拿破仑·希尔(美国著名成功学家)
这本书(《致加西亚的信》)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 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
我一生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帮助希尔完成了他的“成功学”,这比我的财富更重要。他的成功学,是一个“经济的哲学”,是异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体系——它不仅是一个帮助人脱离贫困,实现经济富裕的方法,更是一门帮助人建立完善人格、享受丰盛人生的大学问。
——卡耐基(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
我感谢拿破仑·希尔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完成“成功学”。这是一个很健全的哲学,追随他学习的人,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
——托马斯·爱迪生(美国著名发明家)
目录
01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
01不招惹蜂巢才能采到蜜
02 人际交往秘笈
03 强者四海皆为我,弱者寸步也难行
02赢得他人喜爱的六种方式
01 让自己受大众喜爱的秘密
02 怎样给别人留下良好印象
03 将别人的名字牢记在心
04 你是个健谈的人吗?
05 如何让他人感兴趣
06 让大家都喜欢你
03 如何让他人赞同你
01 争辩毫无用处
02 避免他人对你充满敌意
03 当即承认错误
04 投其所好
05 苏格拉底的秘密
06 正确应对他人的抱怨
07 让对方顺利合作的方式
08 如何创造奇迹
09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10 人们无法拒绝这样的请求
11 电影电视皆如法炮制
12 束手无策时,请使用撒手锏
04 如何说服他人,成为领导者
01 委婉指出别人的缺点
02 批评的尺度
03 先做自我检讨
04 没有人喜欢被人役使
05 保留对方的面子
06 勉励他人,使之到达成功的彼岸
07 用赞誉来振奋他人
08 鼓励更容易使对方改变自己
09 让别人愿意为你效劳
05 由一封信创造的奇迹
06 幸福家庭生活的七大要点
01 这样做就等于在埋葬婚姻
02 别给爱情上枷锁
03 请不要相互埋怨
04 学会欣赏对方
05 女人眼中重要的事情
06 要注意这一点
07 不要做婚姻中的“文盲”
……
精彩书摘
01不招惹蜂巢才能采到蜜
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城追捕在纽约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时间是1931年5月7日。警方布下天罗地网,尽人皆知的“双枪”克罗利最终被围困在了西区大街的情人住处。
一百多名警察将克罗利藏身的顶楼团团围住。他们将屋顶打破,并开始使用催泪弹——警察想把这个“弑警杀人犯”熏出来。与此同时,该楼房的四周建筑上都布满了狙击手,架起了机关枪,目标直指克罗利。手枪和机关枪的密集交火声打破了这个纽约小区的宁静。双方对峙了长达一个小时之久。
克罗利躲在一个厚沙发后面,不停地向警察开枪射击。成千上万的纽约市民目睹了这场枪战,大家群情激奋。这种类似于电影中的夸张场面在纽约历史上前所未有。
最终,克罗利被捕,纽约警察局长穆鲁尼发表公开讲话,将克罗利定性为纽约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罪犯之一。“他杀人不眨眼。”警察局长这样说道。
而“双枪”克罗利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在警察向公寓开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致相关人士”,而写信时他已经负伤,信纸上留下了斑斑血迹。
在信中克罗利这样写道:“我看似凶残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疲惫的心。虽然疲惫,但很善良,我不会伤害任何人。”
让我们回顾一下克罗利不久前做的事情。
当时,克罗利和女友把车停在了长岛的乡间小路上,他们在车里亲热。这时一位警官走过来,对他说:“请出示你的驾照。”
克罗利一言不发,突然拔出手枪连开数枪,警官倒在了血泊之中。克罗利下了车,拔出了对方身上的配枪,又在警官身上补了一枪。这就是那个声称自己“虽然疲惫,但很善良,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杀人犯。
克罗利最终被判处电椅死刑。在被押送至兴格监狱的那一刻,他是否为自己以前的行为后悔过呢?没有,他仍然在为自己开脱:“这就是我自卫的下场。”
请注意,“双枪”克罗利竟然对自己的残酷暴行毫无愧疚之心,这是整个事件的重点。
这是极少数的特例吗?不是的。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我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别人,让他们衣食无忧,而我得到了什么回报?只有骂名,还要在被追捕中惶惶不可终日。”
这话是谁说的?阿尔·卡彭,就是那个在芝加哥横行霸道的黑帮头目、全民公敌。他毫无羞愧之心,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造福大众,人们不仅误解了他,还亏欠他许多东西。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达奇·舒尔茨命丧纽瓦克的黑帮火并之前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个纽约的“过街老鼠”,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为社会恩人——问题的关键是,他内心是真的这么认为的。
我和兴格监狱的典狱长路易斯·劳斯通了很长时间的书信,就这个问题专门进行过讨论。
路易斯·劳斯在信中这样说:“兴格监狱的罪犯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和你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样的,有着共通的人性,所以他们给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行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他们会向你解释为什么要去撬保险箱,为什么会开枪。他们总是试图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寻求一个恰当而合理的理由,不管这理由是不是真能站得住脚,他们都坚信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连阿尔·卡彭、“双枪”克罗利、达奇·舒尔茨,以及其他关在监狱里的罪犯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那么,你我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加如此呢?
商业大亨、连锁百货商场的创始人约翰·沃纳梅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很久以前我就懂得:抱怨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克服自己身上的种种缺点就已经够我忙的了,我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抱怨上帝为何不把天赋平均分给每个人呢?”
沃纳梅克很早以前就悟到的真理,我却摸索了几十年——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管人们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都不会责备自己。
在这里批评是没有用处的,它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抵触心理,让人急于辩白;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甚至会让人萌生恨意。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科学实验中就发现奖励比惩罚更加有效——得到奖励的动物会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得更快,学习的效果也更加显著。后来他又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其实同样适用于人类。批评能够带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怨恨。
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对别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对别人的责备就有多恐惧。”
责备、批评所引发的怨恨不仅于事无补,更严重的后果是它会打击家人、朋友和员工的积极性。
乔治·约翰斯顿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家工程公司负责安全管理。确保公司员工在工地上戴好安全帽是他的重要职责之一。当他视察工地时,一旦发现有不戴安全帽的员工,乔治的第一反应是搬出相关规定,并勒令对方服从。员工们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并“顺从”地戴上安全帽,但只要乔治一走,大家就会立即把帽子摘掉。
后来,乔治·约翰斯顿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当他再发现不戴安全帽的员工时,会很和蔼地询问他们:是不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适?是不是戴起来不舒服?接着,就提醒大家:安全帽是保障他们安全的,建议他们戴上帽子。
不出所料,乔治工作方式的改变使得员工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不戴安全帽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古往今来,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事实一次次地向我们证明:批评是徒劳无益的。
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有过一次著名的争论,正是那次争论最终导致共和党内部发生分裂,伍德罗·威尔逊趁机当上美国总统,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次争论。
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下,塔夫脱于1908年当选美国总统。老罗斯福随后就前往非洲度假去了。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塔夫脱的种种施政方针,内心十分不满,在回到美国后,罗斯福内心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公开抨击塔夫脱的保守主义政策,亲自参加角逐第三任总统的职位,并为此组建了公麋党。共和党经过这么一折腾元气大伤,在随后的选举中,共和党遭到了成立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仅得到了佛蒙特和犹他两个州的选票。
西奥多·罗斯福归咎于塔夫脱,而塔夫脱丝毫没有内疚感,他公开发表讲话:“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还会做出同样的决策。”
罗斯福和塔夫脱两个人究竟谁对谁错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其实这也无关紧要。整个事件的重点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严厉指责并没有让塔夫脱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反而激起对方的反抗,塔夫脱一次次地辩白并重申:“我不认为自己哪儿做错了。”
20世纪初期的蒂波特山油田丑闻也值得我们反思。当时这一事件令所有的媒体炸了锅,并引发了巨大轰动——在美国历史上,这样的政治丑闻史无前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美国的内政部长艾伯特·福尔效力于哈定总统内阁,并负责埃尔克山和蒂波特山的油田开采招标,而开采出来的石油计划预留给海军使用。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内政部长根本没有进行公开招标,而是直接把这项工作外包给了自己的朋友——爱德华·多希尼。多希尼投桃报李,“借给”了福尔十万美元。
接下来的事情更让人震惊:福尔蛮横地命令海军陆战队直接开进油田,暴力驱赶附近的石油开采商。在被枪炮胁迫下放弃开采的商人们将福尔告上了法庭,蒂波特山丑闻由此大白于天下。一时间民众哗然,福尔最终锒铛入狱,而哈定政府和共和党的公信力和声誉也因此一落千丈。
福尔作为此事件的“始作俑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那么他对此悔悟了吗?完全没有!
后来赫伯特·胡佛在公开演讲中暗示,当时的哈定总统被自己的朋友背叛,最终郁郁寡欢,含恨离世。而福尔的妻子闻听此言暴跳如雷,她挥着拳头哭喊:“谁说福尔背叛了哈定?胡说八道!我丈夫从来没有背叛过任何人。即使有成吨的黄金放在他面前,他都不为所动。他是被人背叛的那个,他才是受害者,而你们却把他钉上了十字架!”
大家都看到了——这就是人性。作恶者会怪罪所有的人,却从不悔过。
而其实世人都是这样的。当你再因为和别人争执,指责的话语即将脱口而出的时候,不妨三思而行,你可以想一想阿尔·卡彭、“双枪”克罗利和艾伯特·福尔。对别人的指责其实如同回旋镖,最终会伤及自身。被你批评或指责的人或是为自己辩护,并以同样的指责进行回击;或是像塔夫脱一样进行无辜地辩解:“我不认为自己哪儿做错了”。
1865年4月15日清晨,亚伯拉罕·林肯躺在一家廉价公寓的床上,奄奄一息。而公寓对面就是福特剧院——约翰·沃克斯·布斯在那里枪击了林肯。林肯在破旧的床铺上斜卧着,一盏破旧的煤油灯发出惨淡的昏黄灯光。
在林肯弥留之际,美国战争部长斯坦顿无比痛惜地说:“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领袖。”
平民总统林肯是如何赢得广大民众爱戴的?我曾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他,并用3年时间写成了《你所不知道的林肯》(LincolntheUnknown)一书。
在研究林肯生平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林肯也曾经以批评为武器,年少轻狂的他不仅批评别人,还在书信和诗歌中对别人大肆讥讽。更过分的是,他还故意把这些信放在人们的必经之路上,曾有一封信令对方记恨了他一生。
林肯后来搬到了伊利诺伊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并成了一名执业律师。他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抨击对手,结果差点因此而送命。
1842年秋天,林肯写了一封匿名信投递给斯普林菲尔德日报,嘲讽自负又好斗的当地政客詹姆斯·谢尔兹。文章一经发表,谢尔兹成为了全城的笑柄。他羞愤交加,找到林肯要求进行决斗。林肯根本不愿比武,他也不擅长比武,但为了面子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
谢尔兹和林肯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密西西比河畔,在岸堤上对峙。双方都做好了拼死一博的准备,但实际上,林肯的实力明显不如谢尔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两人各自的支持者及时赶到,阻止了惨剧的发生。林肯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这次惨痛的教训使林肯学到了为人处世最宝贵的一课。从那之后,他的文章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侮辱人的字眼。实际上,在那之后他几乎从未批评过任何人任何事。
在美国南北方内战期间,林肯轮番更换波托马克军团的首领——麦克莱伦、波普、伯恩赛德、胡克、米德,结果却是北方军节节败退。北方的民众都在指责这些军事将领无能,而林肯却始终坚持“不以恶待人”的原则,保持沉默。
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被人论断”。
而当他的妻子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尖刻地指责南方叛军时,林肯说:“不要苛责他们。如果我们在那样的处境,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有资格抱怨的话,那他一定是林肯——看完下面的故事,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说法。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正式打响。第二天晚上,罗伯特·李将军的部队在倾盆大雨之中向南溃败,一直退到波托马克,结果被暴涨的波托马克河水挡住了去路。南方军陷入前有大河,后有追击部队的绝境。林肯知道良机不可错过,立刻发电报命令米德将军无需通过军事会议马上出兵,同时特地派人给米德将军送去口信:军机不可延误,火速采取行动。
万万没想到的是,米德将军对林肯的命令犹豫不决,他召开了军事会议,并为自己找了各种理由拒不出兵攻击。在此期间,波托马克河水位下降了,李将军带领南方军趁机南逃。
林肯听到这个消息暴跳如雷。“这意味着什么!”他冲着自己的儿子咆哮,“他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我作为美国总统却指挥不动这支部队!如果当时我在那儿,我早就亲自上阵了!”
在极度地失望和愤怒中,林肯给米德将军写了一封信。那时候的林肯为人克制,言辞谨慎,这封信中对米德的指责于他而言已算是严厉的了。
亲爱的米德将军:.
我觉得你对于李的最终逃脱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一无所知。他本已成了“瓮中之鳖”,胜利就在眼前,如果将其击溃,内战早已结束。而现在,战争被无限期地延长了。
在形势极为有利的情况下,你都不能击败对方,那面对已成功逃脱至大河以南的敌军,你又怎么能够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战胜对方?我对你的作战能力已经完全丧失信任。天赐良机被你白白地错过,我对此极其失望。
米德将军读到这封信会有什么感想和反应呢?
实际上,米德从来没有读到过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没有把信寄出去。在他逝世以后,人们在他的遗作中发现了这封信。
为什么林肯没有寄出这封信呢?我在设想,他写完信后沉思了一会儿,对自己说:“也许我不应该如此轻率。我在总统府对米德发号施令当然很容易,但假设我像米德一样身在前线,耳闻目睹着许多家庭破灭和血流成河,可能自己也不会急于出兵;假设我像米德一样内敛,可能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事已至此,再寄出这封信,自己的不满是发泄了,但米德一定会为自己辩白,甚至质疑我。这样会引发双方不愉快,同时损害他作为前方指挥官的威信,甚至有可能逼得他愤而辞职。”
或许我的推测是对的,因为林肯最终没有把信寄出。过往的经历和经验提醒他:指责和批评是徒劳无益的,于事无补。
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总会凝视办公桌上方的林肯画像,思考“如果林肯面临同样的处境和问题,他会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如果我们因为一些事情也想教训对方,那不妨先拿出五美元的纸币,仔细看一下上边的林肯头像,然后问自己:“林肯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
前言/序言
卡耐基等大师经典系列(京东定制套装 共五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