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人

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国涌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实业
  • 中国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经济史
  • 商业
  • 企业家
  • 历史
  • 传记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72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3
字数:38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作者傅国涌经历了两年的深耕苦读,一年的寻访,将研究与实践的结果汇集成此书,刻画出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的群像,将这些商业先驱的挣扎、反抗、坚持都呈现于字里行间。
  2、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
  3.何谓企业家?何谓企业家精神?何谓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一、经济创造力,敢于冒险、勇于开创的创业精神;二、核心价值观,这是创立企业的根本;
  三、社会责任感,以服务社会为选择;四、管理制度化。

内容简介

  掀开历史的一层层帷幕,这些曾叱咤风云大半生的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特征的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造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那些格言……这一切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作家,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主要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等。
  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笔底波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
  《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历史深处的误会》(东方出版社2006年10月)
  《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所2007年1月)等。
  《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目录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 001
一、我的追寻之旅 // 001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 004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 007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 012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 014
**篇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张謇和大生集团
一、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 003
二、“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 008
三、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 010
四、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 013
五、**次大生股东会 // 015
六、江北“小上海” // 018
七、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 // 021
八、通海垦牧公司 // 025
九、“父教育”和“母实业” // 031
十、“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 036
十一、“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 039
十二、“张南通”名副其实 // 041
十三、“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 046
十四、“南通模式”和品牌“千生” // 049
十五、黄金时代的消逝 // 053
十六、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 057
十七、“一花一谢皆关心” // 061
十八、“即此粗完一生事” // 064
第二篇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一、申新搁浅 // 071
二、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 078
三、四台石磨起家 // 082
四、“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 087
五、“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 090
六、荣宗敬的四项原则 // 095
七、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 103
八、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盘 // 106
九、“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 108
十、“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 113
十一、“一生知己是梅花” // 116
十二、“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 120
十三、办厂解决社会就业是积极慈善 // 124
十四、“大迷”和“二迷” // 128
十五、“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 132
十六、三足鼎立 // 139
十七、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 143
十八、“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 147
第三篇
穆藕初:手散黄金培国士
一、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物” // 153
二、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 158
三、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 161
四、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 165
五、手散黄金培国士 // 168
六、毕生*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小学 // 175
七、昆曲未成广陵散 // 178
八、倡斗黄头鸟 // 181
九、从政非志趣所在 // 185
十、“新兴商人派”代表 // 189
十一、不知自己是延安统战对象 // 194
十二、苏州城外“穆家坟” // 196
第四篇
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
——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
一、久大精盐公司 // 204
二、军阀绑票勒索 // 209
三、永利碱厂 // 213
四、纯碱价格战 // 218
五、“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 222
六、“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 226
七、亚洲**大厂 // 229
八、“新塘沽” // 235
九、“谁人肯向死前休” // 239
十、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 243
十一、《海王万岁》 // 247
十二、社会的中流砥柱 // 251
十三、“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 256
十四、“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 259
十五、“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 263
十六、搪瓷杯盛着塘沽海边的沙 // 266
第五篇
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一:“O. S. 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 273
二、“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做点事” // 276
三、“火柴大王” // 278
四、“象”、“马”、“龙”之争 // 286
五、“煤业大王” // 290
六、“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 294
七、“企业大王” // 299
八、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 // 303
九、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 306
十、“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 310
十一、“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小伙计了” // 313
十二、日落西山 // 318
十三、“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 322
第六篇
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一、宜昌大撤退 // 331
二、药王庙创世记 // 336
三、“卢作孚神话”:小鱼吃大鱼 // 339
四、大制度和小细节 // 343
五、“公司魂”:民生精神 // 348
六、朝会和《新世界》 // 353
七、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 357
八、“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 361
九、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 365
十、读书和看戏 // 368
十一、“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 370
十二、“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 374
十三、“这东西不男不女” // 377
十四、“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 382
主要参考文献 // 388
后记 // 399

精彩书摘

  摘自张謇篇——九、“父教育”和“母实业”
  张謇有个很有名的说法:父教育,母实业。他对教育的热情比办实业还高,他觉得要普及教育就要多办小学,小学是教育之母,但是办小学需要师资,所以他第一步选择办师范。1902年,大生开机不到三年,他就开始筹办“通州师范学校”。那时一般都叫“学堂”,张謇称“学校”还是超前的,十年后,新生的民国教育部才通令全国一律改称学校。
  张謇着青衣小帽,坐独轮小车,到处在南通城内外寻找合适的校址,最后选中南门外半废的千佛寺。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一个大寺院,鼎盛时期有两百多个和尚,七进殿堂,千尊佛像,1901年发生一次火灾,正殿被毁,留下了几十间年久失修的房屋,濠河三面环绕,周围空旷,是个比较理想的地址,他还看中了几棵百年老银杏树。加上千佛寺没有田产,只有一个和尚,安置起来容易。
  等到破土动工,工人讲迷信,怕得罪神灵,不敢下手,张謇说时不从古,亲自动手拉绳索,首先拉倒一尊佛像,工人才敢跟着动手。改寺院办学在当地曾引起舆论非议,免不了有反对声音,好在朝廷颁行过改天下寺院为学堂的诏令。迄今南通仍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千佛寺改学堂——时不从古。”
  测量、设计、绘图,都是张謇自己动手,接着雇工挑土填河、拓地,光是淤泥就挖了14000船。然后,或改建,或新造,大雄宝殿改成礼堂,文昌阁改成教员室,到1903年共建成平房104间,楼房172间,廊庑116间,可以容纳300多名学生。
  1903年2月14日,张謇开始住在通师校园,他在南通办事,几乎都住在这里,直到1909年博物苑的花竹平安馆建成。当月,通师对外招生,分为本科和讲习科。4月23日,本科生复试的试题是他亲自拟的,经义兼国文的题目是“先知先觉释义”,历史题为“三代学制大概”,地理题为“中国生业物产大概”,还有两道算术题,其中大约可以看出他的怀抱、用意。考试那天,大雨滂沱,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学生都是撑着油纸伞来的,监考的教习中就有之后鼎鼎大名的王国维。
  4月26日,通州师范开学前夜,总理张謇和庶务宋龙渊检查学生宿舍,宋举蜡烛,张拿锤子,在每个房间门口钉名牌,把钉子敲牢,一直忙到后半夜。厕所、厨房也是张亲自布置的,他说:“办学堂,要注意这二处的清洁;看学堂,先要看这二处是不是清洁。”
  第二天举行开学典礼,他穿了翰林院修撰的整齐冠服到场,地方官绅都来向他道贺,在第一届学生、后来留校的教育家顾怡生记忆中,“寿松堂上,一时翎顶辉煌,张先生与之周旋言笑,手持二尺余长之淡色巴菰烟筒,且吸且谈”。那一天,张謇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师范开学比大生开机还要让他激动。不过他那天嗓子不好,没有讲话,书面的演讲词当晚在礼堂西廊张贴,“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就出自其中,他希望这八个字成就南通学风。第二年他又亲自写了校歌,请上海的音乐家沈心工谱曲,并专门到外地请人来教唱,当中“民智兮国牢”一句,连续重复三遍,当年的通师学生终生难忘,都视为座右铭。
  张謇并没有直接管理学校事务,主要靠他早年的得意门生江谦(字易园)。他先后请的老师有王国维、陈师曾等,还有8位日本籍教师。王国维当时学术上还没有建树,他教伦理学,讲义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他年仅26岁,比许多学生年龄还小,在那些拥有秀才、贡生、监生等功名的学生眼里,他没有受到多少尊重,只教了半年就离开南通。陈师曾是陈三立的公子、陈寅恪的哥哥,以后成了名画家,1909年到1913年他任教通师,教的是博物学而不是画画。
  通州师范开学不久,张謇到日本考察70天,“虚着心,快着眼,勤着笔”,处处留心,向走在中国前面的日本学习,写了一册《东游日记》。参观学校时,他不光对建筑、课业内容等观察得很细,连师范、小学、幼儿园的课桌、椅子长短、高矮,他都一一量过尺寸,详细记下,对儿童做火车游戏的积木玩具也看得出神,连厕所都看得很仔细。到农校,他还和学生共餐,了解学生的伙食。《大阪朝日新闻》多次报道他的行程,称他是知识精英兼实行勇士,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者。
  开办通州师范的经费大部分来自大生纱厂,在他主持的董事会上作出决议,原来按13份分派的余利,匀出1份,按14份分,1份作为师范的经费。此举得到占官股大多数的南洋大臣同意,商股中许多股东也表示同意。从1903年到1907年,南通师范耗费18万多元,有2/3就来自这笔钱,另外1/3经费则是他和张詧、沈敬夫等人从自己的分红中捐出来的,他说过一句话:“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1911年,经张謇提议,通州师范得到通海垦牧公司的450股作为校产,以保证办学经费。通海发放的股票,每股按100两计,折合规银45000两。1926年7月发的股票上有通海垦牧公司总理张謇、协理江导岷的署名和印鉴,明确450股可以分地9900亩。
  张謇有一次看到南通师范上课用的生物挂图,觉得教学效果不好,有意在学校边上建一个植物园。当时正值他建立京师博物馆的提议没有得到回应,想在南通自建一个。1905年植物园开始动工,种了大量不同品类的植物。第二年再建博物馆,后来还有动物园,合称为“南通博物苑”(花费约4.9万两)。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从这副流传很广的对联中,我们不难体会张謇的用心。“博物苑”共有中、南、北三馆,1906年建的南馆是博物楼,是个二层的西式小楼,楼上半圆形阳台的两边挂着他手书的这副对联,至今仍在。同年建的中馆很小,最初是“测候所”,做天气预报的机构,尖顶小楼是后来加的。北馆是一幢朴素的两层中式风格小楼。
  张謇在细微处都很用心,这有他的大量手札(纸条)为证:
  “天晴博物苑工赶做,木材今日到校,一切种子须下地……博物馆砖墙用条砖,勒脚用三副,勿用洋砖。木材即行配全。”
  “移大柏树千万勿伤根,栽时千万须人督察。”
  与博物苑相邻的南通图书馆,由他筹款2.6万两建立,每年的年费就要1.5万两。
  在通师之后,1905年他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大学的前身,农校、纺校、医校等专门学校也相继诞生,医学专门学校由张家两兄弟私资捐办,纺织专门学校是为大生几个厂提供人才的,办学经费由大生三个厂各负担三分之一。
  在家乡海门常乐,他在1904年私人捐资办了第一所小学,校舍施工时他就要求“30年不要动斧头凿子”,一次遇到台风,边上的房屋都倒塌,只有这个校舍抗住了。校训“平实”是他定的,校歌“大家爱国先爱乡”是他写的词。他在常乐还办有多所小学,包括女子学校。2007年春天,我到常乐寻访张謇遗迹,已了无痕迹。他自称办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养成健全公民,从他亲自为学校定的那么多校训可知,这些学校虽各有目标,共通的是艰苦耐劳。
  1920年,他邀请美国的杜威先生到南通演讲,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家、哲学家对南通教育的肯定和赞誉并非出于客套。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南通有350多所初小、60多所高小,另外还有7所初中,大体上做到了普及小学教育。
  ……

前言/序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一、我的追寻之旅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士农工商中商居末位,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古老大陆才开始长出近代工商业的嫩芽,而真正深刻的变化还要等到19世纪末震动整个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刺激,清政府也从那时开始允许民间办厂。
  “实业救国”、“兵战不如商战”,就是那个时代走在前面的中国人发出的沉痛呼声。
  在读史过程中,我渐渐感到,以往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情怀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企业史已有150多年,就算从1895年算起,也有120年了。中国企业家的根到底在哪里?
  “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据说这是现在办企业的人中很流行的一句话。胡雪岩为什么如此走红?因为他在经营中有这样几个特征:“利用官府资源的能力,和社会各阶层斡旋的能力,资本运营的能力。”“在当今中国,如何迅速聚集财富,从体制内寻求创业资源尤显关键。”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回答一语中的,他在探访了杭州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之后,对胡氏120年前提出的“戒欺”、“客户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经营理念,对其信用和商德都表示肯定和佩服,并认为胡氏最后虽败犹荣。但这位当代企业界的领军人物也清楚地指出,胡氏毕竟没有投资新式企业,没有在改良工艺、提高品质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流通领域的商人。
  我的追寻结果是,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上近代的曙光,简单地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这个根也不在洋务运动后期崛起的晚清中国盛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等人,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企业的方向。
  从张謇到卢作孚,从1895年到1952年,横跨近60年的时光,几代企业家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大刀阔斧、立志求新,他们到底留下了哪些值得珍视的传统?积累了哪些不能忽略的经验?即便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为后人提供很好的参照。还有,他们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他们的“实业救国”抱负和时代的关系,我试图找到这些答案。
  我的追寻之旅始于2005年春天,那时我的《主角与配角》即将完稿,我把目光最终转移到了包括“实业救国”群体在内的历史人物身上,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引起我的强烈关注。当时,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身上几乎都打上了形形色色的阶级烙印和政治标记,几十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多数国人对他们始终无法产生足够的敬意,反而更多的是鄙夷和忽视。从那个春天起,我把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埋进了原本不熟悉、不够被关注的史料之中。读了将近两年的史料,我眼前的近代企业家群像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许多人的面容在我心中活了起来,他们的形象和我少年以来被动地建立起来的图谱大相径庭。
  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仅仅阅读史料是不够的,我要走出去,到大江南北亲眼看一看近代企业家们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真实痕迹。从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我的追寻之旅断断续续,历时一年。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无锡,主要是寻找荣氏兄弟当年在故乡留下的遗迹,在水西关、荣巷、梅园……我看到了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追求。四台石磨开创的惊世事业,我相信至今仍能打动许多做着类似创业梦的人。在长江北岸的南通,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关系。有张謇才有近代南通,大生集团的事业和南通文化的根基,靠一个人、一个办厂的状元郎而奠定,张謇已和南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他被称为“张南通”完全名副其实。尽管在我到过的所有地方中,张謇在南通留下的遗迹最多,保存得也最好,但仍有许多重要的旧建筑被无情地毁弃了。因为第一次来去匆匆,我又第二次去了南通,住了整整一个星期,甚至产生过为张謇写一本书的念头。
  从武汉到成都再到重庆,然后从涪陵经万州,乘船下宜昌,我寻访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遗迹;从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的新民生大楼出发,我到了卢作孚的家乡合川,到了他苦心建设的北碚;从“温泉公园”到“作孚园”,我用心体会卢氏当年的万丈雄心和内心苦衷。在宜昌的长江码头,除了对岸的青山依旧,我没有找到宜昌大撤退时的任何痕迹,好在市区还有几个旧时民生分公司的仓库以及留下过卢氏背影的旧时报关行的那条台阶。
  对范旭东和“永久黄”事业遗迹的寻访,我从遥远的川西五通桥开始。在岷江边,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刻有“新塘沽”三个大字的那块石头,还有许多抗战期间建造的车间,那些高大的石头房子,以及厂门前当年挖的人工湖。铁骑烽火中,永利碱厂曾迁到那里。我的第二站是与南京隔江相望的卸甲甸,现在叫大厂区,范旭东在那里创办了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大型企业——永利铔厂。直到2007年12月中旬,我北上天津,才看到了久大精盐公司驻津办事处的那幢西式大楼以及李烛尘当年的几个住处。在塘沽的永利碱厂,厂区里的老建筑只剩下一个“科学厅”,昔日的“东亚第一高楼”已消失于唐山大地震中,厂区外的“黄海化学工业社”旧址还在,但已成了厂史陈列室。现在叫作“天津碱厂”的这个厂区很快也将被放弃,搬到一个耗资几百亿的新厂区,当然这一切都已和范旭东他们无关。
  最后,我去了离我最近的上海,寻找荣氏兄弟、穆藕初、刘鸿生等人在上海滩留下的痕迹。我的追寻之旅还未结束,在陕西宝鸡,荣家企业中被林语堂盛赞为“战时之花”的“窑洞工厂”,我也很想去看看,看它到底还保存了一些什么没有。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商业的转型与企业家群像》 导言:一个时代的磅礴画卷 本书将带您深入近代中国波诡云谲的社会经济转型期,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敏锐捕捉机遇、凭借胆识与智慧白手起家或力挽狂澜的商业精英群体。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个特定行业或某一地域的狭隘叙事,而是一幅旨在勾勒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传统商业秩序崩塌与现代商业体系艰难建立过程中,涌现出的多元化、复杂性的企业家群像的宏大画卷。我们将从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技术引进、国际贸易等多个维度,剖析这些“新商人”如何应对内忧外患,探索工业化与资本积累的路径。 第一部分:旧邦之殇与新土之萌(社会经济背景与商业伦理的冲突) 近代中国的商业转型,首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地震。传统的士绅阶层与商业资本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空前激化。 第一章:商业环境的破碎与重建 本章细致考察了清末“自强”运动后,中央权力下移,地方督抚主导下的官督商办模式如何催生了第一批具有近代色彩的企业家群体。重点分析了在铁路、矿业、纺织等关键领域,政府权力与私人资本如何博弈、如何依存。我们将探讨,这种“官商”关系的复杂性,既是早期资本积累的加速器,也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深层桎梏。 第二章:商业伦理的迭代与张力 传统儒商的“义利观”在资本逻辑面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对比分析几种主要的商业伦理体系的碰撞。一方面,老一代商人坚守的信用、诚信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兴的投机行为、冒险精神如何逐渐占据上风。这种伦理上的断裂与重塑,深刻影响了早期企业家的治理风格和家族传承策略。我们会考察一些典型案例,看他们在“逐利”与“守德”之间如何走钢丝。 第二章:地域商业资本的崛起与分化 近代商业的勃兴并非均衡分布。本章重点探讨了以“商帮”为载体的地域性商业集团,如徽商、晋商等,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所采取的战略分化。部分商帮成功地将传统网络移植到新式产业,如金融、票号改制;而另一些则因固守传统,逐渐式微。分析了地域文化、宗族网络对资本扩张速度和风险偏好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工业化的先驱与技术引介(从手工业到工厂的跨越) 近代实业家的核心使命之一,在于将分散的手工作坊提升为有组织的、使用现代技术的生产实体。 第三章:纺织工业的“洋布”挑战 纺织业被视为近代民族工业的“试验田”。本章深入研究了数家重要的民族纺织企业从筹备、引进设备到遭遇外资倾轧的整个过程。我们不仅关注他们的技术路线——如是选择引进英国全套设备,还是采用更加本土化的改良方案——更关注企业家如何在原料采购、劳工组织以及产品销售上建立起一套适应殖民贸易体系的运作模式。这其中充满了与外国资本的正面交锋和巧妙的规避。 第四章:矿冶与交通:重工业的启蒙者 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工业的萌芽,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深度探索。本章聚焦于那些敢于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的重资产项目的实业家。他们不仅需要巨额的启动资金,更需要克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难题。本书将揭示这些企业家如何通过聘请西方工程师、派遣子弟留学等方式,艰难地完成技术知识的输入和本土化消化。对早期中国铁路修建中的私人投资与国家控制关系的分析,也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金融与资本的现代构建(票号的转型与银行的兴起) 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工业化无从谈起。本章着眼于中国近代金融领域的关键转型。我们分析了传统票号(如山西票号)在面对西方银行体系和现代信用工具(如汇票、兑换券)冲击时的挣扎与应对策略。部分票号成功地实现了向现代银行的蜕变,这涉及到了对股份制、有限责任、利率机制等现代金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考察了早期由民间资本主导的银行(如盐业银行、四明银行)的设立背景、业务范围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贡献。 第三部分:企业家精神的多元面相(个体特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成功的企业家并非是模板化的,他们的成功往往源于其独特的个性和对外部环境的独特解读。 第四章:改革派知识分子与实业救国 部分企业家出身于开明士大夫或留学生群体,他们将“实业救国”视为一种政治抱负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本章分析了这类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何驱动他们进行高风险的产业投资,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现代管理理念与传统文人气质相结合。他们的叙事,常常与政治运动和思想变革紧密交织在一起。 第五章:草根的崛起与家族的扩张 与受过高等教育的改革派相对,另一批企业家则是凭借街头智慧、精明算计和对市场细微变化的敏感度而崛起的。他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有着惊人的直觉。本章剖析了这些草根企业家的生存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紧密的家族网络来整合资源、规避风险,并最终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他们的扩张模式往往更具弹性和适应性。 第六章:女性角色与新兴商业领域 在传统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商业活动常常隐于幕后。本书将努力挖掘那些在特定领域(如零售业、特定手工业的产业化)展现出卓越才能的女性商业领袖。虽然她们的记载往往零散,但她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商业阶层结构的微小但重要的松动。 结语:未竟的事业与历史的回响 近代中国企业家们的努力,是塑造现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基石。他们在一个没有成熟法律保障、政治动荡频仍、外国资本强势渗透的环境中,以惊人的韧性推动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评判,去理解他们在历史特定阶段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他们的贡献与局限性,及其留给后世的商业遗产。他们的故事,是关于适应、创新与民族自强的生动注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也正因如此,它在众多同类题材中显得卓尔不群。它不同于那些流畅到略显平庸的通俗读物,而是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文学家的浪漫色彩。有些章节的句式结构极其复杂,充满了长短句的交错对比,仿佛在模仿那位实业家在电报中反复推敲措辞时的那种深思熟虑。特别是描述竞争对手之间的心理博弈时,作者运用的比喻和隐喻,常常需要我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收获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慢读”之作,它拒绝肤浅的结论,坚持从文本的肌理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沉重,但对于渴望探寻历史深层逻辑的求知者而言,它无疑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全新视角——即通过聚焦于个体商业精英的能动性和选择,来理解宏大叙事下的经济转型。在以往的许多历史叙述中,我们往往更关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或西学东渐的宏观影响。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是向下的,它关注那些在政策缝隙中寻找机会、利用社会资本、并在国家能力尚未完全覆盖的领域建立起现代商业秩序的先行者们。读完之后,我对于“企业家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有了更具中国特色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的抽象概念,而是与具体的历史人物、具体的地域环境、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文化张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鲜活实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必须深入到那些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敢于以个人意志去推动产业变革的那些“关键少数”身上去。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也显示出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纸张的选择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厚重感来承载内容的深度,又不会因为过重的分量而让人望而却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图片和图表的运用——它们绝非是简单的插图点缀。那些罕见的工厂俯视图、人物的早期肖像,以及关键的股权结构图表,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复的。在阅读到关于某项重大投资或兼并的章节时,作者往往会同步展示相应的原始文件扫描件,这使得历史的真实感瞬间扑面而来。这种视觉辅助不仅是对文字描述的印证,更是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可触及的近代商业世界。可以说,编辑团队对细节的关注,与作者对历史的钻研,形成了完美的合奏,共同成就了这本书的整体品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成功”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伦理困境的探讨。它没有将这些近代的实业家描绘成脸谱化的“民族英雄”或“无良资本家”,而是将他们放置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棋盘上。比如,当讨论到某位实业家为扩张企业而采取的激进手段,是否能被其后来的慈善事业所完全抵消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极其微妙和克制。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多方史料——包括他们的日记、家书、以及政商往来的记录——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深度和思想的成熟度。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功与过”的传统二元对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轨迹的商业巨子,其人生都是一部充满了妥协、牺牲和难以言喻的内心挣扎的复杂剧本。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远比单纯的商业案例分析要引人入胜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细节描绘,着实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大为赞叹。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尘封的商业档案和家族记忆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尤其欣赏他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比如,在论述某一特定行业发展时,他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数字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政治环境、技术引进,乃至社会风气的微妙变化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塑造出这些“大商人”的商业版图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初的通商口岸,亲眼目睹那些初创企业的艰辛与辉煌。书中对细节的考据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早期的铁路修建谈判,还是与外国资本的博弈,那些具体的条款、幕后的交易,都被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商业生态有了立体而深刻的理解。这种扎实的文献基础,使得评价者即使对某些人物的动机提出质疑,也显得有理有据,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测。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叙事手法,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商业人物传记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经济侧面史诗。

评分

实业兴国是我们的梦想,是实业,不仅是商业!

评分

包装轻微破损,不影响使用,大雨,辛苦快递员!

评分

很好,东西不错 ,搞活动超值

评分

这本书不好评价,只说一句话吧,在现在这个创业潮中,希望创业者都读下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不好评价,只说一句话吧,在现在这个创业潮中,希望创业者都读下这本书。

评分

三、社会责任感,以服务社会为选择;四、管理制度化。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京东物流就是快!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