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风弄与民国题材的触电,继《凤于九天》的不朽权谋霸业长篇之作后,再创民国传奇,也是继《凤于九天》之后,备受各大影视方关注的热门IP之一。
?讲述了一金一玉,两位男主人公的乱世传奇;
?双男主、扫毒救民版《伪装者》
?错综复杂的线索与层出不穷的人物,在恢宏的历史舞台下演绎惊心动魄的故事
?北大重点研究学术性、艺术性故事
2016年,远赴海外的风弄,为配合作品宣传也将横渡太平洋归国!全国漫展巡回签售火热展开!
内容简介
内容概要:
风弄的民国题材《金玉王朝》首部简体小说热辣上演扫毒版《伪装者》!
民国,浮华奢靡,堕落绮丽,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可谓其薄如纸;快速更迭的权力世界,更叫人只能顺水而流,随风摆荡。
宣怀风,来自没落的军阀家庭,留学归来执掌教鞭,只求以知识打动莘莘学子的爱国心。可惜,人心不古,在思想顽固不肯接受教育、有权有势的家长投诉之下,他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被迫回到势利的姐夫家中寄人篱下。
与挚友林奇骏的重逢,一扫多年的隔阂,让宣怀风沉浸在无法言喻的满足之中,偏偏,与此同时,他重遇上那个像梦魇一般、搅乱了他的人生的人。
管他如何只手遮天、呼风唤雨、长袖善舞!
去他的海关总长!
但姐姐突然有孕,却遭到了姐夫的冷酷无情对待。
为了姐姐,宣怀风不得不在这个邪恶的人面前低下了骄傲的头……
作者简介
风弄
中国当红畅销作家,代表作:《凤于九天》、《悲惨大学生活》、《蝙蝠》、《金玉王朝》及惩罚军服系列等。风弄多部小说多次授权其他国家及地区出版。
王一
风靡国内外的人气插画、漫画家。她所绘制的《凤于九天》漫画版(原著:风弄)2010年起于日本连载,受到日本书迷大力追捧,而多次再版的《凤于九天设定集》更被引进到日本,掀起日本“凤于热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册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精彩书摘
宣怀风从屏风后面出来,她们还在絮絮叨叨,转头猛一看见宣怀风站在眼前,忽然一下子安静下来。
宣怀风被两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不自在地看看自己,“穿得不合适?”
好一会儿,张妈才舒了一口气,双掌合十地念了一句佛:“活脱脱一个金玉童子,满大街成千上万的人,找不出一个比小少爷更合适的了,哎呀呀,瞧这身板直挺得,肩膀说有多好看,就有多好看,这衣服穿在你身上才真的是十全十美……”走过去帮怀风整领子整袖子,啧啧赞赏个不停,眼里全是说不出的自豪。
宣代云却忽然说:“怀风,我看你怎么又瘦了?这衣服是你上次过来时量了你的尺寸,找文月斋的师傅定做的,怎么穿起来腰那里显得空荡荡的?”
“空荡荡?”张妈一听,往后退一步,眯着老眼上下打量。
她刚刚才夸这套新西装十全十美,现在又皱着眉附和了宣代云:“果然是腰杆子细了,怎么真的瘦了?”
“没有。”
“我就说会馆里没有东西吃,伙食都被那些人克扣呢。”
张妈顿时心疼,“这世道真是不叫人活了,小少爷是我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如今也被人作践。小少爷,算我求你,搬回这里来住,张妈每天下厨给你整治吃的。”
宣怀风想也不想就摇头,“会馆很好,吃得也好。”
“再好也好不过张妈的手艺,小少爷从小就是吃张妈做的菜长大的。”
“张妈……”
宣代云一把拉了他,两姐弟坐了并排的两张垫着锦蒲团的圆凳。
“怀风,我正想和你说,搬回来吧。”宣代云声音略低了点,遗传自母亲,和宣怀风极为相似的水汪大眼看着弟弟,握着他的手说:“别管你姐夫,他这个人就是嘴巴坏。说到底我还是年太太,当年我嫁给他时,咱们宣家也没少给嫁妆,如今爸爸去了,当姐夫的总不能连个小舅子都容不下。外头那些会馆又旧又破,都是没去处的穷酸租住的地方。听说有的会馆被褥里还有虱子,我的老天,你能在那种地方长住?”
“同仁会馆很干净的,也没有虱子。”
“谁和你争什么虱子!”宣代云恼火地瞪了弟弟一眼,又气又不忍,“怀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也满二十的大人了,怎么还是小时候的脾气?如今我们姐弟只有你姐夫一个倚靠,你倒好,就为你姐夫几句不好听的话,一声不吭搬出去。出去几个月,脾气发够了,也该回来了吧?”
“姐……”
“听我把话说完。你那个数学教员,过完年就回去学校辞了吧。那么一点点薪金,不够吃,不够用的,难道能一辈子靠教书过日子?”宣代云轻轻在他手背上打了一掌,带着一丝狡黠的浅笑,“你姐夫前几天得到了内部消息,过年后他就要被提升为副处长了,这几天乐得找不着东南西北了。我趁着他高兴,和他提了一下,要他帮你在局里谋个职务。”
宣怀风一听,清秀的眉头不禁皱了一下,刚要说话,宣代云又抢在他前头说:“不过现在闲人多,空缺少,人人都削尖了脑袋往局里头挤,谁不想找个清闲又能赚稳定薪金的职务?你姐夫虽然要升副处长,但上面还有正处长呢,这事恐怕还要走动走动关系,送点礼。礼金方面别担心,姐姐这里存了一笔私房钱,衣服也给你做好了,出去见人办事,总要穿着光鲜点。”
她一边说,一边伸手帮宣怀风理了理本来就很平整的衣领,目光荡漾着温柔和自豪,轻声说:“我弟弟模样俊,稍微打扮一下,像张妈说的,满大街的人都比下去了。”
张妈在旁边整理着宣怀风换下来的衣服,插了一句:“可不是嘛。”
“听姐姐的,趁着过年你姐夫要给长官们拜年,你在后面跟着学学东西,见到贵人巴结一下,送点钱,谋个正经事做。”
宣怀风的脸色,像犯了头疼似的,蹙了眉,“姐姐,你知道我不喜欢那种场合。”
“什么那种场合?这是你时来运转的机会。多去去宴会什么的,说不定撞上好运,不但谋个职位,连什么总长总理的女儿都能结识呢。”
宣怀风更加尴尬,“你说到哪去了?”
“我可不是开玩笑。”宣代云露出正容,“你都快二十二了,还不考虑一下婚姻大事?凭你这份相貌人才,又是到英国留过学的,配不上总长总理的女儿吗?说起来都是爸爸想得不周到,好端端的把你送去英国念什么书?要是他在世时操心一下你的婚事,那时候还用得着说,名门淑女随你喜欢的挑。现在不同了,为了你自己日后前途,总要挑个家境好点的,能帮你忙的,你也别说姐姐俗气,今非昔比……”
正要继续往下说,年家一个丫鬟在外头喊了一句:“太太,先生回来了。”
宣代云立即站起来,朝外面应道:“知道了。”
回过头,又赶紧把宣怀风从凳子上拉起来,“你姐夫回来了,不管他说什么,你千万别犯倔脾气。”从怀里掏出一个绣着金丝线的小锦囊,塞到宣怀风手里,低声说:“你把这些钱收好,就说是你自己工作赚的,不要让你姐夫知道是我给的。早就想给你了,偏你不听话,几次打电话要你回来,你都敷衍我。”
宣怀风不肯收,“姐姐,我不缺钱。”
“少和我废话。”宣代云在他手上掐了一把,硬把东西塞进他西装口袋里,警告地瞥他一眼,匆匆出去迎接丈夫了。
宣怀风拿着锦囊,满心不是滋味。
张妈轻轻扯了扯他的袖子,小声说:“小少爷,姑爷等下要进这屋的,先到我屋里坐坐吧。”
宣怀风绝对不想和刻薄的姐夫碰头,立即跟着张妈出了房门,从小花园经过时,恰好听见声音从客厅的窗户直透出来,敲铜锣似的难听男音,正是他姐夫年亮富在大声说话:“亏他有脸回来。走的时候不是一副英雄好汉上梁山的气魄吗?怎么现在又变成狗熊了?”
宣代云似乎低声说了句什么,听不清楚。
年亮富嗓门更大了,冷哼着说:“我说个笑,你就当真了?妇人之见!现在局里的职务这么好找?别人打破了头地抢呢。况且,我升副处长的公文还没有正式下来,这种时候关键,一点差错都不能有,我是诚惶诚恐,唯恐出一丁点事,你倒聪明,还专门给我找事!”
宣代云忍不住说:“你小声点,他会听见的。”
“听见更好!”年亮富毫无顾忌,声音从客厅里放出来,整个年宅都能听见了,“别以为自己真是天生的公子,胎里带来的福气早用光了,有个爹当司令了不起吗?这年头司令多得像米似的,腰杆弄把枪,带两个兵,说是军阀,其实和占山头的强盗差不多。今天这个威风,明天那个威风,那又怎样?一死就树倒猢狲散!”
“年亮富!”宣代云的声音蓦然尖了,“大年三十的,你少拿我去世的爸爸说事。军阀,军阀又怎么了?我爸过去在广州当司令,能够呼风唤雨时可没少给你好处,别忘了你在局里的职位是谁花钱帮你买的。不是我爸给你撒钞票,你年亮富能在北京混到这地步?你当年娶我的时候,怎么跪着求我爸点头来着?要不是我爸……”
话音未落,一记耳光声猛然撞进耳膜。
宣怀风眼角一抽,撒开步往客厅冲。
张妈从后面双手一张,死死拉住他,噙着眼泪拼命劝,“不能去啊!小少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小姐姑爷的事,你去了闹得更大。现在你们姐弟无依无靠,和姑爷翻了脸,你让小姐到哪去?她可是从没吃过苦的,会馆那种地方也不能住……”
客厅那边,宣代云凄厉的哭声像箭一样射向屋顶,听得人心寒,“你打我?年亮富,大年三十你给我耳光,你这没良心的!你打死我好了!我让你过桥抽板,让你那些上司瞧清楚你这条中山狼!”
宣怀风听得揪心,回头对张妈咬牙说:“张妈,你放手!那畜生打我姐姐,我饶不了他!”
张妈虽然年老,终年操持家务,力气却当真不小,宣怀风居然一时无法挣脱。
她生怕宣怀风真的跑进去找年亮富算账,双手紧紧抱着他后腰,用力往自己的小屋那头拽,一边拽一边劝:“夫妻打打骂骂,常有的事。小姐怎么说也是年太太,有吃有穿,有人伺候。小少爷,张妈求你了,别去给小姐惹事。你不听,我就给你跪下了。”硬把宣怀风拉到了小屋里,按着他坐下。
宣怀风憋了一肚子气,难受得如同被人在肺里扎了几根针似的。
在屋里坐立不安了半个小时,好几次要出去看看姐姐,都被张妈拦住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丫头过来问:“怀风少爷在这里吗?”
张妈应着说:“在这儿呢,是不是吃饭了?”
“嗯,太太要我过来说一声,开饭了,请怀风少爷到饭厅去。”
宣怀风到了饭厅。
年家夫妻已经坐在桌旁,饭桌上正开始摆菜,因为是团年饭,菜色倒颇为丰富。
宣怀风见到年亮富,黑着俊脸剐了他一眼,走到宣代云身边,低声问:“姐姐,你没事吧?”
“有什么事?”宣代云像个没事人似的,眼睛往上挑着,看看宣怀风,“上菜了,快点坐下。”
她脸上已经重新上了妆,脂粉厚厚的,香气扑鼻,也不知道是不是用粉掩住了脸上的指痕。
宣怀风还想问下去,宣代云伸出手指在他腰眼戳了一下,朝一旁的年亮富努嘴,数落了宣怀风一句:“笨头笨脑的,见到姐夫,也不会问一声好?”
宣怀风只好硬着舌头叫了一句:“姐夫。”
年亮富“嗯”了一声,点点头。
两人算是打过招呼。
“好了,吃饭吧,今晚菜多,你要多吃点。”
宣代云把弟弟安排坐在自己身边,先帮左边的丈夫夹了一筷子菜,转过来又帮弟弟夹了一颗虾仁,露出笑脸,“怀风,你姐夫已经答应了,帮你活动一下,在局里找个事做。”
宣怀风怀疑地瞥了年亮富一眼。
“亮富,你说句话啊。”宣代云朝她丈夫使个眼色。
年亮富咳了一声,慢吞吞地说:“年后吧,姐夫尽量给你说说话。年轻人,心气不要太高了,开始的时候,位置可能不会太高,不过,你要是有本事,勤勉一点,会巴结一点,没多久就能升职。怎么说,姐夫在局里也有点影响力。”
一瞬间,宣怀风几乎糊涂了。
夫妻之间的关系真令人难以理解。
刚才还又哭又闹,都动手了,怎么一转眼就和好了呢?
一顿年夜饭,宣怀风味如嚼蜡,吃完后,他再次拒绝姐姐要他搬回来的要求,匆匆回同仁会馆去了。
临走前,把姐姐塞给他的装了私房钱的锦囊,悄悄放回了她梳妆盒里。
前言/序言
沧海遗珠:大明中后期文官集团的兴衰与角力 一部全景式描绘明代中后期政治生态、士大夫群体生存图景的宏大历史画卷。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嘉靖朝后期至万历朝中叶,大明王朝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聚焦于文官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思想流变以及他们与皇权之间复杂微妙的博弈关系。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帝王的功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紫禁城高墙内外,以笔墨为武器,以道德为旗帜,试图重塑帝国命运的士大夫群体。 第一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场——“清议”与“伪学”的交锋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传统的理学体系受到挑战。知识分子对“格物致知”的理解逐渐深化,并由此催生了激烈的思想论战。 1. 道德洁癖与政治理想的碰撞: 本书详细梳理了以海瑞、高拱为代表的“直臣”群体,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克己复礼”,回归“先王之制”。我们通过细致考证他们上疏的原文、批示的批注,还原了他们如何在内阁、六部乃至地方,以近乎殉道式的清廉和坚持,试图清理积弊。然而,这种“道德至上”的政治观,在面对复杂的地方豪强、勋贵势力以及日益庞大的财政压力时,显得何其单薄与理想化。 2. 阳明心学余脉的社会实践: 与强调外在规范的理学家相对,心学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依然深远。本书探讨了心学如何从哲学思辨转向社会行动,尤其是在地方乡绅治理和民间救灾中的角色。我们分析了王畿、钱德洪等人的学说如何渗透到基层士绅阶层的自我期许中,他们如何利用宗族力量和地方资源,在朝廷权力真空时,填补了部分社会治理的缺口。这种“地方自治”的倾向,在中央集权日益松动的背景下,构成了帝国肌体内部的另一种治理模式。 3. “伪学”的标签与政治迫害: 政治斗争往往以“学术之争”为外衣。本书详尽描摹了张居正改革时期,对东林学派前身的初期打压。所谓的“伪学”之名,并非单纯的学术批判,而是统治集团为巩固权力、清除异己而制造的政治标签。我们通过分析档案中对特定士人著作的查禁清单,勾勒出不同政治派系在意识形态战场上的残酷手段。 第二部分:内阁的权力平衡术——“相权”的艺术与限度 万历初年,内阁权力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但这种权力的稳固性极度依赖于首辅个人的能力、皇帝的信任以及制衡机制的有效运作。 1. 首辅的“无冕之王”之路: 本书聚焦于张居正与申时行两位首辅的治国方略差异。张居正的集权,是基于强悍的个人意志和对吏治的绝对控制。我们重构了“考成法”的实际运作机制,展示了这一管理工具如何深入到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执行环节,以及它在短期内带来的高效与长期内对官僚体系造成的“高压损耗”。 申时行的“无为而治”和“平衡术”,则代表了文官集团在权力交接期的生存智慧。我们剖析了他是如何在皇帝多疑、党争初起的环境下,通过精妙的中间路线,维持内阁的表面稳定,尽管这种稳定往往以牺牲原则和效率为代价。 2. 翰林院与清流的后备力量: 翰林院作为培养未来宰辅的摇篮,其内部的派系基础和人才培养机制至关重要。本书描绘了清流官的崛起过程,他们通常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凭借学识和清誉进入权力核心圈。然而,清流的特点是“能言不善谋事”,一旦进入具体的财政、军事决策层面,其理想主义往往使他们陷入被动的境地。我们分析了清流群体内部的地域性、师承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势力交替中,成为东林党的中坚力量。 3. 勋戚与军政的灰色地带: 文官集团的权力并非完全凌驾于其他势力之上。本书也详细考察了对文官集团构成最大结构性威胁的——外朝勋戚和边军系统的权力渗透。从对“条鞭法”的阻挠,到对漕运、盐课的染指,勋戚势力利用祖制的荫庇,不断侵蚀文官集团试图建立的法制化、规范化的财政体系。 第三部分:地方的“次级权力中心”——士绅、宗族与胥吏的共治 帝国的运转,最终依靠的是地方的执行。本书将视角下移,探讨了文官集团在地方的代理人——知县、知府,以及他们不得不合作的“次级权力中心”。 1. 胥吏的“隐性权力”: 县级政务的实际操作者,是世代相传的胥吏阶层。他们掌握着户籍、赋税、司法执行的细节。本书揭示了明代中后期,随着官员流动加快和行政事务繁琐化,胥吏群体如何通过“熟稔规则”和“信息垄断”,形成了对在任官员的隐性制约。士大夫的“清流”光环,往往在面对胥吏的“技术性拖延”时,显得力不从心。 2. 乡绅的“半官方”治理: 宗族士绅是地方稳定的重要支柱,也是文官集团拉拢或提防的对象。我们考察了士绅在水利修筑、义仓赈灾、地方教化中的作用。他们的影响力依托于“义学”和“族田”,形成了对儒家伦理的在地化解释。文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借用”或“吸纳”这些地方精英,将其纳入国家的治理框架内,而不是与之对立。 3. 边疆的“双重标准”: 在辽东、西南等边疆地区,文官与军事将领(如戚继光、李成梁体系)的互动模式,与内地截然不同。边政的特殊性,使得对军事将领的制约相对宽松,文官系统不得不采取一种务实妥协的态度。本书通过具体的边饷案和战事报告,分析了文官集团在“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与边疆实际需求之间的张力。 总结: 《沧海遗珠》试图展现的,是明代中后期那群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行走的士大夫群像。他们渴望以道德重塑帝国,却被复杂的利益链条所牵绊;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却常常受制于执行的末端。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帝王史或党争史,而是对一个庞大、僵化而又充满活力的官僚体制,进行的一次细致入微的解剖。通过对个体命运的追索,我们得以窥见大明帝国由盛转衰过程中,文官集团在权力、道德与生存之间所做的每一次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