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du家授权的小说和电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刘震云电影版《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小说为调查体,简洁而不着一笔作者态度,却准确还原了1942年中国的大时代环境。极为苛刻却慧眼独具的王朔,对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不吝赞誉,力荐给冯小刚。冯小刚说:“我一口气看完,使我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从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
电影故事经19年打磨,数易其稿,炉火纯青。书中冯小刚长序为难得一见的“惊世之言”,详尽记述了《一九四二》问世的艰辛与坎坷,ji具震撼力!
内容简介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我”重温那段历史,采访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记录了这场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灾难。
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十九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剧本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河南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作者简介
刘震云,1958年5月生,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创作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废话》《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俄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越南语等多种文字。
2011年8月,《一句顶一万句》获得di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月,因阿拉伯语《一句顶一万句》《手机》《塔铺》等作品,获得“埃及文化*高荣誉奖”。
目录
序: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 冯小刚
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
电影:
一九四二
精彩书摘
我姥娘将五十年前饿死人的大旱灾,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我说:
“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饿死许多人!”
姥娘:
“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
我姥娘今年九十二岁。与这个世纪同命运。这位普通的中国乡村妇女,解放前是地主的雇工,解放后是人民公社社员。在她身上,已经承受了九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所以俺姥娘忘记历史一点没有惭愧的脸色。不过这次旱灾饿死的是我们身边的父老乡亲,是自己人,姥娘的忘记还是稍稍有些不对。姥娘是我的救命恩人。这牵涉到另一场中国灾难——一九六○年。老人家性情温和,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我总觉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值得我欣慰的是,仗着一位乡村医生,现在姥娘身体很好,记忆力健全,我母亲及我及我弟弟妹妹小时候的一举一动,仍完整地保存在她的记忆里。我相信她对一九四二年的忘却,并不是一九四二年不触目惊心,而是在老人家的历史上,死人的事确是发生得太频繁了。指责九十二年许许多多的执政者毫无用处,但在哪位先生的执政下他的黎民百姓经常、到处被活活饿死,这位先生确应比我姥娘更感到惭愧。这个理应惭愧的前提是:他的家族和子孙,决没有发生饥饿。当我们被这样的人统治着时,我们不也感到不放心和感到后怕吗?但姥娘平淡无奇的语调,也使我的激动和愤怒平淡起来,露出自嘲的微笑。历史从来是大而化之的。历史总是被筛选和被遗忘的。谁是执掌筛选粗眼大筐的人呢?最后我提起了蝗虫。一九四二年的大旱之后,发生了遮天蔽日的蝗虫。这一特定的标志,勾起了姥娘并没忘却的蝗虫与死人的联系。她马上说:
“这我知道了。原来是飞蚂蚱那一年。那一年死人不少。蚂蚱把地里的庄稼都吃光了。牛进宝他姑姑,在大油坊设香坛,我还到那里烧过香!”
我说:
“蚂蚱前头,是不是大旱?”
她点着头:
“是大旱,是大旱,不大旱还出不了蚂蚱。”
我问:
“是不是死了很多人?”
她想了想:
“有个几十口吧。”
这就对了。一个村几十口,全省算起来,也就三百万了。我问:
“没死的呢?”
姥娘:
“还不是逃荒。你二姥娘一股人,三姥娘一股人,都去山西逃荒了。”
现在我二姥娘、三姥娘早已经不在了。二姥娘死时我依稀记得,一个黑漆棺材;三姥娘死时我已二十多岁,记得是一颗苍白的头,眼瞎了,像狗一样蜷缩在灶房的草铺上。他的儿子我该叫花爪舅舅的,在村里当过二十四年支书,从一九四八年当到一九七二年,竟没有置下一座像样的房子,被村里人嘲笑不已。放下二姥娘、三姥娘我问:
“姥娘,你呢?”
姥娘:
“我没有逃荒。东家对我好,我又去给东家种地了。”
我:
“那年旱得厉害吗?”
姥娘比着:
“怎么不厉害,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地上浇一瓢水,‘滋滋’冒烟。”
这就是了。核对过姥娘,我又去找花爪舅舅。花爪舅舅到底当过支书,大事清楚,我一问到一九四二年,他马上说:
“四二年大旱!”
我:
“旱成甚样?”
他吸着我的“阿诗玛”烟说:
“一入春就没下过雨,麦收不足三成,有的地块颗粒无收;秧苗下种后,成活不多,活的也长尺把高,结不成籽。”
我:
“饿死人了吗?”
他点头:
“饿死几十口。”
我:
“不是麦收还有三成吗?怎么就让饿死了?”
他瞪着我:
“那你不交租子了?不交军粮了?不交税赋了?卖了田地不够纳粮,不饿死也得让县衙门打死!”
我明白了。我问:
“你当时有多大?”
他眨眨眼:
“也就十五六岁吧。”
我:
“当时你干什么去了?”
他:
“怕饿死,随俺娘到山西逃荒去了。”
撇下花爪舅舅,我又去找范克俭舅舅。一九四二年,范克俭舅舅家在我们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我姥爷姥娘就是在他家扛的长工。东家与长工,过从甚密;范克俭舅舅几个月时,便认我姥娘为干娘。俺姥娘说,一到吃饭时候,范克俭他娘就把范克俭交给我姥娘,俺姥娘就把他放到裤腰里。一九四九年以后,主子长工的身份为之一变。俺姥娘家成了贫农,范克俭舅舅的爹在镇反中让枪毙了;范克俭舅舅成了地主分子,一直被管制到一九七八年。他的妻子、我的金银花舅母曾向我抱怨,说她嫁到范家一天福没享,就跟着受了几十年罪,图个啥呢?因为她与范克俭舅舅结婚于一九四八年底。但在几十年中,我家与范家仍过从甚密。范克俭舅舅见了俺姥娘就“娘、娘”地喊。我亲眼见俺姥娘拿一块月饼,像过去的东家对她一样,大度地将月饼赏给叫“娘”的范克俭舅舅。范克俭舅舅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我与范克俭舅舅,坐在他家院中一棵枯死的大槐树下(这棵槐树,怕是一九四二年就存在吧?),共同回忆一九四二年。一开始范克俭舅舅不知一九四二年为何物,“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二年是哪一年?”这时我想起他是前朝贵族,不该提一九四九年以后实行的公元制,便说是民国三十一年。谁知不提民国三十一年还好些,一提民国三十一年范克俭舅舅暴跳如雷:
“别提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坏得很。”
我吃惊:
“三十一年为什么坏?”
范克俭舅舅:
“三十一年俺家烧了一座小楼!”
我不明白:
“为什么三十一年烧小楼?”
范克俭舅舅:
“三十一年不是大旱吗?”
我答:
“是呀,是大旱!”
范克俭舅舅:
“大旱后起蚂蚱!”
我:
“是起了蚂蚱!”
范克俭舅舅:
“饿死许多人!”
我:
“是饿死许多人!”
范克俭舅舅将手中的“阿诗玛”烟扔了一丈多远:
“饿死许多人,剩下没饿死的穷小子就滋了事。挑头的是毋得安,拿着几把大铡刀、红缨枪,占了俺家一座小楼,杀猪宰羊,说要起兵,一时来俺家吃白饭的有上千人!”
我为穷人辩护:
“他们也是饿得没办法!”
范克俭舅舅:
“饿得没办法,也不能抢明火呀!”
我点头:
“抢明火也不对。后来呢?”
范克俭舅舅诡秘地一笑:
“后来,后来小楼起了大火,麻秆浸着油。毋得安一帮子都活活烧死了,其他就作鸟兽散!”
“唔。”
是这样。大旱。大饥。饿死人。盗贼蜂起。
……
前言/序言
历史的洪流与民族的韧性:一部关于生存、抗争与希望的时代史诗 这并非一本描绘波澜壮阔战争场面的史书,也非一部剖析政治博弈的宏大叙事。它是一幅更为深邃、更为沉重的画卷,描绘的是在极端困厄面前,个体与民族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生命力。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如何以血肉之躯,书写着不屈的篇章。 本书以1942年为锚点,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是对那一特定年份的追溯,更是对孕育了那场深重苦难的社会土壤、政治现实以及历史积淀的深入挖掘。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本书剥离了历史事件表面的浮华,直抵其肌理深处,展现了那些被尘封的、充满血泪的细节。 一、时代背景的宏大织锦:战争阴影下的挣扎 1942年,世界正深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沼。对于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而言,外敌的入侵并非唯一沉重的打击。长期以来,内忧外患交织,社会经济的脆弱性早已暴露无遗。本书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这场灾难爆发前的若干年,梳理了导致1942年困境的深层原因。 政治的动荡与失序: 军阀割据、政权更迭、派系斗争……一系列政治上的动荡,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整合能力和应对危机榄。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彰,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使得有效的资源调配和灾难应对措施难以推行。本书细致描绘了那个时代政治权力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其对民生问题的漠视。 经济的凋敝与掠夺: 连年的战乱,不仅摧毁了生产力,更导致了经济体系的崩溃。苛捐杂税、田赋征收,以及军阀的搜刮,使得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书中将呈现出,在战争的阴影下,经济的活力被严重扼杀,民间的财富被一层层剥夺,为后来的饥荒埋下了伏笔。 社会结构的失衡: 传统的社会结构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更是让底层民众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显得格外脆弱。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如何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蔓延,对国内的局势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物资的封锁、外部援助的缺失,以及国际力量的干预,都为当时的困境增添了新的复杂性。 二、饥荒的深渊:血泪交织的生存记录 本书的核心,是对1942年那场史无前例的饥荒的残酷描绘。它不是抽象的数字统计,而是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读者置于那个绝望的时代,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自然灾害的侵袭: 旱情、蝗灾、水患……一连串的自然灾害,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书将详细考证,这些自然灾害是如何在特定区域爆发,并造成了何等毁灭性的后果。它将呈现出,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力量的强大,人类显得何其渺小。 人为因素的推波助澜: 除了天灾,人为因素在饥荒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政府的赈灾不力、官员的贪污腐败、奸商的囤积居奇,都将饥荒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本书将揭示,在生命的危机面前,人性的善恶是如何被撕裂和放大的。 个体生存的绝境: 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细致描摹。从逃荒的农民,到食不果腹的孤儿,再到为了活下去而做出的种种艰难抉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血泪与挣扎。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细节,展现出饥饿对人体的摧残,对精神的折磨,以及在绝境中,人性的复杂变化。 逃荒的路: 饥饿迫使人们离开家园,踏上茫茫的逃荒之路。本书将描绘出这条路的艰辛与危险,饥民们在路上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以及他们对生的渺茫希望。 “人相食”的悲剧: 在最极端的绝境下,人性的底线被无情摧毁。“人相食”的悲剧,虽然令人发指,却是那个时代不容回避的残酷现实。本书将以审慎的态度,呈现这一令人心碎的场面,探讨其背后的人伦崩塌。 挣扎求生的故事: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不屈的生命在挣扎。本书将记录下那些在饥饿线上顽强求生的人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之间短暂却温暖的互助。 社会秩序的瓦解: 饥荒不仅摧毁了经济,更瓦解了社会秩序。家庭破裂,邻里反目,社会治安荡然。本书将描绘出,在饥饿面前,社会赖以维系的种种规则如何被打破。 三、民族的韧性与救赎: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尽管描绘了深重的苦难,本书并非一味的绝望。在民族的生存危机面前,也涌现出无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个体和集体。 不屈的抗争: 面对压迫与剥削,一些人并未选择屈服。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无论是暗中的反抗,还是公开的呐喊。本书将挖掘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与反抗精神的个体。 人道主义的援助: 在民族危难之时,也涌现出许多施以援手的人。无论是国内的仁人志士,还是国际上的友善力量,他们的援助为饥民带来了希望。本书将记录下这些温暖的瞬间,展现出人道主义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反思与呐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他们通过写作、演讲,反思民族的命运,呐喊救亡的口号。本书将呈现出,在困境中,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思想火花。 普通人的善良与互助: 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善良依然能够穿透黑暗。邻里之间的互相扶持,陌生人之间的短暂温暖,这些微小的善举,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人们活下去。本书将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1942年的饥荒,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本书在回顾苦难的同时,也试图从中汲取经验,引发对当下社会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警惕,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重蹈覆辙,必须时刻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 结语: 这本书,是对历史的审视,是对生命的致敬,更是对民族精神的赞歌。它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残酷真相,也歌颂了在极端困境中,人类所展现出的不屈的生命意志和高尚的人性光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面临何种挑战,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反思,对希望的坚守,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次深刻拷问,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的一次庄重缅怀。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感受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