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旨在对北京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与路径进行研究。首先从国际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人手,总结归纳主要首都城市的功能分布与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提炼其对北京首都功能定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借鉴意义。其次在此基础上,厘清功能、产业与人口三者的关系,并提出完整的城市功能评价体系与产业协同分工评价体系。最后,对可能的政策工具箱面临的约束、实施绩效和成本进行评价,从而形成完备的政策工具评价矩阵,并结合北京的现状,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途径、方式和保障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提出的分析方法与政策建议可供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教师学生、普通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非驻会研究员。郑新业还为《中国能源报》、《南方能源观察》、《第一财经》和《南方都市报》等新闻媒体撰写专栏,也时常参与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讨论。
魏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中国经济、生产率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
第二节 北京市发展定位、现状及困境——以西城区为例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
第一节 城市功能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第三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第三章 国外城市功能疏解与发展定位经验
第一节 国外城市功能疏解经验
第二节 国外城市发展定位经验
第四章 北京市城市发展历史脉络
第一节 近代之前的北京
第二节 近现代北京城的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规划
第四节 北京功能的变迁过程
第五章 城市功能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城市功能的边界与层次
第二节 城市功能一产业一人口关系
第三节 功能的人口乘数因子
第四节 城市功能评价体系
第六章 西城区功能评价与识别
第一节 西城区现状承载功能梳理
第二节 首都功能分析
第三节 非首都功能分析
第四节 西城区非首都功能人口乘数比较
第五节 西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录
第六节 疏解效果分析
第七章 西城区产业分析与非宜产业目录
第一节 产业协同分工思路
第二节 产业协同分工评价体系与方法
第三节 西城区产业评价
第四节 西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西城区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第六节 西城区非宜产业目录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功能疏解的主要内容、目标群体和目标方向
第三节 功能疏解的重点领域与工程
第四节 功能疏解的路径安排
第五节 政策工具集及其评价
第六节 政策执行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西城区功能评价
附录一 金融功能
附录二 服务功能
附录三 居住功能
附录四 交通功能
附录五 教育功能
附录六 医疗功能
附录七 流通功能
附录八 生产功能
附录九 生态功能
附录十 安保功能
附录十一 娱乐功能
精彩书摘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
二、城市功能的演进规律
由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城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一次产业为主、二次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为主,最后以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为主的发展演进阶段,与之相对应,城市的主要功能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由政治、宗教、军事中心,向工业生产中心,最后到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的演进趋势。在市场机制、组织管控、科技创新的扩散等机制作用下,城市功能整合的路径表现为产业转移,并与劳动力的智力结构、自然资源的开发深度、产业利润率及其决定的劳动力报酬水平和区域消费能力紧密关联(刘建军和袁小培,2013)。
城市功能受产业结构演进阶段性的制约,在呈现总体“叠加倍增”趋势的同时,又表现出“主导功能变异进化”特点。城市功能的叠加是在原有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将新的城市功能与旧的城市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代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通过城市功能的叠加,产生效益倍增的多功能的综合体。城市规模越大,所叠加的功能也就越多(毕于榜,2010)。就“主导功能变异进化”特点来说,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是城市功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通常,影响城市主导功能结构性变化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要素变化、地理区位变化、产业结构要素变化(韩士元,2003;汪涛和上官浩峰,2003;赵娇,2010)。此外,城市功能叠加性发展一般规律也体现在城市的功能优化升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原有的城市功能被细化为更多具体的专业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城市功能的内涵被不断扩充,原来简单的城市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高级,从而对城市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也明显提升。
三、城市功能的区域分工与一体化
现代城市功能的区域一体化现象十分突出,在空间构架上一般表现为内在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在经济联系上则表现为以城际中间产品贸易为主的产业链条的链接,在功能上则表现为区域内城市之间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互补和区域整体功能的综合化(刘涛等,2015)。随着城市功能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城市主要功能的更迭,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与区域的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革,导致城市内部、外部空间结构的重组以及城市位序排列标准的重新界定。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相关的文献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功能形成与演进的研究,二是区域产业转移理论研究,三是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对城市功能演进的研究以城市功能的内涵和特征为基础,着重对城市功能的空间分布、城市功能与产业经济的联系和城市功能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产业转移文献的研究从经典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开始,随后讨论我国区域产业转移问题,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先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人手,再聚焦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上。
第一节城市功能的形成与演进
一、城市功能的内涵和特征
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现代城市功能的本质表现应是经济流通的集散功能和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进步的社会功能(张玉庆和臧学英,2009)。城市功能又称为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发挥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现代城市功能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一般功能,是全部城市都具有的共性功能,如生产、分配、流通、行政、社会等功能,突出的是城市的共性特征,主要用于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二是主导功能,是在城市诸多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并且能够左右或影响城市其他功能的运行(任宗哲,2000)。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从不同角度细分城市功能。例如,根据城市主导产业划分为制造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等;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划分为资源城市、旅游城市等,但这些划分只体现具体城市提供产品的类型和城市职能,是城市基本功能的扩展(周年兴等,2004;陈柳钦,2011)。
……
前言/序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功能疏解与产业协同:基于首都核心区的视角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