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白山黑水东北王,一代枭雄故事多。本书为张氏帅府副馆长携两位副研究馆员创作。作者为张氏帅府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长年从事张作霖父子的研究。本稿分为故事篇和传说篇两部分。
作者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对张作霖这个历史人物进行梳理,将真实的历史故事与坊间传说严格区分开来,构建了既有别于传记文学、章回小说,又不同于专业学术著作的框架风格:以张作霖的传奇人生为经,以与他相关的故事为纬,叙说故事,以真为要,去除杂陈,剔掉伪传;挖掘细节,复原血肉,以事代评,以说替论,以史家的视野谋篇,以传主的人生起伏布局,以解开读者的疑窦为切入点,每篇故事力求完整,在廓清历史迷雾的基础上达到普及历史知识的总体目标。在篇目的选择上,将张作霖的故事和传说区别开来,按照时间的跨度进行梳理,内容涵盖了张作霖的崛起之路、施政之道、用人之策、治家之法等各个方面,既有正史的叙述,又有杂官稗史的考证,妙趣横生,其味无穷。相信读者阅读此书后,定会感到酣畅淋漓,收获多多。
内容简介
本稿分为故事篇和传说篇两部分。作者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对张作霖这个历史人物进行梳理,将真实的历史故事与坊间传说严格区分开来,在篇目的选择上,将张作霖的故事和传说区别开来,按照时间的跨度进行梳理,内容涵盖了张作霖的崛起之路、施政之道、用人之策、治家之法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曲香昆,1963年4月生于辽宁大连瓦房店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现为张氏帅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辽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沈阳市政府采购项目专家库专家,沈阳市文物保护、文物鉴定专家库专家,沈阳市和辽宁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张氏父子及奉系军阀史、张氏帅府建筑与民俗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民国军阀第*府宅——大帅府》一书,合著《大帅府揭秘》。主编《百年张学良》《张氏帅府志》等多部图书,参与多项辽宁省社科联重点课题项目,与沈阳建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陈伯超教授共同进行了大青楼的原状考证,主持了大青楼、小青楼、四合院、赵一荻故居和关帝庙等多项复原陈列以及独立完成《张学良将军生平业绩展》《张作霖与张氏家族展》等多项专题展览。
赵菊梅,1973年11月生于甘肃武威市,吉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张氏帅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室主任,自2004年开始张氏父子及奉系历史研究以来,先后发表有《真假张作霖纪念币》等论文30余篇,参与主持编写《张氏帅府志》,合著有《大帅府揭秘》等。
程亚娟,1976年8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辽宁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张氏帅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自2004年开始张氏父子及奉系历史研究以来,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了《百年张学良》《张氏帅府志》《沈阳通史民国卷》等多部书稿的撰写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品读张作霖的历史故事/005
序 言/007
作者的话/013
故事篇 民国风里论春秋/001
第一编 干戈乱世出枭雄/003
替父报仇/003
参军记/007
保险队的故事/011
除夕夜中安堡突围/014
张景惠让贤/018
归顺朝廷/022
下令枪杀日本人/026
计擒杜立三/029
征剿蒙匪/034
擅兵入奉/038
赌命救总督/042
计杀张榕/047
回乡葬兄/051
除掉宿敌金寿山/054
第二编 长缨直指向关东/058
第三编 苍茫大地主沉浮/133
第四编 侠骨柔情显真容/224
传说篇 逸闻趣事话雨亭 /287
第一编 草根时有勇有谋/289
第二编 居高位不易其本/314
后 记/334
前言/序言
总序
——品读张作霖的历史故事
杨路平
《张作霖故事与传说》的作者均来自张氏帅府博物馆。近年来,我多次参加张氏帅府博物馆举办的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和历史知识讲座。其中“帅府论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已经成为辽宁省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知名学术品牌。
“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大帅府见证了张氏父子两代的传奇人生,见证了民国历史的波诡云谲,它是近代沈阳发展的历史缩影,是沈阳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是辽沈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大帅府的独特历史地位造就了致力于张氏父子研究的帅府人。在与帅府领导和同志们接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张氏帅府博物馆有一大批致力于历史人物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这本普及性读物就是曲香昆、赵菊梅、程亚娟在工作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收获的重要成果。
近百年来,辽海地区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既有政治代表人物,也有知名企业家;既有英雄模范人物,也有艺术精英。民国时期叱咤风云、评价多样的传奇人物张作霖属于辽海地区的知名历史人物。研究张作霖的学者众多,有关张作霖的历史小说、学术著作、学术文章层出不穷。曲香昆等同志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以张作霖的传奇人生为素材,以张作霖的一些代表性的历史故事为线索,将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多面的张作霖展现在大家面前。
大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不断提高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省社科联的重要职责之一。为此,从2004年以来,省社科联团结凝聚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辽海讲坛”、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知识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组织编辑出版了社会科学普及丛书,先后组织出版了涉及历史、文学、民俗学、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等多卷本《辽海讲坛》,出版了《辽海文化十讲》《社会保险政策解读》等普及读物。2012年以来,省社科联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资助出版优秀社会科学图书平台,先后资助出版了二十多本优秀图书。2014年,各位专家在审评优秀社会科学图书过程中,发现了《张作霖故事与传说》具有科普价值。一些评委建议,省社科联从社会科学普及的角度给予资助出版。
为了准确把握张作霖这一历史人物,我们一方面从省社科联专家库中选择历史学专家进行审读,一方面请省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委托专家进行审读。所聘请的专家非常认真仔细地对本书进行了精心审读,各位审读员一致同意出版此书。但同时,也对本书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希望作者将张作霖的负面评价也如实写进故事中。
陆续组织出版各种类别的社会科学普及丛书,是省社科联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这些社会科学普及丛书,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起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作用,也能够在弘扬地域文化、挖掘辽宁历史文化底蕴、展示辽宁辉煌灿烂多样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路平?辽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教授)
序?言
香昆将《张作霖故事与传说》书稿发给我,让我为其写序。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一本故事书写序写什么?有一种不知怎么写的感觉。但我知道,人们爱听爱看张作霖的故事,是普遍的。尤其在东北,人们对这位当年的大帅,还有着一种深深的敬畏和好奇。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源于张作霖的自身,是他个人非凡和传奇的人生,让他的故事更加传奇,更加精彩;也因为如此,让他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一百多年,仍经久不衰。
张作霖生活的时代,中国正是外受列强侵略内遭破裂动荡的乱世之秋,国将不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人心思治的政治诉求,崇拜英雄的情结,是普遍的。张作霖由一个流浪儿,到自投清军的士兵;再由一个保险队的头目,到食官饷的清朝命官;最终竟在年仅四十一岁时荣登奉省之高位,当上了督军兼省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张作霖出身寒门,没有任何政治凭借;他只读过几个月的私塾,更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撑,而他却能在仕途上如此成功,人们必然要探寻与追问,他有什么非凡之处?有什么过人之能?这些追问,让张作霖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张作霖执政东北时期,中国虽然在名义上是民主的国度,但实际上仍处在军阀政治的现实中。军阀政治的突出特点,就是谁有军事实力,谁就有权力,谁就可以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免去了张作霖的本兼各职,听候查办,张作霖却通过东三省议会推举他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宣布东北联省自治,让北京政府的免职令成了一纸空文。此后北京政府多次派人来奉天劝张作霖取消自治,张作霖却说你先撤销免职令,我再取消自治。就这样中央和地方一直僵持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获胜,北京政府自然取消了免职令,东北才取消自治。这是军阀政治特点的典型例证,民国时期的这种政治怪态,既极大地强化了张作霖个人的政治魅力,也增强了张作霖故事的看点。
张作霖执政东北时期,也正是日本极力向东北扩张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时期,张作霖的执政无法绕开与日本的关系。在对日关系中,张作霖主观上极力维护与日本的睦邻友好,但日本却试图通过张作霖进一步扩张侵略势力,甚至如“日韩合并论中,宋秉峻、李容九之所为”①,这让张作霖所不能忍受。这就出现了张作霖与日本关系中的合作与妥协、矛盾与斗争的两个方面。世人评论:有的说张作霖是亲日派,是卖国的军阀;有的则说张作霖是反日英雄,是爱国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也给张作霖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悬疑性。
张作霖作为封疆大吏,在他执政奉天省和东北十几年中,对东北特别是奉天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1929年统计,奉天一省的经济: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百分之三十三,铁占百分之三十二点七,铁路里程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发电量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五,豆类产量占百分之八十五点五,而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二②。让奉天一度出现“仓癝足,治安宁”的景象。这样的成就,让普通民众对张作霖的故事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张作霖的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多以传记的方式来讲故事。这本《张作霖故事与传说》,是第一本以“张作霖的故事”命名的,并在其中将故事与传说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是一种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这本书选择了六十八个故事、十八个传说,将故事与传说区分开来,是需要下一番考订功夫的。如《下令枪杀日本人》的故事就有几个版本,这一版本是有史料依据的正版,而且还得到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印证。而其他版本如戏班子在去大连火车上用唱戏的刀杀死日本人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传说,而是这一版本的延伸解读。还有一版本则说日本人在沈阳站先打死了两名中国人,后张作霖派人仍到沈阳站打死了四名日本人,这实际上是对正版的一种误传。
张作霖的传奇人生,注定了他的故事多,传说更多。台湾天工书局出版的《张作霖野史》一书,收录了张作霖的传说、逸事和民间故事二百二十四篇,而这二百二十四篇“是从上千篇的来稿中认真筛选出来的精粹佳作”。由此可见,张作霖的故事与传说之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文学作品也在讲张作霖的故事。对于一般读者和听众来讲,哪些是真实的故事,哪些是传说,哪些是文学创作,并不重要,均是各取所需吸收正能量。而对史学工作者却是至关重要的,在没能分清故事与传说时,会误将传说当作故事写入人物传记,在已出版的张作霖传记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张作霖的传说有很多,作者只选择了十八篇,这是从史学研究的视角选择的。这十八篇虽是传说,但也都具有一定的史实背景,如《决斗海沙子》的传说,是在张作霖还没有正式被招抚之前,接受奉天当局之命协助围剿土匪海沙子的一次战斗,最终打败海沙子。这段历史是真实的,但不是决斗方式。再如《张作霖演讲》的传说,作为奉天最高军政长官,去学校为入学或毕业生演讲是经常的,而传说中的风格也是真实的,但演讲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演义成分。在张作霖传说里,有的是在史实背景下的演义;有的则是口口相传的真实故事;有的是道听途说的张冠李戴或以讹传讹。作者选择这十八篇属于前者。
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组成的,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漫长画卷。故事讲的就是事,这里没有作者结论性的概述与主观的理性评说,所以更加客观和真实。因此,《张作霖故事与传说》更能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张作霖,让人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第一,是勇气与谋略,让他能在乱世之秋崛起。是乱世之秋的时势,成就了张作霖这样的枭雄,还是张作霖自身的特质更加适合于这种暴戾无常的社会?没人能说得很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的勇气与谋略,在他人生起步以至能在奉天崛起,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小小年纪,持枪替父报仇的失败,逼迫他走上不一样的人生之路。童年流浪生涯,让他在体验人间冷暖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农村社会,得到初步的历练。主动投入正处于战争中的清军,是窘迫中无奈的选择,更是大胆和正确的选择。正是在清兵中近五年的经历,让他接触和掌握了初步的军事常识,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张作霖被招抚后,因计擒巨匪杜立三而声名鹊起,洮南剿匪又让他再立大功,这些让具有很强企图心的张作霖,早就有了不安于洮南的想法,而却苦于没有机会。辛亥革命爆发,奉天告急让他看到了机会。在得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调令后,张作霖昼夜兼程、急速率兵向奉天省城进发,在危机来临之前,替赵尔巽稳住了阵脚,并与革命力量对抗、交锋,取得了胜利,为自己赢得了上司的器重与升迁的资本。军事实力的增加,也使得张作霖具备了涉足政界的重要条件。从驻军洮南到驻防省城的变化,是张作霖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为他在奉天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持枪替父报仇,到率部剿匪乃至与革命党人交锋,张作霖身上都表现出那种非凡的胆量与勇气;计擒杜立三到智取吉林,让人看到了一个会用手段与更重视谋略的张作霖。是勇气与谋略,让张作霖能在乱世之秋崛起于东北大地。
第二,顺应历史潮流的心智,使他在仕途上步步攀升。一个历史人物的发展轨迹,总是和他所处的时代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张作霖在东北崛起的人生轨迹,也印证了这样的规律。1894年秋冬之际,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在辽南激战之时,张作霖主动投入清军行列,参加作战;1900年俄军侵入东北,清政府无力保全地方,号召地方自办团练自卫,这时张作霖依靠地方绅商支持,办起了“保险队”;1902年俄军交还东北后,清政府开始整肃地方,张作霖又主动接受招抚,成为清朝廷的命官;经过两次战乱的东北大地,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泛滥成灾。张作霖奉命南征北战,从除掉金寿山到追剿陶克陶胡,在围剿土匪的战场上,屡创战绩。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巡防营队伍也不断扩大,并得到了清廷的奖叙。队伍的扩大和声望的提高,既刺激了张作霖企图心的膨胀,也让他具备了向上攀升的资本。
从张作霖上述人生轨迹的节点中不难看出,他人生轨迹的每一个拐点,都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循着东北社会需要向前走,才让他能在41岁就坐上奉天督军兼省长的高位。
张作霖当上奉天督军兼省长后,在政治上曾面临两次帝制复辟的考验,他均采取应付敷衍的方式,没有陷入其中,这从另一面表现出了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顺应历史潮流的心智。此后在他的执政过程中,也突出了这一特点。如发表的口语告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口语化的告示。在省府宴请全省乡耆代表,这在军阀执政的近代中国,更是没有先例。发表口语告示,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听明白他执政要做什么;请乡耆吃饭,是想听听老百姓有什么要求。张作霖的这种做法,尤其是这种做法所体现的理念,恰恰是一个刚由封建专制的国家进入民主国度的中国,最急需提倡的执政理念。张作霖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理念,让他在奉天的执政生涯中顺风顺水,更让他在仕途上不断攀升。
第三,能容人、容事的胸怀,使他长期稳居东北王的高位。在军阀政治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是最突出的特点。1916年至1928年的十二年间,北京政府首脑更换了九次,每人平均在位不到十六个月;内阁改组二十四次,有二十六人担任过总理,任期最长的只有十七个月,最短的只有两天。各省的督军或省长更是更换频繁,而张作霖自1916年起到1928年去世,一直稳居奉天和东北最高统治者的大位。这期间曾有两次大的政治风波,但都未能动摇他的统治地位,这在北洋政府时期,是仅有的。
总结张作霖能长时期稳居东北王高位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张作霖读书不多,但他重视知识,重用人才的意愿,却是十分强烈。他深知“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张作霖在任师长时,曾因王永江不主动与其联络而产生矛盾。他当了督军后,却主动捐弃前嫌,大胆起用王永江,并信任不疑。在用人上,张作霖表现出一种能容人容事的胸怀。如汤玉麟曾因张作霖重用王永江而与之发生矛盾,几乎达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因张景惠消极怠战而导致全军失败;杨宇霆与皖系干将徐树铮背着张作霖私下组建军队,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严重的政治错误,甚至是对张作霖统治地位的挑战。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张作霖只是让这些人闭居一段时间,然后仍照常任用,并还能做到用而不疑。时人评论说:张作霖“气度恢宏,敢用人,肯用人,能容人”。
肯用人、会用人,并能容人容事的宽广胸怀,让他的周围聚集了很多的人才,包括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人,也包括其他省区各种人才,纷纷投入奉系集团,为其出力献策,为其所驱使。这是一种人格魅力的巨大作用,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如安遇吾藏图于尸,助他完成追剿蒙匪;张作相多次推让督军位,帮他维护奉系集团团结的大局;年长于张作霖的吴俊升,对他毕恭毕敬,并在政治上与其保持高度一致,等等。让张作霖在奉系的统治,始终处于无人替代的地位。
第四,执政东北政绩卓著,让他在民众心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普通人民大众的口碑,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参数。张作霖的故事、传说很多,从内容分类上看,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是说他勇气过人,甚至是胆大妄为;二是说他机智并有谋略,常常有非凡之举;三是说他执政有诸多举措,多为民着想;四是说他与几位夫人的故事,以及持家教子的事,等等。这些故事与传说,无论怎样讲,怎样传,其主旨都是正面的,这对于一个封建军阀来讲,是十分难得的。这说明张作霖在普通民众心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张作霖能在民众中有良好的口碑,故事的本源只是原因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张作霖执政为民的政绩,才让他的故事多为正面的。张作霖为整顿奉天的财政金融,怒查天合盛,枪决与日本人勾结进行投机的银行高管,其手段虽不可取,但却很有效果,也为百姓所称道。为改变奉天文化落后的现状,张作霖大力推动近代化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争取国家在东北设立师范学院,他亲自上书教育部申明理由,经极力争取最终获得成功。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育体系、创办大学、扩大教育经费投入等,使奉天的教育很快挤入全国前列。为发展地方经济,他大力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抵制日本千方百计的阻挠,坚定地自主修筑铁路。张作霖执政的这些作为,使奉天省的经济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更让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有感受,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张作霖为“大帅”。因此说,是张作霖的政绩让他的故事受到了人们喜欢。
张作霖的口碑好,是他的故事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作者整理这些故事的动因。故事不等于历史,但历史又是由故事组成的。讲述历史故事,是丰富、活跃、传播历史文化的最佳路径。本书作者曲香昆研究员,赵菊梅、程亚娟副研究员是帅府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他们每天工作、生活在张作霖生前的官邸和私宅——大帅府当中,更加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使命。近年来,他们笔耕不辍,在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创新形式,扩大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普及,为繁荣东北地方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曲香昆撰写的《民国军阀第一府宅——大帅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市场认可度很高,很快就得以再版发行;曲香昆和赵菊梅合著的《大帅府揭秘》一书,兼具科研性、知识性、趣味性,以独到的视角全新解读了张氏父子及其家族和帅府建筑,澄清了许多被曲解、误解乃至以讹传讹、似是而非的问题,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在受到专家好评的同时,也深受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此次,曲香昆、赵菊梅、程亚娟三人在科研之路上另辟蹊径,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历史,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对张作霖的一生进行梳理,是目前关于张作霖仅见的一本基于学术研
张作霖故事与传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