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武威汉简医方今用》将《医简》出土后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重点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进行较为详细的注解及功能应用研究方面的探讨,记录了临床应用初步研究的部分验案。为深入研究《医简>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可供考古、文献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张延昌,男,1948年2月生,甘肃省古浪县人,大学学历,主任医师。1973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2008年3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2011年5月被甘肃省中医院授予“甘肃省中医院名医药专家”称号。2008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授予“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任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甘肃继兴文化研究院中医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甘肃省中医院中医痹病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心网络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目录
第一章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的研究概述
第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情况简介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价值
第三节 汉代医简,辨证先声
第四节 “复活”武威汉代医简
第二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第一节 中药种类
第二节 炮制方法
第三节 药用计量单位
第四节 药名异写
第三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一节 方剂种类
第二节 方剂剂型
第三节 药物服用方法
第四节 方药外治法概述
第五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第六节 治痹方药的辨证要点
第四章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功能研究
第一节 内科方
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
治伤寒逐风方
治雁声窃言方
瘀方
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
治心腹大积上下行如虫状大痛方
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
去中冷病后不复发方
治久咳逆上气汤方
治痹手足臃肿方
治久泄肠辟医不能治皆谢去方
公孙君方
终古毋子治之方
东海白水侯所奏方
恶病大风方
第二节 外科方
治诸癃方
治金创止痛令创中温方
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
治金创止痛方
治金(创)肠出方
治痂及灸疮及马富方
治人卒痈方
治狗啮人创痛(恿)方
第三节 五官科方
治目痛(恿)方
塞鼻方
调中药方
灌鼻方
第四节 妇科方
……
第五章 武威汉代医简方剂应用研究
附: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著作、论文题录(代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武威汉简医方今用》: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历史悠久,建置较早,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社会活动。相传古代中国曾分为九州,今武威地属雍州。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武威以汉军军威到达河西故名。武威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历史上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商业流通,贸易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留有很多文物古迹、历史遗产。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一处汉墓。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现该墓室结构系土洞单室,墓室内东西向置一柏木棺。棺内仰卧一男尸,仅存骨架,尸体头顶有一个麻质囊袋,袋内包木质简牍一束。由于尸体腐烂,致使部分竹简朽蚀残断或简文漫漶,经整理现存简牍共92枚(片)。原简册已散乱,各简上也没有编号标志,以致原册编联的先后次序几无可寻之迹。经过清理,92枚简牍中,简78枚,牍14枚。
所谓简牍,是我国古代纸张未发明以前,以及尚未推广使用时期,用来替代纸以载文的书写用品。简是狭长的竹、木片,一般书写一两行字。牍则是较宽的竹、木板,书写数行字。将简一枚枚编联起来,就成为一册书了。“册”字就是编联起来的简的象形字,今天称书籍的量词为册,即来源于此。武威出土的这一部古老而完整的医药方书,就是书写在木简和木牍上的。
考古工作者根据随葬物品推断,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70岁的老医生。这些医药简牍是墓主人对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和较为有效方剂的记录。而关于这座武威旱滩坡汉墓的年代,由于未发现载有明确年号的出土物,其绝对年代无法判定。初步推测武威医简是属于东汉早期的墓葬。
从医简本身内容来寻求其成书年代的标志,有的研究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中华医史杂志》1988年第2期载王辉撰文,指出医简中“瘩”即为“癃”,而“癃”则为淋之古称,皆指小便不通。东汉殇帝(106年)名隆,为避帝之名讳,乃将“瘫”改称为“淋”。武威汉代医简中称”淋“者只有一处,其余六处均称”痔“。由此可见,医简抄写年代下限在殇帝之前,即不会迟于106年。
总之,医简的成书年代在1世纪之前,距今约有2000年历史。正因为医简出土于武威,著书于汉代,故考古学家们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
这些被清理的资料,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中包括”武威汉代医筒图版“、”武威汉代医简摹本、释文、注释“等内容。初稿完成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医史文献研究所前身)的专家学者们对简牍逐条逐句进行了考释、研究、讨论、查阅文献、寻找依据、再讨论、再查考,如此多次考释研究定稿。《武威汉代医简》正式出版后,颇得各界学者之关注。中医学界、医疗史界识其重要者,更多撰文阐其学习研究之心得,其内容包括编排次第考释、文字考释补正、药物使用炮制、临床治疗方法、膏摩针灸技术、护理调摄习俗等,使学界对武威汉简的考释研究深度广度比该书出版前得到明显的提高。
……
前言/序言
甘肃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历史上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商业流通,贸易活跃,是中国国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72年11月在武威旱滩坡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据专家们考证,简牍的成书年代在1世纪左右,并且根据随葬物品推断,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医生,这些医药简牍是墓主人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经验留下的较为有效的方剂的记录。
这批汉代医简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1949年以前所发现的汉代医简数字,而且内容上也极为丰富,涉及内科、外科、妇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等多方面,共有方剂三十余首,记载了各科的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辰和药量、针灸穴位、经络、针刺禁忌、药物禁忌、生活禁忌、药方主治等方面的问题,表明我国中医药学在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治体系,反映了《伤寒杂病论》问世前的医学界临床水平。这批医简的出土不仅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特别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在《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为《医简》)出土后的40年时间里,我国的考古、文献、中医等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围绕《医简》的文字考释和医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阐发学习研究心得,各抒己见,形成了甘肃古代医学中四面旗帜之一的“武威汉代医学”。《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古方经甘肃省中医院以张延昌主任医师为首的专家团队近20年的苦心研究,已经成功地运用于临床,并开发出了多种中药制剂。特别是研究团队将古方应用于治疗风湿病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本书将《医简》出土后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重点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进行较为详细的注解及功能应用研究方面的探讨,记录了临床应用初步研究的部分验案。为深入研究《医简>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可供考古、文献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医简》所载方剂的临床运用研究部分,作者结合所从事的专业,只对部分方剂作了一些临床疗效观察工作,而中医其他专科运用《医简》方药的临床研究、病例疗效观察正在逐步展开,所以书中这方面的内容尚显不足,有待今后补充。
武威汉简医方今用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