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賈內梯著的《認識電影》一書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曆經四十餘年的洗禮,已成為百餘所世界名校電影概論、影視製作、電影美學等專業的經典教材和必讀書目,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行。書中提供瞭各種認識電影的角度,幫助讀者瞭解電影是怎樣以一種復雜的語言進行錶達和傳播的;同時,通過剖析大量影片實例,結閤眾多劇照來解釋電影創作過程,使學電影變得*為生動有趣。 哈佛大學、MIT、紐約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颱灣大學等眾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視課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團全球暢銷的教材之一。
路易斯·賈內梯著的《認識電影》作為電影入門 書中的經典之作,用深入淺齣的筆觸,告訴我們影視 傳播的手法,並逐項解析其復雜的語言係統與要素。
問世幾十年以來,本書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人員 和主流專業院校的**之選,*是電影愛好者不可或 缺的手邊書。
書中提及的影片包羅萬象,組成瞭一道全球電影 人的經驗光譜,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麵孔如美國的史蒂 文·斯皮爾伯格、英國的邁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 及中國的李安等。作者以鞭闢入裏的分析,新穎獨到 的見解,呈現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電影世界。
全書圍繞電影製作的核心要素組織架構,其中穿 插以數百幅精美圖片和精闢的說明,再加上綴於各章 後的延伸閱讀和書末的重要詞匯錶,讓讀者在輕鬆的 閱讀過程中吸收到*專業的電影知識,從而真正地“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梯(Louis Giannetti),美國**電影理論傢和影評人,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榮譽教授。賈內梯先生畢業於愛荷華大學及波士頓大學,20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講授18世紀英語文學,後轉入電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賞,內容涵蓋政論、文學和戲劇等多方麵,代錶作有《閃迴:電影簡史》《美國電影大師》《戈達爾及其他:電影形式論文集》等。 焦雄屏,電影監製,颱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動颱灣新電影浪潮,也是颱灣電影在國際上成功的關鍵人物。 她曾監製多部中港颱電影,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藍色大門》《聽說》《白銀帝國》《侯孝賢畫像》《禪·打》,此外也參與《阮玲玉》《蘋果》《觀音山》攝製,*新作品是《超少年密碼》。 她是**的颱北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金馬**。她經常齣任國際**電影節的評審,也齣席耶魯、伯剋利、哈佛、UCLA等名校學術會議及演講。1993年她曾擔任過颱灣電影年的執行長,大規模培養颱灣至今在一綫工作的製片、錄音、攝影、美術、動畫、錶演人纔,並齣版瞭一係列颱灣電影史叢書,推動數十個颱灣電影在外國的專題展,電影數字數據庫,替颱灣電影打下日後蓬勃的基礎。 她齣版書超過八十本,獲頒母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赫斯特大奬,中國《南方都市報》十年電影貢獻奬,印度影展終生成就奬,《People》之“菁鑽”大奬,《天下》雜誌颱灣韆禧年*有影響的200人物之一,以及2013年颱北電影節卓越貢獻奬。 近來在視頻網站主持《聚焦》對談節目,廣受觀眾歡迎與媒體關注。
緻中國讀者
譯者序
前言
**章 攝影
1.1 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1.2 鏡頭
1.3 角度
1.4 光與影
1.5 彩色
1.6 鏡片、濾鏡和底片
1.7 特殊效果
1.8 電影攝影師
延伸閱讀
第二章 場麵調度
2.1 景框
2.2 構圖和設計
2.3 區域空間
2.4 距離關係
2.5 開放與封閉的形式
延伸閱讀
第三章 運動
3.1 運動感覺
3.2 攝影機運動
3.3 動作的機械扭麯
延伸閱讀
第四章 剪輯
4.1 連續性
4.2 格裏菲斯與古典剪輯
4.3 蘇聯濛太奇與形式主義傳統
4.4 巴贊與現實主義傳統
4.5 希區柯剋的《西北偏北》:分鏡錶
延伸閱讀
第五章 聲音
5.1 曆史背景
5.2 音效
5.3 音樂
5.4 歌舞片
5.5 語言
延伸閱讀
第六章 錶演
6.1 劇場和電影錶演
6.2 美國明星製度
6.3 錶演風格
6.4 選角
延伸閱讀
第七章 戲劇
7.1 時間、空間及語言
7.2 導演
7.3 布景與裝置
7.4 戲服與化妝
延伸閱讀
第八章 故事
8.1 敘事學
8.2 觀眾
8.3 古典模式
8.4 現實主義敘事
8.5 形式主義敘事
8.6 非劇情敘事
8.7 類型與神話
延伸閱讀
第九章 編劇
9.1 編劇
9.2 電影劇本
9.3 《西北偏北》:閱讀劇本
9.4 象徵、比喻
9.5 觀點
9.6 文學改編
延伸閱讀
第十章 意識形態
10.1 “左—中—右”
10.2 文化、宗教及種族
10.3 女性主義
10.4 同性戀解放
10.5 基調
延伸閱讀
第十一章 理論
11.1 現實主義理論
11.2 形式主義電影理論
11.3 作者論
11.4 摺衷及綜閤理論
11.5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11.6 曆史學
延伸閱讀
第十二章 綜論:《公民凱恩》
12.1 攝影
12.2 場麵調度
12.3 攝影機運動
12.4 剪輯
12.5 聲音
12.6 錶演
12.7 戲劇
12.8 故事
12.9 編劇
12.10 意識形態
12.11 評論
延伸閱讀
重要詞匯
圖例索引
齣版後記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現在很多書籍為瞭追求輕便或低成本,常常在紙張和印刷上妥協,導緻閱讀體驗大打摺扣。但這本書不一樣,它選用的紙張厚實而有質感,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版式設計,文字區域和圖片區域的留白把握得恰到烏托邦。很多涉及技術細節的圖錶和劇照,都被精心布局在最閤適的位置,使得理論與視覺的聯係無比緊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對我來說,一本書的物理存在感和設計美學,是影響我能否堅持讀完的重要因素。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無疑做到瞭極緻,它讓我有瞭一種“收藏”的衝動,而不是僅僅把它當作一個工具書來使用。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準備的視覺盛宴,這在同類書籍中是相當少見的。
評分我曾經嘗試過好幾本介紹電影史的書籍,它們大多像流水賬一樣,羅列著從盧米埃爾兄弟到當代大師的脈絡,讀起來枯燥乏味,很難抓住重點。這本書卻采取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切入。它沒有執著於時間綫的完整性,而是更側重於探討“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人類經驗”這一宏大命題。它巧妙地將技術革新、社會思潮和藝術錶達聯係起來,比如對“聲音的齣現”如何顛覆瞭默片時代的錶演體係的探討,就寫得非常精彩和富有哲思。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視覺敘事進化史”的散文集,它引導我們思考,技術是如何服務於故事,藝術又是如何超越技術的。它激發瞭我對電影背後的文化土壤産生更深層次的好奇心,讓我明白,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它更是我們理解世界的一麵特殊的鏡子。
評分對於希望從零開始建立係統電影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量身定製。它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學習路徑,不會一開始就拋齣過於復雜的概念。從最基礎的光影捕捉、鏡頭運動開始,逐步深入到敘事結構、類型片分析,最後探討到作者論和電影的社會功能。每當你覺得內容開始變得有些燒腦時,緊接著就會齣現一個清晰的案例分析或一個總結性的圖示來鞏固你剛剛學到的知識。這種“鬆弛有度”的節奏感,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讓我能夠持續保持學習的動力。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在讀完這本書後,再去觀看任何一部電影,都能自信地從剪輯節奏、場麵調度等多個角度去“解碼”導演的意圖,這種從“被動接收”到“主動分析”的轉變,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張復古的劇照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我一直對電影這門藝術充滿好奇,尤其對那些經典老片子有著難以言說的情愫,總覺得要瞭解一部電影,就得先瞭解它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演變。拿到這本書,我原本是抱著“科普”的心態來的,希望它能幫我係統梳理一下那些晦澀難懂的電影術語和流派發展。結果,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堆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初次接觸電影理論的我,也能輕鬆跟上他的思路。書中的插圖選擇極其講究,每一張畫麵都仿佛在無聲地講述著一個故事,配上精煉的文字解讀,讓原本冰冷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它對濛太奇手法的拆解,那種如同拆開一颱精密的機械,讓你看清每一個齒輪如何運作的過程,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高高在上地販賣精英主義,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手把手地帶著你走進光影交錯的世界,那種被引領的感覺,非常踏實和愉悅。
評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之前,對“電影分析”這類話題是有些敬而遠之的。總覺得那是一群專業人士在象牙塔裏進行的討論,離我們普通觀眾太遙遠。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沉溺於學院派的枯燥術語,而是緊密圍繞著“如何看電影”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每一章的論述都緊密結閤瞭具體的影片案例,那些我曾經囫圇吞棗看過的片段,經過作者的細緻剖析,瞬間展現齣新的維度和深度。比如,它對色彩運用和景深鏡頭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最喜歡的幾部文藝片,原來那些不經意的視覺元素背後,都蘊含著導演強烈的錶達意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突然戴上瞭一副能夠看穿迷霧的眼鏡,走進瞭電影製作的幕後,那種由內而外煥發的“洞察力”,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觀影體驗。它不是在教你“喜歡”哪部電影,而是在教你如何擁有自己獨立的、有根據的審美判斷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