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曹林的作品是客观冷静观察中国现实的窗口,从这里走进真实的中国。
2.聚焦曹林,聚焦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在国内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多家电台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多次获中国新闻奖等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大奖。作品以尖锐、理性、客观和视角独到见长,代表作为畅销时评写作参考书《时评十讲》、时评著作《不与流行为伍》等。
精彩书评
慢不是速度,是有品。祝“吐槽青年”的评论之路越走越“慢”。
——网络大V“巴松狼王”、北京市环保局前副局长杜少中
当下评论和评论者不少,有思想、合逻辑、语言好且年轻的很少,曹林其人其论应当是很少中的一位佼佼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喜欢本书中的教育评论。我很担忧未来年轻人中理性思考和评论者愈来愈少,曹林及他的评论让我少了一点忧。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浮躁世事,过眼烟云,曹林和他的慢评论,才是对世界的最长情。
——《潇湘晨报》前副总编辑、知名评论员杨耕身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价值。否则,人没有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思考没有了,评论还有什么意义?《快时代的慢评论》的背后,正是新闻评论的价值追求和战略定力。
——人民日报评论部专栏编辑室主编范正伟
目录
第一辑 这些年听过的雷人雷语 /
官员的雷人雷语是中国舆论场中的一朵奇葩,所以雷,在于其反常识、反理性甚至是反人性的。当你惊讶于某个官员一句雷死人不偿命的雷语后,没几天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官员又会曝出一句更突破你想象力的雷语。雷语各有不同,但共同的是话语背后权力的冷血、傲慢、嚣张、自负、把公民当屁民、不把民意当回事。评论无法对这些反常识的雷语无动于衷,这些年的评论记录了这些层出不穷的雷语,可悲是评论员和舆论的愤怒群嘲,并没有让雷人雷语绝迹。嚣张的权力不被关进笼子,雷人雷语会不断刷新着雷的记录。
讨论人治时别用伪问题掩盖真问题 /
法治权威永不能靠知错不改维护 /
每一句雷语后都有一副冷血面孔 /
“百姓要为呼吸新鲜空气买单”别成糊涂账 /
“免费开水使国资流失”让人目瞪口呆 /
“公务员无房影响反腐”是绑架财政 /
结婚不买房,到底谁在耍流氓 /
“大多数人是好的”是正确的废话 /
东莞不哭:恶搞背后的舆论潜流 /
惊闻“政府不吃亏”成为炸楼理由 /
“公平导致公务员热”怎么也说不通 /
告诉他“为何老百姓不公布财产” /
别用“钱少为何不辞职”去呛公务员 /
强力反腐改变了民间的“笑贫不笑贪” /
官员竟反问“你们凭什么这么相信我” /
不必轻易把一家之言当“风向” /
“财产不公示”给官员制造无数障碍 /
第二辑 突破想象力的官场怪象 /
腐败发展到了敢公然开房受贿的程度,乱花钱乱到了花千万改陋室的程度,造假严重到了用绑假桃花办桃花节的程度,特权发展到了贪官能带薪坐牢的程度,机构臃肿到了出现“马上就办办”这种奇葩机构的程度,人大弱势到了需要向媒体求曝光的程度。比这些官场怪象更奇怪的是,舆论觉得很奇怪,而官场并不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记者大惊小怪了。官场与民间舆论场仿佛是两个找不到交集、彼此无法理解的地方。
垃圾短信为什么会躲着高官走 /
“开房”才让“受贿”成为新闻 /
无比天真的“红段子抵制黄段子” /
“千万改陋室”后的权力烧钱癖 /
百万攀亲张艺谋 /
平民“自证活着”与贪官“带薪坐牢” /
假桃花节后,假的不只有桃花 /
组织市民雨中起舞:弱智的遮羞设计 /
考中央公务员奖6万的醉翁之意 /
“刷绿漆”背后的粉刷政治学 /
贪官装傻尿裤子不能仅当笑话看 /
“马上就办办”后病态的叠床架屋 /
“应酬多脂肪肝高”只是公众的自慰 /
一个“走路死”足以让所有繁华坍塌 /
每个贪官都曾有个完美的任职评价 /
第三辑 别把两会当“二会” /
每年全国两会之际,网络舆论场都会在围观和吐槽两会中开另一种形式的两会,网友喜欢把两会称作“二会”,觉得有些代表委员的提案方案太二,觉得一些媒体不报道严肃议政而去追星的行为很二,觉得一些明星代表委员不务正业的表现很二,觉得相关政府部门不敢面对尖锐提问的躲闪很二,觉得每年花那么多钱集中开会却收效甚微很二。其实,很多人对两会存在不少误解,包括代表委员不一定了解两会的意义,写这些评论就是教代表委员们别二。
代表委员不必讳言当“政治明星” /
高官退休才放炮晚不晚 /
舆论不要逼代表委员说假话 /
采访两会的媒体记者太多了吗 /
打捞两会上那些沉没的声音 /
为什么没高官参加代表就不积极 /
“一边倒赞成”未必就是好声音 /
别以明星脑残粉心态跪着写两会 /
终于有委员对警车开道感到不安 /
崔永元为代表委员议政树标杆 /
承认改革阻力是消除阻力的前提 /
跨界炮轰可以,但一定要用脚调查 /
动辄提议立法,偷懒的拍脑袋议政 /
港澳台代表风头被盖,政治进了一步 /
看一个代表,就看他的投票史 /
小组讨论不是跟中央领导的合影机会 /
农民工代表,你不必屈尊受人“接见” /
为何不能给作报告的总理一把椅子 /
第四辑 失去年轻人就是失去未来 /
国民党在2014年九合一选举中的惨败,让人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失去了年轻人,就失去了未来。其实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教育,就失去了未来。中国当下最大的社会问题应该就是教育,我们常常反省自身与国外的差距,我们崛起了,变阔了,但人的文明程度并没有随GDP数字那样立刻高起来。看到外国出了个乔布斯,立刻有学校说要砸5000万培养乔布斯,羡慕其他国家出了无数诺贝尔奖,也想砸钱去批量生产诺贝尔奖得主,这种土豪思维下教育岂有前途。
中国最缺的不是官员而是名校长 /
“砸5000万培养乔布斯”暴露出的浮躁 /
不要歌颂对抗高考体制的孩子 /
不要过度阐释“小孩想当贪官” /
缺乏成人示范,班级民主不过一场游戏 /
教育别被“4个孩子进北大”遮望眼 /
“记领导人名字”向学生传播何种暗示 /
为何不能把“向耶鲁捐款”看成荣耀 /
大学与学生的距离,远不是网语能弥合 /
上了发条的社会,不断前置的起跑线 /
为什么陆步轩会说“给北大丢脸了” /
高考应全体裸考,加分已失去正当性 /
“千万别报体”背后的勤劳而不敬业 /
葛剑雄“公开是在救自己”说的是实话 /
第五辑 媒体不能成霉体 /
媒体报道社会问题,其实,媒体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我写评论批评同行时,有些同行会批评我“同行何苦骂同行”“同行相煎何太急”,甚至有人说“媒体已经被人瞧不起了,我们媒体人自己还骂自己”。我回应说,如果媒体人自己缺乏自我净化和自我批评的话,就更被人瞧不起了。媒体是社会公器,也是商业机器。媒体是利益集团的监督者,但自身也是利益集团,需要自省。
事实不清时耐心等事实是最好的姿态 /
新闻敲诈背后的灰色生存心态 /
“面露淫光”的网站编辑们 /
对“治污怎么能干”的官话不能当头棒喝 /
骂媒体最安全,媒体伦理便成焦点 /
谣言不死,因有人靠谣言活着 /
环保局局长戴不戴口罩都会挨骂 /
“扶老人”是怎样成为大新闻的 /
民工致信铁道部,别忙着先站队批判 /
“无门图书馆”书没增加,更让人尊重 /
传统媒体的自杀与他杀 /
别臆想出“良民证”这个稻草人去狂殴 /
“住人井”中的伦理困境 /
不要动辄说“中国人如何如何” /
警惕缺胳膊少腿的“残疾新闻” /
看到“某某潮”后别跟着一起瞎高潮 /
清理报刊亭中“悲情想象”的诱惑 /
媒体须节制在打拐中的激情 /
第六辑 杂七杂八和胡言乱语 /
胡舒立在接受颁奖时称,在中国做记者是幸运的,因为新闻素材取之不尽。胡舒立这种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值得同行学习,做新闻的人需要这种乐观的韧性。提起在中国做新闻,很多媒体人讲述的都是消极、悲观、无力、无奈和不幸感。掌握一定话语权的记者都悲观无力,其他人又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份需要积极乐观的职业。
应该允许新闻发言人说错话 /
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 /
做官其实真的越来越容易了 /
落马贪官为何成最弱的弱势群体 /
别惊讶于官员竟那么支持八项规定 /
奶粉问题倒不必上升到国耻层面 /
经受住监督的吴晓茅带来的教训 /
你永远无法说服那些骂赵雅芝的网喷 /
杨卫泽们为什么那么恨网恐网 /
别靠“美国人也乱扔垃圾”滋养自尊 /
复旦投毒案的仇恨需在沉寂中化解 /
“良心大厨”不是一碗心灵鸡汤 /
反新闻规律的“贪官新闻” /
花了钱也要守规矩 /
为什么对“旭日旗T恤”愤怒不起来 /
第七辑 职务写作不说假话 /
这一辑里选的都是给报社写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在中国当评论员,最难写的就是这种规定动作和职务写作,体制内的人说真话并不容易,但又不能说假话。我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即尽可能说真话,绝不说自己都不信的话,绝不创造性地说假话。很多人写社论都是当应付,我还是想争取读者,以对话的姿态写社论才会有人话。不能以这样的心态写社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信;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写了。这样当然就没人话。
60岁风华正茂,一份成熟大报的担当 /
历史铭记2008 /
从容向洋看世界 /
2006:新闻的力量 /
2008:坚守价值勇于担当 /
2010:在理性的公民身上发现公民社会 /
2011:微时代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微进步 /
2012:我们都是这个时代列车的乘客 /
我眼中的2013年中国年度汉字:网 /
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 /
重塑“劳动最光荣”的价值共识 /
远离互联网幻觉,立足现实理解改革 /
离开国家认同,改革寸步难行 /
当积极公民才无愧这个改革时代 /
诚信不是奉献而是资本 /
用敬业精神追梦,以实战状态接班 /
主席小举动何以引发大反响 /
这一年,高速前行的中国学会了慢 /
用国家公祭的重量将历史刻在人心 /
我们欠春运服务者一声谢谢 /
让心灵在家的港湾里诗意栖息 /
第八辑 评论记录灾难史 /
在中国做评论员需要很强大的内心,一方面是要用这种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各种喷子,一方面是面对灾难。中国多灾多难,有天灾有人祸,一般人可以选择不关注这些灾难,而媒体人和评论人不可以。评论员不仅要关注灾难,还要在公众陷入恐惧或灾难情绪之中时,作出冷静的判断。写了10年评论,评过无数灾难,对灾难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这从我这10年写的灾难评论中可以看到我的心路历程。这些评论,既是对灾难的记录,也是个人面对灾难时心理不断成熟和理性的记录。
这一次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 /
人命关天,携手抗灾优先于一切 /
收买得了工程监理,但收买不了地震 /
集体哀痛中的中国无比坚强 /
不苛责不添乱不轻疑 /
节制我们的“象征癖” /
从今天开始保护孩子不再受伤害 /
把自己作为一个人融入救灾 /
汶川后玉树,这一次行动无需任何呼吁 /
微博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 /
适当的节制和静默有时更有力量 /
煽情退场,回归一个专业有序的救援 /
宽容对待救灾背后的网络杂音 /
别借别人的灾难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
不要仅把地震和救灾当成一个热点 /
哀悼雅安,建震不倒的房子胜过一切 /
舆论不要配合恐怖分子传播仇恨 /
对不起,孩子! /
避免幼童闷死悲剧更需爱的伦理 /
对矿难,我已无话可说 /
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 /
不能让对踩踏悲剧的健忘再跨年 /
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
第九辑 围观名人窘事 /
名人常常成为舆论焦点,民众喜欢围观名人,评论需要拿名人当典型,名人的小问题常常被放大。这个问题上名人不必抱怨,当你从这种名气中获得了无数商业利益时,也要承受这种名气带来的围观困扰。看点名人不快乐的事,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是很正常的大众心态。名人被万众的鲜花掌声追捧时,千万不能沉浸于幻觉中把自己当成上帝,当你倒霉的那一天,那些追捧的力量会立刻变成狠踩你的力量。
卖力的春晚毁于用力过猛 /
那英的“泄密”击中了公众的焦虑 /
高晓松醉驾被拘何以成大新闻 /
马化腾“为谁说话”不是问题 /
“张艺谋回绝伦敦”迎合的大众虚荣 /
冯小刚与评论家要互相理解 /
黄海波嫖娼不可能得到主流认同 /
没提案的刘翔与想参政的陈一冰 /
张绍刚是畸形电视文化的牺牲品 /
“冠军逃课”何以引发舆论围观 /
倪萍委员不必跟媒体闹别扭 /
正常的柴静生子遭遇不正常的舆论 /
效忠祖国还是效忠耐克 /
柴静花自己的钱做了人大代表该做的事 /
姚明面前,无比矮小的中国大学 /
精彩书摘
自序
10年中青报评论生涯:拒绝被贴标签
近来微信上盛传一篇《中国100名意见领袖名单大全及简要评点》的文章,作者按自己的偏好列出自己所认为的百名意见领袖并作了点评,评价标准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对其名字和相关问题的网络搜索结果的质与量,其意见对特定问题、制度或人群产生的影响力或推动力,在一个行业的影响力,外媒对他的评价和传播频率,其文章或意见的公允度和公信力,主流媒体对其采访的次数和深度,平时在网上和其他媒体上的活跃度,公众对他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等等。名单包括左、中、右和其他立场的舆论活跃人物。
本人荣幸忝列其中,对我的点评是:他恐怕是100人中最年轻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写政论和时评,及至今天,几乎每篇文章都能掀起一个舆论热潮,他一定是年轻人的偶像。——这个评价中多有溢美之词,实不敢当。不过却也说出了一个事实:我在中青报发表的评论常能引发业界、学界和舆论界的讨论。我自认评论写得并不好,但我对中国问题有着一定的评论敏感,评论所涉及的话题和观点常能成为讨论的热点。比如《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中国没有鹰派,只有咬自家人的鸟派》《谈论韩寒是一件危险的事》《中国应该如何深层“去周永康化”》《2013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反新闻规律的“贪官新闻”》等评论都成为公共话题。
有人喜欢我的表达并认同我的观点,给了我很多美誉;也有人很不认同我的观点,正如我的微博和评论下的跟帖和留言评价不一一样。我身上被贴了很多标签,有人骂我“公知”,有人骂我“五毛”,有人说我是“汉奸”,有人攻击我是“愤青”,还有“体制婊”“人格分裂”之类的骂名。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某些极端网友排的“汉奸榜”,我名列其中。常有人问我的立场是左还是右,拟或中左或中右,我是很反感这种站队的,我不左不右拒绝站队,只依据事实说是非作判断。有人说我是体制内媒体的评论员,难免会为体制辩护。我并不认为体制内外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墙,无论站在什么位置,都得讲理,而且这个理得是一个理,事实只有一个,逻辑是共通的讲理原则,并非体制内讲这个理,而体制外是另外一套理。
所以我比较认同人民网“网络达人”的介绍中对我的评价: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中“立于中流”,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中标立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了一名体制内“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独特价值。
时间过得真快,我在中青报已经写了10年评论了,梳理这10年在海运仓2号的积累,我觉得对我职业生涯最宝贵的是积累了讲理耐心。
一、评论不是抡道德大棒
我到中青报写的第一篇“上了头条”引发很大舆论影响的评论,应该是那篇《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评论所产生的舆论冲击,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家大报评论员“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同时也体验到了评论涉日话题的危险,感受到了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真不敢当评论员。
2004年,中国举办了那年的亚洲杯足球赛。由于历史的恩怨,中日交战的比赛总弥漫着一股很不友好、充满火药味的氛围。决赛是在中日对抗,网友的帖子一个比一个激烈:我无意煽动人们的反日情绪,我只是无法忘记那段历史;体育精神没有国界,可人的感情是有国界的;我们球迷有表达自己感情的权利;我要在决赛上多贴反日标语,多“嘘”日本人——球迷的躁动通过网络论坛迅速地传播和膨胀。此次在重庆的比赛中中国球迷已有过很不友好的表示,甚至外交部都介入表态“中方期待着中日球迷能在8月7日非常文明地欣赏到一场精彩比赛”。
刚进入中青报没几天的我接受了一个写作任务,引导中国球迷理性观赛,不要在球场上发泄仇恨。中青报以能尽最大限度地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在媒体界闻名,只要你有能力,能够抓住机会,总能脱颖而出。我在中青报工作10年,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很多都是前辈对后辈的提携,把推荐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在业界去“挣名气”。
怎么写这样的评论呢?领导并没有给我什么条条框框,而是让我自由发挥。我虽然刚到中青报不久,但对中青报的气质和文化还是比较了解的。绝不能像某些党报机关报那样,写成一篇充满说教和灌输意味的文章。其他媒体写成官样说教文章,公众不会当回事,因为公众根本不看,但如果中青报写成那样,就肯定被骂得体无完肤了(因为读者对中青报有期待,觉得跟那些官派十足的媒体不一样)。每逢大事,媒体有与人民日报“对版”的传统,著名报人、刚退休不久的中青报前总编辑陈小川有一句很牛气的名言:我们也要与他们对版,但对版绝不是为了一样,而是为了不一样。中青报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年轻人的报纸就要敢于不一样。
很多官媒肯定会对球迷说教一番,站在道德高地用那些大道理去做“舆论引导”。我知道这样的评论肯定会引发抵触,扪心自问,说服不了自己,何以说服得了别人?我后来的立意是:我们看着日本,世界看着我们。回避了讲“文明观球”之类大道理,而是让球迷在更大的视野中看待自身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首先对球迷的情绪表达了理解,然后苦口婆心地提醒球迷:作为一次国际体育盛会,亚洲杯的决赛决非两个国家的事,观众绝非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卫星的传送看到现场直播。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可以不尊重日本人的感受,但我们能够不在乎自己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吗?我们是东道主,邀请客人来踢球,却在球场上嘘请来的客人,会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大国国民形象。
因为角度的新颖和说理的诚恳,这篇评论发表后立刻成为热议的焦点,很多网站都放到了头条的位置。第一次“上头条”,就体验到了中青报的影响力。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网站看重这篇评论,并非自己写得多牛逼,而是这篇文章是发在中青报头版,意味不一般。后来副总编辑毛浩访日时,很多日本媒体同行竟然都看过这篇评论,并表达了对中青报在中日问题上这份理性的敬意。
二、论证的耐心
给学生讲新闻评论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把自己的评论降低到网络跟帖的层次。网络跟帖很多都是情绪,即使有观点,也没有论证,所以是“不讲理”的代名词。对于时事评论,想到一个论点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去论证它。论点的说服力依赖于论证的有效性。
很多评论都染上了一种霸道的强迫症,带着一种真理在握毋庸置疑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没有论证的耐心,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没有倾听不同观点的心理准备;没有一种“假如别人更有理就会接受别人观点”的准备。有些人常抱怨公众不讲理,自己讲的理为什么别人就听不进去。其实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关键是你没有论证和说服的耐心,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论证。
2014年我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就是通过有力的论证,让情绪化的公众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浙江余姚发生水灾,全城被淹,公众习惯性地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预警不力、救灾不力、善后不力。甚至发生了围攻市府、迁怒媒体等群体性事件。这种语境下,我知道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空洞的“让市民冷静”的呼吁起不到作用,只会激起抵触。
我通过讲一个故事,让情绪化的公众看到了自己在陷于情绪中所带来的误判。有网友曝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某领导因穿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
快时代慢思考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