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個深深刻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名字。蘇東坡的一生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精彩畫捲,從最初展開的那一刹那,就注定瞭此生的不凡。本書作者從十個方麵嚮人們展示瞭一個真實的蘇東坡。惆悵也好,豪情也罷,心酸如星也好,光芒萬丈也罷,這就是一個驕傲倔強的孤獨靈魂,一位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詩人。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傢,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傢,是新派的畫傢,是偉大的書法傢,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就是蘇東坡。
呂寜
女,自由撰稿人,資深圖書編輯。從事多年圖書編輯工作,觸角敏銳,寫作方嚮多變,是一位敢於追求、敢於創新,全方位創作的撰稿人
人生百年,浮浮沉沉數十載,且能做到“迴首嚮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般心境者,能有幾人?也許也就如蘇東坡這般豪情的人能夠做到,而這種精神值得現代人好好去體味和學習。。
第一章 鍾靈眉山生奇秀:書香門第,喜誕英纔
第一節 鍾靈毓秀,草木凋零 / 003
第二節 戲玩得硯,與文結緣 / 008
第三節 眉山苦讀,勤而不倦 / 012
第二章 韆古風流少年郎:明月好風,麯待君來
第一節 似花非花,是離人淚 / 019
第二節 迫以婚宦,逃竄山林 / 023
第三節 青神中岩,韻成雙璧 / 028
第三章 莫道中朝第一人:名利繁華,譽滿天下
第一節 彆鄉齣川,赴京鞦試 / 037
第二節 一篇宏論,慨嘆嘩然 / 044
第三節 蘇軾父子,中朝第一 / 051
第四章 十年生死兩茫茫:人亦有言,死生短長
第一節 痛失慈母,故園守孝 / 059
第二節 仕途苦樂,捫心自知 / 065
第三節 脈脈深情,哀悼亡妻 / 076
第五章 一腔愁緒無人說:拳拳之心,反對新法
第一節 山雨欲來,風聲滿樓 / 083
第二節 餘音在畔,寂寥旁觀 / 090
第三節 兩派相爭,勢如水火 / 095
第四節 知己分散,閉戶無人 / 103
第六章 謫居太守與誰同:寄情山水,勤於政務
第一節 邂逅杭州,詩心怡情 / 109
第二節 蕭條密州,同甘共苦 / 121
第三節 快活徐州,政通人和 / 132
第四節 山水湖州,適與風迎 / 141
第七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被貶流放,好不淒涼
第一節 烏颱詩案,無力抗爭 / 151
第二節 楓落吳江,劫後餘生 / 160
第三節 鳥倦知返,歸去來兮 / 176
第八章 一麯時光滿庭芳:江南獨好,閑逸超然
第一節 廬山煙雨,不識真麵 / 191
第二節 辭彆汝州,前往常州 / 199
第三節 野花鶯啼,玉帶報恩 / 204
第九章 帝王之師多波摺:捲土重來,再次燃燒
第一節 登州奇景,又生怪象 / 213
第二節 金蓮燭颱,青雲直上 / 217
第三節 蘇公筆墨,風靡京城 / 222
第四節 不閤時宜,急流勇退 / 229
第十章 不辭長作嶺南人:天涯海角,最後歸途
第一節 嶺南春色,客寓硃樓 / 239
第二節 天女維摩,朝雲相伴 / 245
第三節 禍起詩文,謫居海南 / 251
第四節 貶謫一生,心似灰木 / 257
第一章 鍾靈眉山生奇秀:書香門第,喜誕英纔
第一節 鍾靈毓秀,草木凋零
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祐初。
道德無貧賤,風采照鄉閭。
何嘗疏小人,小人自闊疏。
齣門無所詣,老史在郊墟。
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
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
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
——《答任師中、傢漢公》(節選)
“道德無貧賤,風采照鄉閭。”“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這兩句詩道齣瞭蘇軾的傢境—— 一個傢境富裕、頗有名望的書香門第。四川眉山就是蘇軾的傢鄉,位於成都、峨眉山、樂山大佛之間,可以說是一個人傑地靈、英氣彌漫的好地方。在這裏,蘇軾生活瞭二十年,直到二十歲在外做官纔離開傢鄉。他曾經深情地吟唱這片美麗的地方:
吾傢蜀江上,江水綠如藍。——《東湖》
豈如吾蜀富鼕蔬,霜葉露牙寒更茁。——《春菜》
詩中蘇軾所尊稱的“先君”,便是父親蘇洵。蘇洵雖以文學著稱於世,早年卻不好讀書,不喜歡科舉,反而嚮往李白那般自由自在的任俠與壯遊生活,喜歡到處遊走。由於傢中有祖田,父親尚在主持傢事,所以他不必擔心為生活所纍,即便娶妻生子後依然快意、自由。此時蘇洵的兩個哥哥、大舅子和兩位姐夫都考取瞭功名,在朝廷中為官,他卻不以為意,對讀書絲毫不感興趣。
直到二十七歲時,蘇洵突然開始發憤讀書,決心取齣《論語》、《孟子》等書籍從頭苦讀,繼續研讀詩書經傳諸子百傢之書。他每日端坐在書齋中,苦讀六七年之久,並且發誓讀書不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盡管蘇傢對此感到十分驚訝,也欣然接受他這一良好的轉變,而蘇洵發奮讀書的事情則被記載在史書中,“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此時,蘇軾兩三歲,傢中突然多瞭許多書籍,可謂“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蘇洵的遠遊和發憤為蘇軾提供瞭寶貴的財富,即廣闊的見識、讀書的氛圍。
人們說蘇軾的性格便是繼承瞭父親的放蕩不羈,其實,與其說是如此,不如說他更多地繼承瞭祖父豪放、豁達的性格。蘇軾齣生時,祖父蘇序還十分硬朗,性格豪放不羈,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並且喜好喝酒,時常與朋友高歌狂飲、暢飲齣遊。正是因為蘇軾如祖父般性格豪放豁達,不拘泥小節,所以纔開創瞭豪放派詞的先河。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齣身於名門望族,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她知書達理,聰明賢惠,對丈夫的無所事事、不思進取很少抱怨。據說程夫人剛懷孕時,曾夢見一個濃眉大眼的和尚前來托夢,所以有人斷定腹中胎兒定是不凡之人。之後這個預言得到瞭證實,蘇軾確實是文學上的天纔,他“學通經史,屬文日數韆言”,文章詩詞名耀韆古。
其實,蘇軾是蘇傢的第二個男孩,因為長子早早夭摺,所以他理所當然成為蘇傢的長子。對於這個得來不易的長子,蘇洵十分疼愛,並寄予瞭厚望,還特意給他請瞭乳娘。三年後,程夫人又給蘇傢生瞭一個男孩,與性格豁達開朗、不拘禮法的蘇軾相比,這個男孩更加內斂、穩重。因為長子性格外嚮,聰明活潑,鋒芒畢露,所以取名為“軾”,字子瞻;次子性格內嚮,內斂穩重,所以取名為“轍”,字子由。
關於這兩個名字的由來,蘇洵還特意做文章《名二子說》,大意為:“古代車子的車輪、車輻木、車蓋、車軫木都有各自的功能,隻有車軾(車前的橫木)好像沒有什麼用處。但如果去掉車軾,那就不是一輛完整的車瞭。軾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掩飾自己的外錶。天下的車沒有不從車轍(車輪行過時留下的痕跡)上碾過的,而談到車的功勞,車轍從來都不在其中。不過當遇到車翻馬死的災難時,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車轍。車轍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於災禍的。”這篇文章充分錶達瞭蘇洵對兩個兒子的期望和祝願,他深知蘇軾性格外露、放蕩不羈,所以希望他可以避其鋒芒、掩飾纔華。這時蘇洵或許想不到兒子會擁有無比絢爛的未來,更想不到他的一生會充滿崎嶇和坎坷,隻是希望兒子可以平安健康地長大。
然而當時的人們卻並不這麼認為。據說在蘇軾齣生前不久,四川省眉山附近原本蔥蔥鬱鬱的彭老山突然齣現瞭草木凋零的現象。很多人認為彭老山突然齣現草木凋零的現象,是因為男嬰的誕生帶走瞭山川的鍾靈毓秀之氣,直到六十多年後蘇軾去世,這些山川的鍾靈毓秀之氣纔重新迴來,彭老山的草木這纔重放光彩。當時蜀地還曾經流傳這樣一首民謠: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這件事情宋人筆記中確有記載,而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也給蘇軾的一生帶來瞭神秘感。
有人曾說:“天下詩人皆入蜀”,蜀中確實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曾齣現瞭纔華齣眾、浪漫多情的司馬相如,也留下瞭豪放飄逸、名耀韆古的謫仙李白的足跡。這裏是人人嚮往的人間仙境,詩聖杜甫、唐初四傑、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曾經在這裏生活過,留下瞭無數精彩無比的詩作。正是因為如此,在蘇軾身上也仿佛具有飄然若仙的神秘而獨特的氣質。
在蘇軾齣生的年代,眉山是全國三大刻闆印刷中心之一,十戶人傢、九傢藏書,著名的孫氏書屋擁有數萬捲藏書。同時,眾多蜀地人士前往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相繼登於朝,以文章功業聞於天下”。隨著蜀中崇尚讀書的風氣日漸濃厚,蘇軾無疑是蜀中升起的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深受濃厚文化底蘊的熏陶,集山川、河流的靈秀之氣於一身,成為文學史上蜚聲文壇、名耀韆古的大文豪。
第二節 戲玩得硯,與文結緣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傢。
傢有五畝園,麼鳳集桐花。
是時烏與鵲,巢鷇可俯拏。
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
裏人驚瑞異,野老笑而嗟。
——《異鵲》(節選)
當人們離開童年之後,童年留給我們的往往隻剩下甜蜜和美好,而曾經的哭鬧與責罵卻往往不再存於記憶中。蘇軾也是如此,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摩天輪的時代,他的童年充滿瞭野趣,充滿瞭與自然天人閤一的純真與親切。
作為一位著述頗豐的詩人,人們可以幸運地從他留下的詩句中尋覓他曾經的快樂的童年時光。在他日後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描寫這些無憂無慮的時光,如“我昔少年日,種鬆滿東岡”,“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從人覓梨栗。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舟。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等句子,成為蘇軾童年時代鄉居生活的真實寫照。
7歲那年,剛剛接受啓濛教育的蘇軾便和小夥伴們一起,邂逅瞭一位頗有傳奇經曆的硃姓老尼姑。原來,這位老尼姑年輕的時候曾跟隨師傅到五代後蜀主孟昶的宮中做法事,對後蜀的宮廷舊事頗為熟悉。蘇軾和小夥伴們好奇地纏著老尼姑講故事,老尼姑便將自己親眼看到的孟昶和他的寵妃花蕊夫人在摩訶池邊閑坐乘涼、吟詩作詞的情景繪聲繪色地講給他們聽。
盡管幾十年過去瞭,但是老尼姑的記性非常好,依然能背誦當晚偷聽來的詩篇。這些充滿美好情感的詩篇以及那些有著歲月滄桑的陳年往事深深地打動瞭蘇軾,直到40年後,他依然記得老尼姑背誦的一首詞的開篇:“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隨著弟弟蘇轍慢慢長大,少年蘇軾也多瞭一個形影不離的玩伴。蘇轍曾迴憶說,兄弟倆年少時,常常一同齣去遊玩,而自己也成為哥哥的跟屁蟲。蘇軾膽子大,常常跋山涉水,探險尋幽,每次都跑在弟弟的前麵。有些地方過於險要,以兄弟倆小小的個子根本無法通過,蘇轍倒覺得沒什麼,蘇軾則會大感遺憾,迴來後往往懊悔不已。他還常常趁著傢人不注意,一個人前去探險,“逍遙接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有一天,蘇軾和弟弟蘇轍齣去遊玩,經過一個鄉村院落時,他們發現一傢破敗的牆壁上題著兩行詩句:“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
當時,兄弟二人似懂非懂地吟詠瞭很久,對詩中的意境也頗有些感悟。他們不知道這首詩究竟是誰所寫,但詩中那種寂寞、淒清的意境卻深深地吸引瞭他們。多年後,當蘇軾貶謫黃州時,他曾夜宿黃州禪智寺。當時寺中僧人都不在,滿院寂寥。他輾轉反側,一直不能入睡,直到夜半時分,忽有細雨敲竹,發齣淅淅瀝瀝的聲音。此情此景使蘇軾忽然想起年少時讀過的那兩句詩來,他題瞭這麼兩句:“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
此外,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篤信佛教,心地善良,對世間萬物皆存愛心。蘇傢的園林也成為她廣施仁愛的地方。這裏綠蔭滿地,雜草繁花,鳥雀棲息。程夫人十分愛護它們,嚴禁傢人捕殺鳥兒,她還常常帶著蘇軾兄弟來到園中,給那些飢餓的鳥兒喂食,聆聽鳥兒的歡唱。這一場景,蘇軾一直記憶猶新,他在《異鵲》一詩中用非常生動的筆墨將其描繪瞭齣來。
12歲那年,喜歡遊曆名山大川的父親蘇洵曾給蘇軾兄弟講述過一次有趣的旅途見聞。當時蘇洵從江西迴來,興緻勃勃地告訴兒子,在江西贛州附近的山上有一座天竺寺,寺裏還保存著白居易一首親筆題寫的詩: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颱花發後颱見,上界鍾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這首詩新奇飄逸,讓蘇軾大為稱贊。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酷愛尋幽覽勝,尤其對文人古跡情有獨鍾。
也就是在這一年,蘇軾與夥伴們“鑿地為戲”,得到瞭一塊珍貴的石頭,這塊石頭“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錶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蘇軾將石頭拿迴傢後,父親蘇洵認為這是文字之祥,他料到蘇軾的一生將與文字結下不解之緣。於是,他稱此石為天硯,並親自刻瞭一個木匣盛放,讓蘇軾好好保存。這方石硯成為蘇軾讀書、做人甚至後來走齣四川的忠實伴侶。
······
前言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傢,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傢,是新派的畫傢,是偉大的書法傢,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這就是蘇東坡,一個深深刻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名字。蘇東坡的一生就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精彩畫捲,從最初展開的那一刹那,就注定瞭此生的不凡。據說蘇軾齣生前夕,附近彭老山上的花草樹木突然凋零,直到六十多年後蘇東坡去世纔重放光彩。“奮厲有當世誌”,讀書眉山中,“學通經史,屬文日數韆言”,京城趕考,高中進士,一舉成名,“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東坡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他的降臨給蘇傢帶來瞭永遠的榮耀,他的天纔成就瞭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然而,生活並非一帆風順,蘇東坡看似意氣風發,卻痛失慈母和愛侶,經曆瞭那麼多的苦難以及生與死的考驗。“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韆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人生的喜悅和悲哀,從來都是那麼醒目。
踏入仕途,蘇東坡懷著拳拳之心,勇敢反對新法,為民為國,換來的卻是苦澀的貶謫和流放。即使想要隨遇而安也不可得,“文字毀謗君相”,陷入“烏颱詩案”而鋃鐺入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從黃州到汝州,從杭州到定州,從貶謫嶺南到再貶海南,蘇東坡猶如一片落葉般在風雨中獨自飄零。“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迴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然而他卻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內心一如既往地淡定,即便深陷痛苦中卻依然光風霽月。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知君此去便歸耕,笑指孤舟一葉輕。待嚮三茅乞靈雨,半篙流水送君行。”“桃花滿庭下,流水在戶外。卻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那樣瀟灑自如,那樣快活隨意。
對蘇東坡來說,一花凋零,絲毫荒蕪不瞭整個春天,他拋卻瞭世事的煩惱,忘卻瞭被貶的窘迫,依舊勤於政務、體恤百姓,始終帶著愉快的心情、淡定的步伐。文如泉湧的纔情,隨遇而安的心態,每有得於心,把酒臨風,揮動如椽之筆,真是令人拍案驚奇。人生百年,浮浮沉沉數十載,且能做到“迴首嚮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般心境者,能有幾人?
除瞭那種豪情,蘇軾也有很多無言的惆悵。“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硃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嚮彆時圓。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惆悵也好,豪情也罷,失意黯淡也好,光芒萬丈也罷,這就是真實的蘇東坡,一個驕傲而又倔強的孤獨靈魂,一位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詩人。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並非對蘇軾生平大事的簡單梳理,而是作者如同解剖般精細的文字解讀,將那些沉澱在詩詞中的情感,那些隱藏在字句間的深意,都一層層地剝離開來,展現在讀者麵前。我曾以為,“詩文找尋足跡”意味著直接將某句詩對應某年某事,但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更側重於從詩詞中提煉齣蘇軾的精神內核,從他對待生活、對待朋友、對待世事的方式中,去理解他的人生哲學。書中關於蘇軾“隨遇而安”的描寫,並非是對他命運的消極接受,而是作者解讀齣的,一種在風浪中找到內心平靜的智慧。我尤其喜歡作者對蘇軾那些看似“閑筆”的文字的重視,它們往往蘊含著詩人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作者的筆調,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恰如蘇軾的人生起伏,讓我跟著他的文字,一同經曆瞭那些輝煌與失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蘇軾,一個不僅僅是“豪放派”的詞人,更是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也充滿矛盾的“人”。它讓我反思,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丟失瞭那份對生活本真的感受與對生命深沉的思考。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我便被那如巨浪般的名字所吸引,腦海中瞬間浮現齣蘇軾那豁達豪邁的身影。然而,讀完後,我驚訝地發現,書中並非如我最初所想,僅僅是羅列蘇軾的生平事跡,或是簡單地將他的詩詞與人生片段一一對應。它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對話,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充滿個人情感的筆觸,帶領我一同穿梭於蘇軾的文字世界,感受他生命中的那些“大江東去”的激蕩與“浪淘盡”的無奈。書中的每一章節,都像是作者精心搭建的一座座橋梁,連接著某個具體的曆史場景、某種復雜的人生況味,以及一首首流傳韆古的詩詞。我仿佛能聽到作者在字裏行間輕聲低語,講述著蘇軾在黃州泥濘中對生命的感悟,在海南孤寂裏對故鄉的思念,在杭州風雨中對民生的關切。那些我們熟悉的詩句,在作者的解讀下,不再是僵死的文字,而是鮮活地跳動著作者對蘇軾靈魂深處的洞察與共鳴。他沒有簡單地斷言蘇軾“是”或“不是”什麼,而是通過對那些“不易言說”的細微之處的捕捉,展現瞭蘇軾復雜多麵的人性光輝。這種處理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也極具啓發性。我開始思考,原來詩詞之外,還有如此多的維度可以去理解一位偉大的靈魂。
評分讀罷此書,我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再次捧起蘇軾的詩集,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我感嘆不已的篇章。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並非以一種宏大的敘事去“概括”蘇軾的一生,而是以一種“微觀”的視角,聚焦於詩詞本身,以及詩詞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活肌理”。作者似乎是蘇軾的知己,能夠捕捉到他詩句中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波動,並將其與他所處的具體環境、經曆的人物、甚至是當時的一餐一飯、一草一木聯係起來。例如,書中關於蘇軾在惠州貶謫時,對當地美食的描寫,便不僅僅是對口腹之欲的記錄,而是被作者解讀為一種在極端睏境中,對生活本真欲望的堅守,一種對“活下去”本身的贊美。這種解讀,讓我對蘇軾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經以為他隻是一個纔情橫溢的文人,卻忽略瞭他作為一個“人”的堅韌與煙火氣。書中對那些看似零碎的細節的挖掘,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蘇軾,一個並非總是高高在上、而是真切地行走在人間、感受著喜怒哀樂的蘇軾。這種“就事論詩”,“就詩論人”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蘇軾內心世界的隱秘之門,讓我覺得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新的發現。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讓我感到仿佛置身於一個悠長而深邃的畫捲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將蘇軾的一生,那些喜怒哀樂,那些起起伏伏,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原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蘇軾政治生涯的論述,或者對他貶謫經曆的詳細記載,但書中更多的是以一種“寫意”的方式,從他的詩詞中提煉齣他對人生的態度,對自然的感悟,以及他對友情的珍視。我被書中對蘇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持深深打動,這種堅持並非魯莽,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理想的追求和對道義的堅守。作者用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仿佛看到瞭蘇軾在風雨中依舊昂首前行的身影。書中的文字,不落俗套,充滿瞭詩意,即使是描述最尋常的生活片段,也充滿瞭哲理的韻味。它讓我意識到,蘇軾的偉大,並不僅僅在於他的纔華,更在於他那份在逆境中依舊保持的樂觀與豁達,以及他對生命的熱愛。這種解讀,超越瞭簡單的文學評論,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原本以為,“東坡一生的足跡”必然會是按時間順序梳理,圍繞著他的生平大事展開。然而,書中的結構卻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巧妙地將蘇軾的詩詞作為綫索,從詩句中延伸齣他對人生的理解,對世事的洞察,以及他對情感的錶達。書中對“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解讀,便沒有停留在對親情友情的淺層贊美,而是深入挖掘瞭蘇軾在那個時代,麵對離彆與孤獨時,那份超越時空的豁達與超脫。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地滲透進我的心中,讓我感受到蘇軾內心的孤獨,也體會到他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蘇軾那些“不太被注意”的詩句的挖掘,它們往往蘊含著更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更真實地展現瞭蘇軾作為凡人的情感。這種“另闢蹊徑”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作者對蘇軾的研究是深入的、獨特的,也是充滿個人溫度的。它讓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個人,不能隻看他最光鮮亮麗的一麵,更要關注他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堅持。
還沒有細讀,但是看目錄,與以往讀過的大同小異。京東當然沒有問題,速度態度都非常好。
評分閤適
評分好書
評分閤適
評分好書
評分好。
評分好書
評分還沒有細讀,但是看目錄,與以往讀過的大同小異。京東當然沒有問題,速度態度都非常好。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