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科技革命处于孕育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正按照***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希望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积极筹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这里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前瞻与行动策略》在全面梳理和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上海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按照“通道—融合—引领”三步走发展路径实现。
目录
第1章 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1.1 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
1.2 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
1.3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2章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
2.1 新科技革命
2.2 未来科技发展的形态与模式
2.3 全球科技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
第3章 再工业化战略与新产业革命
3.1 再工业化战略本质是新产业革命
3.2 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及其效果
3.3 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战略的深远影响
第4章 创新驱动下的全球城市转型
4.1 财富驱动的全球城市
4.2 科技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转型
4.3 全球城市的“创新”“财富”双驱动格局
第5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
5.1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原则
5.2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及内涵特征
5.3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路线图及阶段性目标
5.4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选择
5.5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体系研究
第6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思路
6.1 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状、趋势与瓶颈问题
6.2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思路
6.3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举措
第7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与产业机遇
7.1 备选的技术机遇
7.2 上海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机遇
7.3 上海未来关键性技术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机遇
第8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8.1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影响
8.2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国内外经验借鉴与启示
8.3 上海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现状与核心瓶颈
8.4 积极推进上海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
第9章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以杨浦区为例
9.1 杨浦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分析
9.2 杨浦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基本思路
9.3 杨浦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对策措施
9.4 国内外其他区域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前瞻与行动策略》:
6.2.5生态环境营造
一是营造综合、优化的政策环境。创新链条包括从研发、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研究开发仅是创新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动力需要加强科技政策、贸易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形成目标一致、部门配合的政策合力。
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项目支持个别企业创新,通过特殊政策扶持特定行业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环境不好,市场秩序混乱,部分企业通过投机取巧就能获得利益的环境下,在仿造和侵权泛滥,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环境下,企业不可能有创新的动力。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政府职能,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三是营造适合创新的文化环境。上海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开展求异思维、敢于突破、善于创意的教育,形成城市的创新教育机制;要通过科普基地、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载体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市民科学素养的养成机制;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典型企业、重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大胆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是营造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技术转移等相关政策,同时不断培育新型的创新创业机制,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文化,不断吸引和集聚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
6.2.6人才体系构建
上海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全面系统的智力支持,必须创新人才汇集机制。
一是建立持久的全球范围的“融智”机制。建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性智力精英的人才资源储备库。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及时追踪、了解、掌握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是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攻关往往需要多领域的专业技术顶尖人才的合作,因此需要以项目来配置全球人才资源,并随着项目完成项目组自动解散。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建立“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科技特别研究员”等制度,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等措施,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前言/序言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世界科技革命处于孕育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正按照习主席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希望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积极筹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这里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
首先,上海为什么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明确,但实际上人们对其认识是存疑的。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乃至今后迈向全球城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上海将会孕育出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其中较高的商务成本和浓郁的商业氛围往往难以容忍科技创新,而geng多的是金融创新、商务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等非科技创新。对标以往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财富驱动,它们都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商务等服务经济而较少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似乎也佐证了大都市并非科技创新沃土的观点。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新产业革命的兴起,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些全球城市均提出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从财富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与财富驱动并举,努力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城市发展转型。这种城市发展转型,并非仅仅是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积极回应,更是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以及新产业革命的特征——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等联系在一起的,使科技创新也适合于在这些全球城市中展开。为此,本书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与新产业革命、基于“创新”与“财富”双驱动的城市发展转型的角度,阐述当前这些全球城市为什么纷纷转向科技创新的发展,以解答人们心中的疑问。
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显然,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从自身角度讲,是顺应全球城市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将有助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乃至迈向全球城市。但并非仅仅如此,还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土地要素不可持续,“中等收入陷阱”和“人口老龄化”威胁交互,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代价上升等多重挑战。这意味着过去依靠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靠发挥具有后起优势的技术、经济“跟随”的策略也难以实现强国崛起的“中国梦”,因此必须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道路和新模式,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与此同时,在当今中国企业引领的全球化浪潮中,不能继续以低成本加工的中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市场,而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全球化的创新系统,在全球传播创新资源、流程和系统,从而创建全球化创新能力。因此,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具体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创新提供战略基地,充分体现国家战略的要求。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前瞻与行动策略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