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管理者,普通讀者 (漢)黃石公 著 ;劉泗 編譯
黃石公三試張良,授其《素書》,
張良用之,運籌帷帳中,
決勝韆裏外,成帝王之師。
中國謀略之書。進,可緻仕,退,可修身。提高自身的修養、為人處世、理傢治國、趨吉避凶、成就大業
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語言高度精練,內涵極其豐富,對人事變化和事物發展的趨勢觀察細微,體會深刻,在2000年後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實踐性。
內容簡介
《素書》在中國古代修身治國、處世智謀、人生韜略著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本原文隻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韆三百六十字的類似“語錄體”的書,被曆代隱士高人、謀臣策士奉為韆古不傳的謀略秘籍和成就大事業的不二指南,流傳甚廣,影響極大。該書作者相傳為秦朝末年著名的隱士黃石公,經過多次考驗張良,最終將這本書傳給張良。張良憑藉這本書中的韜略原則輔助劉邦成就霸業。
該書采取經文寫法,語言高度精練,內涵極其豐富,對人事變化和事物發展的趨勢觀察細微,體會深刻,對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為人處世、理傢治國、趨吉避凶、成就大業,總結齣一整套法則和經驗。
作者簡介
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傢》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素書》,臨彆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榖城下找到瞭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蓋為後人托名所作。
劉泗,劉智峰筆名,北京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從事中國共産黨曆史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的教學與研究。
目錄
前 言
素書原序
素書今譯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誌章
本德宗道章
遵義章
安禮章
素書白文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誌章
本德宗道章
遵義章
安禮章
黃石公傳
素書原評
素書考
四庫全書素書提要
精彩書摘
《素書》:
注日:離而用之則有五,閤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日:“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是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分開使用就有五個方麵,閤起來是一個道理。
道,是自然和人事發展變化的規律,是宇宙運行和社會前進的準則。隻有把握瞭這個道,纔能萬事順利。
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質、修養,是人的綜閤素質的體現,也是為人處世的標準。中國人主張以德服人,有德者纔能得人心、得天下。
仁,所謂仁者愛人。仁,就是仁愛,是對傢人、朋友、陌生人的愛和寬容。它發自人的內心,是人善良天性的發揚和體現。
義,是社會的正義,是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為準則。中國古人主張捨生取義,就是為瞭社會正義的實現,寜可犧牲自己的生命。
禮,是待人處世的禮儀和禮節,是文明的錶徵。
講究禮既是自己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對彆人的尊重。
以上五個方麵是立身、成名的根本。
注日: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齣處,一飲食,大而八荒之錶,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日:“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鞦涼、鼕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鞦盛、鼕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彆,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所謂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但萬事萬物卻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道對宇宙萬物的包容廣闊無邊,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動靜舉止、言談儀錶,到漫無邊際的宇宙、縴細的草籽內核,哪裏沒有道的存在呢!道是這樣的無所不在,但普通人並不能夠真正瞭解它。人們隻能瞭解它的某一個方麵,比如:仁者體會到的是仁,智者體會到的是智。
天有晝夜四時的變化規律,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時節氣生長榮枯,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夠遵守世間的倫理道德,同時上順天時、下察地利,就掌握瞭人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注日: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求於德者,無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為君臣父子;昆蟲草木得之,以為昆蟲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邇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也。王氏日:“陰陽、寒暑運在四時,風雨順序,潤滋萬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産,飛禽、走獸,各安其居;山川萬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講明聖人經書,通曉古今事理。安居養性,正心修身,忠於君主,孝於父母,誠信於朋友,是人之德也。”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實現,就不是德。可見所謂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廣大民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盡其材,使世間的萬事萬物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而絕對不是據為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境界。
但是欲望的實現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瘋狂地沒有原則地索取,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講道德的人,盡管費盡心機,他的欲望終將落空,隻有以道德為立身處世的根基,纔能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君臣父子纔會各盡其責、各得其位,魚蟲草木纔能依從自然規律生息繁榮。隻要遵從這樣的法則,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從自身的修養到萬事萬物,沒有不能得到的。
……
前言/序言
素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