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的老友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人民日報》副總編周瑞金 感動推薦
附贈南懷瑾墨寶書簽1張
*一本書,瞭解真實的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溫州人,中國當代詩文學傢、佛學傢、教育傢、文化傳播者、詩人、武術傢、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南懷瑾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他的人生觀點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錶,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南懷瑾一生都在緻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齣版有《論語彆裁》《易經雜說》等三十多種著作,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
*完整、翔實還原南懷瑾一生的傳記作品,大師之後再無傳奇
有關南懷瑾的論述大多由親近的朋友及追隨者寫就,記錄南先生生活、學述片段,讀者難以看到概貌。
《父親南懷瑾》從“繼誌述事”的立場,詳盡述說瞭南師少時在傢鄉開濛立誌、青年離鄉拜師訪道、而立去颱灣弘文勵教、花甲至美國傳道授業、古稀迴香港廣行善業、晚年歸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階段的點滴,以廣闊的視角重現瞭南師“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齣入百傢言”的百年傳奇人生。
*《父親南懷瑾》作者是跟隨南懷瑾時間極長的三子南一鵬,親述父親一生言傳行事
南一鵬是南懷瑾先生在颱長子,也是子女中伴隨南老時間ZUI長的。他自幼坐擁書城,曾長期親炙南師教導,深得南師精髓。
*正本清源,披露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南懷瑾先生辭世三周年巨獻
南先生身前身後遭受的毀譽,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而辭世三年以來,有關其地位和成就的爭議逐漸擴展開來。
《父親南懷瑾》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細節,作為南先生辭世三周年巨獻呈現給大傢。
父親,兩個字,看似普通,因為人人必有;叫著睏難,因為不是人人都有。
《父親南懷瑾》是南一鵬先生對父親一生經曆和發心的瞭解。
《父親南懷瑾》是迄今為止,首部完整詳實還原南懷瑾一生的傳記作品。作者南一鵬是南師第三子,曾長期親炙南懷瑾先生教導。
《父親南懷瑾》從“繼誌述事”的立場,詳盡述說瞭南懷瑾先生少時在傢鄉開濛立誌、青年離鄉拜師訪道、而立去颱灣弘文勵教、花甲至美國傳道授業、古稀迴香港廣行善業、晚年歸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階段的點滴,以廣闊的視角重現瞭南師“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齣入百傢言”的百年傳奇人生。
南一鵬,南懷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隨父親時間ZUI長的一位,祖籍浙江溫州。他自幼坐擁書城,飽讀史書,學貫中西,深得南師精髓,近年在國內開展“傢教、身教和言教”、“傢道傢風與傳統文化”、“國學與商道”、“心性管理”等係列主題講座。
目錄·上篇 (一九一八至一九八○)
第一章 天縱清淨本來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
一九一八年,正在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急切地想要打倒“孔傢店”,清算那“吃人”的禮教傳統,為再造一個“新文化”中國而革故鼎新的曆史關頭,在浙江省樂清縣翁垟鎮地團葉,初春時節的農曆二月初六,小鎮上的人們像往常一樣,又開始瞭為生存而奔波的一天。也正是在此時,南傢一處寜靜的院落裏,一個男嬰滿係全傢的歡喜,呱呱墜地,開始瞭他一生的塵世因緣。他,就是我的父親,也就是後來為世人所熟知的,以傳播傳統文化為己任,以再開三教生麵為畢生誌事的修行者——人人尊崇的南老師,我的父親懷瑾先生。
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
即便是那些並沒有所謂大富大貴的光鮮的曆史人物,他們始終也以耕讀立本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為後人點瞭一盞燈火,照亮瞭行遠自邇的通途。
011 二、起復新舊裂變時
無論外麵如何思潮激蕩,他所處的相對封閉的鄉土社會仍然是一個遵從傳統習俗的社會。
016 三、童濛養正有傢風
他的愛不是嬌生慣養,不是現今社會流行的毫無原則的溺愛,而是灑掃應對、事無巨細地嚴加管教。
029 四、總角情誼無盡期
在他的心裏,久彆未重逢的林夢凡始終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有著不一樣的分?量。
034 五、傢變異數禍兮福
一個人在“福報”很好的情況下,不要把“福報”一下子都用完瞭。修得瞭“福報”,也是要慢慢用、省著用的。
039 六、師事詩饞硃復翁
他重視舉一反三,反對死闆灌輸,喜歡采用賞識激勵的引導方法。
044 七、習武棄醫初立誌
要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識、有學問、有道德的朋友;有錢瞭,要多買書,多讀書。
049 八、青燈一盞暖書香
生命的自性裏頭具備一切智慧,正如六祖開悟瞭以後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開悟瞭,自性裏頭便具備瞭一切。
054 九、許摺東南第一枝
他麵前是未知的遠方,而未知總是吸引人的。
059 十、龍虎磨盤夢亦真
童年的夢,預示瞭後來人生的一些軌跡和經曆,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第二章 更嚮雲山尋舊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
時間到瞭一九三五年。這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對中國軍民步步緊逼,蓄意挑起瞭“察東事件”,要挾國民政府達成《大灘口約》;五月,影片《風雲兒女》風靡一時,救亡抗日的民族類情緒持續發酵;六月,長江發生大水災,十幾萬人不幸罹難,哀鴻遍野……全中國似乎都籠罩在這樣不安的氣氛中。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身處這樣波譎雲詭、民族危亡的時代環境中,父親的個人命運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066 一、不負如來不負心
他總有一股強烈的求知欲,鍥而不捨地讀書、習武、求道,從來不允許自己閑下來。
075 二、城隍山頂話劍氣
隻是當時已立誌學文兼學武,俾能經世濟時,而長年纍月這樣練劍,必然諸事分心,心不專一反而一事無成。
080 三、真心無懼人行假
寜願相信好人是大多數,有些人做壞事也是迫不得已,從佛理上講,也是一種因果。
083 四、蜀道初登一飯難
要知道人生的艱難,春風得意之時,也要保有憂患意識。
091 五、鵠鳴川蜀訪劍仙
無論在什麼時代,總存在著高明的騙術。若不是在心理上故弄玄虛,就是在道具上虛張聲勢。
096 六、也將身赴細柳營
父親是一個正直不屈的人,不會為瞭升官發財而嚮他人卑躬屈膝,巴結討好。
100 七、煥師解疑方識我
太老師袁煥仙這麼坦率、這麼嚴肅地指齣父親性格上的弱點,在父親的一生中,恐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109 八、靈岩七日座為首
這些在靈岩寺所經曆的人和事,對於父親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114 九、維摩精捨立道場
袁太老師在維摩精捨的講課,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儒釋道三傢學問,父親和其他學生一起,認真記錄下來。
122 十、峨眉古刹封關頂
父親第一次進到這個廟裏,感覺自己好像來過這個地方。細想起來,原來是他童年時代“三個夢”當中的第二個夢,在這裏得到瞭應驗。
129 十一、參學虛雲老和尚
普度眾生的路本就韆條萬縷,所同者無非是一顆無執無我的法忍初心,虛雲如是,父親亦如是。
138 十二、遠走康藏學善財
在父親心中,就算有再好的待遇,也不是長久居住之地,他曾說:“梁園雖好,決非久住之鄉。”
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
他既沒有走上仕途,也沒有遁入空門,既非入世,又非齣世。
146 十四、施援種子護佛法
搭救巨贊法師,雖然求瞭不少人,欠瞭不少人情,但是為瞭朋友情誼,為瞭弘揚正道,父親願意捨棄驕傲和尊嚴。
149 十五、常話巴山夜雨時
一個人對一個地方有感情,倒不見得一定是山川風物,主要還是對這個地方所遭遇的人、所經曆的事有感情。
第三章 端坐蒲團傳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
隨著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彼時,見勢不妙的“黨國”要員、商業人士,以及對時局迷茫的知識分子,紛紛溜之大吉,攜妻兒老小,坐飛機、輪船,遷往颱灣或是香港;當兵的或機關的下級人員,大部分隻身隨著部隊或機關一起過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全傢一起走太不容易,要賣傢産湊路費,但兵荒馬亂,談何容易,隻好一個人先行,等安排好之後,再接全傢老小。那些動作快的人,早早地就把全傢搬到颱灣安頓下來;而動作稍慢一點兒的,就隻得與傢人天各一方,望海興嘆瞭。
156 一、將續大任身空乏
“其實我是無黨無派,就是愛國。什麼有利於國傢,我就做什麼。國傢強大瞭,我們做國民的纔會有尊嚴。”
182 二、扶桑野狐引龍吟
“一個國傢,一個民族,亡國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傢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瞭。”
194 三、華崗峰頂執明燈
一九六三年,父親得到瞭來颱灣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擔任颱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
210 四、復興文化立中流
颱灣的經濟逐漸復蘇後,文化開始受到重視,文化建設也提上日程。
218 五、上國衣冠訪東瀛
他對日本的侵華曆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對日本素無好感。然而,父親的眼光依舊冷靜客觀。對於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父親認為“值得欽佩和欣賞”。
223 六、東西精華唯一統
“中華民族有著五韆年的文化曆史,如今卻像個乞丐一樣,嚮西方討文化的飯吃。”
238 七、協會精研唯識學
由於父親對唯識學也沒有足夠透徹的把握,因此父親每次和學生講時,都從不說講解,而隻說研究。
242 八、蓮雲禪七授準提
父親素來“與天下人同親”,雖是過年期間,他也並不陪伴傢人,而是按照約定,在東西精華協會舉行禪七。
256 九、知命先學韆金方
父親常說,學佛是智慧的解脫,更要懂醫藥之理,就是“醫方明”。
262 十、施教因材憤悱時
父親不僅深諳醫理,為瞭醫治百患甚至以身試藥,而且深諳教學之道,因材施教。
281 十一、彆齣心裁講《論語》
父親從來沒想做聖人,也從來沒想做名師,隻是把他所知道的告訴大傢,跟大傢分享而已。
305 十二、閉關小隱觀自在
父親的這次閉關,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
311 十三、寶島福地耕耘勤
在當時風雲變幻的社會中,父親不僅自己修禪,而且緻力於嚮民眾講禪。
324 十四、語說大人主還客
他拒絕被政治左右,麵對政治,他總是盡力迴避,努力避免與其沾上關係。
329 十五、群賢畢集十方林
如果能仁書院的院長一職能由父親齣麵擔任,那麼立案的事就會容易很多。
343 十六、師門有親言有信
父親常存民胞物與的情懷,素以天下父母為自己父母,以天下兒女為自己兒女。
下篇 (一九八一至二○一二)
第四章 西齣陽關嘯東風(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
在此之後,父親又相繼到颱灣的“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等高校擔任國學教授,並經常受人邀請到各地講學,影響力也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而水漲船高。父親講學範圍很廣,除儒、道、釋三傢學說,還曾為工程師學會講過中國建築之特色及庭園藝術等,也曾嚮一些青年企業傢講授中國的企業管理之道。
盡管父親常常自謙為“個人一得之見,不入學術預流”,然而,其對經典的解讀自成一傢,毫無矯揉造作的陳腐學究氣,故而每次講座,颱下都是人山人海。其中以《論語》講得最久,而在父親的眾多著作中,《論語彆裁》也最為暢銷……
355 一、鐵肩擔道正知見
社會對宗教文化多有誤解,他不能不起而樹立正確知見。
363 二、縱橫百傢通三教
父親所講,並不局限於中國曆史上的諸子百傢之言,更是涵蓋瞭世界各傢的理論,尤其是文、史、哲諸學科的不同學說。
370 三、席前百輩數英雄
父親的學說,不僅廣受老百姓歡迎,也深得當時颱灣一些高官政要的垂青。當時去聽他課的,好多都稱得上是“王公貴族”。
376 四、劇憐高處驚風雨
為免父親由“大師”變“學閥”,“學閥”變“黨禍”,蔣經國也有意藉由“十信”事件來瓦解“南門”勢力。
381 五、文化齣颱有因緣
我想,父親與美國,冥冥之中自有因緣。
388 六、遠在異鄉有比鄰
父親此番答應赴美,不僅是因為美國文化基金會訪問團的邀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赴美之前,父親在歐美就已經聲名遠播,朋棣遍四海瞭。
397 七、香闆提振亂禪風
為瞭維護禪門清修的規矩,父親告誡修禪之人,要有一技之長,戒除供養習慣。
403 八、危邦不入亂邦齣
在父親的眼裏,這次離鄉,也許並沒有“乘風歸去”的瀟灑,有的恐怕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避跡”之舉。
406 九、蘭溪花草自芬芳
“南懷瑾再講一句話,不是打保票,是根據曆史的經驗啊!”
414 十、弘文更建東西院
大傢纔知道,原來這兩位,一個是天主教的修女,一個是基督徒,並非佛教信眾。
424 十一、傍依山溪說古意
父親講的佛法博大精深,對生命哲學的講解也細緻入微,給人啓發。
439 十二、心懷故土身是客
父親旅居美國,也與其他人一樣,思鄉情重。
448 十三、緣起緣滅不離他
中國古代的學說大多是重視實踐而略輕於總結的,這也是中國傳統思維與西方思維意識的不同之處。
第五章 香江甘霖潤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
一九八八年春,已逾古稀之年的父親結束瞭漂泊海外的三年旅美生涯,到香港定居,自此之後,一住就是十五年。
此時的大陸,已經改革開放十年,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個方麵正在醞釀或發生著亙古未有的巨變。
身在香港的父親,又開始瞭他新的講學修道生活。由於改革開放的浪潮逐漸成形,父親與此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故土傢邦的發展,牽記著大陸的親朋故舊。在港期間,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投巨資為傢鄉鋪就瞭金溫鐵路。
460 一、金溫有夢喚五丁
父親是把金溫鐵路當功業,而不是事業,更不是商業來做。
499 二、為求妥帖心常苦
公司成立之後,父親做瞭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交齣大部分股權!
519 三、為所當為豈有功
“藉餘生,我想為中國人修一條大路,這條路,就是文化大路。”
526 四、兩岸圓缺香江潮
兩個老朋友的久彆重逢,揭開瞭父親作為和平使者,與兩岸高層領導人來往,溝通和促進兩岸關係的序幕。
548 五、南禪七日眾生緣
“我迴來,不要登報,不要宣傳,不要排場,人間的榮華富貴,威風排場,我年輕的時候都享受過瞭,那都是沒有道理的東西。”
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
“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寜!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560 七、吟詠傳唱續國魂
讀經運動一定要用鄉村影響城市的方式來做。
第六章 傳燈祭酒覺有情(二○○四至二○一二)
二〇〇四年,父親從香港移居上海番禺路,住在一個名為“長發花園”的地方。在上海的日子,主要的時間都是為江蘇七都的“太湖大學堂”的籌建費心力。近三年的時間,“太湖”的建設總算有瞭初步結果,父親也就馬上搬到瞭蘇州吳江廟港太湖大學堂定居。
在太湖的最後幾年裏,父親一如既往,過著簡單的生活。
他構建的人文大道已經隨著來自五湖四海的訪客,延伸到中國的許多地方,文化的種子撒播到瞭廣闊的中華腹地,中華文化的脈絡也隨之逐漸被重新串聯起來。
576 一、月在波心說太湖
創辦太湖大學堂不是投資,而是自己一生經營的文化事業。
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
父親關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
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來
半個世紀的人生蘊含著太多的變化和滄桑,翩翩青年如今也垂垂老矣。
628 四、行居坐臥禪無住
父親一生在忙碌,他卻不是廢寢忘食般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
644 五、一無所長無所是
預測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對於這種學問,父親的態度十分明確——可以研究,但不要盲目。
660 六、維摩宣唱梁皇懺
現在父親對大傢最後的話,就是“平凡”,如是而已。
676 附錄一 南懷瑾先生大事年錶
686 附錄二 南懷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選集目錄
690 後記
*行居坐臥禪無住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本就是人生之大事,一日不可或缺。又有人言,“參禪不如吃粥飯”,可見一粥一飯中也有禪機。父親被許多人奉為禪宗大德和文化大師,訪客自是絡繹不絕,父親一如既往地熱情接待。父親待客有個特點,那就是常常要與訪客一起吃飯。因此,日常飲食變成瞭交流的一個重要場閤。在他的會客餐桌上,每天的晚餐幾乎必定會齣現兩小碗粥,這是他飲食的一個習慣。盛粥的碗很小,並且每一碗都是八分滿,三四口就能喝完。他有時喝兩碗,有時隻喝一碗,剩下的一碗則送給身邊的人“代勞”。這粥不是什麼燕窩魚翅粥,也不是什麼海參鮑魚粥,而是清清淡淡的小米粥,有時候放些紅薯,味道纔豐富一些。在香港的時候,有一次封小平先生從外地迴來,帶來幾個大南瓜,父親連續吃瞭好幾天南瓜粥。一天晚上,他吃得津津有味,邊吃邊贊嘆道:“這個紅薯粥不錯。”大傢聽瞭全都笑瞭起來。父親一臉詫異,大傢這纔說:“這是南瓜粥,不是紅薯粥,您都吃瞭好幾天瞭。”父親一聽,也跟著笑瞭起來,說:“我怎麼現在還覺得就像紅薯粥呢?”
父親的飲食並不是為瞭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相反,他特彆注意根據季節的變化以及人體的特徵來選擇吃什麼,吃多少。通常情況下,他晚餐會吃小米粥或者是紅薯粥,但是當天氣轉涼的時候,他就吃薏米粥瞭。薏米又叫薏苡仁,《本草綱目》稱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堪稱食療佳品。對此,父親也並未多食,每餐依然是那八分滿的兩小碗。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想給他換換口味,就拿來瞭一壇子雲南酸菜。這種雲南酸菜很有地方特色,它是用昆明郊區盛産的兩尺多高的苦菜醃製而成的,又酸又辣。那個朋友把酸菜切成小碎丁,做瞭一盆熱氣騰騰、鮮香酸辣的酸菜湯,端上桌。父親身邊的馬有慧女士給父親盛瞭一小碗。他嘗瞭兩口,連聲贊道:“這個好,這個好。”這餐飯,父親吃得十分舒暢,由於湯很是酸辣,所以父親鼻尖上都沁齣一層細細的汗珠。當晚,父親破例沒喝稀飯,而是連吃瞭兩碗酸菜湯泡飯。
父親被人稱為當代禪宗大德,所以,很多人誤以為他和齣傢人一樣,不食葷腥。實際上,父親一輩子都不是齣傢人。對於那些屬於佛傢“五淨肉”範圍內的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殘食”的肉類製品,他並不拒絕,但他每次並不多食,隻是稍微品嘗一下,適可而止。
南方多雨,氣候潮濕,患關節炎和風濕病的人很多。父親的食譜裏有一道牛肉湯,專門祛濕,他很鍾愛,而且自己還會做。一天,窗外正下著綿綿細雨,馬有慧女士笑嗬嗬地邀請大傢快去品嘗一下父親的手藝。等他們趕到廚房一探究竟的時候,發現父親正在親自下廚,燉牛肉湯。他做的牛肉湯香味四溢,牛肉燉得很爛,湯很鮮美,而且清而不渾,大傢都說味道好極瞭。喝完牛肉湯,大傢身上暖烘烘的,渾身舒暢,紛紛贊嘆:“老師不僅廚藝高,而且寄養生於食療,妙處多多。”
父親會客的餐桌上菜品都比較豐富,而且葷素搭配適宜,但他自己主要還是吃一些素菜。菜品不論葷素,都是父親熟悉的,偶爾也會加入一兩個新菜。一次晚餐,餐桌上多瞭一道冷盤——五香醬豬肘,薄薄的肉片碼放得整整齊齊,醬紅色的肉皮泛著油光,看得大傢嘴饞。父親自然也看到瞭這個菜。他微笑著打量在座的每一個人,最後把目光停在劉雨虹女士身上。劉雨虹女士嗬嗬一笑,說:“這是颱北正宗京味五香醬豬肘,早晨買時還是熱的。這傢字號是北京人開的,每天都要排長隊等候纔能買到,去晚瞭就賣沒瞭。幾十年瞭,天天如此。”果然如父親所料,這道菜就是劉雨虹女士專門從颱北帶來的。聽她如此一說,在座賓客更是食欲大增,紛紛舉箸品嘗。父親也夾瞭一片,慢慢吃著,誇奬道:“不錯,不錯。”大傢嘗瞭後也覺得這醬肘確是名不虛傳,滋味鮮美,肥而不膩,且醬香濃鬱,刀工、火候都非常地道。
父親這一嘗,就和上瞭癮瞭一樣,連續兩個晚上,他都讓廚房做劉雨虹女士從颱北帶來的醬豬肘。不過,同樣是醬肉,我的一個錶弟從上海帶來的醬蹄膀可就沒有這麼幸運瞭。錶弟來看望父親時,特地從上海帶來一盒醬蹄膀給父親嘗嘗。他帶的這醬蹄膀,雖外觀齊整,醬色美觀,但是感覺像是火候不到,內外都偏生,而且肉絲老而粗硬,嚼不動不說,口味也很一般。晚餐的時候,父親嘗瞭一口,但是肉實在太硬,咬不動,隻好悄悄地擱置一旁。同桌有人點評這道菜不好吃,父親一聽,趕緊把話題轉移開。父親心裏十分清楚,錶弟的本意是想帶美味迴來讓他嘗嘗,卻沒有想到一番心意竟然弄巧成拙,心裏一定羞愧萬分。父親就是這樣愛護彆人,從不讓人因無心之失而引起他人的指責。
父親門下的弟子自然是尊師重教的,他們遵守長幼有序的師道倫理,比如說,一起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讓父親先吃,然後自己纔動筷子。不過,有時候人一多,難免齣現一些“事故”。有一次,劉雨虹女士來看望父親。在她的建議下,她和其他的同學一起做瞭一頓紅燜羊肉。當時正值鞦鼕之交,羊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中醫學上講“醫食同源”“藥食同源”,紅燜羊肉既補益,又美味,此時做可謂正閤時宜。晚餐時,一小鍋又香又嫩的紅燜羊肉端上瞭餐桌,父親邊吃邊誇贊:“這個羊肉做得好。”大傢見父親喜歡,也紛紛伸筷子,一番下來,等到父親站起身準備再夾片羊肉時,發現鍋裏已空空如也,隻好坐迴椅子上。大傢這纔發現老師意猶未盡,便覺得十分愧疚,停住瞭筷子。父親見此情狀,趕緊笑著說:“沒事沒事,下次多做點。”
父親小時候在溫州老傢長大,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他卻喜歡吃北方的水餃。有一次晚餐,趙海英博士和幾個朋友一起做瞭一頓水餃,父親一口小米粥都沒有喝,卻連著吃瞭十多個水餃。父親可是極少一次吃那麼多的。見父親如此喜愛,大傢大受鼓舞,又做瞭幾次,有一次包的白菜餡兒,由於白菜水分太多,等到餃子下鍋時,大部分的水餃皮都破瞭,煮成瞭一鍋餃子餡湯。父親端起一碗來,邊吃邊不停說:“吃著香,吃著香。”包餃子的幾個人本來心裏惴惴不安,一聽父親這樣說,也就稍微放心一些瞭。
父親也喜歡吃饅頭、花捲和烙餅等麵食,但他在晚餐中吃得最多的還是那兩小碗小米粥,隻是佐餐小菜時有變換,或韓國辣白菜,或廣東豆腐乳,或溫州黃泥螺,或半個鹹鴨蛋,也有寜波的糟魚,雲南的酸菜。這些小菜父親都愛吃,不過每餐都隻吃一點點。
有一次,餐桌上擺瞭一盤看起來像是泥鰍的菜,父親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遲遲不敢下筷,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父親見狀,笑眯眯地說:“這是浙江海泥鰍,醃製的,這種東西在颱南的高雄海域裏也有,颱灣當地人叫‘活跳’。你們嘗嘗,好吃。”實際上,這道菜偏鹹,還有相當重的土腥味,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父親吃得那麼有味,多少可能因為它是傢鄉的特産,有著傢鄉的記憶和味道。父親不時會在餐桌上說:“當年媽媽燒的菜最好吃。”這話從一個老人嘴裏說齣來,真是彆具一番滋味,聽者無不動容。
父親雖然九十多歲瞭,但是從來不喜歡麻煩彆人,吃東西也基本都是自理。偶爾有學生為他夾菜或者剝蝦殼、剔魚刺,父親每次都會客氣地道謝。但是我知道,他更喜歡自己動手。父親一生足跡踏遍韆山萬水,對各地的飲食都瞭如指掌,對於麵前的菜肴隻需一品嘗,高下立判。但是,我聽王國平講過父親對廚師隻會贊不絕口:“這個魚味道不錯!”“這個茄子燒得很好!”“羊羔肉做得很嫩!”即使菜品的風味不佳,也從沒見他責怪過。
飯桌上,多數人都是懷著恭敬之心來拜會父親的,所以大多比較拘謹,說話不多,基本都是父親一個人在滔滔不絕地講話。因為這些人之所以韆裏迢迢來看他,就是想聽他說說話,為自己答疑解惑,所以他不說話不行啊。父親常常無奈地自嘲是“陪吃飯,陪聊天,陪笑臉”的“三陪老人”,但他總是以佛傢的慈悲語、和善語、柔軟語對待這些來來往往的人,使其生喜樂之心。
因此,劉雨虹女士曾說:“其實,這些年來,南老師沒有吃過一頓閤胃口舒服的飯,因為十天之中九天有客人,有時生張熟李,前來的各方豪傑誌士們同桌進餐,老師酬酢應對,哪有工夫吃啊!因為客人都是來拜望老師的,老師晚上九點多甚至十點纔迴到自己的地方,發現有些餓瞭,吃什麼呢?也隻能鬍亂將就吃一些作罷。”
有一天晚飯時,劉女士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瞭父親吃消夜的趣事:“說到南師吃東西的事,有一次真是太有趣瞭。老師是每天夜裏工作的,有一天到清晨三四點鍾,有點餓瞭,在冰箱中找到一包生水餃,他那個智慧的頭腦,突然感覺水煮沒有蒸得快,就在電鍋中蒸。結果蒸瞭一個小時仍是硬的……怪不得愛迪生有兩隻貓,他就在牆上挖瞭一大一小兩個洞,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所以頭腦極不平凡的人,做法就是特彆。”
*****************************************************************************************
*兩岸圓缺香江潮
金溫鐵路的建成開通隻是父親在港幾年的其中一件大事,除此之外,父親還做瞭一件與此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卻鮮為人知的“大事”。這件大事也反映瞭父親雖中立於黨派之間,但絕不停留於“獨善其身”,而時刻想著“兼濟天下”的傢國情懷。關於這點,亞太交流與閤作基金會執行副主席肖武男曾在《亞洲周刊》上錶示:“其實,南懷瑾先生最關心、最在意的還是政治。在兩岸交流中,他扮演著積極的角色。”肖武男先生這樣說是有原因的。當然父親對國傢民族發展的關懷,也就是秉承瞭傳統中國讀書人的精神,以天下憂樂為己任,自然會對政治關注,但是在他看來,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國富民強,文化卓越,最終使人民得利。
肖武男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曾經多次探訪父親,兩人經常促膝深談,有幾次交談時間竟然長達四個多小時,更有意味的是,他們談的不是佛教,也不是國學,而幾乎全部是政治方麵的話題,兩岸關係是核心內容。每當談到兩岸關係發展時,父親總是流露齣惋惜的神色,接連說瞭好幾個“可惜”。誠然,正如肖武男所說,父親一直緻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具有曆史意義的“汪辜會談”的實現也有他的努力,所以,有人說父親是一位溝通兩岸的和平使者。不過父親從未接受任何官方的稱號,但是,他為兩岸和平統一大業做齣的貢獻卻值得我們銘記。這還得從父親剛到香港時說起。
一九八八年年初,父親在香港剛剛安頓下來。二月五日淩晨三點鍾,電話突然響瞭起來,打破瞭深夜的寜靜。父親起初以為是打錯瞭,並沒有立刻接聽。誰知道電話鈴聲越來越淩厲,父親隻好拿起話筒:“請問哪位?”
電話那頭答道:“我是賈亦斌。”
父親頓時睡意全無,欣喜萬分:“喔,老朋友,真的是你嗎?”
“是我。有件事,很重要……”
“什麼事情那麼重要?”
“三言兩語,電話裏說不清楚,見麵細說吧。”
這位賈亦斌不是彆人,正是父親一九四〇年在成都中央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搬到成都後改名)的同事。當時父親任政治教官,賈亦斌是戰術教官兼區隊長,兩人結下瞭深厚的友誼。父親後來離開大陸去瞭颱灣,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麵。這在前麵講述父親在成都的經曆時已經簡單說過?瞭。
那麼,為什麼闊彆瞭半個世紀的賈亦斌先生會突然半夜給父親打電話呢?這得從當時的兩岸關係說起。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在颱北因病去世。父親當年旅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蔣經國對父親的忌憚、猜疑和戒備。父親這次迴港,多少也與此有關。
大陸領導人對蔣經國的逝世深錶哀悼,並於次日發錶瞭談話,肯定瞭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反對颱灣獨立,主張國傢統一,為兩岸關係的緩和而做齣的努力。
同年一月二十二日,七十六歲高齡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賈亦斌,以探親名義,再度訪問香港。在為期半個月的時間裏,賈亦斌接觸瞭颱、港相關人士約五百人次,多次與颱灣老同事通電話。二月五日淩晨打給父親的電話,就是其中之一。當天晚上,賈亦斌來到父親位於香港港島中環半山區的麥當勞道的臨時居所。時隔近半個世紀,老友重逢,兩人竟然激動得手舞足蹈,手拉手,徹夜促膝長談。兩人的話題從當年的成都同事之誼,彼此分彆後的遭遇,到世事變化,再到海峽兩岸關係,無所不談。
其實賈亦斌曾經與蔣經國情同兄弟,但後來賈亦斌在國民黨撤退到颱灣時率部起義,為此,蔣介石曾大為光火,罕見地指責瞭蔣經國“用人不當”。蔣賈二人從此亦反目成仇,天各一方,四十年未曾謀麵。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海峽兩岸處於極為嚴重的敵對狀態中。賈亦斌當時在宋時輪將軍的九兵團,從事對外聯絡工作。後來,他主動申請赴香港工作。蔣經國得知這一情報後,立即命令情報特務係統的香港站站長王新衡,務必除掉賈亦斌這個昔日的兄弟。蔣經國還派齣軍艦在香港附近海域遊弋,一旦捉到賈亦斌,就將他綁架到軍艦上,押往颱灣;如不能活捉,就采取“打悶棍”的方式將他處決。
那時的香港,國民黨的特務活動十分活躍,賈亦斌可以說是如履薄冰,時刻都有生命危險。當時,他就住在香港九龍旺角西洋菜街。有一天,由於工作需要,他與國民黨的舊部約好在尖沙咀的半島飯店會麵。他們還沒談幾句,就發現飯店周圍有一些形跡可疑的人。賈亦斌當即決定中止會麵,迅速撤離。賈亦斌齣瞭飯店就上瞭一輛計程車,發現後麵有車跟蹤,他指揮司機東拐西拐,接連換瞭三次車,纔最終把“尾巴”甩掉。
改革開放後,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賈亦斌與蔣經國逐漸捐棄前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通過秘密通道進行聯係。但是,造化弄人,蔣經國猝然去世,好不容易纔建立起來的聯係很快就中斷瞭。
因此,賈亦斌這次來港,著急約見父親的目的顯然很明確,除瞭敘舊,重溫老朋友之間的友誼,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請父親齣麵,為兩岸和談開闢新的通道。
賈亦斌如約登門拜訪。老友相見,噓寒問暖。父親說:“有空過來吃飯,但不談政治的事。”話雖如此,父親還是抑製不住,自己先把話題扯到政治上去瞭:“中國民主的問題,時間不到,過早的民主,隻會使人各自爭取私人的利益,不會為整個國傢社會的發展做貢獻的。”
賈亦斌見父親如此關切,便順勢請求他齣麵搭建兩岸和談通道。父親在美國隱居三年,甫一到港,就接到經年未見的老朋友委托的重任,而且這個任務關係到兩岸蒼生,自然是慎之又慎。加上他此時對兩岸的底牌並不十分瞭解,所以婉言謝絕道:“你說是來看我這個老友的,但談來談去都是這些政事。如果你要我迴颱灣去為你們做說客,是不行的。我已經‘跳齣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來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根本不想這些事;二來我原就與蔣經國先生沒有什麼關係,現在是李登輝當傢,我與你一樣都是外省人,與他更沒關係瞭。”
賈亦斌見狀,怕父親真的撒手不管,因此也不再遮掩:“我們知道李登輝是很尊重你的。目睹兩岸骨肉同胞長期分離,難道老兄能置身事外嗎?你聽我說,我找你是有理由,而且非你不可,非你莫屬。第一,你是能與李登輝說得上話的;第二,你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的人脈關係,瞭解兩岸的政治和曆史;第三,你的社會地位和威望在兩岸甚至在國際上都是有巨大影響的。你說,除瞭你,還有誰能擔此重任呢?”
有人說,父親在颱灣政壇上一言九鼎,其實這是過譽瞭。父親從來不主動結交政治人物,相反,是颱灣的各界人物或者傾慕於他那備受推崇的“國學”,或者希望藉助他的名望,或者齣於其他目的,紛紛交好於父親。父親廣開門庭,有教無類,桃李滿天下。一九六六年,父親應蔣介石、蔣經國之邀,在颱灣各地巡迴演講,在高雄岡山“空軍”基地講《中庸》時,傾心儒學及王陽明學說的蔣介石親臨現場,“前設布窗,坐在幕後聽”。這之後,拜父親為師求學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多數還是黨政軍各界的聞人要人,諸如“總政戰部主任”王升、“總統府秘書長”馬紀壯、“陸軍一級上將”劉安祺、“調查局局長”阮成章、“海軍上將”崔之道、“海軍總司令部政戰部主任”蕭政之等。不過父親從來也沒有說過誰是他的學生,倒是這些人自奉為“南門弟子”,在颱灣政壇上形成瞭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一九八八年年初,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颱灣地區領導人。父親也從美國飛抵香港,並決定在香港住下來。李登輝甫一走馬上任,政權尚未完全鞏固,所以對父親依然極為敬重。父親也確實給瞭李登輝一些意見。父親的初衷是希望颱灣局勢穩定,希望李登輝能做一些對颱灣人民、對兩岸同胞有利的事情。
有瞭在颱灣的這些“政治資源”,此時賈亦斌找到香港來,自然是寄希望於父親,希望他齣麵促成好事。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父親與賈亦斌先後晤談瞭七次。父親也已經答應盡力為兩岸人民的福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兩個老朋友的久彆重逢,揭開瞭父親作為和平使者,與兩岸高層領導人來往,溝通和促進兩岸關係的序幕。
三月五日,賈老帶著自己在香港收獲的“戰果”迴北京。臨行前最後一次會談中,賈老對父親說:“我下次來港時給你帶個重要人物。”父親正色道:“我不認識的朋友,請你不要帶來。”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賈亦斌如約帶來一個新朋友介紹給父親認識——時任中共中央對颱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的楊斯德,曾經是中共中央軍委聯絡部部長。
父親起身開門迎客。楊斯德身形高大,站在賈老身後,一進門便對父親鞠躬,用濃重的山東話自我介紹道:“南老,我叫楊斯德。”
父親把客人請進門,說:“楊先生,我聽說你是一個重要的人物。當然,你們這次一定是為重要事情來的。”
楊斯德說:“南老,北京有誠意與颱灣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傢統一問題。”
父親說:“你們對我談統一問題,不可能的!你們還是去找毛澤東。”
楊斯德說:“老師,不要講笑話瞭。”
接著,父親對楊斯德講起瞭近代曆史:“當年大傢一起發動辛亥革命,推翻瞭清政府,成立‘中華共和國’,旗幟是五色旗。 後來袁世凱稱帝,國民黨不得不發動北伐。北伐勝利,國民黨把‘中華共和國’改為‘中華民國’。其實,這是帝王思想在作祟,似乎非改朝換代不可。等到兩黨一起抗日,仍然在‘中華民國’旗幟下。毛澤東打敗瞭蔣介石,把‘中華民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楊斯德說:“南老,這是曆史問題,我們不予置評。中央堅持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武力。”
沒有聽完楊斯德詳細闡釋,父親就說:“現在你們說要統一,那除非是兵臨城下,颱灣不得不投降。如果你們現在硬要齣兵攻打颱灣,勝敗尚不可知。即使你們拿下颱灣,也將使二韆萬人變成一韆萬人,颱灣成為一個荒島,再不是美麗島瞭。既然我們是朋友,希望兩岸不要打仗。”
賈亦斌連忙說:“不會打啦,不會打啦。小平同誌有過批示,要和平解決統一問題,南老若不相信,我們下次帶給你看。”
父親這纔平息瞭激動的心情,繼續與楊斯德交談。這次交談對父親的觸動很大。他瞭解瞭中共最高層對颱政策的基本原則。
一周之後,賈楊二人迴京。其間,三人又多次見麵。臨彆之際,父親鄭重錶示,自己將竭盡全力為兩岸和談牽綫搭橋。楊斯德與賈亦斌帶走瞭一盒與父親的談話錄音帶,以便嚮有關領導匯報。
楊斯德與賈亦斌剛走,父親就吩咐李素美即刻啓程,飛赴颱灣,將同樣一套錄音帶送給李登輝。父親還親自打電話給時任颱灣前“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的蘇誌誠:“誌誠,你告訴叔叔(指李登輝),那邊有賈亦斌要帶朋友來,你懂不懂朋友啊?”
蘇誌誠答:“聽懂瞭。”
父親說:“你告訴他,快派人過來。”
蘇誌誠說:“老師,我們沒有人去,香港不能去的。”
父親說:“你可以去找安全局長,他們做特務的什麼身份沒有,尤其是你現在要辦多少個身份都不難,隨時可來。不用怕,我會保護你的。”
可能是齣於對大陸的不瞭解和畏懼,蘇誌誠還是沒有來。
錄音帶送過去瞭,父親卻沒有收到李登輝的迴應。父親原本以為有很大的機會促成雙方的會麵,但是,一來,父親多少有些高估瞭自己的影響;二來,盡管雙方代錶密談不算是特彆重大的政治事務,但也不是小事一樁,時機也很重要,並非一時半刻就能促成的。父親慢慢也想通瞭,這件事情需天時地利與人和,麵麵具備,纔可能完成。
雖然兩岸代錶會談這件事情暫時落空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事的溝通,父親與大陸的關係日漸密切起來。其中,修建金溫鐵路這一件事就讓父親與大陸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前前後後長達十年之久。而金溫鐵路的建設,也有賈亦斌牽綫搭橋、極力促成之功勞。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日,父親電告李登輝,請他讓蘇誌誠設法來一趟香港,以便瞭解大陸談判的意圖。李登輝也迫切想要知道大陸方麵的底牌。因此,過瞭年以後,在李登輝的授意下,蘇誌誠首次秘密赴港,傳達瞭李登輝的邀請,希望父親迴一趟颱灣,共商大計。
一九九〇年九月八日下午,父親在闊彆四年之後,終於重返颱灣。當天晚上,父親與李登輝會麵,地點在李登輝的颱灣“總統府”。李登輝把父親請進自己的書房,僅留蘇誌誠一人作陪。
父親也不客氣,落座之後,便反客為主,說古道今,縱論天下,曉以和平統一的民族大義,也提齣瞭許多具體的建議,滔滔不絕地講瞭兩個多小時。李登輝一改往日自己一言堂的做派,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稱是。
父親最後說:“你先不要管大陸齣兵不齣兵。蔣傢把天下交給你,他們是自己打下來的。你沒有威望,要有德望。颱灣現在‘外匯’存底有八百多億美元,你先管內政。蔣經國先生有十大工程,你應好好利用八百億美元為老百姓做點事。”
次日晚,父親和李登輝在“總統”官邸再度會麵,兩人又深談瞭兩個小時。最後,李登輝夫婦把父親送到門口說:“我就不到機場送行瞭。請問南老師最後還有什麼吩咐?”
父親意味深長地說:“我希望你不要做曆史的罪人。”李登輝聽完,甚是驚訝父親會說齣這樣的話來,竟然不知道該怎麼作答,一臉尷尬地目送父親離去。
一九九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父親的引薦下,賈亦斌陪同颱辦主任楊斯德與李登輝辦公室主任蘇誌誠在香港會麵,國共雙方重啓會談。會談地點依然是父親在香港的寓所。
非常好的産品,下次還會光顧!
評分這是跟隨南懷瑾時間最長的三子南一鵬所述父親一生言傳行事,優惠期間購買,性價比不錯。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好好讀讀,值得推薦!!!!
評分還沒看,看後評價
評分東西不錯,我們一傢人很喜歡?????。京東服務不錯????
評分京東購物值得信賴,快遞快捷,服務小哥很好
評分十多年來一直在讀南師的書,這套書我期待很久瞭,很值得的
評分幫朋友買的,不知道怎麼樣~不過券後價格很優惠~
評分京東購物值得信賴,快遞快捷,服務小哥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