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装共2册 赠送价值48元精美笔记本)

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装共2册 赠送价值48元精美笔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舒柯文,王原,[澳] 楚步澜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11758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898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57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附件:笔记本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征程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装共2册)》由来自科研一线的加拿大、中国和澳大利亚学者共同创作完成,主要讲述了中国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全书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大章,挑取有代表性的动物群介绍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重大转变,辅以丰富高清的化石图片和生态复原图,可以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为古动物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基础入门之书,中英文双语对照,书中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生态复原图均出自专业摄影师和研究者之手,科学而美观。

内容简介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限量版套装共2册)》是一部由三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古生物学家还原与重建的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的历史,不仅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还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历程中充满的惊奇、偶然与不可思议。作者把这纵横5亿年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细节,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本书特别聚焦了“从鱼到人”演化中的九个精彩转折,也值得读者悉心地品味。
  这段史诗般的历程藉由15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生物群以及数万块珍贵的化石为凭证。一些我国特有的绽放着几亿年生命之美的高清晰化石图片和结构复原图系首次精心呈现,引领化石爱好者踏上远古生命的探秘之旅。同时,认知生命演化历程中的这些记录,正是古生物学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舒柯文,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本科毕业,多伦多大学获得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学术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报》的英文编辑。经常在中国和他的故乡加拿大进行野外古生物考察。不忙野外的时候会在研究所做恐龙和其他中生代脊椎动物的研究,或者努力学习汉语。这本书是他对古生物科普的首次主要尝试。

  王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及地层专业,曾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发现和采集了很多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喜欢研究化石青蛙和化石蝾螈。他倾尽心力担任的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一职,决定了他还是讲述中国恐龙故事的高手。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一书是对中国脊椎动物化石多样性和五亿年间在地球上发生的“从鱼到人”惊人演化历程的很好的视觉庆祝。中国的“侏罗纪世界”和其他时期的“失落王国”可能不会像电影中描绘的那样,令读者体验到从转基因恐龙那里逃命而导致肾上腺素激增的兴奋——但我们相信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内涵,远比任何动作冒险影片都更具吸引力。我们也希望,《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一书带领中外读者共同了解这些真正的科学奇迹。
  ——《中国教育报》

  ★最近,中英双语图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自然》杂志亦及时发表了著名恐龙专家徐星撰写的书评。本书的三位作者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但却是一个跨国的组合:加拿大籍的Corwin Sullivan是哈佛毕业的博士,王原长期兼任中国古动物馆的馆长,澳大利亚籍的Brian Choo不仅是一名古鱼类专家,而且还擅长科学艺术创作。三位严谨的学者,在承担各自繁重科研任务之余,历时两年合作完成这部科普著作,本身就足以令人称道。
  作者精心挑选并介绍了在脊椎动物5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15个具代表性的中国的化石宝库,如产出了“一条鱼”的寒武纪的澄江生物群,来自贵州三叠纪的海洋爬行动物,产出了大量带羽毛恐龙的热河生物群,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等,并且还穿插介绍了九次代表性的演化大事件——从脊椎骨的起源一直到人类的出现,因此从鱼到人的演化脉络清晰明了。本书可谓浓缩了中国古生物学近百年成果之精华,其中自然包括了大量全新的研究成果。从一个个有趣故事的背后,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化石,特别是最近20年来的重要发现,在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除了化石产地、重要人物、化石标本、生物结构示意图外,还包括了大量灭绝动物的彩色生活复原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之一的Brian Choo亲手绘制了书中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插图,包括几个全彩复原的生物群场景,从而尽量保证了复原的科学性。
  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那样,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最感困惑的就是内容的取舍,中国的化石宝库是如此丰富,但限于书的篇幅,并尽可能考虑在演化不同阶段上起关键作用的化石,最终还是有不少有名的中国化石没有被收录到书中。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基于中国的精美化石宝库描绘“从鱼到人”的故事中,内容最为丰富、具专业性,并且最有趣味的一本书。本书装帧精良,文字也尽可能做到了通俗易懂。我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将成为经典,并为世界各国、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喜爱。
  ——《光明日报》

目录

Introduction
前言
Just as archaeologists can piece together mu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Shang from the material evidence of oracle bones and bronze cauldrons, palaeontologists can use fossils to reconstruct the far longer and more outlandish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正如考古学家能够从发掘出的甲骨和青铜器中拼凑出商代的历史概貌,古生物学家也能够用化石信息重建更加遥远和奇异的地球生命史。
Before we Begin: Vertebrates, Deep Time and Fossils
从这里开始:脊椎动物、地史时期和化石
Skeletons that remain largely intact are rare and precious gifts from deep time to humanity.
那些基本完整无损的骨骼十分稀少,它们也是大自然的“深时”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
Part One Palaeozoic
Cold Blood and Scales
第一篇 古生代
冷血与鳞片的时代
第1章 The Chengjiang Biota: Dawn of the Vertebrates
澄江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出现
The forces of bi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preda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imple chance winnowed the field of early animal life, eliminating some creatures and thereby creating ecological space in which others could flourish.
生物竞争和捕食的力量、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单纯的机遇在早期动物的生命中进行筛选,剔除了某些动物,也因此为其他动物的繁盛提供了生态空间。
[Key Transition 1: The Beginnings of the Backbone] 大事件1:脊梁骨的起源
What emerges clearly from the fossil record and the anatomy of modern hagfish, lampreys and sharks is that the evolution of vertebrae was not a sudden event.
化石记录以及现生盲鳗、七鳃鳗和鲨鱼的解剖结构明确地告诉我们,脊椎的演化显然不是一个突然的过程。
第2章 The Xiaoxiang Fauna: Fishing for Answers
潇湘动物群:“钓出”真正的答案
As greatly modified lobe-finned fish, we humans stroll about on our pelvic fins and use our pectoral fins to turn the pages of books like the one you are reading now.
我们人类其实就是一种“超级改进版“的肉鳍鱼,我们用“腹鳍”四处行走,并用“胸鳍”翻动书的书页,就像你现在正在做的这样。
[Key Transition 2: To Jaw-Jaw is Always Better] 大事件2 :有颌的感觉真好
Vertebrates of different types use their jaws to crush the throats of prey animals, slice and grind their way through tough vegetation, and filter plankton out of seawater.
不同的脊椎动物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们的颌,有些用来咬破猎物的喉咙,有些切碎研磨植物,又或者从海水中过滤藻类。
第3章 The Zhongning Fauna: A New Breed of Vertebrate
中宁动物群:脊椎动物的新类型
Amid these remains of fierce predators and heavily armoured prey, a single jaw fragment measuring less than 10 cm in length and retaining only small denticles rather than true teeth might seem unremarkable.
就在这些凶猛的捕食者和重装甲的猎物的残骸之间,一段不起眼的颌骨化石隐匿其中。
[Key Transition 3: Fish Nearly Out of Water] 大事件3:即将离开水的鱼
The somewhat ironic upshot is that the first tetrapod limbs were probably used more for swimming than for walking.
值得玩味的是,最早的四足动物的四肢很可能更多地用于游泳而不是行走。
第4章 The Dashankou Fauna: Beasts and Belebey
大山口动物群:兽与蜥的世界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beast from the Dashankou Fauna is the carnivore Raranimus dashankouensis, whose name means literally the “rare spirit from Dashankou”.
大山口动物群有一种有趣的动物叫大山口珍稀兽,直译就是“珍稀的大山口精灵”。
[Key Transition 4: The Egg, not the Chicken] 大事件4: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Next time you buy amniotic eggs in a supermarket, why not take a moment to appreciate the sophistication and adaptive value of the intricate biological structures that will soon be appearing on your dinner table?
下一次你在超市购买羊膜动物的卵时,在它们变成你的盘中餐前,何不花一点时间欣赏一下这一充满进化意义的,复杂而精巧的生物学结构呢?
Part Two Mesozoic
The Empire of Dinosaurs
第二篇 中生代
恐龙的帝国
第5章 The Guanling Biota: Life Among the Dangling Crinoids
关岭生物群:与摇曳的海百合伴生的生命
Complete crinoids are among the most spectacular of all invertebrate fossils, looking for all the world like flowers in some garden tended by undersea giants.
完整的海百合化石绝对属于现有无脊椎动物化石中最壮观的一景,它们看起来就好像由海底巨人精心照料的花园中的花朵一般。
[Key Transition 5: Back to the Sea] 大事件5:重返海洋
Ichthyosaurs, with their dorsal and caudal fins, went further in resculpting their bodies to suit the demands of the sea than perhaps any other amniotes except cetaceans.
鱼龙甚至长出了背鳍和尾鳍,这种为了适应海洋生活所做的身体改变,可能比除了鲸类以外的任何羊膜动物都走得更远。
第6章 The Lufeng Fauna: China’s Oldest Dinosaurs
禄丰动物群:中国最古老的恐龙
A single partial lower jaw represents perhaps the greatest mystery of the Lufeng Fauna.
禄丰动物群最大的谜团可能来自一件下颌骨化石。
[Key Transition 6: The Stealthy Rise of Mammals] 大事件6::哺乳动物的悄然兴起
For nearly the first hundred million years of their history, mammals were inconspicuous, mainly insectivorous animals no larger than about one metre in body length, and for the most part much smaller.
在最初一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哺乳动物毫不起眼,主要是食虫性的,身体长度不超过一米,而且在多数时间中其体长远远小于这个长度。
第7章 The Dashanpu Dinosaur Fauna: Giants on the Earth
沙溪庙动物群:地球上的巨龙
By Shaximiao times the dinosaurs had assumed pride of place in the march of vertebrate life, towering over other terrestrial carnivores and herbivores.
在沙溪庙动物群的时代,恐龙已经在脊椎动物的“大游行”中占据了首要的地位,远超过其他陆生的肉食和素食动物。
第8章 The Daohugou Biota: Preserved in their Finery
道虎沟生物群:地层中的华丽霓裳
A few decades ago, palaeontologists believed that almost all Mesozoic mammaliaforms were small, land-dwelling insectivores, and species from the Daohugou Biota have helped to temper that substantially correct but excessively broad generalisation.
几十年前,古生物学者们还在坚信几乎所有中生代的哺乳形动物都是小型、陆生、食虫的动物,但道虎沟的物种有助于调和这一虽然大体正确,但适用度被夸大了的归纳性结论。
[Key Transition 7: Into the Skies] 大事件7:飞上蓝天
By the time pterosaurs went extinct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birds had already joined them as denizens of the Mesozoic skies.
当翼龙在白垩纪末灭绝时,鸟类已经成为中生代天空中的姣客。
第9章 The Jehol Biota: Feathered Dinosaurs!
热河生物群:带羽毛的恐龙!
The feathers are long enough to suggest that Yutyrannus would have been rather shaggy, a murderous fuzzball stalking the forest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羽王龙很像一个外表蓬松的凶残杀手,鬼鬼祟祟地游荡在白垩纪早期的森林里。
[Key Transition 8: A Profusion of Urv?gel] 大事件8:美羽不怕多
Exactly how old feathers are, in evolutionary terms, is a matter of profound uncertainty.
从演化的角度观察,“羽毛的具体产生时间”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第10章 The Wangshi Fauna: A Vast Dinosaurian Necropolis
王氏动物群:巨大的恐龙墓场
Shandong is an appropriate setting for a rich trove of bones from a lat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one of the greatest dynasties of all, that of the Mesozoic dinosaurs.
由此可见,这里作为中生代恐龙帝国余辉篇章的化石产地,的确十分合适。
Part Three Cenozoic
The Triumph of Mammals
第三篇 新生代
哺乳动物的大捷
第11章 The Qianshan Fauna: Life After the Apocalypse
潜山动物群:劫难后的新生
If niches in an ecosystem are like jobs in an economy, then mass extinctions create vacancies that are automatically filled by the first suitable candidates to step forward.
如果把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比做经济领域中的职场职位,那么生物大灭绝所创造的空位会自然而然地被那些最早适应的“求职者”所填补。
第12章 The Shara Murun Fauna: Hooves, Horns and Rams
沙拉木伦动物群:各种各样的蹄子和角
What Granger thought of lending his name to a large, and quite possibly aggressive and ill-tempered, Eocene herbivore is uncertain.
至于格兰杰博士对把他的姓氏授予这种巨型、好斗、脾气暴躁的始新世食草动物是什么心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13章 The Shanwang Biota: Almost Like Today
山旺生物群:往昔如今
Most of the major groups of vertebrates that dominate our modern world were already thriving in the Miocene, whereas the brontotheres and many other characteristic denizens of earlier Cenozoic epochs had long since succumbed to extinction.
现今统治地球的大多数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在中新世时已经十分繁盛,而雷兽和其他诸多新生代早期的居民们则早已灭绝。
第14章 The Hezheng Biota: Horses, Hogs and Hyenas
和政生物群:马、猪和鬣狗们
However, the story of horses also exemplifies the baroque complexity of evolution, in that considerable diversification took place at every stage of the slow canter from Eocene horses to Equus.
马类演化的故事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确非常复杂:从只会慢跑的始新世马类到健步如飞的真马类,演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伴随着显著的多样性分异。
第15章 The Zhoukoudian Fauna: The First Beijingers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北京人”
The hyenas could easily have killed occasional Peking Folk or seized the bodies of individuals who had died of other causes, devouring them in the fissure and leaving only fragments of shattered bone.
鬣狗会很容易杀死偶遇的北京人,或把因其他原因死去的北京人尸体带回裂隙,大快朵颐,然后留下满地的碎骨。
[Key Transition 9: Ecce Homo] 大事件9:人类的黎明
In recent decades it has become clear from a variety of evidence, but above all from genetics, that humans are especial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frican apes known as chimpanzees.
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证据,特别是遗传学证据清晰地显示,人类与非洲的现生猿类——黑猩猩的亲缘关系特别近。
Concluding Thoughts: the March Continues, Under Fire
结语:演化在“枪林弹雨中”继续
A strong case can be made that a sixth mass extinction is unfolding in our modern world,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y.
可以很有理由地说,由于人类的活动,我们现在的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
Afterword 后记
Further reading 延展阅读
Appendix 1: Locations of Major Vertebrate Fossil Sites in China
附录1:中国主要的脊椎动物(含人类)化石产地
Appendix 2: Chinese Museums that display fossils to the public
附录2:中国含古生物展陈的博物馆名录
Index of Genus Names Used in the Book
本书中使用的生物属名的索引















精彩书摘

  脊椎动物演化关键事件(之二):有颌的感觉真好
  作为20世纪中名言被引用得最多的政治家,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道:“动动下巴总好过动手”。他用“下巴”这个词表达的是无休止的外交谈判中的斗嘴,但脊椎动物的“下巴”的最初功能无疑更多地是用来进食而不是交流。当然了,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猎食者可没有兴趣与它们的猎物进行谈判。
  直到志留纪之前,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还没有出现“颌”这一属性。在这之前,所有脊椎动物都是无颌的,有几个无颌鱼类的谱系存活到了泥盆纪。其中的两个类群——七鳃鳗和盲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盲鳗是食腐动物,它们用自己突出的、带角质齿的舌钻挖进腐肉中觅食,这种角质与构成人类头发以及指甲的物质是同一种蛋白质。一些七鳃鳗的成体并不进食,其他的则使用和盲鳗类似的齿舌取食其他鱼类的血肉。它们吸盘一样的嘴里长有更多的角质齿,能把自己固定在猎物身上。对盲鳗的实验发现它们突出的舌十分强壮有力,能够有效地扯下食物碎片送入口腔。一些无颌鱼化石的口缘长着细小的骨片,可以用来在海床上铲起碎片或从水中过滤碎渣;另外一些则在口腔内部或喉内长着经过矿化的齿状结构。显然无论在现生还是化石无颌类中,都已拥有了多种多样的、成功的进食机制。
  一条现生的七鳃鳗的口部,它没有上下颌,但有很多细小的角质齿,用于咬穿其他鱼的皮肤
  然而颌的出现依然一个重要的创新,也开启了全新的功能,特别是开辟了早期有颌类动物成功捕食的新纪元。有颌脊椎动物的颌的下半部分称为下颌(或下颚),它由硬骨或软骨构成,像杠杆一样通过铰链结构与上颌的后端连在一起。在某些鱼类中,上颌与头盖骨的连接是可活动的。肌肉能够使下颌快速张合以控制口的开闭。迅速减低下颌能够将大量的水和其中的小型猎物吸入口中,而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水生脊椎动物来说,“吸入式进食”的关键策略,是快速抬升下颌将猎物困在嘴里,并把自己的牙齿用力地插入猎物的身体。
  在进化过程中,新的结构一般都是通过改造旧结构而产生的。在颌的演化问题上,解剖学家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它和鱼类鳃弓之间的基本相似之处。鳃弓是由硬骨或软骨构成的垂直的棒状结构,它分割连续的鳃裂并为鱼鳃提供结构性支撑。有颌类的鳃弓由多节构成,于是人们很容易假设上颌和下颌应该是高度衍变的鳃弓中保留下来的两节。对于颌的起源,传统观点认为在有颌脊椎动物的无颌祖先中,每一对鳃弓都十分相似,而其中的第一对鳃弓演化成了颌。
  鲨鱼的头骨前部,侧面观。每一个鳃弓(即支持鱼鳃的软骨结构)由上下两部分构成。鳃弓前面的用于支持颌骨的舌弓也是如此。从这张图看,颌骨似乎是从最前面的一个“弓”演化出来的:上颌骨和下颌骨似乎分别对应着一个鳃弓(或舌弓)的上部和下部。
  不过对七鳃鳗和有颌类的胚胎发育的基因表达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简单而精妙的方案,而是认为有颌类大部分的颌部器官应该与七鳃鳗的口周而非第一对鳃弓的结构相对应。头骨内部结构的一次重要重建明显发生在早期有颌类和它们的无颌鱼近亲中,但是颌的出现在这一重建中扮演什么角色依然是热议的话题。
  不论颌的具体来源如何,它们自出现之日起,一直都在脊椎动物演化的进程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脊椎动物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们的颌,有些用来咬破猎物的喉咙,有些切碎研磨植物,又或者从海水中过滤藻类。然而颌的作用远不止进食,动物可以用它们的啃咬技能反抗捕食者,或者和同种的竞争者搏斗,而温斯顿?丘吉尔对于颌在语言交流方面的看法肯定也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是,4亿年多前的一次身体结构创新才使得现在的首相们和外交官们有了“动动下巴”的本领。
  上下颌对捕食者而言绝对重要。这是志留纪潇湘动物群中的一条硬骨鱼——钝齿宏颌鱼捕食的场景,它用颌咬住了一条无助的盔甲鱼——长孔盾鱼
  ……

前言/序言

  中国的大地蕴藏着无数宝藏,从常见但富含价值的煤矿和铁矿,到历代王朝传承下来的非凡遗迹,可谓应有尽有。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著名的陶土做成的兵马俑军队守卫着秦朝第一个帝王秦始皇的陵墓。这位帝王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外交和战争统一了中国。而远在中国南部,云南省东部的考古遗址出土了早已消亡的古滇国文物,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尊青铜器,器皿的盖子上雕刻着精美的狩猎、战争甚至人牲的场面。商朝是中国最早的有可靠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的朝代。人们发掘出了商朝统治者用来向神灵和祖先问卜的动物骨骼——“甲骨”,上面书写的符号即“甲骨文”,正是中国人如今每天阅读报纸、书写文章和浏览网页时所使用的汉字的前身。
  三千多年前建立的商朝是中国历史中现实与神话的分界线。当我们认真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虽然其时间跨度漫长,但是相对于同样留下痕迹却深埋在土壤之下的另一个历史悠长的故事来讲,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罢了。放眼中国各地,都有承载着距今百万甚至上亿年之久的化石的岩层,这些化石所记录的动植物王朝,远在商、秦之前就已经繁荣昌盛了。正如考古学家能够从发掘出的甲骨和青铜器中拼凑出商代的历史概貌,古生物学家也能够用化石信息重建更加遥远和奇异的地球生命史。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地球生命史中特定的一段,即我们人类自己所属的类群——脊椎动物——在中国的化石所揭示的历史。在过去的大约五亿年间,各种各样的拥有脊椎骨的动物们栖息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并在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化石遗迹。人们在云南东部的山丘上发现了早期无颌鱼类细小的身体,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点临近,但是两者却被时间的鸿沟赫然分开。在东北的辽宁省,远古的鸟类和小型肉食恐龙沉睡在白垩纪湖泊的岩层中,许多身上依然覆盖着羽毛。北京郊区的山洞和岩缝中则保存着原始人的骨骼和他们使用过的工具,以及其他动物的遗骸。这些发现好似打开了一扇扇窥视远古历史的天窗,让人们得以了解那些深埋在岩石中的“迷失的世界”。
  然而这些化石提供的记录稀少而分散,其发现也确属偶然。想要在其中找出意义,就好像试图通过一只拿着相机的黑猩猩所拍摄的照片来重构一场盛大的军事游行的全貌一样困难重重,因为这只激动的家伙会挥舞着相机对着周围的车辆、军人和观众时不时胡乱地连拍,而当坦克和军队列队驶过时却又十几分钟都不碰一下相机!然而众多古生物学家通过对中国化石材料地努力研究,成功拼接出了这场游行的大致轮廓:它的参与者不是军人,而是恐龙、猛犸象、挥舞着石斧的低额头的男女原始人,以及其他在漫长中国地质历史中的脊椎动物的代表。
  这些“游行者”有的爬行,有的游泳,还有的飞行。最早参与的游行者仅仅是几种无颌鱼类,不久之后就几乎被其他鱼类挤出了视野,最后陆生脊椎动物也加入进来抢占阵地。随着游行队伍的前进,生物物种在周期性地灭绝,但很快又被新演化出的物种和来自中国之外的外来物种所替代。时不时发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戏剧性地缩减了游行的队伍,但是总体来讲总会有新的游行者以某种频率加入进来,使队伍的规模始终在缓慢地增大。当脊椎动物的征途进行到了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已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众多物种——现今栖息在中国的所有脊椎动物,从渤海湾的鱼类到喜马拉雅山上的牦牛,以及遍布中国大地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其中的一员。
  中国脊椎动物的演化并不是独立发生的,它们其实是这个星球上更大规模的动物演化的一个缩影。纵观地球历史,一个生物类群进化并逐渐繁盛后,经常会从起源地向其他地区扩散,达到种类和数量的极致。回眸任何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活在现今中国的脊椎动物群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的脊椎动物群虽有众多相似之处,也不乏具体乃至重大的差别。当今世界脊椎动物的分布,就显示了这种一致性与差别性的美妙平衡。比如,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都拥有熊、鹿、鹭鸟、喜鹊、响尾蛇和飞蜥,但加拿大的鹿与中国的鹿就有所不同。很多其他脊椎动物,比如袋鼠、犀牛和蜂鸟在中国就不见踪影。脊椎动物的演化是个全球现象,但也包含了很多地方性的特色。
  由此而言,中国的化石记录与其他地区一样都是独特的。它所记录的动植物群的遗迹,仅仅是地球远古时期的一个特定角落的一系列快照——就像前文的那个黑猩猩所为——其清晰度和时间点的选择由当地的地质特征所决定。尽管如此,从中国的特有镜头,我们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以了解世界脊椎动物的演化。更令人高兴的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经历了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高潮,从在少有触及的地方发掘化石,到出版各种学术文章和报道新的发现,再到建立古生物专题博物馆。在持续的化石发掘浪潮下,中国脊椎动物的历史故事正在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本书的目的就是要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讲述目前科学界对这一故事的了解,并尽力将那些化石栩栩如生地带到读者面前,展现它们的神奇与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赵普帮助赵匡胤精心策划了“陈桥兵变”。首先伪造边境的战报,说北汉、契丹入侵,使得朝廷派遣赵匡胤出兵。然后在军营中制造赵匡胤醉酒,诸将拥护的那一幕, 接着大军回京,赵匡胤的内应石守信打开城门,最终将赵匡胤推上帝位。这也是赵普为赵宋王朝策划的“第一大方案”。

评分

非常棒的书,精美绝伦,朋友很喜欢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终于趁活动收入

评分

内容很棒,装订的很新颖,赠送的笔记本也很漂亮,包装完好,物流给力

评分

竖排版读起来有些费劲

评分

好!

评分

参谋参到了关键处

评分

好书,古生物爱好必备!

评分

中英文双语版本书?很强大得组合,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