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列教材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规划,清华大学曹志刚教授担任主编,在系统、深入的调研和教学研究实践基础上精心打造。
全国十余所高校及知名企业的专家和学者通力合作,汇聚了通信原理课程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的丰硕成果。
教材理论严谨,内容先进,系统性强,教学适用性好,工程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统一、案例教学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内容简介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是《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的移动通信分册。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组织编写的系列教材,《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将理论部分和系统案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编写,旨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系统案例部分按应用类别分为七个分册:移动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广播与多媒体通信、其他无线通信。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是其中的移动通信分册,共收纳七个案例: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Is一95、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iMAX、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LTE/TD—LTE—Advanced。
配套出版的基础理论部分内容包括:绪论、随机过程基础、模拟调制、数字信号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模拟信号数字化、差错控制编码、复用与多址技术、无线通信传输新技术。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可用作电子信息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借鉴。教学中可以将系统案例与理论部分配合使用。
作者简介
曹志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导。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随即留校任教。任教以来一直从事通信和语音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198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1997年为香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现任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卫星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终身高级会员,IEICE会员,电子学报副主编,China Communications、宇航学报等期刊编委。
先后承担了数十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奖励,并获政府特殊津贴。
已发表论文500余篇,获2009年IEEE 马可尼论文奖和多项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获专利20余项。已出版著译5本,其中《现代通信原理》一书获1996年全国电子类优秀教材一等奖。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分获2003年和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个人传记已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1年编撰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
目录
案例一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
1.1 GSM概述
1.2 GSM的网络结构
1.3 GSM的工作频段
1.4 蜂窝覆盖
1.4.1 蜂窝小区模型
1.4.2 同频干扰
1.4.3 小区频率复用
1.4.4 多载波互调
1.5 GSM的时分多址
1.6 GSM qp的调制
1.7 GSM中的编码
参考文献
案例二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IS一95
2.1 IS一95概述
2.2 正交多址及扩频码
2.3 IS-95中的码分多址
2.3.1 前向链路
2.3.2 反向链路
2.4 扩频调制
2.4.1 前向链路
2.4.2 反向链路
2.5 信道编码
2.6 语音编码
2.7 RAKE接收
2.8 多址干扰
2.8.1 多址干扰的概念
2.8.2 远近效应
2.8.3 软容量
2.8.4 闭环功率控制
参考文献
案例三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CDMA
3.1 wcDMA概述
3.2 uMTs/wCDMA标准总体介绍
3.2.1 UMTS/WCDMA标准的网络体系
3.2.2 uMTs/wcDMA标准的空中接口协议
3.2.3 从wCDMA到HSPA+的后续演进
3.3 wCDMA物理层设计原理
3.3.1 物理层设计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
3.3.2 wCDMA的物理信道设计
3.4 uMTS/wCDMA标准的关键技术
3.4.1 扩频序列设计
3.4.2 功率控制技术
3.4.3 软切换过程
3.4.4 小区搜索过程
3.4.5 信道纠错码方案
3.4.6 AMR语音编码
3.5 WCDMA呼叫工作流程
3.5.1 WCDMA呼叫总体流程
3.5.2 uE发起呼叫的流程
参考文献
案例四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
4.1 cdma2000标准及演进
4.2 cdma2000 EV—D0概述
4.3 时分多址和码分复用结合的前向链路
4.3.1 多码模式的信道结构
4.3.2 时分多址
4.3.3 多用户包(包分多址)
4.4 前向链路的速率控制
4.4.1 自适应调制编码和高阶调制
4.4.2 混合ARQ(HARQ)
4.4.3 快速调度
4.5 反向链路概况及其速率控制
4.5.1 基于状态转移的速率控制方案
4.5.2 基于令牌桶的速率控制方案
4.6 多载波EV—DO
参考文献
案例五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
5.1 TD—SCDMA概述
5.2 伪随机码及正交码
5.2.1 扩频技术
5.2.2 扰码技术
5.3 同步码分多址
5.3.1 同步帧和同步码
5.3.2 训l练序列
5.3.3 上行同步
5.4 信道编码
5.4.1 循环冗余校验
5.4.2 传输块的级联和分段
5.4.3 信道编码
5.4.4 交织技术
5.5 调制技术
5.5.1 QPSK调制
5.5.2 8PSK调制
5.5.3 16QAM调制
5.6 智能天线
5.6.1 到达角估计
5.6.2 波束成形
5.7 信道估计和联合检测
5.7.1 单小区信道估计算法
5.7.2 单小区联合检测算法
5.8 动态信道分配
5.8.1 慢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5.8.2 快速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参考文献
案例六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WiMAX
6.1 wiMAx概述·
6.2 WiMAx网络结构
6.3 IEEE:802.J6标准
6.4 多载波调制
6.4.1 多径信道
6.4.2 多载波并行传输
6.4.3 OFDM
6.4.4 OFDMA
6.4.5 子载波上的数字调制
6.5 多天线技术
6.5.1 MIMO信道
6.5.2 空时码
6.5.3 空时发送分集
6.5.4 空间复用
6.6 信道编码
6.6.1 卷积码
6.6.2 级联码
6.6.3 Turbo码
6.6.4 LDPC
参考文献
案例七 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LTE/TD—LTE—Advanced
7.1 LTE概述
7.1.1 LTE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7.1.2 LTE的系列版本
7.1.3 LTE的设计目标及实现技术
7.2 LTE的设计思路与总体架构
7.2.1 信道自适应的多用户调度技术
7.2.2 双工方式与帧结构
7.2.3 基于0FDMA的下行优化设计
7.2.4 基于SC—FDMAl的上行优化设计
7.2.5 LTE中的多天线MIMO技术
7.2.6 LTE的网络架构与协议栈
7.3 LTE的物理层设计
7.3.1 LTE的物理资源块
7.3.2 LTE的物理信道
7.3.3 LTE的物理信号
7.3.4 LTE的调制技术与信道编码
7.3.5 小区搜索过程
7.3.6 随机接入过程
7.4 LTE—Advanced标准的增强技术
7.4.1 载波聚合(cA)
7.4.2 MIM0增强技术
7.4.3 多点协作传输(CoMP)
7.4.4 中继技术
7.5 TD—LTE与LTE FDD的区另0
7.5.1 帧结构不同带来的差异
7.5.2 MIMO传输模式上的差异
7.5.3 与TD—SCDMA系统共存
参考文献
系统案例部分总目录
通信原理与应用:系统案例部分 移动通信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