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感悟考古》分为十个部分,即导言、“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考古学文化的互动”、“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精神领域考古”等。
从具体内容上看,基本涉及目前考古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站在宏观角度对考古学某个方面的即兴发言,如“在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等;也有通过爬梳考古材料就具体某个案例的解析,如“从崧泽导良渚--中国古代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再分析”、“关于早期夏文化”等。但这些都是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整体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以及考古学科建设方面的探讨,让人印象深刻。青年考古学者甚至考古学的普通爱好者阅读《感悟考古》稿,可以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发展方向,更能够掌握中国考古学史以及考古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李伯谦,郑州荥阳人,1937年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院长兼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兼专家组副组长等。著有《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李伯谦谈中国青铜文化》,主编有《揭阳考古》、《新密新砦》等考古报告。现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导言
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
发扬“疑古”精神,推进学术繁荣
饶宗颐先生的学术实践对我们的启迪
科学的挑战精神万岁——寄语2005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九届“挑战杯”
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
试论吴城文化
文化因素分析与晋文化研究
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考古学文化的变迁
从对三星堆青铜器年代的不同认识谈到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滞后”理论
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
考古学文化的互动
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考古学文化与族属
考古学文化的族属问题
精神领域考古
关于精神领域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
从崧泽到良渚——关于古代文明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的再分析
聚落演变与文明
关于文明形成的判断标准问题
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历程
中国考古学的60年:发展、贡献、问题与前瞻
学科发展的有力见证——《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
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
中国考古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重读苏秉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札记
谈谈近十年来的两周考古
俞伟超与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
对进一步做好西部考古工作的几点建议——在“第五届西部考古协作会暨史前时代的中国西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考古的传统
与自然科学的不断融合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古学与当今社会建设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传承华夏文明共迎民族复兴——从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谈起
精彩书摘
《感悟考古》:
夏商周历史的肯定,也使我们看到了通过考古学进一步追索文献所记“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的曙光。正像我们已经提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已使“五帝”之一的尧的历史初露端倪,虽然我们反对将所谓“三皇五帝”一一人格化,但把它作为时代的符号,将文献所记传说与考古发现加以整合,进行比对研究,以确定各自大体年代和在考古学文化演进链条中所处的大体阶段与位置,还是可能的。
(5)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中国考古学既未局限于艺术史考古,也未单纯侧重于社会政治结构的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技术领域考古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农业考古方面,确认了中国不仅是粟作农业的起源地,同时也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和湖南道县玉蟾岩即发现了经初步驯化的稻子,公元前7000年前后的长江中下游考古遗址中,发现稻作遗存甚或稻田遗迹已不是个别现象。在冶金考古方面,仰韶文化西安半坡和姜寨遗址发现有黄铜器,龙山时代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区发现有红铜器,夏代开始青铜器的发现已几乎遍布黄河、长江及北方广大地区。中国不是世界上冶金术起源最早的地区,但是以郑州、殷墟青铜礼器为代表却是世界上青铜文化发展水平最高和最有特点的地区。商代发现有陨铁,西周晚期发现有块炼铁,春秋发现有铸铁,中国不是发明冶铁术最早的国家,却是发明铸铁最早的国家。在陶瓷考古方面,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早于公元前10000年的陶片的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陶器较早的地区之一,而早至公元前2000年前原始瓷器的出土和商、西周烧制原始瓷的窑址的发现,则以更充分的根据证实了中国的确是瓷器的故乡。除此之外,在制漆、织染、造纸、机械等领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也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创造发明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6)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立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考古发现与研究证实,作为典型事例的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东传及其汉化过程,生动地表明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宽广胸怀又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三、新中国考古学的问题
60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令人欣慰,令人鼓舞。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前进的同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引起注意,不加以克服,就会延缓甚至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1)考古资源正遭到空前的破坏,且愈演愈烈,若不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打击,要不了很长时间,势将出现资源枯竭无古可考的局面。
人类在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有时也包括遗迹现象)即是我们所说的考古资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物或日文化遗产。考古学正是依据对这些考古资源或日文物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以复原古代社会历史的,如果这些都不存在了,那么以野外调查、发掘为特征的现代考古学也就不存在了。
……
前言/序言
感悟考古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