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 [Zoobenthic Ecology in Shenzhen Bay]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 [Zoobenthic Ecology in Shenzhen B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立哲 著
图书标签:
  • 深圳湾
  • 底栖动物
  • 生态学
  • 海洋生物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科学
  • 深圳
  • 珠江口
  • 生物调查
  • 生态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53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553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Zoobenthic Ecology in Shenzhen Ba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字数:4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运用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湿地生态学、海洋沉积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原理与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过去30年深圳湾底栖动物监测与研究的成果。《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阐述了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习性、群落生态、种群生态、次级生产力、功能群、生物指数和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等,收录了342种大型底栖动物,特别是其中收录了寡毛类动物18种。描述了83种大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线虫22个属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展示了它们的外形图。《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运用寡毛类指数(OI)、物种多样性指数(H’)、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评价了深圳湾潮间带的环境生态状况,论述了生物指数统计值与平均值的差异及其原因,指出了设计底栖动物采样以及处理底栖动物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由于深圳湾的沉积作用和人为干扰,大型底栖动物出现了“营养群偏害现象”,这在深圳湾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应给予重视。《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可为深圳湾以及其他湿地底栖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湿地的生态恢复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可供环境、湿地、生物、生态工程、海洋管理、海洋养殖、旅游、林业等相关学科的学生、科技工作者、环境保护工作者、科普志愿人员以及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蔡立哲,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7年10月生,汉族,现在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任教。 1975年泉州一中高中毕业;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2000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在厦门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多门课程,如“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海洋污染生态学”“生物监测”和“环境微生物工程”等课程,主持或参加过20余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至2015年5月底,在核心以上刊物已发表论文118篇。获得教育部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次。现任中国贝类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海洋通报》编委。长期为多个中英文期刊评审论文和国家基金委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海洋底栖生物生态、环境生物监测和污染生态学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创立了“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该指数简单易懂,且可数字化,为生物监测提供了实用的指数;首次记录了台湾海峡、北部湾等海域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300多种,并对它们的分布和食物类型进行了描述,这些不仅填补了台湾海峡和北部湾海洋线虫研究的空白,而且丰富了台湾海峡和北部湾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内容,完善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厦门大学建立了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方向,近几年在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有较多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和研究历史
1.1 海洋底栖动物及其生态价值
1.1.1 海洋底栖动物
1.1.2 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
1.2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研究
1.3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生态研究
1.4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污染生态研究
1.4.1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体内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
1.4.2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体内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1.4.3 污水对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研究
1.5 厦门大学在深圳湾底栖动物方面的研究
1.5.1 厦门大学在深圳湾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站位的更替
1.5.2 厦门大学在深圳湾底栖动物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2.1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2.1.1 多孔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和纽形动物
2.1.2 多毛类动物
2.1.2 寡毛类动物
2.1.3 腹足类动物
2.1.4 双壳类动物
2.1.5 甲壳类动物
2.1.6 脊索动物
2.2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遗传多样性
2.3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境多样性
2.4 环境变化对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4.1 深圳湾水文、潮汐现状及变迁
2.4.2 城市发展对深圳湾生态系统的影响
2.4.3 深圳湾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章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习性
3.1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活型
3.1.1 固着生活
3.1.2 附着生活
3.1.3 管栖生活
3.1.4 吸附、攀附、匍匐和爬行生活
3.1.5 潜居和穴居生活
3.1.6 凿孔和钻孔生活
3.1.7 游泳生活
3.1.8 共生、寄居和寄生生活
3.2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运动和环境适应性
3.2.1 敌害与防御
3.2.2 潜穴与拟色
3.2.3 迁移
3.3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食性
3.4 深圳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第四章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4.1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4.2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栖息密度
4.3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量
4.4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划分
4.5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4.5.1 底质和林带宽度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4.5.2 潮汐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4.6 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
4.6.1 截污后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种数的变化
4.6.2 截污后深圳河落马洲段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的变化
4.6.3 截污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
4.6.4 截污是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重要条件
4.6.5 落马洲河段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消长的原因
4.7 筛网孔径不同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第五章 深圳湾潮间带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生态
5.1 常见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5.1.1 羽须鳃沙蚕
5.1.2 腺带刺沙蚕
5.1.3 溪沙蚕
5.1.4 尖刺缨虫
5.1.5 寡鳃齿吻沙蚕
5.1.6 小头虫
5.1.7 刚鳃虫
5.1.8 奇异稚齿虫
5.1.9 米埔假蛄蛤
5.1.10 斜肋齿蜷
5.1.11 莫顿长尾虾
5.2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5.3 常见大型底栖动物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5 3.1 盐度、有机质和黏土含量对米埔假蛄蛤时空分布的影响
5.3.2 泥沙沉积和鸟类捕食对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尖刺缨虫的影响
5.3.3 污染等对羽须鳃沙蚕、腺带刺沙蚕和尖刺缨虫的影响
5.4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第六章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6.1 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计算方法
6.2 不同年份深圳湾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6.3 深圳湾潮间带不同潮层和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6.4 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影响

第七章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
7.1 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划分
7.2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种类组成
7.3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栖息密度组成
7.4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生物量组成
7.5 深圳湾潮间带不同潮层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
7.6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7.7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营养群偏害"现象
7.8 改造深圳湾潮间带泥滩,提高其净化功能的设想

第八章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物指数
8.1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指数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概况
8.2 湿地环境动态评价方法
8 3 寡毛类指数
8.4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度指数
8.5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acl。ozoobenthosPollutionIndex,简称MPI)
8.6 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arineBioticIndex,简称AMBI)
8.7 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ultivariate-AMBI,简称M-AMBI)
8.8 深圳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的平均值和统计值
8.8.1 寡毛类指数O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2 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 3 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4 丰度指数d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5 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6 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8.8.7 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的平均值、统计值和统均值

第九章 深圳湾的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
9.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
9.2 国内外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9.3 国内外潮间带自由生活线虫研究概况
9.4 深圳湾潮间带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9.4.1 种类组成
9.4.2 季节变化
9.4.3 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度指数(D)
9.4.4 深圳湾福田潮间带泥滩海洋线虫的生态特点
9.4.5 海洋线虫与寡毛类和多毛类的关系
9.5 微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
9.6 深圳湾潮间带的纤毛虫和有孔虫

第十章 深圳湾底栖动物的研究展望
10.1 我国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和鉴定方法规范化的重要性
10.2 科普教育和理念更新的重要性
10.3 深圳湾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展望
10.4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研究展望
10.5 建立深圳湾底栖动物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型底栖动物附图
附录二 深圳湾自由生活线虫附图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集中于该书不包含的方面,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刻意为之的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聚焦于其他领域:关于《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一书的“非”内容概述 本书《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Zoobenthic Ecology in Shenzhen Bay)的出版旨在为特定研究领域提供深刻洞见。然而,为了更清晰地界定本书的专业范围和深度,我们必须明确指出,以下这些广泛且重要的科学议题或地理区域,均未被纳入本书的探讨范畴之内。 一、 宏观海洋学与气候动力学研究的缺席 本书严格聚焦于深圳湾这一特定河口湾的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局地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因此,读者不应期待在本书中找到以下关于广阔海洋尺度的内容: 1. 太平洋环流模式的详尽分析: 本书未涉及北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也未对黑潮或其分支(如台湾暖流)的跨尺度物理海洋学机制进行深入建模或观测。关于这些宏观环流如何调节全球热量和物质输运的复杂理论,均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 2. 全球气候变化对深海热液喷口的长期影响: 本书的生态学研究局限于大陆架浅水区域。因此,有关深海热液生态系统(如硫化物氧化菌群落、管虫的生理适应)在千年尺度上如何应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或海洋酸化速率的量化研究,均未在本册中出现。 3. 极地冰盖消融与海平面上升的耦合模型: 尽管海平面变化对沿海生态系统有影响,但本书并未包含用于预测南极或格陵兰冰盖质量平衡、冰川动力学或中纬度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复杂地球系统模型(ESMs)。相关的地质构造学或冰川学数据和分析方法论亦被排除在外。 二、 非底栖生物学或非深圳湾特有生物群落的排除 本书的立足点是“底栖动物”(Zoobenthos),即生活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的动物。因此,以下生命形式和生态群落的专门研究被有意识地省略: 1. 浮游生物生态学与初级生产力: 尽管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的凋亡是底栖动物食物的重要来源,本书并未详细阐述深圳湾浮游藻类的物种组成、光合作用效率或赤潮的生物毒性机制。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垂直迁移、桡足类或枝角类的种群动态,也非本书探讨的核心内容。 2. 鱼类学与上层水体生物: 专注于洄游性鱼类(如鲱科、鲭科)在深圳湾的产卵场利用、栖息地选择以及渔业资源评估的专门章节,均未在本书中出现。水柱中的中上层(Pelagic)生物群落,如头足类或大型水母的生物量估算,也超出了本书的范围。 3. 红树林植物生态生理学与微生物组学: 深圳湾拥有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但本书的焦点在于栖息于潮间带或潮下带泥沙中的无脊椎动物。因此,关于秋茄、红树植物的盐适应机制、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化学的影响,以及支撑这些植物的厌氧细菌或古菌群落结构(微生物组学),并未被纳入本书的生态学分析框架内。 4. 远洋珊瑚礁与热带生物多样性研究: 本书的研究地点限定在中国南海的河口湾环境。因此,对于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梯度、白化事件的生理响应、或者印度-太平洋珊瑚礁的生物地理学历史等课题,本书不予涉及。 三、 研究方法论与数据处理的侧重点差异 《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主要采用经典的生态学抽样、分类鉴定及统计方法。因此,以下先进的或跨学科的研究技术和理论框架被限定在最低限度,或根本未被采用: 1. 高级分子生物学与eDNA技术: 本书的物种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和传统分类学。新兴的、基于环境DNA(eDNA)的快速物种普查、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揭示稀有物种或隐存种方面的应用,以及从DNA条形码数据推导出的系统发生关系,均未在本书中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出现。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复杂模型: 本书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如C/N比),但未深入构建涉及氮循环(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或硫循环(硫酸盐还原)的复杂反应扩散模型。关于底泥微生物如何驱动关键元素的物质流动的精确量化模型,不在此书讨论之列。 3. 遥感技术在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尽管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水体浊度和植被覆盖,但本书并未采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数据来反演底栖生物群落的分布、生物量密度,或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区分不同底栖生物的群落类型。 4.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人地交互分析: 本书是纯粹的生态学著作。因此,关于深圳湾渔业的经济价值评估、渔业政策对生物种群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或是公众参与环境监测(Citizen Science)的效能研究,均被排除在专业讨论之外。 四、 时间跨度和地理范围的严格限定 本书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近三十年(1990年代至今)的观测数据,以反映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响应。 1. 古生态学与地质记录: 本书未包含对深圳湾全新世或更新世沉积层中遗存的底栖有孔虫、硅藻或遗物证据(如遗迹化石)的分析,以重建更早期的环境变迁历史。 2. 区域性比较研究的缺失: 虽然深圳湾是研究对象,但本书并未系统性地将该湾的底栖生态数据与其他亚洲河口湾(如长江口、珠江口或香港水域)进行横向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比较分析。 总之,《深圳湾底栖动物生态学》是一部面向特定地域、特定生态类群、采用传统生态学和统计学方法的专著。读者若期望获得关于全球海洋物理、极端生态系统、尖端分子技术应用,或跨学科社会经济分析的深入讨论,则需要查阅其他专业领域的文献。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深圳湾这个特定地理实体的底栖生态系统的全面、细致的现场记录与归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环境科学略有了解的读者,我非常关注像深圳湾这样的城市海湾的生态健康。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出了“底栖动物生态学”这一主题,这让我对它在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方面的潜在价值充满了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的现状,包括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等关键指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影响这些底栖动物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因子,例如水体污染、底泥淤积、人类活动干扰等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底栖动物作为水质和底质指示种的案例分析,那就更能体现这本书的实践意义了。我设想,它会展示一些关于不同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对比,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底栖动物在净化水体、维持食物网稳定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这本书能否为我们理解深圳湾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一个可靠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点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湛蓝色的背景,中间是波光粼粼的海面,隐约可见几株海草,旁边点缀着一些抽象的生物图案,很有艺术感。包装也很精美,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书。我非常好奇,它会带领我进入一个怎样神秘的海洋世界呢?书名里的“深圳湾”让我觉得很亲切,毕竟我在这附近生活了很久,却对这个地方的海洋生物知之甚少。我常常在深圳湾公园散步,看着海面,想象着水下有什么样的生命在悄悄地生活着。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深圳湾特有的底栖动物的故事?它们是如何适应这个半封闭海湾的环境的?书中的插图会精美吗?我特别喜欢那些细致描绘生物形态的插图,能够让我更直观地了解它们。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报告,也能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描述,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底栖动物的魅力。也许里面会提到一些我曾经在海边捡到的、却叫不出名字的小生物,这本书能解答我的疑问吗?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颜值和潜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有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我是一名海洋爱好者,尤其着迷于那些形态各异、生活在海洋不同层次的生物。底栖动物对我来说,就像是海洋王国里那些默默奉献的“居民”,它们构成了海底世界最基础的生态层。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走进这个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生物群体。我设想,书中会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各种各样的底栖动物,从微小的藤壶到庞大的海参,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特别想了解它们的“朋友圈”——哪些底栖动物会共生,哪些又是天敌?它们是如何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海洋环境中生存繁衍的?书里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它们特殊的捕食方式,或是防御机制?我还在想象,如果书中能加入一些关于底栖动物的“生活故事”,比如它们如何感知季节变化,如何寻找食物,如何躲避危险,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即使是生活在海底的微小生命,也同样有着精彩绝伦的故事,它们是构成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一直对海洋生态系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底的居民。虽然我们经常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弋,但底栖动物的世界却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隐秘世界的大门。我设想,它会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我介绍各种各样的底栖动物,比如海星、海胆、贝类、螃蟹等等。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又是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呢?我尤其关心的是,如果书中能够提到一些关于它们繁殖、生长周期的知识,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名词堆砌,而是能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生物在海底世界的生存状态。比如,某一种贝类是如何在沙底筑巢的,或者某种甲壳类是如何蜕壳成长的。我还在想,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讨论?比如,水质、底质对它们的分布和数量有什么影响?如果能看到一些相关的图表或者数据分析,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深圳湾的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观略有了解的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将“底栖动物生态学”这一专业领域与我所熟知的这片海湾联系起来。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先介绍深圳湾的地理环境特征,例如它的形成、水文条件、底质类型等,为读者搭建一个理解底栖动物生存环境的基础。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微观世界,详细描绘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生活着哪些种类繁多的底栖动物。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对主要的底栖动物类群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它们在深圳湾不同生境中的分布规律。此外,我还会对书中关于底栖动物如何适应深圳湾独特的半封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环境的论述感兴趣。例如,它们是如何应对潮汐变化、盐度波动以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曾经的深圳湾与现在的深圳湾,在底栖动物组成上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有科学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