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于初学中医的人而言,由于文化背景、思维定势及临床经验局限等影响,要尽快掌握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精髓是比较困难的,为此,组织一批中医药临床专家和学者刘朝圣等,编写了这套《实用中医辨病辨证手册丛书》,分为《实用辨病手册》和《实用辨证手册》两个分册,分别从辨病和辨证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点。
《实用辨证手册》内容精炼,切合临床,简便易学,也便于读者举一反三,放在案头供临床参考,特别适合高年级医学生、低年资中医医师、西学中学员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阳虚证
阴虚证
气虚证
气陷证
气滞证
气逆证
血虚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
气滞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气不摄血证
气血两虚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心气虚证
心阳虚证
心火亢盛证
心脉痹阻证
痰火扰神证(痰火扰心证)
瘀阻脑络证
小肠实热证
肺气虚证
肺阴虚证
风寒犯肺证
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肺热炽盛证
痰热壅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胁证
风水搏肺证
大肠湿热证
肠热腑实证
肠燥津亏证
脾气虚证
脾阳虚证
脾不统血证
湿热蕴脾证
寒湿困脾证
胃气虚证
胃阳虚证
寒滞胃脘证
胃热炽盛证
食滞胃脘证
肝血虚证
肝阴虚证
肝郁气滞证
肝火炽盛证
肝阳上亢证
肝风内动证
寒凝肝脉证
胆郁痰扰证
肾阳虚证
肾虚水泛证
肾阴虚证
肾精不足证
肾气不固证
肾不纳气证
膀胱湿热证
心肾不交证
心肾阳虚证
心肺气虚证
心脾两虚证(心脾气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
脾肺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肝火犯肺证
肝胃不和证
肝郁脾虚证
肝胆湿热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腑实证
少阳不和证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寒热错杂证
湿热证
虚热证
痰浊证
寒湿证
实火证
虚寒证
疳积证
痰迷心窍证
水气凌心证
厥证
精彩书摘
《实用辨证手册》: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证候】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暖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发病原因】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情志不舒,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二是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等,都能导致气机郁滞;三是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
【证候分析】气滞证候的主要机理是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胀闷,疼痛;因气滞聚散无常,故疼痛多见胀痛、窜痛、攻痛,按之无形,症状时轻时重;气机以通顺为贵,气机得畅,则症状减轻,故胀痛常在暖气、肠鸣、矢气、太息后减轻,或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
【辨证要点】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要点。
……
前言/序言
实用辨证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内容还可以
评分
☆☆☆☆☆
翻了几页大致浏览,太平庸,所谓专家又想敛……
评分
☆☆☆☆☆
呵呵哈哈哈
评分
☆☆☆☆☆
翻了几页大致浏览,太平庸,所谓专家又想敛……
评分
☆☆☆☆☆
呵呵哈哈哈
评分
☆☆☆☆☆
只是用来了解一下中医的
评分
☆☆☆☆☆
内容还可以
评分
☆☆☆☆☆
翻了几页大致浏览,太平庸,所谓专家又想敛……
评分
☆☆☆☆☆
呵呵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