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中国现代建筑二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德侬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史
  • 现代建筑
  • 中国建筑
  • 建筑理论
  • 建筑设计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 二十世纪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0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816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长期的、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高校讲授经验,以讲座的形式, 叙述20世纪及21世纪前十年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轨迹,展示建筑本身,如外来影响、建筑潮流、技术、艺术风格特征的嬗变,并多层次挖掘现代建筑发展背后的历史、经济、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以引发人们对建筑现象的多角度文化思考。文字为叙述式的,文字风格力求平易简洁,避免口语化,避免官方语言式的评价与批评,避免罗列无解释的统计数据。每讲的文字约为1万字,图片共有250-300幅。

作者简介

  邹德侬教授(1938- ),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79年始执教于天津大学建筑系。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建筑史(1949~1998)研究”、“改革开放20年中国建筑文化的演进及其前瞻研究”;主持两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改革开放十年的中国建筑创作研究”、“改革开放20年引进外国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影响及前瞻”;主持中宣部、出版署委托建设部项目《建筑艺术全集--现代卷》共四卷;主持建设部科研项目两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其《中国现代建筑史》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2)。译作有《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西方现代艺术史》、《建筑形式美的原则》、《西方现代建筑史》等。著作有:《中国现代建筑史》、《印度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中国现代建筑论集》等。

目录


第一讲 现代建筑成为中国现代运动的一部分
第二讲 西风渐进,古典复兴伴行折中主义
第三讲 文化策略相逢传统本位
第四讲 中国要素引领现代建筑起步
第五讲 建国初短暂的现代建筑
第六讲 歌颂人民胜利的民族形式
第七讲 北京十大建筑
第八讲 技术创新
第九讲 正面观察“文革”建筑现象
第十讲 小建筑起步,体现了重视国情的大原则
第十一讲 新地域性
第十二讲 象征和隐喻
第十三讲 走出去
第十四讲 引进来
第十五讲 “欧陆风情”
第十六讲 新形式主义
第十七讲 回归人本,盼和谐人居
第十八讲 实验建筑
第十九讲 建筑新风
第二十讲 请社会理解建筑
后记


历史回响: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时代印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精湛的工艺,书写着辉煌的篇章。然而,当近代的巨轮滚滚向前,西方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的建筑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它承载着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技术手册,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那些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建筑的深情回望。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风雨中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建筑,它们或巍峨耸立,或静默无语,却无不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跌宕起伏。 启蒙之光:西方影响下的初步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开眼看世界”的思潮涌动,西方建筑风格开始零星地出现在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率先成为东西方建筑语言交融的试验场。那些模仿西方古典主义、折衷主义风格建造的银行、洋行、教堂、使馆,虽然带着异域的烙印,却也象征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引入。它们以石材、砖木为主体,运用柱式、拱券、雕饰等手法,与传统木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这些建筑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模仿。在西方建筑师的设计和中国工匠的实践中,总会不自觉地融入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屋顶的曲线、色彩的搭配,或是对空间布局的理解。这种初步的碰撞,为中国现代建筑的萌芽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伴随着对传统建筑的反思和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探索。 民族危难与复兴的呼唤:学院派的崛起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中华大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也开始反思西方建筑的“全盘西化”是否适合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如梁思成、林徽因等,力图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优秀基因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和功能需求,探索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之路。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个时期出现的“学院派”建筑。它们可能出现在大学校园、公共建筑中,例如一些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形式上试图呼应中国传统的坡屋顶、斗拱等元素,但其内部结构和空间组织已然是现代化的。这种尝试,既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自觉探索。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在战争年代,建筑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作为避难所,还是作为战争机器的组成部分,建筑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战后重建与现代主义的冲击:新的秩序与挑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盛行,并迅速在中国落地。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进入快车道,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使得现代主义建筑以其简洁、功能、高效的特点,成为主流。 本书将剖析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它们可能是苏联援建的工厂、办公楼,也可能是国内自主设计的居民住宅、文化体育设施。这些建筑通常采用大体量、方正的造型,强调水平和垂直线条,注重材料的理性运用(如清水砖、钢材、玻璃)。功能至上,结构暴露,以及对生产和集体生活的强调,是这个时期现代主义建筑的显著特征。 然而,现代主义的引进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功能的同时,保留中国城市的肌理和文化特色?如何避免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建筑,使其更具人文关怀?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建筑实践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 改革开放的浪潮:多元、开放与国际对话 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经济的腾飞和社会活力的迸发,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各种建筑思潮和风格涌入中国。 本书将重点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多元化发展。这包括: 国际主义风格的广泛应用: 随着大量外资进入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多,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各大城市拔地而起,成为新的城市天际线。 本土化思潮的回归与反思: 在对西方现代建筑进行吸收和借鉴的同时,建筑师们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和文化。一些建筑师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山水意境、园林布局,或是借鉴了传统建筑的材料、色彩和装饰手法,试图创造出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中国文化韵味的建筑。 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性能玻璃、新型复合材料、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设计可能性和功能性。 对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处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城市更新赋予老旧建筑新的生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走向成熟的探索 到了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多元的阶段。建筑师们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文脉的对话,以及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度理解。 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中国建筑在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上的特色探索: 地域建筑的创新实践: 面对中国广阔的地域差异,建筑师们开始更加关注地域性,将当地的气候、材料、文化传统等因素融入设计,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例如,在南方,可能会出现更注重通风和采光的建筑;在北方,则可能更加强调保温和结构的稳固。 可持续性建筑的兴起: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等理念在中国建筑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材料的选择等,都成为设计的重要考量。 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反思: 建筑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城市肌理和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关注那些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的建筑,思考建筑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重要媒介。 人文精神的回归: 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和物质的丰裕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建筑背后的人文关怀。建筑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它也承载着情感、记忆和归属感。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建筑,往往是在形式、功能和人文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的二十讲,是一部恢宏的时代史诗,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每一座建筑,都曾是那个时代最鲜活的注脚。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建筑技术和风格的演变,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在近现代历史中的发展轨迹。 本书旨在通过这些建筑的“故事”,引发读者对当下建筑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城市与生活的美好畅想。这趟穿越中国现代建筑的旅程,将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创新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像某些建筑评论那样充斥着浮夸的赞美或激烈的抨击,而是带着一种历史学家的冷静与克制。作者似乎不太在意追逐最新的建筑潮流,而是将笔墨集中在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上,通过对少数几个核心议题的深入挖掘,辐射出整个时代的文化景观。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地方性”的探讨,如何在中国现代化的浪潮中被稀释、被重塑,又如何在当代设计中被重新呼唤。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当代建筑的“去地域化”倾向非常有启发。文字中流淌着对建筑师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人文主义的底色让冰冷的建筑符号变得有血有肉,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是与一位智者在咖啡馆里进行一场关于时间、空间与民族命运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学术野心,它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现代建筑的复杂性,但其文本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院派枯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断裂与延续”这一核心议题的反复叩问。他没有将中国现代建筑视为一个平滑演进的过程,而是着重描绘了那些关键转折点上,设计师们如何被迫或主动地调整他们的设计语言。这种对历史张力的捕捉,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读完后,我走在任何一个城市街角,都会不自觉地用书中的理论框架去审视周遭的建筑,那种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解读环境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馈赠。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画图的工具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看懂”建筑的钥匙。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业书籍,原本有些忐忑,担心术语过多会让我望而却步,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耐心地引领我进入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迷宫。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谁在何时建了什么”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所承载的“场所精神”和时代焦虑。比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的批判性回顾,让我开始反思现代性在我们生活空间中留下的那些“不可逆”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标志性建筑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演,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将建筑师的个人抱负与国家意志、民众需求进行微妙的平衡。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上网搜索那些被提及的建筑照片,对比书中的文字描述,这种互文式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深度,感觉自己正在上的是一堂全方位的沉浸式历史课。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却充满几何张力的排版,预示了内容的非同一般。阅读体验告诉我,这种期待并非虚妄。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演变时,所采用的比较分析方法堪称教科书级别。他不仅清晰地勾勒出西方思潮如何被本土化改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精准地指出了每一次“改造”背后的社会动因——是政策导向,是技术引进,还是文化反思的产物?书中的案例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撑,但奇怪的是,这些严谨的考据并没有造成阅读的疲劳,反而像是在解一个层层递进的谜题。合上书本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孤立的建筑形象,而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试图用石头和玻璃来定义自身的宏大史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知识的宝库,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翻完,但那种被信息流冲击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它巧妙地将晦涩的理论与生动的实例结合起来,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爱好者也能窥见现代建筑脉络的清晰走向。特别赞赏作者在梳理时间线时的那种匠心独运,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将社会思潮、技术进步与建筑风格的演变进行了一种近乎宿命论的串联。读到对早期留洋建筑师如何在中西文化夹缝中寻找出路的分析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创造的火花。作者没有避开那些充满争议的设计,反而用一种近乎辩证的口吻去剖析其历史必然性,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书中对材料美学和空间哲学的探讨尤为深刻,很多我过去走马观花略过的建筑细节,经过作者的层层剥茧,顿时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让我对那些钢筋水泥的背后蕴含的文化意图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是很不错,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是很不错,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替朋友买的书,正版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评分

确实不错,包装完好。

评分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评分

书籍包装不错,没有受损,很久没有看正版书了,感觉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至于还买,不错不错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