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登科總錄 宋代登科總錄(全14冊)

中國曆代登科總錄 宋代登科總錄(全14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龔延明,祖慧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62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714825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96
套裝數量:14
字數:108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研究者

  輯錄兩宋320年118榜4萬多登科人傳記資料
  搜錄廣泛,規模龐大

  宋代精英人物赫然在冊,信實有徵

  填補宋代科舉史研究學術空白
  助益相關學科深入研究
  國傢社科基金項目
  全國高校古委會規劃重點項目
  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基礎性製度。從隋至清,科舉製經曆1300年,對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經濟等各方麵的影響至為深遠。對科舉史、科舉士人、科舉文化的研究曆來是史學、文學、教育學、文化史等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宋代登科總錄》從浩瀚的現存文獻中輯錄齣兩宋320年118榜4萬多名登科人的傳記資料,規模龐大,史料豐富,編排科學,可謂宋代登科名錄之集大成者,是繼清徐鬆《登科記考》之後又一部研究中國科舉史的大型文獻工具書,填補瞭中國科舉史研究的空白,不但對於宋代科舉史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義,而且也為宋代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性的支撐資料。作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規劃重點項目、國傢齣版基金項目,《宋代登科總錄》的品質具有保障。

內容簡介

  《宋代登科總錄》從浩瀚的現存文獻中輯錄齣兩宋320年118榜4萬多登科人傳記資料,按朝代、榜次順序列其姓名,撰寫小傳,包括登科人字號、籍貫、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所曆官及終任官、謚號等信息,小傳之下,詳細羅列登科人信息的書證,注明齣處。全書以宋代諸帝分段編排,所有登科人均按科目分類、按科年排列。書後附《宋代科舉總論》,分十章論述宋代科舉的方方麵麵。又附登科人《姓名筆畫索引》,便於查檢。

  《宋代登科總錄》為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曆代登科總錄》五大捲之一(另四大捲為《隋唐五代登科總錄》《遼西夏金元登科總錄》《明代登科總錄》《清代登科總錄》),獲國傢齣版基金資助,收錄宋代登科人物眾多,規模龐大,材料豐富,字數1000餘萬,分14冊齣版,填補中國科舉史研究的空白,為宋代科舉史、文化史、政治史、教育史等領域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龔延明,本名龔賢明,1940年生,浙江義烏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杭州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委、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審定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曆史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主要論著有《宋代官製辭典》、《宋代官吏的管理製度》、《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宋登科記考》(第一作者)、《繪畫本中國通史》(主編)等。

  祖慧,1965年生,安徽蕪湖人。浙江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主要為中國古代職官科舉製度文獻及宋史。已齣版《宋登科記考》(閤撰)、《鄞縣進士錄》、《瀋括評傳》等著作,並在《曆史研究》、《文史》、《中國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幾十篇。

目錄

總目

敘例

捲一北宋太祖(趙匡胤)朝(960—976)

捲二北宋太宗(趙光義)朝(976—997)

捲三北宋真宗(趙恒)朝(998—1022)

捲四北宋仁宗(趙禎)朝(1023—1063)

捲五北宋英宗(趙曙)朝(1064—1067)

捲六北宋神宗(趙頊)朝(1068—1085)

捲七北宋哲宗(趙煦)朝(1086—1100)

捲八北宋徽宗(趙佶)朝(1101—1125)

捲九北宋欽宗(趙桓)朝(1126—1127)

捲十南宋高宗(趙構)朝(1127—1162)

捲十一南宋孝宗(趙眘)朝(1163—1189)

捲十二南宋光宗(趙惇)朝(1190—1194)

捲十三南宋寜宗(趙擴)朝(1195—1224)

捲十四南宋理宗(趙昀)朝(1225—1264)

捲十五南宋度宗(趙禥)朝(1265—1274)

附錄未確定榜次登科人

姓名筆畫索引

姓氏音序檢字錶

宋代科舉總論

宋代紀年錶

後記 兀兀窮年為哪般 傳承文化敢擔當


分冊目錄

第1冊

1敘例

1捲一北宋太祖(趙匡胤)朝(960—976)

3建隆元年庚申(960)

4建隆二年辛酉(961)

7建隆三年壬戌(962)

8建隆四年(乾德元年)癸亥(963)

10乾德二年甲子(964)

11乾德三年乙醜(965)

12乾德四年丙寅(966)

14乾德五年丁卯(967)

15乾德六年戊辰(968)

16開寶二年己巳(969)

17開寶三年庚午(970)

19開寶四年辛未(971)

20開寶五年壬申(972)

22開寶六年癸酉(973)

28(附)開寶七年甲戌(974)

28開寶八年乙亥(975)

33捲二北宋太宗(趙光義)朝(976—997)

35太平興國二年丁醜(977)

44太平興國三年戊寅(978)

50太平興國五年庚辰(980)

65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

80雍熙二年乙酉(985)

98(附)雍熙四年丁亥(987)

98端拱元年戊子(988)

106端拱二年己醜(989)

124(附)淳化二年辛卯(991)

124淳化三年壬辰(992)

151(附)淳化四年癸巳(993)

152(附)淳化五年甲午(994)

152(附)至道元年乙未(995)

153(附)至道三年丁酉(997)

155捲三北宋真宗(趙恒)朝(998—1022)

158鹹平元年戊戌(998)

166鹹平二年己亥(999)

173鹹平三年庚子(1000)

206(附)鹹平四年辛醜(1001)

208鹹平五年壬寅(1002)

216(附)鹹平六年癸卯(1003)

216(附)景德元年甲辰(1004)

217景德二年乙巳(1005)

243(附)景德三年丙午(1006)

244(附)景德四年丁未(1007)

246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269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

274(附)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

276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

281大中祥符五年壬子(1012)

296(附)大中祥符六年癸醜(1013)

297大中祥符七年甲寅(1014)

299大中祥符八年乙卯(1015)

325(附)天禧元年丁巳(1017)

326(附)天禧二年戊午(1018)

327天禧三年己未(1019)

352(附)天禧四年庚申(1020)

355捲四北宋仁宗(趙禎)朝(1023—1063)

359天聖二年甲子(1024)

389(附)天聖三年乙醜(1025)

390(附)天聖四年丙寅(1026)

390天聖五年丁卯(1027)

425(附)天聖六年戊辰(1028)

425(附)天聖七年己巳(1029)

426天聖八年庚午(1030)

464(附)天聖九年辛未(1031)

465(附)天聖十年(明道元年)壬申(1032)

466(附)明道二年癸酉(1033)

467景祐元年甲戌(1034)

527(附)景祐二年乙亥(1035)

528(附)景祐四年丁醜(1037)

第2冊

529景祐五年戊寅(1038)

566(附)寶元二年己卯(1039)

567(附)康定二年辛巳(1041)

569慶曆二年壬午(1042)

624(附)慶曆三年癸未(1043)

625(附)慶曆四年甲申(1044)

626(附)慶曆五年乙酉(1045)

626慶曆六年丙戌(1046)

689(附)慶曆七年丁亥(1047)

689(附)慶曆八年戊子(1048)

690皇祐元年己醜(1049)

748(附)皇祐二年庚寅(1050)

750(附)皇祐三年辛卯(1051)

751(附)皇祐四年壬辰(1052)

752皇祐五年癸巳(1053)

808(附)至和二年乙未(1055)

809(附)嘉祐元年丙申(1056)

809嘉祐二年丁酉(1057)

865(附)嘉祐三年戊戌(1058)

865嘉祐四年己亥(1059)

891嘉祐六年辛醜(1061)

921(附)嘉祐七年壬寅(1062)

921嘉祐八年癸卯(1063)

949捲五北宋英宗(趙曙)朝(1064—1067)

951治平二年乙巳(1065)

981(附)治平三年丙午(1066)

981治平四年丁未(1067)

1019捲六北宋神宗(趙頊)朝(1068—1085)

1022(附)熙寜元年戊申(1068)

1022熙寜三年庚戌(1070)

1067(附)熙寜四年辛亥(1071)

1067(附)熙寜五年壬子(1072)

第3冊

1069熙寜六年癸醜(1073)

1131(附)熙寜七年甲寅(1074)

1131(附)熙寜八年乙卯(1075)

1132熙寜九年丙辰(1076)

1175元豐二年己未(1079)

1231元豐五年壬戌(1082)

1288(附)元豐七年甲子(1084)

1289元豐八年乙醜(1085)

1349捲七北宋哲宗(趙煦)朝(1086—1100)

1351(附)元祐元年丙寅(1086)

1351元祐三年戊辰(1088)

1405元祐六年辛未(1091)

1452紹聖元年甲戌(1094)

1503(附)紹聖二年乙亥(1095)

1505(附)紹聖三年丙子(1096)

1506紹聖四年丁醜(1097)

1569(附)元符元年戊寅(1098)

1570(附)元符二年己卯(1099)

1571元符三年庚辰(1100)

第4冊

1637捲八北宋徽宗(趙佶)朝(1101—1125)

1641(附)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1642(附)崇寜元年壬午(1102)

1642崇寜二年癸未(1103)

1702(附)崇寜三年甲申(1104)

1708(附)崇寜四年乙酉(1105)

1711崇寜五年丙戌(1106)

1780(附)大觀元年丁亥(1107)

1781(附)大觀二年戊子(1108)

1782大觀三年己醜(1109)

1888(附)大觀四年庚寅(1110)

1889(附)政和元年辛卯(1111)

1891政和二年壬辰(1112)

1986(附)政和三年癸巳(1113)

1989(附)政和四年甲午(1114)

1993政和五年乙未(1115)

2086(附)政和六年丙申(1116)

2088(附)政和七年丁酉(1117)

2090政和八年戊戌(1118)

2188(附)宣和元年己亥(1119)

2191(附)宣和二年庚子(1120)

第5冊

2197宣和三年辛醜(1121)

2267(附)宣和四年壬寅(1122)

2268(附)宣和五年癸卯(1123)

2269宣和六年甲辰(1124)

2360(附)宣和七年乙巳(1125)

2361捲九北宋欽宗(趙桓)朝(1126—1127)

2363靖康元年丙午(1126)

2365靖康二年丁未(1127)

2367捲十南宋高宗(趙構)朝(1127—1162)

2370建炎二年戊申(1128)

2448(附)建炎三年己酉(1129)

2449(附)建炎四年庚戌(1130)

2449(附)紹興元年辛亥(1131)

2451紹興二年壬子(1132)

2528(附)紹興三年癸醜(1133)

2530(附)紹興四年甲寅(1134)

2531紹興五年乙卯(1135)

2603(附)紹興六年丙辰(1136)

2605(附)紹興七年丁巳(1137)

2605紹興八年戊午(1138)

2670(附)紹興九年己未(1139)

2671(附)紹興十年庚申(1140)

2672(附)紹興十一年辛酉(1141)

2672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

2749(附)紹興十三年癸亥(1143)

第6冊

2751紹興十五年乙醜(1145)

2821(附)紹興十六年丙寅(1146)

2821紹興十八年戊辰(1148)

2915紹興二十一年辛未(1151)

2992紹興二十四年甲戌(1154)

3065紹興二十七年丁醜(1157)

3143(附)紹興二十八年戊寅(1158)

3143紹興三十年庚辰(1160)

3224(附)紹興三十二年壬申(1152)

3227捲十一南宋孝宗(趙眘)朝(1163—1189)

3230隆興元年癸未(1163)

3347(附)隆興二年甲申(1164)

第7冊

3351乾道二年丙戌(1166)

3445(附)乾道三年丁亥(1167)

3446(附)乾道四年戊子(1168)

3448乾道五年己醜(1169)

3521(附)乾道六年庚寅(1170)

3522(附)乾道七年辛卯(1171)

3522乾道八年壬辰(1172)

3594(附)乾道九年癸巳(1173)

3594淳熙元年甲午(1174)

3595淳熙二年乙未(1175)

3681(附)淳熙四年丁酉(1177)

3683淳熙五年戊戌(1178)

3758(附)淳熙七年庚子(1180)

3758淳熙八年辛醜(1181)

3829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

3906(附)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第8冊

3909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

3994(附)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

3999捲十二南宋光宗(趙惇)朝(1190—1194)

4001紹熙元年庚戌(1190)

4109(附)紹熙三年壬子(1192)

4110紹熙四年癸醜(1193)

4185(附)紹熙五年甲寅(1194)

4187捲十三南宋寜宗(趙擴)朝(1195—1224)

4190(附)慶元元年乙卯(1195)

4190慶元二年丙辰(1196)

4294(附)慶元三年丁巳(1197)

4294慶元五年己未(1199)

4391嘉泰二年壬戌(1202)

4472(附)嘉泰三年癸亥(1203)

第9冊

4473開禧元年乙醜(1205)

4556(附)開禧三年丁卯(1207)

4556嘉定元年戊辰(1208)

4640(附)嘉定三年庚午(1210)

4641嘉定四年辛未(1211)

4733嘉定七年甲戌(1214)

4823嘉定十年丁醜(1217)

4907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

4993(附)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

4994(附)嘉定十五年壬午(1222)

第10冊

4997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

5102(附)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

5105捲十四南宋理宗(趙昀)朝(1225—1264)

5108(附)寶慶元年乙酉(1225)

5108寶慶二年丙戌(1226)

5252紹定二年己醜(1229)

5359(附)紹定四年辛卯(1231)

5361紹定五年壬辰(1232)

5456(附)紹定六年癸巳(1233)

5457端平二年乙未(1235)

5547(附)嘉熙元年丁酉(1237)

第11冊

5549嘉熙二年戊戌(1238)

5647淳祐元年辛醜(1241)

5736(附)淳祐二年壬寅(1242)

5736淳祐四年甲辰(1244)

5806(附)淳祐六年丙午(1246)

5806淳祐七年丁未(1247)

5899(附)淳祐九年己酉(1249)

5899淳祐十年庚戌(1250)

5988(附)淳祐十二年壬子(1252)

5988寶祐元年癸醜(1253)

6074(附)寶祐二年甲寅(1254)

6074(附)寶祐三年乙卯(1255)

第12冊

6075寶祐四年丙辰(1256)

6218開慶元年己未(1259)

6278(附)景定元年庚申(1260)

6278(附)景定二年辛酉(1261)

6279景定三年壬戌(1262)

6358景定四年癸亥(1263)

6359捲十五南宋度宗(趙禥)朝(1265—1274)

6361鹹淳元年乙醜(1265)

6490(附)鹹淳三年丁卯(1267)

6490鹹淳四年戊辰(1268)

6573鹹淳六年庚午(1270)

6574鹹淳七年辛未(1271)

6635鹹淳十年甲戌(1274)

6703(附)端宗景炎元年丙子(1276)

第13冊

6705附錄未確定榜次登科人

6707進士科:4816人。

7225諸科:152人。

7243特奏名進士:223人。

7268武舉進士:86人。

7276製舉:10人。

7278博學宏詞科:2人。

7278童子科:14人。

7280明法科:2人。

7281上捨釋褐:19人。

7283特賜第:69人。

第14冊

7295姓名筆畫索引

7607姓氏音序檢字錶

7613宋代科舉總論

7616第一章宋代科舉研究文獻資料

7629第二章宋代科舉科目

7653第三章宋代科舉考試程序

7667第四章宋代科舉考試內容與試捲格式

7684第五章宋代科舉考試管理製度

7702第六章宋代科舉考試機構與考官

7719第七章宋代宗室科舉製度

7733第八章宋代登科人唱名賜第與釋褐授官

7756第九章宋代皇帝與科舉

7769第十章宋代及第進士之鑒彆

7793宋代紀年錶

7799後記 兀兀窮年為哪般 傳承文化敢擔當

精彩書摘

  【甄盎】大觀三年登進士第;
  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捲二八;祖宗科舉取人;徽宗:“(大觀)三年三月庚戌;禦
  集英殿策試;遂賜賈安宅、楊渾;以下六百八十五人及第、齣身;先是;中書侍郎林攄
  唱進士第;而姓‘甄’而呼‘堅’;名‘盎’而呼‘怏’; 於是中丞石公弼論攄不學無術;傳笑
  ……

前言/序言

  寒暑二十載,重拾韆鞦科舉人物
  ——《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總序
  龔延明
  亙古至今,中國曆史上沒有一種官吏銓選製度,沿續時間之漫長、在國內外影響之巨大,能與科舉製度相比。科舉取士製度,自隋至清,行用瞭一韆三百年之久,承擔起為中國官僚政府源源不斷輸送管理人纔的使命與責任。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科舉製持續推行的動力;“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是科舉製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唯一不可取代的銓選製度的根本;以儒傢“斯文”作為取士標準,應舉者慨然以從政、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科舉登第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勵誌的目標。中國科舉又是世界文明的一個輻射源,其影響力擴及東亞和西方。可以說,中國科舉製,具有塑造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立身治國形象、打造中國大一統和閤文化形態、構建東亞儒傢文化圈與催生現代西方文官製度的普世價值。
  唯其如此,唐代後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止,科舉試沒有中止。五代軍閥爭鬥不息,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科舉試沒有間斷。兩宋三百年間,宋遼、宋金、宋濛戰爭,未曾打斷三年一舉的科舉考試;南宋高宗在自傢性命難保的險境下,寜可下放到地方進行類省試,也未曾中斷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度宗鹹淳十年,南宋臨近滅亡,還進行瞭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遼、西夏、金、元朝雖為少數民族所建政權,無不實行過科舉製度。清末,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齣逃,次年仍下令補考鄉試和會試。科舉與國運相聯,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皇帝權力的象徵之一,是國傢機器正常運行的重要標誌,是調節國傢政策的杠杆,是士大夫夢想所寄,是凝聚民心的紐帶。科舉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經濟、風俗、人心之影響,無與倫比,至今在海內外猶不絕餘響。自宋以後,中國社會是科舉社會。科舉齣身的精英人物,曾經是唐宋以下中國社會各個領域活動的主角。研究中國古代社會,離不開科舉研究,否則絕不可能完整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
  中國科舉不僅在中國。日本最先仿行中國科舉考試製度,時間在公元7—8世紀。《日本詩紀》中載有《賀諸進士及第》,其中《賀野達》詩雲:“登科二字值韆金,孝養何愁無鬥儲?”可見日本科舉及第即授官,所得俸祿可供養父母。朝鮮是海外實行科舉製時間最長的國傢。從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實行瞭936年。其製既學習唐宋,又有自己的創造。奉使到過高麗國的宋使者徐兢在其名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說:“若夫其國取士之製,雖規範本朝,而承聞循舊,不能無小異。”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捲四〇《同文?儒學》。科舉製在朝鮮影響之大,仿佛中國,至視為“我國公道,唯在科舉”。越南推行科舉製長達844年(1075—1919),僅次於朝鮮,然其廢罷科舉時間比中國還要晚14年。科舉取士,在越南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被視為“科舉掄纔,實關盛典”。科舉製在周邊國傢的傳播,為構建儒傢文化圈發揮瞭巨大的作用,其功至偉。
  中國科舉考試的先進文化,為西方歐美國傢所學習、所效仿。西方人把中國科舉考試,與中國四大發明相比。英國人羅伯特?英格爾斯評論英國東印度公司采用瞭中國科舉考試的競爭原則時說:“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藥、印刷術一樣,在國傢製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傢製度中,引起一次偉大變革。”事實正是如此:英格爾斯當時的預言並沒有錯,東印度公司實行的文官考選製度為英國文官製度的建立積纍瞭經驗、開闢瞭道路,考試選纔機製像一桶火藥轟開瞭政黨分肥製的大門,科舉製最終通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製度産生瞭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美國學者羅納德認為:“中華帝國的科舉製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傳播,並成為世界其他國傢實施和發展行政精英製度的基礎。毫無疑問,美國公務員競爭考試的特點主要受英國的影響,而英國的公務員製度來源於中國。”美國學者顧立雅明確肯定瞭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在建立現代世界文官製度中的重要作用,指齣“這是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因此,劉海峰教授順理成章地提齣:科舉製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製成為一個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然而,科舉製的公平競爭原則,由於權勢、復雜的社會關係和人的私心交織乾預而受到破壞,加上傳統保守的考試內容趨於僵化,科舉製施行韆年之後,已跟不上社會進步的潮流,其弊病日益凸顯,批評之議蜂起,終於在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公元1905年9月2日),為清政府所廢除。此舉成為“數韆年之中莫大之舉”。中國又走上瞭摸索、重建適應現代國傢機器運轉的人纔培養選拔機製的漫長道路。其影響之廣之深,難以盡言,風俗人心之茫然失落,價值觀的轉變,儒學地位的動搖,教育文化之破舊立新,士人階層的分化,中國在廢棄科舉製後,經曆著空前的思想觀念、價值體係與文化教育大變革。
  科舉製廢除百年以來,人們在不斷反思,對科舉製的評價漸漸變得客觀和富於理性。站在21世紀時間的高峰,迴眸已經漸行漸遠的十三個世紀的科舉歲月,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舉製是一份人類值得總結的製度文化遺産。海內外無數學者對中國科舉曆史進行瞭深入的研究,科舉研究論著成韆上萬,加深瞭對科舉製得失的科學認識。研究中國科舉史一個多世紀瞭,《中國科舉史》已齣版瞭好多部,科舉研究已形成瞭“科舉學”,成瞭一門顯學。然而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撰編過一部斷代《登科總錄》,未能提供一份比較完整的曆代登科名錄及登科人的生平資料,也就是說,連有多少人登科的“傢底”都未摸清,中國科舉史研究能說充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嗎?我在考慮要把這件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做起來。
  1996年,我時任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由我牽頭,提齣《中國曆代登科總錄》課題,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申請立項。是年10月,該課題立項獲得批準。2003年,《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批準列入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012年,國傢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組織專傢,對全國重大項目進行中期評估,《中國曆代登科總錄》列為評估對象之一。經過嚴格評審,本課題獲得高度評價,9月3日得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關於國傢社會科學基金滾動資助的通知》(社科規劃辦通字[2012]31號),特批準予以滾動資助,並同意延長到2017年完成。
  本課題《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旨在擔當起為中國科舉史研究打下基礎的艱巨任務。如果把整個中國科舉史研究比作一座大樓的話,那麼,《中國曆代登科總錄》就是這座大樓的堅實地基。顯然,《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的撰編與齣版,將為科舉史研究提供最基礎的科舉人物數據庫和資料,有瞭它,曆代登科科目及其登科人數的變化,進士的地理分布,科舉與地域經濟,科舉與地方文化教育等等研究,就得以鋪開。因此,《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的推齣,具有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
  《中國曆代登總錄》體例,統一要求每一登科人都需要有一小傳,包括其姓名、字號、籍貫、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經曆官、最高官或終任官,並一一需要書證支撐。故爾,本課題是一項前人未曾做過的全新的工作。
  《中國曆代登總錄》分五大捲:
  一、《隋唐五代登科總錄》(約150萬字)。
  中國科舉製度起源於隋。唐代科舉走嚮定型。據統計,唐代舉行過268榜,共錄取秀纔、進士、明經、孝廉、製舉等約10200人;五代舉行過47榜,約取進士等1500人。唐代有清徐鬆《登科記考》可資參考。然《登科記考》所利用的文獻局限性較大,後人不斷予以補正。光訂補專著就有三部:孟二鼕《登科記考補正》(三冊)、許友根《〈登科記考補正〉考補》、王洪軍《登科記考再補正》。其他學者訂補,如陳若君《〈登科記考〉正補》、張忱石《唐代登科人名錄拾遺》、鬍可先《徐鬆〈登科記考〉補正》等等,不勝枚舉。這為做《隋唐五代登科總錄》提供瞭較好的基礎。我們所做的《隋唐五代登科總錄》,根據《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統一體例進行,非止步於登科名錄的搜集,需要在名錄搜集的基礎上,進而撰寫登科人小傳與提供書證。舉例說明如下:
  【李義琳】字叔璩。秦州成紀人。武德七年登進士第。釋褐初授虞州桐鄉縣尉。仕至碭山縣令。
  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五輯、頁一九《周故宋州碭山縣令李府君神道銘並序》:“君諱義琳,字□處。隴西成紀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鄉縣尉……纍遷趙州贊皇、宋州碭山縣令……享年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於懷州河內縣之私第。”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捲》第七冊《李義琳及夫人魏氏閤葬墓葬誌》:“君諱義琳,字□□。隴西成紀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鄉縣尉……春鞦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於懷州河內縣之私第。”
  《洛陽新獲墓誌》四〇《唐故宋州碭山縣令李府君神道銘並序》(長安二年六月五日):“君諱義琳,字叔璩,隴西成紀人也……弱冠射策及第,解褐虞州桐鄉縣尉……享年八十有二,以垂拱二年十月三日,遘疾卒於懷州河內縣之私第。”
  按:鬍可先《徐鬆〈登科記考〉補正》、孟二鼕《登科記考補正》均列李義琳於武德七年進士,以補徐鬆《登科記考》之闕。
  二、《宋代登科總錄》(800萬字)。
  宋代沒有斷代《登科錄》。做《宋代登科總錄》是從零開始。
  兩宋共舉行過118榜科舉試,各種科目登第人共約有11萬人。而完整保留下來僅兩榜,一榜是《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計330人;一榜是《寶祐四年登科錄》,計601名,閤931人,不到總數的百分之一。其餘10萬多人,或已湮沒,或散落在茫茫史籍之中,須從現存宋代典籍及後世相關史料中去尋覓,正如沙裏淘金。經過課題組同人坐冷闆凳,從宋代基本史籍、文集筆記、人物傳記、方誌、碑刻等大量文獻資料中,終於搜集到4萬登科人名錄和有關資料。在掌握瞭4萬登科人資料基礎上,為每個登科人撰寫一小傳,包括姓名、字號、籍貫、登科年、登科科目、初授官、經曆官、最高官或終任官等。小傳之下,附有書證。書證通常列兩條以上;如有疑竇處,則予以考證,力求無證不信,言必有據。
  三、《遼西夏金元登科總錄》(約120萬字)。
  遼代共舉行過55榜科舉考試,據張博泉統計,約錄取進士2211人。西夏,實行科舉80年,由於資料缺乏,具體榜次未詳。金代,科舉榜次與錄取人數,學界分歧較大,據薛兆瑞、張博泉統計,一為6317人,一為6150人,比較接近。元代科舉試舉行瞭16榜,據陳高華統計,共錄取約1200人。
  遼西夏金元四朝,除瞭元代原始登科錄保存有《元統元年進士錄》一種之外,再沒有留下一榜《登科錄》。這幾個王朝的科舉史料,相對較少。可喜的是,有關這幾個朝代的文獻匯編先後整理齣版,如《全元文》、《全遼金文》、《全金詩》、《元詩選》,以及相關石刻史料的齣版,給搜集登科人資料帶來瞭便利,科舉研究成果,呈現日益發展的勢頭。遼代有高福順《遼朝科舉製度研究》,金代有薛兆瑞的《金代科舉》(該書已考訂齣進士1317人)。相比較,元代科舉研究比較深入,成果較多。如蕭啓慶《元代進士輯考》,陳高華《元泰定甲子科進士考》、《兩種〈三場文選〉中所見元代科舉人物名錄〉》,桂棲鵬《元代進士研究》和餘來明《元代進士題名徵略》(見其著《元代科舉與文學》)。以上研究成果,可資《遼西夏金元登科總錄》利用。然因《中國曆代登科總錄》體例的統一要求,登科名錄搜集是第一步,進一步則需要按小傳的內容,擴大資料搜集範圍,繼而根據小傳內容,一一附上書證。
  四、《明代登科總錄》(約1000萬字)。
  眾所周知,明代登科資料較為豐富。天一閣、北圖、颱灣等藏書單位尚保存有明代數十種《登科錄》,並有《明代進士題名碑錄》等原始資料,以及近人硃保炯等編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可作為研究基礎和參考。但必須利用現存的原始《登科錄》與人物總集、文集、筆記、碑傳、方誌等資料,工作量非常大。明代舉行過89榜科舉試,我們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基礎上,重新考訂瞭明代進士總數,為24595人。
  五、《清代登科總錄》(約1000萬字)。
  清代舉行過112榜科舉試,其錄取人數眾說紛紜,如範金民說26815人,何炳棣說26747人,陳國生說26393人,吳建華說26847人,等等。在本課題前期資料搜集工作中,我們曾請兩位博士生李潤強(現為甘肅省委黨校教授)、毛驍陽(現為閩江學院副教授)專門就清代進士人數進行考訂,李潤強統計結果為26848人、毛驍陽為26849人,這與吳建華26847人非常接近。清代登科人,雖有《清代進士題名碑錄》、《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房兆楹等《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可作為研究基礎和參考,但必須利用原始《登科錄》與人物總集、碑傳,諸如《清代硃捲集成》、《清代縉紳錄集成》、《清代官員履曆檔案全編》、《國朝耆獻類徵》、《清代詩文集匯編》、《清代碑傳集》等大宗資料,以及清代浩瀚的方誌,搜集登科人物資料及編撰小傳與書證,工作量十分巨大。
  如上所述,《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根據現存古籍與新齣土文獻,收錄自隋至清1300年間科舉考試錄取的登科人,總人數將達12萬人,總字數達3000萬字。《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是迄今為止,國內外規模最大的關於中國古代人物的傳記資料。
  《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曾在國內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過介紹,受到瞭海內外同行充分肯定和高度關注,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科舉研究第一大工程”。
  《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的學術價值,除瞭上述將為中國科舉研究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具有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之外,還有以下三個方麵:
  一、《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所運用的書證資料,均齣自第一手文獻資料,具有翔實可靠的權威性。《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所引用文獻資料不下韆種。傳統庋藏的古籍與新齣土的文獻,凡涉及登科人資料的,我們皆力盡所能,設法予以搜集、披閱、爬梳、整理、考辨。每搜集到一位進士的傳記資料,我們都有一份收獲的喜悅。在此基礎上,為每個登科人寫一小傳,全書12萬人要寫12萬個小傳。沒有堅韌不拔、甘坐冷闆凳的毅力,是難以做到的。
  二、做課題與學術研究相結閤,以保證《中國曆代登科總錄》的科學性、準確性,和解疑釋難的學術質量。比如,科舉製從何時開始?是唐朝還是隋朝?這關係到《中國曆代登科總錄》起點的大問題。為此,我們首先對科舉製起源進行瞭深入研究,認同瞭中國科舉製始於隋的觀點,於是我們第一捲就命名為《隋唐五代登科總錄》,此研究成果以《科舉製定義再商榷》為題發錶於《曆史研究》。關於唐代科目,首先遇到考試科目的問題,如“孝廉”是不是科舉科目?不少唐代科舉史專著,不視孝廉為科目,孟二鼕《登科記考補正》即視“孝廉”為明經科的彆稱。為此,我們先對孝廉舉進行瞭專門研究,得齣瞭孝廉舉為唐前期的正式科目的結論,此成果以《唐孝廉科置廢及其指稱演變》發錶在《曆史研究》。這就保證瞭《唐代登科總錄》所收各科目登科人的準確性。
  又,宋代科舉製度變化較大,在我們撰寫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較多,如宋代“進士”之鑒彆、宋代宗室科舉之特殊性、特奏名、上捨釋褐、貢士舉、恩科、詞科、州郡縣名的變化等等,都是必須搞清楚的學術問題,這直接關係到收錄登科人的標準、範圍與小傳的正確性。我們課題組成員邊做課題,邊進行學術研究,解決課題中遇到的難點、疑點。其研究成果都已充分反映在《宋代登科總錄》中,並陸續發錶在學術刊物上。例如《宋代及第進士之鑒彆》,《宋代宗室科舉考試述論》,《關於宋代童子科的幾個問題》,《兩宋“上捨釋褐”考述》,《北宋徽宗朝“貢士”與“進士”考辨》。
  又如明代,所資利用的登科資料較多,但文獻資料中存在問題也不少。如《明代進士題名碑錄》,所收進士就有訛誤和遺漏,需要一一訂補,其中洪武十八年一榜,因該榜題名碑為明成祖硃棣所僕倒,緻《明代進士題名碑》所收洪武十八年榜進士缺179名進士;《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已補入129名,尚缺50名。這50名,經我們考證,終於補齊,並對《碑錄》中差錯進行瞭校補。這一研究成果已反映在我們的論文《明洪武十八年進士發覆》上。做《清代登科總錄》,常接觸到八股文高手登科的資料,為什麼清代科舉考試要用八股文?這是個縈繞在心中難以迴避的問題。對此,我們也進行瞭探討,發現試捲程文用八股文,是便於確定閱捲的評判標準,統一評分標準則有助於加快閱捲速度。此成果以《論清代科舉八股文衡文標準》為題,發錶在《中國社會科學》。把做課題與學術研究相結閤,賦予瞭《中國曆代登科總錄》厚重的學術功底特色。
  三、《中國曆代登科總錄》能夠為我國古代文、史、哲研究開擴視野,它提供較全麵的自隋唐以下的中國古代文化精英的傳記資料,有助於推進文、史、哲專門史研究的深入。《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收錄十二萬多的進士,每個進士都是經曆拼搏登上龍門的社會精英。在中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扮演瞭重要角色。要瞭解和研究中國政治史、思想史、軍事史、教育史、文學史、社會史,他們都是繞不過去的人物。《中國曆代登科總錄》所提供的進士齣身的中國古代社會精英人物的傳記資料,大部分是新開發齣來的資源,便於文、史、哲研究工作者充分利用,從而推動人文社科各種專門史的深度發展。
  曆經將近二十個寒暑,《中國曆代登科總錄》已進入收獲季節,各捲將陸續問世。我們課題組成員,期盼得到海內外學人的歡迎、批評和指正。
  2014年11月21日
  於浙大西溪校區啓真名苑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