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科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现代混凝土
  • 材料科学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水泥
  • 混凝土技术
  • 耐久性
  • 高性能混凝土
  • 建筑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8967
版次:2
商品编码:1169150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是给予作者而是多年的工程现场实践,通过无数个工程实例对现代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常见技术质量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和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对现代混凝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与总结。本书是《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的更新版本,内容有更新,分析更全面。

内容简介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及作者二十多年施工现场经验积累,指出了旧的混凝土理论对现代混凝土科学的偏差、不适应性和错误。从配合比、骨料和水泥的使用、纤维的使用、抗冻性、裂缝、耐久性、干缩、自愈合、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等多个方面,对旧的混凝土理论和当前在学术界比较专业的结论,进行了补充、纠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取得了许多独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对现代混凝土科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阶段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对纠正当前混凝土界的一些片面性的或者错误的观点,对正确指导混凝土科学研究,提高当前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控制和提高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指导大专院校的教学,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土建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杨文科,高级工程师,中国民航机场工程可研基地副总经理。^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而是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施工一线,修剪过房屋、桥梁、隧道、机场、码头等铁路、公路、民航、水里的各项工程。从新疆到上海,从海南到哈尔滨,再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承接过不同类型的工程。这期间担任过施工单位的测量员、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也担任过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
  二十多年来,作者热衷于在实践中对工程技术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混凝土尤为偏爱。从2003年开始,作者通过对自己二十几年现场混凝土施工经验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再全国《混凝土》、《水泥》等多家较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几篇,受到我国混凝土科学界的重视。

目录

第1章 混凝土的灵魂--配合比
1.1 过去配合比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1.2 旧的配合比理论和现代混凝土的不适应性
1.3 原因和困惑
1.4 对建立现代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2章 重要的原材料--粗骨料
2.1 骨料品种和成因概述
2.2 不同岩石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3 两个不同看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核心原材料--水泥
3.1 水泥的各项性能指标对混凝土的影响
3.2 水泥的生产工艺过程简述
3.3 现代水泥生产工艺
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4 水泥生产科技正确的发展方向
3.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4章 碱骨料反应,你在哪里?
第5章 引气剂是解决抗冻问题的灵丹妙药吗?
5.1 冻融破坏对工程的危害
5.2 目前全世界对提高抗冻性的公认措施和方法--加入引气剂
5.3 冻融破坏的机理简述
5.4 对提高实体工程抗冻能力方法和措施的研究
5.5 引气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范围
5.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泌水好还是假凝好?
6.1 泌水产生的原因
6.2 假凝产生的原因
6.3 综合分析
6.4 假凝和泌水的危害
6.5 对假凝和泌水问题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第7章 纤维,什么时候有用?
7.1 与纤维混凝土的缘分和经历
7.2 试验过程及结论
7.3 原因分析
7.4 结束语
第8章 现代混凝土的癌症--裂缝
8.1 总论
8.1.1 桥梁上的裂缝
8.1.2 房屋上的裂缝
8.1.3 机场跑道上的裂缝
8.1.4 道路上的裂缝
8.1.5 预制构件上的裂缝
8.2 原因分析
8.2.1 现场工程师无法解决的原因有五个
8.2.2 现场工程师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七个
8.2.3 现场工程师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十一个
8.3 裂缝的分类
8.3.1 失水裂缝
8.3.2 温度裂缝
8.3.3 干缩裂缝
8.3.4 受力裂缝
8.4 失水裂缝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8.4.1 失水裂缝产生的原因
8.4.2 失水裂缝的危害
8.4.3 失水裂缝的防治
参考文献
第9章 粉煤灰,真的只有优点吗?
9.1 粉煤灰使用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9.2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外加剂--是药三分毒
10.1 笔者对几种主要外加剂负面作用的认识
10.2 外加剂掺量不当引起的严重质量事故
10.3 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外加剂吗?
10.4 外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10.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耐久性的致命因素--干缩
11.1 干缩裂缝产生的过程
11.2 干缩裂缝的危害
11.3 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
11.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混凝土的医生--自愈合
12.1 自愈合现象的发现
12.2 原因分析
12.3 实际工程中对自愈合原理的运用
12.4 结束语
第13章 高性能混凝土,真的高性能吗?
13.1 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区别
13.2 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3.3 结束语
第14章 正确的耐久性研究思路在哪里?
14.1 耐久性变差的原因和研究误区
14.2 解决耐久性问题的正确方法
1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5章 现代混凝土的科学基础
15.1 问题的发现
15.2 第二阶段混凝土的概念
15.3 三阶段假说的提出
15.4 原因分析
15.5 三阶段理论对现代混凝土研究的科学意义
15.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 吐鲁番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失水裂缝试验研究总结报告
16.1 试验的意义与目的
16.1.1 试验的意义
16.1.2 试验的目的
16.2 试验方案
16.2.1 失水裂缝产生的时间、
大小、形状和性质
16.2.2 失水裂缝的危害
16.2.3 失水裂缝产生的原因
16.2.4 试验方案
16.2.5 组织机构的形成及分工
16.3 试验过程
16.3.1 材料、人员、机械准备
16.3.2 混凝土配合比
16.3.3 过程控制
16.3.4 养护与观察过程
16.3.5 对渗透速度的试验
16.3.6 对水灰比的试验
16.4 试验总结及结论
16.4.1 概论
16.4.2 环境气候影响总结
16.4.3 原材料总结
16.4.4 配合比总结
16.4.5 对添加聚酯纤维的总结
16.4.6 对网状裂缝的总结
16.4.7 对施工工艺的总结
16.4.8 总结论
16.5 对吐鲁番机场混凝土施工的总要求
16.5.1 对施工准备的要求
16.5.2 施工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似是而非的"比表面积法"理论
附录B 西直门旧桥混凝土破坏原因分析
附录C 关于混凝土碱含量限值的思考
附录D 我国重要混凝土构筑物的失效、破坏、修复与防治
附录E 关于我国当前纤维混凝土研究与 使用中的问题和误区
附录F 关于纤维混凝土应用的讨论
附录G 十年前后同一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对比及分析
附件H 雾里看花的高性能混凝土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读后感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 导论:混凝土,现代文明的基石 混凝土,这个由水泥、骨料(砂、石子)以及水混合而成的材料,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巍峨耸立的摩天大楼,到横跨江河的宏伟桥梁,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住宅、道路、水坝,混凝土无处不在,默默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它以其卓越的强度、耐久性、可塑性和经济性,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 然而,看似简单易得的混凝土,其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科学原理和不断演进的技术挑战。随着人类社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性能、耐久性和环境友好性的期望也随之攀升。传统的混凝土配比和施工方法已难以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极端气候、复杂地质条件、海洋环境侵蚀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严峻挑战时。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的科学机理,探索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推动其理论与技术不断革新,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已知的混凝土知识,而是聚焦于当前混凝土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它旨在为从事混凝土研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士和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系统、前瞻性的学习平台。第二版在保留第一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近些年来混凝土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对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和深化,力求更准确地反映现代混凝土科学的真实图景。 第一篇:混凝土材料科学的深度探索 混凝土的性能,归根结底源于其内部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微观结构的演变。本书的第一篇将带领读者走进混凝土材料科学的深邃世界,从微观层面剖析其内在的奥秘。 第一章:水泥水化过程的精细解析 水泥是混凝土的“灵魂”。水泥颗粒与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即水化反应,是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和后期性能形成的关键。本章将详细探讨水泥不同矿物组分(如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在水化过程中的反应路径、反应速率及其对水化产物(如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凝胶)形成的影响。我们将深入研究水化过程中的温度效应、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硅灰)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水化过程来优化混凝土的早期性能,如降低水化热、减少早期开裂等。同时,本章还将关注近年来在水泥水化机理研究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例如原位表征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细地理解水化过程。 第二章: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的作用机制 骨料(砂、石子)在混凝土中占据绝大部分体积,它们不仅是“骨架”,更是影响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骨料的种类、形状、表面特性、级配都会对混凝土的粘聚性、工作性、强度以及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章将重点研究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过渡区(ITZ)。这个区域由于水泥浆体渗透不足、水化不完全等原因,往往是混凝土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将深入分析ITZ的微观结构特征,探讨骨料表面处理、改性骨料的应用如何改善ITZ的性能。此外,本章还将讨论骨料的膨胀、收缩特性对混凝土整体变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骨料的选择和配比设计来控制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第三章:掺合料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创新 为了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各种工业废弃物和经过特殊加工的材料被广泛用作混凝土的掺合料。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重要的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硅灰、偏硅酸的化学活性及作用机理。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掺合料如何通过改善水泥石的密实度、火山灰反应、稀释水泥用量等方式,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渗、抗冻融、抗化学侵蚀)以及改善工作性。此外,本章还将聚焦于新型高性能掺合料的研发和应用,例如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混凝土中的潜在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为混凝土带来全新的功能性,如自修复、自清洁等。 第四章: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混凝土的宏观性能,如强度、耐久性、变形,都根源于其复杂的微观结构。本章将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NMR)、压汞法(MIP)等先进的表征手段,对水泥石、界面过渡区、孔隙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理解孔隙的尺寸、连通性、分布规律,以及晶体相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我们可以更科学地预测和控制混凝土的性能。本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和施工工艺,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而达到预期的宏观性能目标。 第二篇:现代混凝土工程中的关键问题与研究 在实际的混凝土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本书的第二篇将聚焦于这些关键问题,并探讨当前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第五章: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耐久性是混凝土结构能否长期发挥其功能、保证使用安全的重要指标。本章将深入分析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 物理侵蚀: 冻融循环、干湿循环、磨损等。我们将探讨冻融破坏的机理,研究抗冻融性能的测试方法和提高途径,以及磨损机理和抗磨损混凝土的设计。 化学侵蚀: 硫酸盐侵蚀、氯离子侵蚀、碳化作用、碱骨料反应(ASR)等。本章将详细解析这些侵蚀机理,介绍相应的检测方法,并重点研究如何通过选择抗侵蚀的原材料、掺合料,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特别是对于碱骨料反应,我们将探讨其发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延缓或抑制ASR的最新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下的耐久性: 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尤为严峻,氯离子渗透、电化学腐蚀等问题突出。本章将专题讨论海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点、材料选择原则以及防护策略。 第六章:高性能混凝土(HPC)与特种混凝土的开发与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指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等优异性能的混凝土。本章将深入探讨HPC的设计理念、配合比优化原则以及关键的原材料选择。我们将重点介绍超高强度混凝土(UHPC)、自密实混凝土(SCC)、纤维增强混凝土(FRC)、透水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的性能特点、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例如,对于UHPC,我们将讨论其超高的抗压和抗拉强度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在斜拉桥、高层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对于SCC,我们将分析其流变学性能的控制,以及在密集配筋结构中的优势;对于FRC,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纤维(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玄能纤维)的增强机理及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控制与修复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本章将系统梳理混凝土结构中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包括: 早期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等。我们将分析这些裂缝的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控制水灰比、合理养护、采用低水化热水泥等。 荷载引起的裂缝: 拉应力、剪应力引起的裂缝。我们将探讨结构的受力分析与裂缝控制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强度、采用预应力等手段来限制裂缝开展。 耐久性因素引起的裂缝: 冻融破坏、化学侵蚀导致的结构劣化引起的裂缝。 在裂缝的控制与修复方面,本章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裂缝宽度控制的设计标准,以及各种修复技术,如水泥基注浆、环氧树脂注浆、聚合物砂浆修补、自修复混凝土技术等,并分析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第八章:绿色混凝土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 减少水泥用量: 大量使用粉煤灰、矿渣、硅灰等活性掺合料,开发低水泥混凝土。 利用工业废弃物: 将再生骨料、粉煤灰、矿渣等作为原材料,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开发新型胶凝材料: 研究地聚合物混凝土、镁质胶凝材料等替代水泥的胶凝材料,降低碳排放。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更换频率,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实现节能减排。 本章还将关注绿色混凝土的性能评估、标准规范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展望绿色混凝土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三篇:混凝土技术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混凝土科学的研究从未停止,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功能化和绿色化。本书的第三篇将放眼未来,探讨混凝土技术的新兴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 第九章:混凝土的智能化与数字化 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混凝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本章将探讨: 智能传感器与监测技术: 在混凝土结构中嵌入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应力、变形等参数,实现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混凝土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混凝土性能,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3D打印混凝土: 探讨3D打印混凝土的技术原理、材料配方、成型工艺及其在建筑、制造领域的潜在应用,如快速建造、个性化设计等。 第十章:功能性混凝土的探索与发展 除了传统的力学性能,赋予混凝土新的功能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章将关注: 自修复混凝土: 探索利用微胶囊、细菌、形变记忆合金等技术,使混凝土在产生裂缝后能够自行修复,延长结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导电/导热混凝土: 研究如何通过掺入导电材料,使混凝土具备导电或导热功能,应用于智能路面、电磁屏蔽结构、建筑供暖等领域。 吸音/隔音混凝土: 探索通过特殊的骨料配比和结构设计,使混凝土具备优异的吸音或隔音性能,应用于建筑声学。 第十一章:极端环境下的混凝土应用与防护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混凝土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端环境挑战。本章将专题讨论: 寒冷地区混凝土: 关注抗冻融性能、低温施工、冰雪融雪剂侵蚀等问题。 高温地区混凝土: 研究高温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如高温下的强度损失、热稳定性等。 高辐射环境下的混凝土: 探讨核电站、航天等领域对混凝土抗辐射性能的要求,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下与深埋结构混凝土: 关注土压力、地下水侵蚀、地应力等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第十二章:研究方法与未来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当前混凝土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中仍面临的挑战。我们将回顾先进的试验方法(如数字图像相关法、声发射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如有限元分析、多尺度模型)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我们将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例如对微观机制的理解仍需深化、模型与实际工程的结合仍需加强、新材料的标准化与推广仍需努力等。最后,我们将展望混凝土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跨学科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结语:迈向更坚固、更耐久、更可持续的未来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第2版)旨在为混凝土科学领域的学者、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本书不仅梳理了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混凝土将更加坚固、更加耐久,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书的出版,希望能激发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为混凝土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作者在陈述理论时,总是力求精准无误,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界定,这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扎实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我发现作者的论证过程常常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宏观的原理阐述过渡到微观的实验细节,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复杂的科学问题被系统地拆解,便于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那种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知识体系的叙事节奏,非常适合需要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愉悦,而是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需要专注力的学术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觉到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专业著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阅读起来有一种顺畅感。而且,这本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对于需要快速查阅特定概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制作工艺绝对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非凡。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但坦白讲,它的可读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非常高。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推导穿插其中,如果没有扎实的背景知识支撑,很容易在中途感到气馁。虽然这种深度是专业书籍所必需的,但如果能在关键部分的推导旁边,辅以更形象化的类比或更简化的流程图解释,或许能更好地连接理论与直观理解之间的鸿沟。我感觉作者的假设是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基础的材料学和化学热力学知识,因此,对于那些希望从零开始建立认知体系的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入门读物辅助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划分清晰得近乎苛刻,每一个主题都被限定在一个明确的框架内进行探讨,这使得读者可以非常有目标性地进行阅读和复习。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关键概念回顾”部分,这极大地帮助我巩固了刚刚学到的重要知识点。那种列表式的总结,简洁有力,能瞬间抓住本章的核心精髓,对于考前复习或者快速回顾某个模块的知识体系,简直是神器。这种教科书式的组织方式,体现了作者对教学方法论的深刻理解,确保知识点的传授效率最大化,让学习路径变得异常平滑和高效。

评分

尽管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我发现这本书在实际案例的呈现上略显保守。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和经典实验案例大多来自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权威文献,这固然保证了理论的经典性和可靠性,但在面对当前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时,总觉得缺少了一些“前沿气味”。例如,对于新型掺杂剂对材料微观结构影响的最新进展,或者某些颠覆性的计算模拟方法在理解固相反应中的应用,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篇幅来探讨。我期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看到更多关于近五年内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介绍,以更好地贴合行业发展的最新脉搏,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具时效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

每次都是自己去拿,只想问你们的服务呢?

评分

可以,,,,,,,,,,,,

评分

挺好的,对研究挺有帮助的,可以

评分

挺好的,不管是书的纸张还是内容,都挺好的

评分

很好的朋友可以联系业务发展

评分

东西不错,速度也挺快,下次还来

评分

是我们需要的书,一看就是正版的。也不便宜。

评分

这本书主要讲的还是10年以前的机场跑道干硬性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感觉有点过时了,对现代商品预拌混凝土感觉没有太的帮助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很快,马上就收到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