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梭罗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真实体验书写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瓦尔登湖》与《圣经》一同被美国国会评为“塑造人类文明的25部作品”之一。
精彩书评
★梭罗的文体非常清晰,不拘形式,平易而优雅,具有活泼的性格,奇妙的经验,以及种种特殊的知识。他发现,假如你限制了自己的欲求,那么你将只需要很少的花费就能满足它们。
——英国作家毛姆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美国评论家伊拉·布鲁克
目录
1第一章节俭
76第二章我的栖身之处与我的生活目的
93第三章阅读
104第四章声音
122第五章孤独
132第六章来客
146第七章豆田
159第八章村子
165第九章池塘
191第十章贝克农场
200第十一章更高的法则
213第十二章野兽邻居
227第十三章乔迁之喜
243第十四章原居民和冬天的来客
258第十五章冬天的动物
269第十六章冬天的池塘
284第十七章春天
303结束语
精彩书摘
第一章节俭
当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或者更确切地说当我写出本书的主要部分的时候,我是独自居住在树林里的,那是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①的瓦尔登湖的湖畔,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邻居。我住在自己建造的一个房子里,仅仅靠着双手的劳动生活。我在那里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如今我又再次成了文明生活中的一位寄居者。
要不是镇上的人们对我的生活方式百般探究,我是不会强加于人,让读者注意到我的私事的。有些人会认为这些探究不相干,不过在我看来却不是一点也不相干,而是鉴于种种情况,是非常自然而又相干的。有些人问,我不得不吃些什么,我是否感到孤单,我是否害怕,诸如此类。还有的人感到好奇,想知道我的收入有多少被捐献出来用于慈善。而有的人,他们是多口之家,于是想知道我抚养了多少个穷孩子。因而在本书中,如果我着手回答这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话,也就要请那些对我并没有特殊兴趣的读者见谅。在大多数书籍中,“我”,或者说第一人称,是被省略的,在这本书中,则被保留了,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言必称“我”。我们通常并不记得,毕竟,总是在讲话的恰恰就是第一人称。倘若另有他人,我对他同样了解,那么我就不会这样大谈自己了。不幸的是,我由于经历狭窄,也就限于这个主题了。除此之外,站在我自己的立场
①康科德(Concord),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城镇,取邻里相处和睦之意。上,我也要求每一个作家,迟早都应该简单而又真诚地描述出他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描述出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应该写出就像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寄给他的亲属的信那样的描述。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活得真诚,就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国度。也许本书更是为穷学生而写的。至于我的其他读者,他们将接受能够应用在他们身上的那些部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在穿衣服的时候把缝口撑开,因为衣服合身穿起来才舒服。
我乐意说的事情,与其说是与中国人和桑威奇群岛①岛民有关,毋宁说是与本书的读者有关,也就是与你们这些据说是居住在新英格兰的人有关;说的是你们的状况,尤其是你们在这个世界里、在这个城镇里的外部状况或者情况,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状况事实上如此之差是否必要,是否它就无法得到改善。我在康科德做了大量旅行:而在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在商店里,在办公室里,还是在田野里,在我看来,居民们都是在以一千种引人注目的方式进行苦修。我听说,婆罗门②坐在四面火的当中,直视太阳,或者在火焰上方,头朝下身体倒悬,或者扭头仰望天空,“直到他们不可能恢复他们的自然的姿势,而由于脖子扭曲,只有液体才能流进胃里”③;或者终生用锁链锁住,居住在树的脚下;或者就像毛虫一般,用他们的身体来丈量庞大帝国的疆域;或者用一条腿站在木桩的顶上——但甚至这些有意识的苦修的形式,也并不比我每天目睹的那些场景更令人难以置信和吃惊。与我的邻居们所从事的事情相比,赫丘利④的十二件苦差也微不足道,因为他所做的苦差只有十二
①桑威奇群岛(SandwichIslands),美国夏威夷群岛(HawaiianIslands)的旧称。
②婆罗门(Brahmin),印度种姓四大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即僧侣。
③语见苏格兰历史学家、哲学家詹姆斯·米尔(JamesMill,1773—1836)的《印度史》(TheHistoryofIndia,1817)。这里的“直视太阳”,与本书的结束语中的“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相呼应。
④赫丘利(Hercules),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英雄,希腊神话中称赫拉克勒斯,罗马神话称赫丘利,即大名鼎鼎的大力神,以完成十二件苦差著称。件,是有尽头的,但我却永远也不会看到我的邻居们杀死或者捕获任何一个妖怪,或者完成任何一件苦差。他们没有赫丘利的朋友伊奥拉斯帮忙,伊奥拉斯是用烧红的烙铁,烙多头蛇的头的根部,而我的邻居们则是刚把多头蛇的一颗头砍掉,又有两颗头冒了出来。
我看到,年轻人,镇子里的人,他们的不幸恰恰在于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牛,以及农具,因为这些东西获得比丢掉容易。要是他们是诞生在野外的牧场里,由狼来为他们哺乳的话那就好了,因为那样他们就可能用更明亮的眼睛看到,要求他们在其中劳作的是什么田地。是谁使得他们成为土地的农奴?当人注定要只吃一配克泥土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却应该吃他们的六十英亩的土地?①为什么他们一出生,就居然开始挖掘他们的坟墓?他们得过人的生活,把推到他们面前的所有这些事情,尽可能地对付下去。我遇见多少可怜的不朽灵魂啊,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几乎被压扁了,窒息了,在生活的道路上爬行着,在面前推着一个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谷仓,他们的奥吉亚斯的牛舍②从来也没有被清扫干净,还有一百英亩的土地,耕作、割草,包括牧场及林地!而无遗产继承份额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这种毫无必要的继承下来的累赘须与之斗争,却也发现征服并培育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已是足够辛劳的了。
但人们是在出了错的情况之下而辛劳的。人的精华部分很快就被犁在土地里面,成为堆肥了。通过一个似乎是命运,通常称之为必然,他们被雇佣了,正如一本古书所说,他们把财宝积攒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③那是一个傻瓜的
①民间谚语说,“我们死以前,都必须吃上一配克泥土。”配克(peck),度量衡单位,一配克等于二加仑。
②奥吉亚斯的牛舍(Augeanstables),是古希腊传说国王奥吉亚斯(Augeas)饲养着数千头牛的场所,极其肮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奉命打扫,他引来河水完成了清扫任务。
③见《圣经·马太福音》第六章第十九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生活,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如果说不是在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一点。据说丢卡利翁与皮拉①从肩头向身后扔石头,从而创造了人类:
Indegenusdurumsumus,experiensquelaborum,
Etdocumentadamusquaslmusoriginenati
由此我们也就成为一个坚硬而又辛勤的种族,
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是源自石头。②
雷利则是以其夸张语调的方式,用诗句把它表达出来了:
从此人类是硬着心肠,忍受着痛苦和忧虑,
并且赞同我们的身体具有石头的性质。③
夫妇俩从肩头向身后扔石头,而又并不看石头落在什么地方,这是对一个笨拙的神谕的一种盲从,有关于此也就说这些吧。
大多数人,甚至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里,也仅仅是由于无知和错误,而满脑子是人为的烦恼,忙于粗俗且又毫无必要的苦差,结果也就无法采摘到生活里更美好的果实。他们的手指,由于劳作
①据希腊神话,丢卡利翁(Deucalion)是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之子,他与妻子皮拉(Pyrrha)逃脱了主神宙斯(Zeus)所发的洪水,夫妇俩从肩头向身后扔石头,石头变成男男女女,从而重新创造了人类。
②这是拉丁诗人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公元17)的长诗《变形记》(Metamorphoses)中的诗句,本书中的拉丁文原文,系援引自法国作家和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哲学辞典》(PhilosophicalDictionary)第二一三章。下面雷利的英文译文与这里的拉丁文原文略有出入。
③这里的英文原文,是雷利对上面两行诗句的翻译,见于他的《世界史》(HistoryoftheWorld)一书。雷利(SirWalterRaleigh,1554?—1618),英国探险家、作家,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早期美洲殖民者,因被指控阴谋推翻詹姆士一世而被监禁在伦敦塔,后被处死。著有《世界史》,散文、诗歌等。过度,而变得过于笨拙,过于颤抖,而无法采摘了。实际上,劳作的人日复一日,都没有闲情逸致获得一种真正的人格:他无法与人们保持最具有男子气概的关系,他的劳动会在市场上贬值。他想不成为一台机器都没有时间。他的成长要求他无知,而他又经常不得不使用他的知识,这样一来,他又怎能记得他的无知呢?我们有时应该免费给他饭吃,给他衣穿,用我们的果汁给他恢复体力,然后才能评价他。我们的天性的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那层粉霜一样,只有在搬动的时候非常小心翼翼才能保留下来。然而,不论是对待我们自己,还是对待别人,我们都并非这样体贴入微。
……
前言/序言
怎样读这本书
梭罗的《瓦尔登湖》,自半个世纪以前由著名诗人、翻译家徐迟先生翻译引介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推重。近几年来,又有多种译本问世,《瓦尔登湖》热持续升温,广大读者对它表现出了不衰的热情,而且可以认为,这种热情还将持续下去。为什么?因为书好。我手头有三种译本,兹从其中一本的介绍中摘取一段,就可看出本书的分量:
“《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二十五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哈丁(WalterHarding)曾说,《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正因如此,它也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等人,从而改写了一些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瓦尔登湖》之《致读者》,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这样的一本书,说它是一生必读,并不过分。
在这种持续升温的《瓦尔登湖》热中,我也拟向读者朋友奉献出一种译本。书翻译出来,就是要让人家读的,因而在写译者序的时候,我便想到“怎样读这本书”这个题目。
而这又是为什么?因为难读。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就是《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1825—1895]的孙子)说:“每一个知道怎样读书的人,也就拥有了能够放大自己,大大增加他的生存的方式,进而拥有使得他的生活充实、有意义、有趣味的力量。”就这本书而言,要想获得这种力量,首要的就是要读懂。
《瓦尔登湖》,我三十年前就接触过,原文本和徐迟先生的中译本都读过,但老实说,并没有读懂,或者说并没有读下去。倘若不是今天翻译这本书,我还是读不懂,是翻译逼得我不能不懂——当然我也不敢自诩已百分之百读懂了。我只是比读者先行了一步,我愿意与读者朋友交换读书体会。
要读懂本书,首先就要了解作者的定位,作者的定位本身就为理解作品提供了线索。本书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传统辞书大多介绍他是美国作家和哲学家,今天的评论界又给他加上了博物学家的头衔,这既全面,又有必要,因为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与他对大自然的观察紧密相连。“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自己在自然界广阔田地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美国文学简史》,董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土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上册第72、73页)
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主题”,也会有助于读懂作品。当然最好是由读者自己来提炼主题,不过就这本书而言,老实说我是提炼不出来的。“梭罗的伟大在于他的主要思想具有强大的威力。这些思想是:人必须不顾一切地听凭良知来行动;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地浪费掉;树林和溪流的世界是好的,而熙熙攘攘、街道纵横的城市世界则是坏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卷第562页)“梭罗逝世以后,他的大量日记、遗稿陆续被整理成书,到20世纪初,已出版的梭罗全集就有二十卷之多”(《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6页),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本书《瓦尔登湖》和《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obedience,anEssay)一文。《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这些思想在书中自然是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
《瓦尔登湖》英文原名是Walden,orLifeintheWoods,译成中文是《瓦尔登湖,或林中生活》,也可译成《瓦尔登湖,又名林中生活》。用“或”或者“又名”,是英国古典作品的一个传统。如十八世纪小说家约翰斯顿(CharlesJohnston,1719?—1800)的《克利斯尔,又名一个畿尼的奇遇》(Chrysal,ortheAdventuresofaGuinea),再如贝奇(RobertBage,1720—1801)的《赫姆斯普朗,又名非本色的人》(Hermsprong,orManasHeisNot),就是如此。
《瓦尔登湖》是作者在1845年到1847年间在湖畔度过的二十六个月的生活记录。作者在湖畔生活期间即写出了本书的初稿,但结束湖畔生活后又继续写了几年,才最终完成。读这本书,你不能不由衷赞叹,梭罗作为博物学家,当之无愧。博物学家(naturalist),尤其指在野外研究动植物的人,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人。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多,那是真正仔细研究了动植物,堪称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是真正实践了孔老夫子的教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就动物学家而论,他又是真正有造诣的鸟类学家和昆虫学家,他对动植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精心描绘,不能不令人感叹,那一代人治学是那么有耐性,功力又是那么厚实。
当然,梭罗从根本上讲是作家,主要是写散文,也写诗。他对英语语言的驾驭,就像他对动植物的观察一样细致、精确。说到细致精确,他可以一个句子套一个句子,一个修饰语套一个修饰语,不厌其烦地描述下去,真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所以在本书中,一个句子长达数行的例子,并不罕见,而且句式灵活,多姿多彩。这就形成了他的既细致精确又雍容华贵的散文风格。读他的文字,你不能不慨叹,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居然能这样从容不迫——少了一分功利心,也就多了一分从容不迫。
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二十岁就大学毕业。在中学时,他就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兴趣,以后一生都对此进行研究。所以在本书中,他多次引用罗马的古典作品,对希腊罗马神话更是信手拈来,将其融入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那是真正的“活学活用”,生动无比,寓意深邃,读了之后让你无法忘怀。基督教《圣经》被他使用起来,亦见从容裕如,往往不起眼的一句话,可能就含有《圣经》典故。如果不知道这是用典,你往往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者说你会以为我译得莫名其妙,甚至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而知道了其中的典故,便甚感意味隽永,回味无穷,读起来也就愈加趣味盎然。我在本译本中,加了大量的注释,我诚恳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注,读者是很难读下去的,是很难从头读到尾的。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承认,我这绝不是诳语。
梭罗还是哲学家。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这超验主义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产生出来一种相应的理论,是对18世纪的理性主义、洛克(John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怀疑哲学,以及新英格兰的加尔文教义的束缚人的宗教正统观念的反驳。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兴盛时期大致是在1836年至1860年之间,它既是一种文学运动,又是一种哲学运动。“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两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就是爱默生和梭罗。”(《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62页)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是超验主义运动的创始者,是梭罗的朋友,本书中有所涉及。本书还涉及超验主义运动的几个其他成员,这使我们得以对这个运动有更多的感性了解。而超验主义思想在文学上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本书《瓦尔登湖》和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典型表现是“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唾弃。跟爱默生一样,他也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因而他号召人们生活要‘简朴、简朴、简朴’,把超过维持起码生活所必要的一切都叫作‘非生活的东西’加以‘排除’,要人们仅仅去‘吸收生活的精髓’”(《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第74页)。这些思想,今天对我们仍不乏启迪。由于思想深邃,加之又是语言大师,所以本书中警句般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津津乐道。
梭罗除了对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情有独钟之外,还对东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印度的古典哲学和中国的儒学。他是真正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读到书中所引用的印度经典,印度文学的魅力让我惊叹,我甚至想,梭罗的优美文笔,该不是师从了印度的古典文学吧。书中多次引用孔孟之道,以佐证他的思想。老实讲,经他一引用,我才发现儒学竟是这样深刻,深感自己对《四书》的理解不过皮毛,真是惭愧之至。
为什么读书?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增长知识。读这本《瓦尔登湖》,就可接触到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欣赏到在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体会到作者在行文之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来的振聋发聩的思想,这样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向身为作家、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的梭罗看齐了。读懂这本书,就可以如赫胥黎所说,我们的生活也就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我手头有三种译本,除了前面提到的戴欢先生的译本外,还有张知遥先生的译本和林志豪先生的译本。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参考了这三种译本,获益匪浅,特在此表示诚挚谢意。除了各种常备的词典、工具书之外,我尤其要感谢互联网,没有网上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以及具体到本书的翔实注释,这本书我是翻译不出来的。
王义国
瓦尔登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