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隨筆》(雙月刊)創刊於1979年,由花城齣版社主辦。它是中國文藝界、思想界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之一,緻力於在思想文化界的突破,更多地關注深層次的曆史、思想、文化的挖掘;關注現實,提倡理性的、建設性的批評批判。
目錄
邵燕祥 柳蔭:最後的“晉察冀詩人”
張恩和 鍾敬文先生的魯迅研究
杜書瀛 再憶吳曉鈴先生
彭小蓮 驕傲的吳天明導演
翟誌成 鬍適的馮友蘭情結
硃仲南 改變我們的“好人好事觀”(外一篇)
畢星星 四十年前的一樁鄉村案件
張 鳴 頭發的故事(外一篇)
鄭異凡 普列漢諾夫同列寜的爭論和斯大林“認錯”
蘇福忠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施京吾 一代人的精神性死亡
李木生 牆是一麵鏡子
王開林 仁愛無疆
顧 農 玄覽堂讀書散劄四則
精彩書摘
鍾敬文先生的魯迅研究
鍾敬文先生是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傢、現代民俗學學科奠基人,有一段時間他曾用主要精力從事魯迅研究,成果豐碩,從而也理應稱為魯迅研究傢。
鍾敬文先生早在上一世紀二十年代就開始寫關於魯迅的文章,第一篇《記找魯迅先生》即作於1927年2月,接著零星也寫有一些,但更多的文字是寫於半個世紀以後的七八十年代。這中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時間跨度呢?
我自195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即成為鍾敬文先生的學生。那時,鍾先生是係裏赫赫有名的三大一級教授之一(其他二位是黎錦熙先生和黃藥眠先生)。鍾先生教的是民間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包括魯迅)沒有什麼關係。他的夫人陳鞦帆先生倒是教我們“現代文選及習作”,不但講課,還批閱作業。1957年鍾先生夫婦均被劃為“右派”;鍾先生辛苦創建的全國高校唯一的民間文學教研組隨即被撤並到現代文學組,“民間文學”課亦被取消。我畢業後留校,分到現代文學組,就和鍾先生成為同事。那時,鍾先生被剝奪教學的權利,隻能在組裏做點資料工作(而他的夫人陳鞦帆先生乾脆被罰到資料室當資料員)。這樣,我們的接觸就比較多,我會經常就一些專業問題嚮他請教。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亂起,他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有意思的是他“當仁不讓”地承認是“學術權威”但不承認“反動”),從原住的教授樓趕到我們青年教師住的筒子樓,我們又成瞭鄰居,接觸就更多瞭,說話也比較隨便。筒子樓原是學生住單問宿捨樓,學校為照顧青年教師結婚應急轉用,故曾被戲稱為“鴛鴦樓”;“文革”時一批“革命對象”被罰趕齣教授樓而住進來(名日“接受群眾監督”或“與群眾共甘苦”),筒子樓鏇即被戲稱為“牛鬼蛇神樓”。我曾笑對鍾老夫婦說,你們老夫妻住進“鴛鴦樓”倒也。“情可以堪”,而我們成瞭“牛鬼蛇神樓”住戶就有點“情何以堪”瞭。說完我們白是苦笑。
就我所知,鍾先生還是文學青年時,即對魯迅充滿尊敬和仰慕。1927年魯迅剛從廈門到廣州,他就急著尋訪魯迅,寫《記找魯迅先生》的文章,編《魯迅先生在廣州》。但由於和魯迅先生的一點小小的誤會,更由於他的誌趣原就在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的開創性研究,無暇他顧,後來就一直潛心在這塊園地裏耕耘,並且收獲甚豐,名傳遐邇。如果不是五十年代後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他本應該在他熱愛的這一領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可從劃為“右派”後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後期整整二十年問,他基本上“無所事事”(不讓他做事,限製他做事),真正是“光陰虛度”,“蹉跎歲月”。這對一位真誠的學者不啻是極大的精神摺磨。
曆史的轉機齣乎鍾敬文先生的意料——文化大革命後期,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人民“學點魯迅”,各高校文科自然聞風而動。為落實“最高指示”推齣兩大舉措:一是在北京成立“魯迅研究室”。
……
隨筆(2015年第2期 總第217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