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龙,黎崇裕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
  • 经方
  • 传承
  • 临床
  • 医学生
  • 中医师
  • 方证
  • 学习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2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82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师承学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处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内容简介

  《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是临床使用经方之“实战手册”。《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精选《伤寒论》中100首方,对使用经方最关键的“方证要点”、“类证鉴别”进行了深入剖析、详细阐释。

目录

1.桂枝汤
2.桂枝加葛根汤
3.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5.桂枝麻黄各半汤
6.桂枝二麻黄一汤
7.白虎加人参汤
8.桂枝二越婢一汤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0.甘草干姜汤
11.芍药甘草汤
12.调胃承气汤
13.四逆汤
14.葛根汤
15.葛根加半夏汤
16.葛根黄芩黄连汤
17.麻黄汤
18.小柴胡汤
19.大青龙汤
20.小青龙汤
2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2.干姜附子汤
2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5.桂枝甘草汤
2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
30.茯苓四逆汤
31.五苓散
32.茯苓甘草汤
33.栀子豉汤
34.栀子厚朴汤
35.真武汤
36.小建中汤
37.大柴胡汤
38.柴胡加芒硝汤
39.桃核承气汤
4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4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42.桂枝加桂汤
4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4.抵当汤
45.大陷胸汤
46.小陷胸汤
47.白散
48.柴胡桂枝汤
49.柴胡桂枝干姜汤
50.半夏泻心汤
51.十枣汤
52.大黄黄连泻心汤
53.附子泻心汤
54.生姜泻心汤
55.甘草泻心汤
56.赤石脂禹余粮汤
57.旋覆代赭汤
58.桂枝人参汤
59.瓜蒂散
60.黄芩汤
6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2.黄连汤
63.桂枝附子汤
64.去桂加白术汤
65.甘草附子汤
66.白虎汤
67.炙甘草汤
68.大承气汤
69.小承气汤
70.猪苓汤
71.茵陈蒿汤
72.吴茱萸汤
73.麻子仁丸
74.栀子柏皮汤
7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76.桂枝加芍药汤
77.桂枝加大黄汤
78.麻黄细辛附子汤
79.麻黄附子甘草汤
80.黄连阿胶汤
81.附子汤
82.桃花汤
83.猪肤汤
84.甘草汤
85.桔梗汤
86.苦酒汤
87.半夏散及汤
88.白通汤
89.通脉四逆汤
90.四逆散
91.乌梅丸
92.当归四逆汤
93.麻黄升麻汤
94.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95.白头翁汤
96.四逆加人参汤
97.理中丸
98.枳实栀子豉汤
99.牡蛎泽泻散
100.竹叶石膏汤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20.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方歌】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
  【方解1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方证要点】
  1.外寒内饮证:以咳喘,呕哕,气上冲,挛急,痰多稀白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舌苔水滑,脉弦。
  2.常用于闭经、霍乱呕吐、遗尿、心肌劳损、湿性肋膜炎、流感、浮肿、急性肾炎、关节炎、结膜炎、吐唾不止、水肿、浮肿、抽搐、羊痫风、胬肉攀睛、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心病、眼科疾病、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属于表有寒邪,里有水饮者。
  3.小青龙汤证的方证特点
  (l)患者面部有水色、水斑、水气、水苔出现。水色:面部青色或黧黑,或下眼睑处青暗;水斑:患者面部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水气:面部虚浮,眼睑微肿;水苔:舌苔水滑。
  (2)咳嗽,喘息,痰多呈白色泡沫样(落地成水),或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且连续不断。
  (3)冬季寒冷时则发作加重,天气暖和时病情缓解。
  (4)其他见症诸如气短、憋闷、窒息感;重者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咳喘时涕泪俱出;更甚者,可因水气上冲而突然昏厥。
  (5)脉弦,舌苔水滑。
  4.小青龙汤证有五个或然见证,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相对应的小青龙汤有五个加减化裁方法。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其中有四个加减法皆去麻黄,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麻黄本身主治咳喘,应是方中主药,岂可去而不用?其原因有二:小青龙汤证之喘的病因病机是外有表寒,内有里饮,水寒射肺而致咳喘。咳喘之证,皆因肺气不利所致。肺之气机主宣发与肃降,其中或宣发不利,或肃降不行,或宣发与肃降同时失职,皆可导致肺气不利而发咳喘。再观小青龙汤之咳喘,水寒射肺,源在“心下”(心下有水气)其水寒之邪,循经向上,逆阻于肺而致。治疗此种咳喘,当避免应用辛散向上、宣发之品,故去麻黄以避其宣散,加杏仁以利肺气肃降,止咳平喘,此乃原因之一。再者,寒饮内停之人,阳气多虚,而麻黄能发越阳气,故去麻黄,以免阳气更伤,此为原因之二。
  ……

前言/序言


《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拨云见日,通达经方精髓 在浩瀚的中医药宝库中,经方以其简洁高效、疗效确凿而备受尊崇,被誉为中华医学的瑰宝。然而,历代医家对经方的阐释众说纷纭,初学者往往望洋兴叹,难以窥其堂奥。值此之际,《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应运而生,旨在为广大中医学子、临床医师及传统医学爱好者提供一条清晰、准确、高效的学习路径,引领大家领略经方的独特魅力,掌握其核心要义。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方剂,而是聚焦于“方证对应”这一经方学习的核心理念。它深刻理解到,学习经方,关键在于理解方剂所针对的特定病机、病位、病性,以及在临床上与之相符的证候表现。只有准确把握了方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辨证施方”,药到病除。 精选百首,聚焦临床: 本书精选了100首临床常用且具有代表性的经方,这些方剂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名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汤、真武汤、乌梅丸、白通汤、四逆汤、理中丸、建中汤、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泻青散、温经汤、当归四逆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白散、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猪苓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玉屏风散、桂枝茯苓丸、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胆汤、涤痰汤、导痰汤、补中益气汤、升麻葛根汤、秦艗葛根汤、局方至宝散、泻肝汤、龙胆泻肝汤、逍遥散、越鞠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橘核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大补阴丸、二至丸、补肝汤、滋肾丸、大补元煎、固金汤、四君子汤、参苏饮、玉屏风散、防风通圣散、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甘麦大枣汤、四物汤、当归芍药散、温经汤、少腹逐瘀汤、桂枝龙牡汤、百合知母汤、麦门冬汤、泻心汤、泻青散、泻白散、泻黄散、泻肝汤、泻肺汤、泻胃汤、泻脾汤、泻肾汤、泻心汤、泻肺汤、泻肝汤、泻胃汤、泻脾汤、泻肾汤,等等。本书所选方剂,既有辨证论治的基础方,也有针对具体病证的常用方,力求覆盖内、妇、儿、杂等各科常见病症。 方证要点,提纲挈领: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方证要点”的精辟提炼。每首经方,都围绕其核心方证,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具体而言,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1. 方剂主治与核心病机: 明确该方剂主要治疗哪些证候,以及这些证候背后的根本病机是什么。例如,分析桂枝汤的“营卫不和”,麻黄汤的“风寒束表”,白虎汤的“阳明气分热证”等。 2. 辨证要点与典型症状: 详细列举临床上判断该方证的关键性症状和体征,包括但不限于舌象、脉象、面色、神志、寒热、汗出、口渴、胸腹、四肢、二便等。力求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证候的本质。 3. 药证分析与配伍原理: 深入解读方中各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以及在方剂中的作用。重点阐述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揭示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为何此配伍能够针对特定病机、奏效于特定证候。 4. 临床应用举隅与鉴别: 结合实际临床案例,展示经方在治疗具体病症时的应用思路和方法,并与其他相似方剂进行鉴别,帮助读者避免混淆,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5. 方剂演变与临证化裁: 在掌握基本方证的基础上,适当介绍该方剂的演变、加减化裁的原则,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灵活运用,体现经方的生命力与实用性。 循序渐进,易于掌握: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精练,力求将复杂的经方知识化繁为简。每个方剂的讲解都遵循逻辑严密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书中辅以适量的图示、表格,增强视觉效果,加深读者印象。 实操性强,受益匪浅: 本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临床实践的指导。通过对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的深入解析,读者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经方理论基础,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辨证施治的能力,取得更好的疗效。无论是初学者建立起对经方的初步认识,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医者深化对经方的理解,本书都将是宝贵的案头助手。 师承之路,智慧传承: “学堂”之名,寓意着本书旨在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传承中医智慧。它鼓励读者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最终将经方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师承”。 《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它是一本开启经方学习之门的钥匙,是一盏照亮临床实践的明灯,更是一份承载着中医千年智慧的珍贵馈赠。愿本书助您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海中,乘风破浪,精进不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长期以来,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深感着迷。然而,对于经方这样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临床应用价值的知识体系,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理解和掌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我最想学习的方向——经方的方证要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方知识变得清晰明了。我期望它能够清晰地阐述每一个经方的核心病机,这是理解方证的基础。然后,基于这个病机,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来辨别出对应的“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辨证口诀”或者“辨证图谱”,帮助我更直观地记忆和理解。此外,我非常看重“方证对应”的精准性,期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方剂的药物组合能够治疗这个证候,药物之间是如何协同作用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防误”提示,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将这个证候误诊为另一个证候,或者容易将这个方剂误用为另一个方剂,书中能够给出清晰的鉴别方法。如果书中还能结合一些古代医家的经典论述,来佐证方证的合理性,那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经方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方证辨证能力,真正领会经方的精髓。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中医书籍,应该能让读者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能够瞬间点亮思维的火花。《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就给了我这样的预期。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经方的书籍,但很多时候,内容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零散,很难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常规,用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讲解经方方证。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一些“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究经方方证的本质。比如,对于一个经典的方剂,它可以先从它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入手,然后剖析它的核心病机,再层层深入到具体的证候特征,以及方剂的配伍原理。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采用一些“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比如,抛出一个临床上常见的难题,然后通过分析不同的方证,来展示如何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智慧闪光点”,那些看似简单却直指本质的论述,能够让我对经方产生全新的认识。此外,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兼具严谨与生动,既要有学术的深度,又要有文学的感染力。如果书中还能加入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医案故事,或者一些关于学习经方的心路历程,那就更加引人入胜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能激发我学习中医的兴趣和热情,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运用经方。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执业医师,虽然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内心深处对经方的热爱从未减退。我深知经方是中医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大道至简的智慧,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精准地把握方证,依然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如同一股清流,直击了我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需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精炼和巩固对经典经方方证的理解,并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视角。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100首经方的核心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证候特征。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方证对应背后的逻辑,是如何从宏观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到微观的脏腑气血、病理变化,最终落脚到具体的方剂选择。我尤其看重“要点”二字,意味着这本书会提炼出最具价值的信息,避免冗余的叙述。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辨证难点”的解析,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四诊,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从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此外,对于一些方证相似的经方,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鉴别要点,甚至是通过对比分析,来加深理解。如果书中还能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进展,或者提供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对某些方证的独到见解,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为我提供及时而精准的方证指导,帮助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升临床疗效。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毕业多年、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中医师,我对经方有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我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学习过经方,并且在很多日常的小病中也运用过一些基础方剂。但陌生的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发现,经方并非简单的“cookbook”,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辨证逻辑和灵活的运用之道。很多时候,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患者症状复杂多变时,我常常会感觉自己的经方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理解“学堂”二字,意味着它并非是简单的方剂罗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学习和传承的氛围。而“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则表明它会精选出临床上最常用、最经典的一百首经方,并提炼出其最精髓的方证要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每个方剂的“神”,而不仅仅是“形”。它应该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个方剂能够治疗某个病证,其病机是什么,是邪气的性质?是脏腑的功能失调?还是气血津液的紊乱?然后,如何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多个维度去捕捉到最关键的“证”,并将其与方剂的“方”精准地对应起来。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破案”思路,就像侦探一样,如何通过蛛丝马迹,一步步锁定病机,最终选择最恰当的经方。此外,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方证,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鉴别诊断,并附上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最好是那些“画龙点睛”般的案例,能够让我恍然大悟。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一下经方的加减变化,以及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应用思路,那就更加完美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重温经典、提升功力的机会。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特别是对于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经方,更是情有独钟。《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是一本集专业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习资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为我揭示100首经典经方的方证要点。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比如,每个方剂的学习都应该包括它的出处、功用、主治、方剂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意义,以及最核心的方证辨别。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个方剂的“证”,不仅仅是罗列症状,更要阐释病机,以及这些症状是如何体现病机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临床思维训练”的内容,比如,通过模拟临床案例,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方证知识来解决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灵活运用”的技巧,比如,在原方的基础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变化,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强调“整体观”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局部的症状,而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经方传承的思考,或者对未来经方应用发展的展望,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经方教材,帮助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并最终能够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充满敬意的普通人,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流传千年的中医方剂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和向往。《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去了解那些古老方剂背后的秘密,特别是它们是如何与人体疾病的“证”紧密联系起来的。我不太懂专业的医学术语,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缓慢而清晰的节奏,讲述每一个经方的故事。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具体的病症,然后这本书会告诉你,在这个病症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证”,而针对每一种“证”,都有相应的经方可以化解。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为什么同样是发烧,有时需要用这个方剂,有时又需要用另一个方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初步的“方证思维”,让我能够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插图,能够形象地展示一些重要的症状,比如舌象、面色、体态等,这样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描述。此外,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经方在养生方面的应用,或者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保健方,那就更贴近我的生活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播下对中医的兴趣,让我能够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评分

我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中医。我虽然没有学过医学,但一直对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方剂很感兴趣。在我看来,经方不仅仅是药物的组合,更是古人对生命、对疾病的深刻洞察的体现。《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医学书籍,更可能是一扇通往中医智慧殿堂的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经方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不需要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或者即便有,也应该有详细的解释。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生动的故事,或者形象的比喻,来讲述每一个方剂的由来,它的核心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证”。例如,为什么某个方剂的名字会是这样,它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我最需要的是理解“方证对应”的逻辑。如果书中能用图解或者流程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从疾病的表象到内在的病机,再到最终的方剂选择,那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基础的辨证方法,让我能够初步判断自己或者家人的一些小毛病,并理解为什么某个方剂或许会有帮助。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经方的“美”,不仅仅是药物的功效,更是它所蕴含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如果书中还能介绍一些关于经方的历史故事,或者一些著名医家的故事,那就更加引人入胜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中医的兴趣,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智慧和魅力的。

评分

这本书名《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中的“学堂”二字,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正在耐心细致地传授医术。我一直认为,中医的学习,尤其经方的学习,最重要也最难得的就是“师承”二字。离开了师承,很多东西就变成了死记硬背,失去了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体现“师承”的精神,它不应该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学习伙伴。我期望书中能够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经方的世界。比如,对于每一个方剂,它不应该仅仅罗列主治和功效,更应该从辨证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这个方剂所针对的“证”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的病机所在,以及为什么这个方剂的药物组合能够针对这个病机产生疗效。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师傅带徒弟”式的讲解,比如,当遇到一个复杂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分析?如何排除干扰,抓住核心的病机?如何鉴别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方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很多“点拨”式的语言,让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方证关系,一下子豁然开朗。此外,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非常实用的临床技巧,比如,如何在望诊中观察舌苔和面色来判断证候,如何在问诊中通过患者的描述来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在切脉中感知邪气的所在。如果书中还能有一些学习经方的心得体会,或者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总结,那就更加宝贵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能够“启迪心智”的经方学习指南,帮助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目前还在本科阶段,正在努力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坦白说,虽然教材上讲解得很详细,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会感到茫然,尤其是面对各种复杂的证型和方证对应关系时,常常觉得难以把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会强调“方证对应”的重要性,并且会分享一些经典的医案,但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把所有方证都讲透。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梳理经方方证要点的书籍。《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带着我一个方一个方地“过关”。它应该能够清晰地阐述每个方剂的核心病机,然后基于这个病机,引申出它的主证、兼证,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准确辨别出对应的证候。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方证鉴别,比如,同样是针对咳嗽,但不同的经方适用于不同的证型,这本书能否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我还需要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为什么是这个药物配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君臣佐使的关系如何体现,这些都是我学习的重点。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内容,并且最好能有相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作为佐证,这样会让我学得更扎实,更有信心。当然,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上的建议,比如如何才能更快地记住那些复杂的方证,或者在临床实习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那就更棒了。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成为我临床思维培养的催化剂,帮助我从“背方”走向“用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医师承学堂:100首经方方证要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对中医,特别是经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通过自学和参加一些线下的讲座,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一些经典方剂略知一二。然而,我始终觉得,对于经方这样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定位“师承学堂”,就预示着它会是一种更贴近临床、更注重传承的教学方式,这让我非常期待。我尤其关注“方证要点”这几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是大而全的方剂学教材,而是会提炼出每个方剂最核心、最关键的辨证论治要领,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抓住重点、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将每个方剂的辨证要点、主治病症、配伍意义、加减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都一一呈现。此外,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如何记忆方剂、如何分析病机、如何融会贯通等,那就更完美了。我设想这本书的排版一定是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得当,阅读起来会赏心悦目,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堆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方证关系,用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那些“一针见血”的诊断技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的期待值非常高,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经方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带领我真正走进中医的神奇世界。

评分

帮别人买的,听说这本挺有名,不过这玩意有没有用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凡事没必要讲究这讲究那的,都有副作用,不用吃东西了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物流超快,很给力

评分

好书!

评分

湛江地区的中医爱好者可以和我联系,扣扣号码:一五四五八六二零五八。大家共同学习,提高水平,为人民大众服务。

评分

好棒好棒好棒好棒好棒!

评分

非常好的书,会继续关注哦。

评分

实用,质量很好,价格合理,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上买了好多书了,下次能给我便宜点吗

评分

东西令人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