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對瞭 你的世界就對瞭 思考也是一門技術活

思考對瞭 你的世界就對瞭 思考也是一門技術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 金慶一 著,唐研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1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49383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40
套裝數量:1
字數:1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智慧來自於思維。如何獲得智慧,許多書籍會讓曆史偉人或成功人士現身說法,或通過個人豐富的生活閱曆來進行提煉,但是本書沒有使用這些已略顯迂腐的方法,而是告訴人們應該怎樣通過運用思維原理以及科學的練習方法來獲得真正的智慧。熟讀此書,你將擁有更多的智慧,驚訝於自己的改變。

內容簡介

  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可能是每個人的願望,但要真正做到有智慧地活著,並不是件容易得事情。所謂“智慧”,字典上的解釋是“領悟、洞悉事物的本質,並能想齣最恰當的處理方法的思維能力”。而本書即將告訴你:如何纔能擁有這樣的能力。
  《思考對瞭 你的世界就對瞭 思考也是一門技術活》作者在最基本的思維運轉的核心原理中尋找端倪,為讀者們解疑答惑。理解瞭思維原理,學會瞭調節內心的方法,每個人都能變得更加智慧。

作者簡介

  金慶一,畢業於高麗大學心理學專業,並獲得德剋薩斯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亞洲大學心理學係教授。主要從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在各種教育機構,公共機關以及三星、LG、SK等大企業進行演講和谘詢活動,並在韓國著名門戶網站NAVER以及《每日經濟報》開設心理學專欄。發錶論文50餘篇,譯有《革新的工具》等。

目錄

第一章
我們的錯覺和誤解
思維謬誤和作用原理
01 焦慮 4
“早死早超生”∣加劇焦慮情緒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感”∣人類最不喜歡的心理狀態
02 認知吝嗇者 9
頭腦靈活,思維懶惰∣拒絕復雜
03 固執 14
人類不喜歡變化∣不變即不悔
04 對於“多任務處理”的錯覺 18
我們有多任務處理的能力嗎∣1萬韓元與1萬韓元電影票的差異∣聽著音樂學習,效率會更高嗎
05 “沒想到”的本性 28
“為什麼那時候我沒想到呢?”∣你會怎樣進行激光除瘤
06 閤理性 32
與生俱來的消極情緒與努力培養的積極情緒∣人類在判斷什麼
07 後悔 36
對於“無悔的決定會帶來滿足”的錯覺∣比較導緻後悔,自身産生滿足
08 判斷的陷阱 41
阿萊悖論∣不同的選擇∣高質量、高價位品牌與普通質量、低價位品牌∣人類——形象感的奴隸∣賭徒謬誤∣熱手謬誤∣被“降價5%”俘獲的人們
09 計算機與人類智能 58
記憶與評價∣危地馬拉第七大城市的名字是什麼
10 更簡便的方法 65
什麼是啓發式方法∣從光華門到德壽宮有幾種方法
思維聚焦 尋找能力傾嚮 70
第二章
是什麼推動我們前行
動機的兩麵性:趨利和避害
01 動機的方嚮不同導緻結果的不同 77
初遇動機∣希金斯理論
補充 學期初與學期末的實驗結果為什麼不同
02 趨利動機與避害動機 84
趨利動機:拉;避害動機:推∣“得到”的購物券與“被搶”的購物券
03 趨利動機與避害動機所産生的情緒差異 87
“喜悅和悲傷”與“安心和焦慮”∣情緒決定行動∣反作用情緒具有的巨大力量
04 時間與趨利-避害動機 93
評價結果會根據評價周期而改變∣趨利動機的用武之地∣避害動機的用武之地
05 思維方式與趨利-避害動機 98
趨利動機是森林,避害動機是大樹
06 空間與趨利-避害動機 101
趨利動機有利於培養想象力,避害動機有利於提高執行力
07 趨利動機“寬”,避害動機“窄” 103
冒險的趨利動機,保守的避害動機∣寬的時候和窄的時候
08 避害動機注重比較,趨利動機注重創新 108
比較優勢與絕對差異
09 錯誤的動機會導緻錯誤的産生 110
刺激-反應一緻效應與斯特魯普效應∣網球選手能打好羽毛球嗎
10 失敗是怎樣産生的 117
避害動機會妨礙“拿手的事”∣過節時,兒媳婦傷到手的原因
11 趨利動機在任何時候都是完美的嗎 121
容易半途而廢的趨利動機∣對違反規定熟視無睹的趨利動機
12 領導必須瞭解的動機 125
自我啓發類書籍的局限性∣村長級的市長∣媽媽是避害動機,爸爸是趨利動機∣過於完美的爸爸不是好爸爸∣“預防”比“成就”更敏感的社會∣根本的變化從“為什麼”開始
思維聚焦 寫日記 135
第三章
思維左右人生
創造性是動機、情緒與認知的結閤
01 來自隱喻與推想的創造之路 145
什麼是創造性∣創造性思維的原動力——類推∣兒時的隱喻練習成就成人期的類推∣詞典和校外輔導班沒有隱喻∣隱喻産生情緒∣隱喻和抽象思維的力量∣培養基帶給我們的禮物——頓悟∣創造性:要麼成就,要麼放棄
02 創造性的想法是怎樣産生的 162
創造性的想法:不是沒有,而是無法提取∣提取創造性想法的習慣與環境∣趨利動機:産生創造性想法的動力
03 創造性想法的執行與完成 168
創造性想法的執行和語言的相關關係∣全國模擬考試成績前0.1%的秘密∣無法說明就等於不知道∣避害動機:創造性想法執行的動力
04 發現創造性的眼光更重要 178
創造性人纔的負麵形象∣比創造性人纔更重要的東西∣我們能發現有創造性的東西嗎
思維聚焦 變得更聰明 184
第四章
揭開幸福的秘密
用思維製造幸福
01 金錢能買來多少幸福 193
金錢隻能阻止不幸福∣錢為什麼會發揮負麵作用∣沒有使用目的的錢是焦慮潤滑劑
02 幸福來自於關係 200
為瞭將來而忽視現在的愚蠢做法
03 幸福是感受到的 203
豐富我的個人數據庫
04 幸福是記憶,但不應隻是記憶 206
受時間支配的記憶∣“經驗”與“記憶”之謎
05 幸福不會自己來 214
幸福人生的三個層麵∣幸福是創造齣來的
思維聚焦 妨礙幸福的“比較” 219
後記 是做思維的主人,還是旁觀者 22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我們的錯覺和誤解
  思維謬誤和作用原理
  思考也需要做準備活動
  記得大學時,曾有一位學長總愛把簡單的話說得很復雜。我問他這樣做的原因。
  學長很簡單地迴答道:“這不就是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的本質嘛!”
  “……”
  對於一般人而言,無論在哪個專業領域,其中最難理解的必定是專業術語和概念。有時突然聽到某些專業術語,甚至有種在聽外語的感覺。因此,不管是學習哪個領域的知識,都應當先從掌握該領域的專業術語和概念開始。
  這正如運動前先要進行準備活動一樣。突然的劇烈運動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而有瞭充分的準備活動,不管是練習已學習過的動作,還是學習新動作都會更加輕鬆、安全。尤其是在完成一些高難度動作時,充分的準備活動就顯得更為重要。
  探知人類思維的運轉原理也應當做好相應的“準備活動”,人類思維本身就是一項錯綜復雜的活動,如果缺少“熱身”,直接探知其運轉原理,就會感到很吃力。那些寫滿注釋的自我啓發類書籍並不能為我們的“熱身”提供幫助,因為這類書籍的作者往往以自己的經驗或者觀察為依據。因此這類書僅是作者個人主觀思想的錶達,並不能成為探知思維原理的指南。此外,這種探知的學習機會也並不是很多,因此,事先的準備活動就更加重要,雖然它往往看似簡單。
  探知思維的準備活動可以說就是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必須瞭解認知心理學中與人類思維相關的幾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層麵。構成人類思維的基本要素有焦慮、認知吝嗇、固執、局限性等。如果想學習人類思維的運轉原理,就要先從理解這些術語和概念開始。
  焦?慮
  “早死早超生”
  學校裏,老師在體罰五個違反紀律的學生。當第一個學生接受完處罰後,懷著解脫後的放鬆心情躲到瞭一邊,心裏高呼著:“結束瞭!不再疼瞭!”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學生依次接受瞭處罰。當快要輪到最後一個學生時,他變得焦慮不安。事實上,此時老師已經消耗瞭不少體力,最後挨打肯定沒有前麵的同學疼,但他卻嚇得麵如死灰。當終於輪到他時,還沒挨打,他已癱坐在地上。
  這樣的場麵,我們在學生時代可能都見過或親身經曆過。那麼,最後一個學生究竟為什麼會如此恐懼和不安呢?因為焦慮。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經曆,同時又是最不想經曆的一種心理狀態。跟前麵的學生相比,最後一個學生在最大限度地預測著痛苦的程度,在漫長的等待中,他變得焦慮不安。也就是說,焦慮是一種催化劑,它可以放大預知的或正在感受到的痛苦。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嗎啡之類的鎮痛劑對伴有焦慮情緒的疼痛有明顯效果。在戰後接受治療的傷員中有25%的人要求使用鎮痛劑。而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同等傷勢的普通患者中卻有高達80%的人要求使用鎮痛劑。為什麼傷勢相同,而要求使用鎮痛劑的比率卻相差如此之大呢?答案是“焦慮”。戰後等待治療的傷員們最起碼可以短時間內不再投入戰鬥,因為沒有瞭上戰場的不安與擔憂,所以他們感知的痛苦也隨之減弱。由此可以得齣結論:痛苦受到焦慮的影響,焦慮增加,痛苦也變得更加強烈。其實,焦慮不隻增加肉體上的痛苦,還可以增加心理上的痛苦。在焦慮情緒的影響下,心理上的痛苦會變得更加強烈。現代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壓力山大”就是其最常見的例證。
  加劇焦慮情緒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感”
  在漆黑的影院裏看恐怖電影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人們常常會提到看恐怖電影的感受——“毛骨悚然,血液凝固”,這樣的感覺自然屬於焦慮情緒中的一種。但最令人恐懼的時刻往往不是影片裏的怪物、惡鬼突然齣現時,也不是看到血腥、暴力的鏡頭時,而是影片分明在暗示最恐怖的場麵即將齣現,但又不告訴觀眾具體何時齣現時,就是這種揪心的、寂靜的等待讓焦慮達到極緻。而觀眾也正是在等待恐怖“何時”,以“何種方式”齣現的過程中,纔能真正體會到恐怖電影的奧妙所在。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人們能夠預知恐怖或痛苦的到來,卻又無法掌握其準確信息時,就會加劇焦慮的情緒。所以,有過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特彆討厭模糊、不確定的狀態。
  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人們到底有多討厭它吧。
  事例:缸裏盛有90個球,其中已知有30個紅球,剩餘的60個是黑球和黃球,但黑、黃兩色球的數量比例不詳。遊戲的規則很簡單,首先說齣球的顔色,然後閉上眼睛,從缸裏拿齣一個球,如果拿齣的球的顔色和自己事先報齣的顔色一緻即可贏錢。
  問題一:如果投注,你會押紅球(A)還是黑球(B)?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是選擇紅球(A)。
  問題二:如果投注,在紅球和黃球(C),黑球和黃球(D)的組閤中,你會選擇哪個?
  大部分人會選擇黑球和黃球(D)的組閤。
  即便連續問同一個人這兩個問題,他們的選擇也會傾嚮於這兩個答案。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答案其實很可笑。在第一個問題中選擇紅球的人其實已經自動做瞭一個假設,那就是黑球少於30個。按照這個邏輯,那黃球的數量就自然要多於30個。如果再把這種推算延續到問題二中,那紅球和黃球的組閤就勢必要多於60個。也就是說紅、黃組閤的勝率要高於黑、黃組閤,那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C纔對。但事實是,大部分人還是選擇瞭邏輯以外的答案——A和D。
  美國著名的戰略分析傢、作傢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說,通過以上的實驗就能看齣人們有多麼地討厭模糊和不確定的東西。當人們不能準確地知道某件事情發生的概率時,就會視它為危機,焦慮的情緒就會增加。所以,有人認為選擇和追求可以預知的事物,以此來減少焦慮感是人類的本性。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人們真的很難忍受焦慮的狀態。當然,為瞭消除焦慮感,有些人會進行積極的自我調節,設定閤理的目標,選擇閤適的方法,認真執行,這樣也能迎來好的結果。而這正是那些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輝煌足跡的人較之平凡的普通人所擁有的特質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還是跟隨本能,通常選擇沒有風險、相對可靠的東西,可這樣的本性往往不能給我們帶來正確的判斷。
  人類最不喜歡的心理狀態
  想要瞭解人類的思維運轉原理,首先要正視和接受焦慮。我跟其他很多心理學傢一樣,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從早期著名的心理學傢西格濛德·弗洛伊德(Simund Freud)開始,直到今天,有很多心理學傢都對此項理論做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焦慮,是人類最不願意承受的一種心理狀態,但它又是進入人類心靈深處的一個窗口。任何人都會經曆焦慮,但應對焦慮的方式卻會因承受的主體(個人或集團)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仔細研究一個人處理焦慮情緒的方式,就能很容易掌握這個人的性格和特點。更重要的一點是,焦慮擁有的強大能量可以影響我們的思維運轉,所以,如果對焦慮不夠瞭解,所謂的思維研究也隻能是流於錶麵。
  那麼,焦慮到底是什麼呢?字典中的解釋是“內心不安、焦灼的狀態”。而心理學傢給齣瞭更為具體的定義:當齣現己所不欲的想法或情緒時,內心産生的不快感。當人們心裏感到不舒服或處於不好的狀態中時,焦慮的情緒就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欲求,那就是趕緊從這種境地脫離齣去。所以說,焦慮本身不會結束,而會催生齣其他東西,其中之一就是“動機”,動機是一種能量,是指引人們行為的根源。
  具體來說,順序是這樣的:當人們處於焦慮的狀態中時,焦慮以及與其相關的其他消極情緒可以催生齣從這種不好的狀態中脫離齣去的欲求,為瞭實現這樣的欲求就需要有行為上的改變或重新開始新的行動,而這個過程就需要啓動動機來完成。其流程是焦慮—情緒—動機—認知—行為變化,我們的人生大部分都是在這樣的流程中完成的。
  認知吝嗇者
  頭腦靈活,思維懶惰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現代腦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主要用於對大腦進行掃描,以瞭解大腦中細胞的數量及其活動形式。例如,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係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的活動結果導緻人類思維的産生。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對大腦進行掃描,可以知道我們大腦的活動狀態,而這樣的活動狀態是我們平時絲毫感覺不到的。
  當被彆人問“你在想什麼”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說“沒想什麼”。其實這並不是假話,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會齣現什麼都沒想的狀態。平時,我們經常會說“剛纔愣瞭一會兒”或者是“我什麼也沒想就……”之類的話,但是為什麼會齣現這種“什麼都沒想”的狀態,我們就不得而知瞭。
  大腦中的神經元一直處於活動的狀態,這證明我們的大腦一直在活動,那麼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呢?這是因為大腦很勤勞,而思維卻比較懶惰。所以認知心理學傢提齣瞭一個新名詞,叫做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什麼樣的人會被稱為吝嗇者呢?是那些捨不得花錢的人。而認知吝嗇者則指的是不願意思考的人。認知心理學傢認為,這是人類本質的一種錶現。隨著思考的深入,所消耗的能量也在相應地增加,這會使人感到疲憊,所以人們一般會迴避思考。
  實際上,人類大腦的平均重量隻有三磅,但是大腦中思維的種類和深度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學者們將人腦形象地稱為“三磅的宇宙”。三磅大約是1.4韆剋,這在人體重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除瞭一些專業研究人腦的學者外,很少有人知道大腦活動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在進行極限運動或者重體力勞動時,我們能感覺到體能的消耗,但實際上大腦能量的消耗也是相當大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進行思維活動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10瓦的電燈所消耗的電能。人體日平均總能量的消耗大約相當於80瓦電的能量,而重量僅占人體2%的大腦卻能消耗人體約12%的能量。那這種能量到底是什麼呢?這種能量來自於人體內的血液,供給大腦的血液是保證我們思維以及與之相關的細胞正常運轉的能量源泉。
  在思考復雜問題的時候,供給大腦的血液量就要相應增加。有時候,大腦思考所消耗的能量僅次於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所以韓國纔會有這樣的俗語來比喻思考也是很纍的事情:“心思太多瞭,臉都瘦成瞭一半。”正因為如此,人們都想盡量避免思考復雜的問題,因為這樣有利於人類更好地生存。
  我們試想一下,在食物匱乏的遠古時代,為瞭能長久生存,人們自然不想白白消耗能量,因為産生這些能量的食物是來之不易的。為追逐獵物而消耗能量也就罷瞭,如果僅僅因為深入思考而消耗這麼多能量,那是不值得的。所以,不願意思考的特性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而數韆萬年來,人類一直都處於這種無意識之中,即便到瞭現在,在這個不愁溫飽的富饒年代裏,人類的這種特性仍然存在。
  拒絕復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認知吝嗇者的種種錶現。
  “行瞭,簡單點兒就行。”
  “啊,不知道,頭疼,就這樣做吧。”
  “煩死瞭,怎麼這麼復雜?”
  ……
  諸如此類的話語不勝枚舉,而它們印證瞭我們大部分人就是認知吝嗇者的事實。而我們也要接受這樣的事實。
  如果你還是不能認可這個觀點,那麼我再來舉個例子進一步說明。希娜·連格(Sheena S. Iyengar)是世界最具權威的選擇心理學傢,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學教授。她曆經18年,專門從事“選擇”的研究並在各地進行演講。她在演講中經常提及一些她在讀研究生期間見過並且跟研究相關的趣事,以下就是其中之一。
  有個大型超市做瞭這樣一個實驗,在超市的試吃角分彆放有6種和24種果醬,以此來瞭解購物者的購買率。從常識上分析,對於購物者來說,放有24種果醬的試吃角選擇餘地更大些,銷售量應該會比較高。結果,大約60%的顧客都聚集在放有24種果醬的試吃角,僅有40%的顧客停留在有6種果醬的試吃角。但是,銷售量卻驚人地相反,放有24種果醬的試吃角僅有3%的人購買,而放有6種果醬的試吃角卻有約30%的人購買。
  簡單計算後可以發現,60%×3%=1.8%,放有24種果醬的試吃角,圍觀顧客中僅僅有1.8%的人購買,而品種比它少3/4,僅有6種果醬的試吃角卻有12%的圍觀顧客購買,即40%×30%=12%,比前者足足多瞭6倍多,由此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購買率的差異。
  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認知吝嗇者們過於吝嗇的話,就會形成一種認知負荷,當選擇對象過多的時候就會齣現選擇睏難,而結果是乾脆什麼都不選。認知負荷會給人們造成選擇推遲的心態,那麼推遲到什麼時候呢?可能要等到這個選擇變得簡單為止,要掌握準確的時間是非常睏難的,但人們相信這個時刻會到來,於是又再將選擇推後。所以如果選擇對象的數量減少,那麼看上去就會變得容易多瞭。
  我決定根據這個理論,對我經常光顧的餐廳的老闆做些指導,這位老闆總是苦惱生意不好。
  “請減少菜單的品種,試試隻留幾樣菜。”
  當然,前提是那些“幸存”的菜品必須從味道和品質上都有所提升。我的提議取得瞭不錯的效果,在我簡單的指點下,即將關門的餐廳變得生意紅火。看到這樣的效果,老闆對我又是感謝又是驚訝:
  “說起來真的很奇怪,現在賣得好的菜品,其實味道和以前並沒有太大的差彆。”
  商品賣得好,品質是一方麵,能夠方便消費者選擇也很重要,這是市場營銷中的常識,也是關鍵。現在讓我們一起認可“人類是認知吝嗇者”的事實吧。因為隻有承認,纔能改變。
  固?執
  人類不喜歡變化
  認知吝嗇的人類,一般不太願意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即人類不喜歡變化。變化是指從現實生活中脫離齣來,而這種脫離是指拋棄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確信的並且可預測的東西。焦慮可以算是人類為瞭嘗試新的變化而必須付齣的代價。變化是從安定的狀態到不安的狀態,所以,顯而易見,變化是不受人類歡迎的。因為這種變化大多數是不確定的、模糊的,很容易讓人掉入陷阱。人類最討厭的就是焦慮。當人們感到焦慮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是迴避。所以不管從哪一種情況或者哪一個角度來看,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從現在所依存的生活(這種依存指的是思維、物品或者人)中脫離齣來。為瞭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麵的實驗。
  在實驗室的天花闆上係著兩根繩子。進入這個實驗室的被測試者需要將這兩根繩子連起來。但是以人胳膊的長度來看,如果一隻手抓著一根繩子,另一隻手是無法抓到另外一根繩子的。那麼,該怎麼辦呢?在實驗開始前已經事先告知被測試者,房間裏的工具是可以使用的,當然也可以不用。在實驗室的地上,僅放著一把剪刀。也就是說,被測試者在做實驗時,剪刀是唯一可以使用的工具。
  實驗過程中齣現瞭一些有趣的情況。大多數人會一隻手抓住一邊的繩子,另一隻手握住剪刀努力用張開的剪刀來夠另一邊的繩子,但是因為剪刀的刀刃一直摩擦著另一根繩子,在大多數情況下,繩子的末端會被剪刀弄斷,這樣一來,繩子隻會越來越短。得到瞭上述教訓後,大部分人會選擇反握剪刀。這樣用手來抓剪刀的刀刃,十分危險不說,而且對抓住繩子並沒有幫助。雖然每個人所做的嘗試有所不同,但他們所用的實驗時間平均下來都在10~20分鍾。一部分人會自言自語道:“是不是不應該使用剪刀啊?”於是乾脆把剪刀丟在一旁,開始做新的嘗試。被測試者的招數可謂花樣繁多,有的用嘴巴吸氣,想把繩子吸過來;有的想利用靜電,就用手掌拼命揉搓自己的褲子;甚至還有的想通過意念來完成實驗。真是無奇不有。
  但讓人吃驚的是,把實驗室內的那把剪刀換成其他物件,結果就産生瞭戲劇性的變化。這次把剪刀換成錘子,換一組被測試者,再進行一次實驗。首先,大多數人會考慮該如何利用這把錘子,過瞭一會兒,他們的錶情一下子舒展開來,嘴裏念叨著“啊!這樣做就可以瞭”,隨後,他們把錘子綁在一邊繩子的末端,被繩子綁住的錘子會像時鍾軸一樣來迴晃動,這樣一來,被測試者隻需先把錘子嚮相反的方嚮推開,然後快速抓住另一根繩子,緊接著就是等待那根綁有錘子的繩子慢慢靠近,然後用另一隻手抓住它,最終將兩根繩子連接起來。結果是他們實驗所需要的時間要遠遠短於使用剪刀的那一組。
  相信讀者們看到這裏,肯定會有這樣的疑問:“不是啊,剪刀也完全可以被綁在繩子上啊!”你們想的是對的。因為剪刀的手柄是環狀的,相比錘子,更容易被繩子綁住。但是使用剪刀的大部分被測試者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方法。
  那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世間事物都帶有其常識性的機能。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剪刀與繩子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多數情況下,剪刀承擔著剪斷繩子的角色。對於我們,這是一種相當熟悉的關係。因此剪刀的機能已經被裁剪所限定,所以被測試者很難産生剪刀被繩子捆綁這樣的擴散想法。而錘子與繩子在機能方麵並沒有實際性的關聯,錘子的機能是“捶打”或者“釘入”。在這種情況下,被測試者沒有關於它們的固定聯想,所以就比較容易産生把錘子綁在繩子上的想法,也就是說,更容易從固有的思維中脫離齣來。
  不變即不悔
  越是熟悉的環境越不利於新想法的産生,習慣為我們留下的陷阱就是扼殺新想法的誕生。究其原因,就是焦慮、迴避不確定性與固執所緻。雖然我們高呼著要尋求改變,要為改變而努力,但內心卻是不願意的。
  那麼,這種討厭變化的特性在生活中又是以什麼形式齣現的呢?當有幾種方案擺在麵前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不讓自己後悔的那個。那什麼情況會讓人們感到後悔呢?我們來假設受到同樣損失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在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受到瞭損失;第二種是試圖尋求改變而受到瞭損失。人們往往會在第二種情況下感到後悔。
  我們再來比較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房子一直住著,沒有賣,價格下降瞭;第二種是賣瞭原來的房子,又買瞭新的,結果原來的房子價格沒變,新買的房子價格下降瞭。大部分人會在第二種情況下更後悔。改變,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模糊、不確定,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齣現不好的結果,就會讓失敗的痛苦成倍增加。所以,我們應該承認的第三個人類的基本特性就是固執。
  ……

前言/序言


  尋找智慧的認知心理學之旅
  “我想成為有智慧的人。”
  這可能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想真正做到有智慧地活著,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麼所謂“智慧”,到底是什麼呢?字典上的解釋是“領悟、洞悉事物或情況的本質,並能想齣最恰當的處理方法的思維能力”。那怎樣做纔能擁有這樣的能力呢?
  首先,理解人類思維的運轉原理,有助於我們擁有這種能力。可是我們在理解思維原理方麵又曾做過多少努力呢?我們是否嘗試過探究人類如何認知、如何判斷、如何決策呢?
  在心理學裏,把思維原理作為核心研究內容的領域就是認知心理學。所謂認知心理學,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思維運轉原理的學科。很多人都熱衷於自我啓發類書籍,書店裏隨處可見翻閱此類書的讀者,無論什麼時候,在暢銷書排行榜上總會有自我啓發類書籍的影子。但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類書如此暢銷,因受其啓發而改變人生的讀者卻少之又少。
  “要看到事物的兩麵性”、“用開放的心態進行溝通”、“要懂得傾聽”等等,自我啓發類書籍裏充斥著這樣的箴言警語。“對,說得有道理!我也應該這麼做!”很多人讀完一本書後,都充滿瞭信心,高呼著,“我也能做到!”但是一周或者一個月以後卻發現,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態度根本沒有任何改變,於是又開始翻找其他的自我啓發書。為什麼人們如此反復?為什麼認真地閱讀卻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人類的思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怎樣做(how)”和“為什麼(why)”。我們以汽車為例,現代的汽車擁有尖端的裝備和配置,如果想駕駛汽車,就要瞭解汽車的構造、每個按鈕的功能等知識,並通過實際操作逐步掌握駕車技能。所以當使用者看到說明書的時候,就會産生許多與“怎樣做”相關的信息。同樣,人類為瞭使用好大腦,也應該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方法。
  但是,有時候汽車會齣現故障,一般來說,係統越精密、越復雜,齣現故障的可能性就越高。比如,汽車啓動後卻無法前行。此時,隻靠使用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也就是說,除瞭“怎麼做”(使用方法)以外,我們還應該知道更多,因為造成汽車無法前進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直接原因,也可能是間接原因。所以,現在我們應該改變思維的類型,那就是要思考“為什麼”。如果問“為什麼”,就要找到“因為”去解答,這樣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我們就能找到故障的原因。我們正是通過“為什麼”來找到解決方案的。
  汽車尚且如此,那比汽車更復雜、更精密的人類思維又會怎樣呢?現在的“我”所呈現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而這個選擇是由思維來完成的。當思維齣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通過瞭解思維的運轉原理來調整思維或引領思維朝著更好的方嚮發展。市場上暢銷的自我啓發類書籍裏展示的眾多方法之所以沒有效果,主要是因為它們沒有對方法的原理(why)進行解釋、說明。如果懂得其中的原理,即便沒有親身經曆,也能依據原理解決相關的問題。
  但是,你有沒有閱讀過思維的說明書?大概學校和其他地方也從來沒有教過相關的知識。而本書就是一份“思維使用說明書”,本書將以認知心理學傢們的眾多研究為基礎,嚮你仔細講解人類思維的運轉原理。
  那麼,這份“思維使用說明書”裏都有哪些內容呢?首先,它介紹瞭幾種思維機能。人類的認知包含瞭各種各樣的機能,有記憶、推理、判斷、決策、創意等,但是人們一般隻知道它們的存在,而不知道它們的運作原理。人們追求好的結果、幸福的生活,卻往往在理解思維過程和原理方麵吝嗇付齣時間和努力。所以,在本書中,我以實例和實驗為基礎,盡可能使用簡單的方法、形象的語言來詳細地嚮你講解思維的運轉原理,可能有一些內容是你從來沒有聽過或看過的。在演講和接受谘詢的時候,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
  “這些話我第一次聽到。”
  通過這本書,我把進入人類思維這扇秘密之門的方法告訴更多的讀者,要想變得有智慧,首先應該從理解思維原理開始。在這本書中,不會齣現“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不行”等說起來很輕鬆的忠告,這種糖衣片似的忠告無數次地齣現在自我啓發類書籍裏,我雖然不知道它們的味道如何,但能肯定的是它們對健康毫無幫助。
  如果你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瞭思維的運轉原理,那麼以後你遇到各種問題時,就能自然地尋找到解決方法。
  下麵,就讓我們一起開始這次尋找智慧的旅程吧。

用戶評價

評分

書是正品,內容不錯,很適閤現在浮躁的社會

評分

嗯嗯嗯啊啊啊我我我瞭瞭瞭瞭

評分

內容不錯,通俗易懂,值得一看啊

評分

不是正版,而且送來的是壞的,買迴來就是壞的,正掃興。

評分

還沒看,書的質量很好

評分

很好,很實用,幫助很大的!

評分

評分

很好,很實用,幫助很大的!

評分

我以為是講勵誌什麼結果是旅遊什麼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