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但这个高贵的自我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怎么唤醒?两个办法,一是通过优秀教师(包括父母)的传承,二是通过那些活在好书里的伟大的灵魂。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系《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修订版)》的姊妹版,是作者写给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随笔集,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寻的文字。提倡教师(父母)应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对学生(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1、2)等,译有尼采著作《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偶像的黄昏》《尼采诗集》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那些伟大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通过阅读它们,你就进入了这个传统。所以,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有一批好的教师,第二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时间,鼓励和引导高质量的课外阅读。
——周国平
目录
第一辑 神圣的好奇心
神圣的好奇心
剩下的才是教育
思考比知道重要
儿童与哲学
让小柏拉图结识大柏拉图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怎样通过叙事来说理
尼采反对“扩招”
功利化教育与其中的学生
教育小语
第二辑 阅读与成长
青春期的阅读
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
孩子和大师之间的桥梁
让穷孩子们仰望星空
我也曾经是一个小读者
快乐学习,健康生长
阅读小语
阅读与成长
第三辑 童心和童年
圣诞老人
小小语言学家
孩子比大人幽默
守护童年
童年记忆和时代变迁
第四辑 如何做父母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对父母们说
小生命给父母的启示
亲情是相认
当孩子思考人生难题
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面对应试教育的方略
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兴趣为王
性格无好坏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亲子之爱是爱的课堂
第五辑 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传承高贵
沙漠上的一块小小的绿洲
一个人的教育乡愁
应试体制下好教师的责任
理想照耀下的务实
教育不是热闹的事
中学老师是最难当的
第六辑 我看道德教育
怎样教孩子处世做人
这个世界会好吗?
道德的根本
第七辑 讲演辑录
教育的目的
基础教育和语文教学
漫谈教育
精彩书摘
《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
阅读小语
1.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2.人生不可缺的两个朋友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在一切朋友中,有两个朋友是最不可缺的。一个朋友就是你自己,是你身上的那个更高的自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但它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为了使这个更高的自我变得丰富而强大,你还必须有另一个朋友,就是那些好书,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的灵魂。
3.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4.读书的两种收获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5.阅读可以养生
阅读不但可以养心,而且可以养生,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忧虑往往致病,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阅读还可以救生,为人解惑消灾。人遇事之所以想不开,寻短见,是因为坐井观天,心胸狭窄。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阅读甚至可以优育,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6.阅读怎么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改变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7.文化上的绿色食品
经典作品是最接近自然的文化制品。这首先是因为作者自己是大自然所诞生的健康的生灵,因此对事物有饱满而真实的感受,他只需把这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用食品作譬,他采用的是天然原料,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没有添加剂,制作出来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在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的今天,你也许无处寻觅令口腹放心的物质上的绿色食品了,但是,令心灵放心的精神上的绿色食品就在那里,你为何不去享用,却甘愿受营养贫乏、添加剂泛滥的文化快餐的毒害呢?
8.读经典就像回家
卡尔维诺谈经典的两句话,我觉得也说出了我读经典的感觉。一是初读就像是重温。人文经典所探究、叙述的主题,无非是人性和人生,我对之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并不陌生。二是重温就像是初读。大师毕竟是大师,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因此常温常新。结合这两种感觉,我觉得读经典就像是回到了我久违的真正的家,既似曾相识,又不断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其实,这个家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故乡,而经典则是带领我们回家的向导。
9.怎么打读经典的基础
我主张读书的起点要高,直接从大师的经典作品开始。有人问:读经典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基础太差,怎么打这个基础?我的回答是:读经典的基础也是通过读经典来打的。经典的共同之处是有很高的含金量,但它们在文字表达上也有深浅难易之别,你可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打基础的过程。相反,如果你总是读那些平庸的书,即那些没有含金量的书,就永远不可能学会识别和欣赏金子,永远不可能具备读经典的基础,只会离经典越来越远。
10.大师和偶像
过去出大师,今天出偶像。但大师并未成为过去,而是永远活在他们的作品中,活在文化的传承中。偶像则依附于时尚而昙花一现。
我给自己的定位:大师的学生。我当然不是大师,但也不是偶像,做大师的学生,这是我的最大幸运和光荣。
寄语今日青年:要做大师的学生,不做偶像的粉丝。唯有如此,你们才能超越时尚,进入文化。
11.人与人的差距令人震惊
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12.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尝到了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损失。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会知道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看到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2011年10月
……
前言/序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出版《周国平论教育》一书,迄今已五年。现在该书再版,出版方嘱我把其后关于教育的文字也整理出来,另出一册,两册书的副题分别为“守护人性”和“传承高贵”。守护人性,传承高贵——这两个短句概括了我对教育之使命的认识。在前一册的序里,我已对“守护人性”做了阐释,这里着重阐释“传承高贵”的涵义。
关于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表述。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怎么表述,出发点都应该是对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目标的定位。在谈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对于人类和个人来说,怎样的生活状态是值得追求的。做这个判断当然不是根据某种抽象的理想,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而对某个值得追求的目标的不懈追求是这部文明史中的事实。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些伟大人物,不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共同的目标是人性的进步,使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使人类臻于美好和完善。借用《圣经》中的比喻,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那么,在自己身上守护上帝的形象,让人的精神性得到印证,便是人的职责。这就是高贵,而高贵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教育的使命——使命中的本质部分——即在其中。
天生万物,唯独人有能思考真理的头脑,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灵,能追求至善和永恒的灵魂,因为这些精神性的品质,人才成其为万物之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人需要改变外部世界,从事物质生产,因此积累了实用性的知识。在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必要部分。然而,如果脱离人类精神性品质的传承,只是传授实用性知识,这样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与万物之灵相反的方向,使之成为万物中平庸的一员,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个动物罢了,因而不配称作教育,只配称作谋生训练。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这就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总是在考核学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他们的作用,一是作为高贵的榜样,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二是在教学中善于把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不论他教什么课,都能把文化底蕴带入所传授的知识中。事实上,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师,他讲课一定是单调刻板的,在知识的传授上也是效果甚差。在这方面,学生是最公正的裁判,他们本能地喜爱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老师,讨厌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你自己充满对精神事物的热情,才能在学生身上点燃同样的热情。
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那些伟大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通过阅读它们,你就进入了这个传统。所以,一所好的学校,第一要有一批好的教师,第二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时间,鼓励和引导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其实这两点是互相联系的,一批好教师往往能带出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唯应试是务的学校就必然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后一种情况是灾难,这种灾难在今天已呈普遍之势。倘若有聪明的学生来问我怎么办,我只能说,没有人能够真正阻止你去读那些伟大的书籍,而你一旦从中领悟了高贵的魅力和价值,就会明白一切代价都是值得付出的。
周国平
2014年6月
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周国平论教育2:传承高贵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