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精選魯迅先生小說、散文、雜文代錶作,濃縮其一生創作精華。
★魯迅的小說具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打破中國傳統的章迴小說單一的形式,創造瞭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態。
★散文是魯迅先生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以飽含批判而又不失溫情和詩意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之作。
★魯迅的雜文,思想深刻犀利,形式變化多樣。鬱達夫評價魯迅的文章“簡練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隻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
內容簡介
“世紀文學經典”精裝書係,華文20世紀名傢薈萃,讀者和專傢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世紀文學經典:魯迅精選集》是魯迅一生創作的精華,集中展示瞭魯迅小說、散文與雜文中具有代錶性作品,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影的告彆》《我的失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論雷峰塔的倒掉》《燈下漫筆》等。
魯迅是新文學運動以來第1個用白話寫小說的。他的小說運用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從觀念批判的高度,對社會時弊和國民的劣根性進行瞭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魯迅的散文語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將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閤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代錶作《朝花夕拾》是中國現代迴憶散文的典範之作,在魯迅的創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魯迅的作品中,雜文占瞭很大比重。他的雜文或長或短,論證嚴密、一針見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傢、思想傢。原名周樹人,字豫纔,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瞭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魯迅一生筆耕不輟,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等。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産生瞭一定的的影響。
精彩書評
★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麵。
——周海嬰
★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裏。
——葉聖陶
目錄
夜梟聲
小說編
《呐喊》自序
狂人日記
孔乙己
藥
明天
一件小事
頭發的故事
風波
故鄉
阿Q正傳
社戲
祝福
在酒樓上
幸福的傢庭
肥皂
目錄
長明燈
示眾
高老夫子
孤獨者
傷逝
離婚
散文詩歌編
狗·貓·鼠
阿長與《山海經》
《二十四孝圖》
五猖會
無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父親的病
瑣記
藤野先生
範愛農
《野草》題辭
鞦夜
影的告彆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仇
復仇(其二)
希望
雪
風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頹敗綫的顫動
立論
死後
這樣的戰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纔
臘葉
雜文編
隨感錄二十五
隨感錄三十八
隨感錄四十一
隨感錄六十六生命的路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論雷峰塔的倒掉
戰士和蒼蠅
忽然想到(節選)
燈下漫筆
雜感
導師
論“他媽的!”
論睜瞭眼看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這個與那個
記念劉和珍君
空談
《阿Q正傳》的成因
無聲的中國
對於左翼作傢聯盟的意見
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
上海文藝之一瞥
“友邦驚詫”論
《三閑集》序言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
聽說夢
為瞭忘卻的記念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電的利弊
現代史
推背圖
《僞自由書》前記
二醜藝術
幫閑法發隱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
拿來主義
憶韋素園君
憶劉半農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瞭嗎
說“麵子”
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阿金
葉紫作《豐收》序
批評傢的批評傢
“京派”與“海派”
《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序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論“人言可畏”
再論“文人相輕”
文壇三戶
看書瑣記
趨時和復古
看書瑣記(三)
蕭紅作《生死場》序
《花邊文學》序言
《且介亭雜文》序言
白莽作《孩兒塔》序
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
半夏小集
死
創作要目
精彩書摘
狂人日記
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齣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語頗錯雜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體不一,知非一時所書。間亦有略具聯絡者,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傢研究,記中語誤,一字不易;惟人名雖皆村人,不為世間所知,無關大體,然亦悉易去。至於書名,則本人愈後所題,不復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識。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瞭,精神分外爽快。纔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傢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齣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瞭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瞭。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麵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裏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瞭。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隻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瞭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齣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教我怕,教我納罕而且傷心。
我明白瞭。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纔會明白。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瞭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麼怕,也沒有這麼凶。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個女人,打他兒子,嘴裏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纔齣氣!”她眼睛卻看著我。我齣瞭一驚,遮掩不住;那青麵獠牙的一夥人,便都哄笑起來。陳老五趕上前,硬把我拖迴傢中瞭。拖我迴傢,傢裏的人都裝作不認識我;他們的眼色,也全同彆人一樣。進瞭書房,便反扣上門,宛然是關瞭一隻雞鴨。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齣底細。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裏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傢打死瞭;幾個人便挖齣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瞭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瞭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纔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麵的那夥人一模一樣。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幾口”的話,和一夥青麵繚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戶的話,明明是暗號。我看齣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傢夥。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瞭古傢的簿子,可就難說瞭。他們似乎彆有心思,我全猜不齣。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眾不同。”我那裏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凡事總須研究,纔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竪睡不著,仔細看瞭半夜,纔從字縫裏看齣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瞭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睛看我。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瞭!
四
早上,我靜坐瞭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瞭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齣。我說:“老五,對大哥說,我悶得慌,想到園裏走走。”老五不答應,走瞭,停一會,可就來開瞭門。我也不動,研究他們如何擺布我;知道他們一定不肯放鬆。果然!我大哥引瞭一個老頭子,慢慢走來;他滿眼凶光,怕我看齣,隻是低頭嚮著地,從眼鏡橫邊暗暗看我。大哥說:“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說:“是的。”大哥說:“今天請何先生來,給你診一診。”我說:“可以!”其實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藉瞭看脈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雖然不吃人,膽子卻比他們還壯。伸齣兩個拳頭,看他如何下手。老頭子坐著,閉瞭眼睛,摸瞭好一會,呆瞭好一會;便張開他鬼眼睛說:“不要亂想。靜靜的養幾天,就好瞭。”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瞭,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麼好處,怎麼會“好瞭”?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裏麵,有的是義勇和正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瞭色,被我這勇氣正氣鎮壓住瞭。但是我有勇氣,他們便越想吃我,沾光一點這勇氣。老頭子跨齣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閤夥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瞭,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
前言/序言
夜 梟 聲
孫鬱
一
我第一次看到貓頭鷹頗為驚奇,怪怪的目光射過來,像要穿透人心似的。於是也想起魯迅畫的那幅貓頭鷹畫,真是傳神得很。中國人是不太喜歡貓頭鷹的,原因是它有惡的聲音。漢魏時期的曹植在他的《贈白馬王彪》一詩中,寫到“鴟梟”,就是俗話說的貓頭鷹,認為是惡鳥,形象自然可怕得很。唐宋時的文人每每寫到此鳥,大多有不祥的暗示,讀之有些晦氣。但魯迅卻喜歡這個怪鳥,記得有一次在緻友人的信中自嘲地說:我的文章是梟鳴,彆人不愛聽。在許多文章裏,魯夫子都流露瞭類似的觀點,那是彆有一番意味的。明知道彆人不喜歡,且又願意那麼說,也足見他的性格。
大概是瀋尹默吧,他在一篇迴憶錄裏講到瞭“五四”時的同仁們,內中談到錢玄同。錢氏有一次和友人笑著說:魯迅像隻貓頭鷹。不知道此話傳到瞭周氏兄弟那裏沒有,倘若知道有人這樣描述自己,魯迅會心以為然的。在他的朋友的迴憶裏,魯迅的形象是灰濛濛的,蓬亂的頭發,矮矮的個子,說一口紹興話。他的長衫也普通得很,儀錶沒有太特彆的地方。有人描述他時,說麵帶黃色,有點憔悴,但吸起煙時頗有精神。他外齣的時候,甚至有人疑心是鴉片鬼。“文革”中的傳記都不太提及於此,大約有損於高大的形象。可是魯迅的灰色的、神經質的一麵,的的確確存在著。你若細讀他的作品,是會得到這一印象的。
我曾經說,魯迅的文章隻有黑白兩色,很像木刻,明暗交錯著。他習慣於在墨黑的世界裏發齣奇異的光,晦明不已之間,射齣衝蕩的氣息。有學者寫到魯迅時,注意到其身上的黑暗麵。那形成瞭一種精神的底色,連先生自己也說道:
但我的作品,太黑暗瞭,因為我常覺得唯“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卻偏要嚮這些作絕望的抗戰,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
承認自己黑暗,又無法證實這黑暗裏的問題,這對他是一種痛苦。它像蛇一般糾纏,久久不去。北京時期的魯迅,幾乎都是在焦灼裏度過的。也用瞭種種辦法麻醉自己,讓心沉下去。可是偏偏不能。在夜色茫茫,眾人昏睡的時候,獨自醒來,又不知如何,那一定是痛苦的。他在文章裏嚮人坦白瞭此一心境。
習慣於在夜間工作的他,有時在文字間也流露齣神秘的氣息。有趣的是他對夜的意象那麼喜歡,小說的場景也多見暗色。《狂人日記》的起始就寫到瞭夜的月光,森然裏透著絕望。《藥》與《祝福》通篇彌散著鬼氣,仿佛墳旁的花草,瑟瑟地在黃昏裏抖動著。他的許多文章的名字,都以夜為題,對這意象有著親近的心。氣質的深處,和長長夜色攪在瞭一起。《長明燈》是夜的驚恐,《孤獨者》仿佛地獄邊的噴火,而《野草》諸文,如月色下閃爍的寒光,濺齣絲絲寒意。比之於同代的陳獨秀諸人,魯迅不太愛寫那些理直氣壯的文字,內心更為憂鬱、苦楚,甚至充滿瞭不確切性的恍惚。這一切都讓人感到進入他的世界的睏難。
許廣平的迴憶錄裏寫到魯迅的生活習慣。夜裏寫作,上午睡覺,先生大約已過慣瞭這一生活,在萬籟俱靜的夜,人們睡去瞭,獨他還醒著。留學日本時,就已是這樣熬夜瞭,直到死,一直沒有什麼改變。周作人在迴憶錄裏,寫到魯迅的夜貓子形態,頗可一閱:
魯迅在東京的日常生活,說起來似乎有點特彆,因為他雖說是留學,學籍是獨逸語學會的獨逸語學校,實在他不是在那裏當學生,卻是在準備他一生的文學工作。這可以說是前期,後期則是民初在北京教育部的五六年。他早上起得很遲,特彆是在中越館的時期,那時最是自由無拘束。大抵在十時以後,醒後伏在枕上先吸一兩枝香煙,那是名叫“敷島”的,隻有半段,所以兩枝也隻是抵一枝罷瞭。盥洗之後,不再吃早點心,坐一會兒看看新聞,就用午飯,不管怎麼壞吃瞭就算,朋友們知道他的生活習慣,大抵下午來訪,假如沒有人來,到瞭差不多的時候就齣去看舊書,不管有沒有錢,反正德文舊雜誌不貴,總可以買得一二冊的。
有一個時期在學習俄文,晚飯後便要齣發,徒步走到神田駿河颱下,不知道學瞭幾個月,那一本俄文讀本沒有完瞭,可見時間並不很長。迴傢之後就在洋油燈下看書,要到什麼時候睡覺,彆人不大曉得,因為大抵都先睡瞭。到瞭明天早晨,房東來拿洋燈,整理炭盆,隻見盆裏插滿瞭煙蒂頭,像是一個大馬蜂窠,就這上麵估計起來,也約略可以想見那夜裏是相當的深瞭。
上述文字可以想見他的形影,生命的光就那麼在夜裏閃著。我想起魯迅的那一句詩:“慣於長夜過春時”,好像一種形象的勾勒。在茫茫的夜幕下,一個人獨自立於叢葬旁。昏暗是那麼的深廣,以緻包捲瞭一切。而唯有那顆不安於沉寂的心在跳動著,且發齣熠熠的光。魯迅的存在讓世人的血湧動著,一切苟活者都因之而蒼白無力瞭。
二
晚年迴憶自己的一生時,魯迅承認自己的怨敵很多。對那些攻擊自己的人,並不是過於在意,不屑說,他尚無什麼真正的對手。有幾個惡意的人,在描述他時,筆鋒是蘸著毒汁的,連形貌也漫畫化瞭。他們竭力將魯迅描繪成惡魔,詛咒其文體中散齣的黑暗之氣。葉靈鳳在1928年5月15日《戈壁》上刊有《魯迅先生》一短文,這樣地寫道:
陰陽臉的老人,掛著他已往的戰跡,躲在酒缸的後麵,揮著他“藝術的武器”,在抵禦著紛然而來的外侮。
那一年上海齣版的《文化批判》上,有馮乃超的一篇文章謂《藝術與社會生活》,諷刺地描繪道:
魯迅這位老先生——若許我用文學的錶現——是常從幽暗的酒傢的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稱許他的好處,隻是圓熟的手法一點,然而,他常追懷過去的昔日,追悼沒落的封建情緒,結局他反映的隻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在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話語,隱遁主義!好在他不效L.Tolstoy變作卑汙的說教人。
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說魯迅常常從灰暗的角度,嚮人間射齣冷箭。除去他們的惡意不管,在行為特點上,也說齣瞭魯迅苛刻、陰冷的一麵。但大凡瞭解他的人,看法自然有彆,有的相差甚遠。魯夫子的熱忱、溫暖的形影,和文字的清峻是大不一樣的。增田涉《魯迅印象》中的片斷,就有慈父的一麵,讀者是相信它的。不過這裏的問題是,魯迅的形象何以有如此大的反差,或許他的文字真的給人一種幻覺,歧意之處甚多吧?增田涉寫到瞭李賀與尼采在魯迅身上的影子,那多少可以解釋其中的謎團。我倒相信這樣的看法:魯迅以外冷內熱的形姿直麵著人間。隻注意其中一點,是不解其意的。進入他的世界,確需要一種忍耐。
李賀與尼采都受到詬病。那原因在於說話的晦澀與反價值態度。而且詩文裏都有一些黑暗感,也夾帶著血色。魯迅喜歡過尼采的著作,他年輕時用古文寫文章,就譯過尼采的話,文字是洞穴裏的風,冷冷的,兩顆絕望的心就那麼疊印在一起。魯迅在最痛楚時寫下的文字,確有一種鬼氣的,那些神經質的震顫,連接著一個幽玄的夢,苦難的大澤將人間的美色統統淹沒瞭。《野草》裏的片斷,分明就有李賀、尼采等人的影子,也糅進瞭更為復雜的精神碎片。他習慣於寫夜的時空:星,月光,僵墜的蝴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破敗的叢葬,閃閃的鬼眼的天空……所有的畫麵都不是朗照的。《鞦夜》的景緻寫得森然可怖,那裏多次齣現惡鳥的聲音,它的黠然之態似乎閃著作者的快意: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瞭,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隻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瞭。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製他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著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瞭。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彆的人,我即刻聽齣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迴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鏇高瞭。
沉浸於典雅、高貴世界裏的文人們,是不屑去讀這類文字的,他們甚至厭惡聽到惡鳥般的聲音,有什麼悠然的境界嗎?但魯迅的特彆在於,他撕碎瞭常人式的認知之網,將觸角延伸到理性無法解析的精神黑洞裏。確切、已然、邏輯、秩序,都統統被顛覆瞭。他看到瞭一個未被描述的另一類的世界,思想必須重新組閤,格律已失去意義,唯有在那片混沌的世界裏,纔隱含著彆樣的可能。魯迅詛咒瞭世界,也詛咒瞭自己,而他被人詛咒和褻瀆,那也是自然的瞭。
日本的學者木山英雄,在四十餘年前就發現瞭魯迅在《野草》裏的一種哲學,那時候中國內地還沒有人注意到其中迷離隱麯的問題。這位聰明的東洋人發現,魯迅“從與現實對應的有機真實的感覺逃脫齣來,追求自由錶現領域而進入假定的抽象世界時,君臨頭上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之壓迫感也似乎變得淡薄”。木山英雄是個很隨和的人,有著中國老人的衝淡之氣。我沒有想到他對《野草》有這麼深的體味,連中國人讀瞭也驚訝不已。漢語圈下的華人有時無法解析魯迅的世界,因為那文本是跨母語的。敏感的域外漢學傢卻發現瞭唯有雙語作傢纔有的問題。魯迅真是悲哀,他的知音有時卻在外國,熟悉他或疏離他的中國讀者,大約隻能將其看成不祥的惡鳥。至於內在的世界,大多已不再瞭然瞭。
中國舊詩文裏普遍的意象是花香鳥語,祥鳥之鳴遍地。所謂小橋流水,鶯歌燕舞,如此而已。士大夫者流以此為美,爭做雅士,於是乎清詞麗句,洋洋乎有廟堂之氣。魯迅的文本幾乎與此無關,那裏是喪氣的所在,那個被人韆百遍禮贊的精神之國,在魯迅筆下被勾勒掉瞭。
三
有一個熟悉魯迅的人,看到瞭他的文字後,很感慨地嘆道,那世界太驚恐瞭。於是在文章裏發齣瞭驚嘆,說是殘酷得讓人窒息。曹聚仁晚年寫《魯迅傳》時,也談到瞭類似的問題,覺得魯迅多有灰色的影子。我以為齣現這一現象原因很多,外國的個人無治主義影響,也許是一個因素。那時候魯迅對翻譯的熱情,絕不亞於創作。外國作品神經質的跳躍,大概也傳染瞭他,有人甚至在他的語句裏讀齣瞭尼采的痕跡,那大約也是不錯的。
他在《新青年》上發錶的譯作《一個青年的夢》《幸福》《三浦右衛門的最後》等,都不是明朗的。尤其所譯阿爾誌跋綏夫、安德烈、迦爾洵的小說,完全是裹在死滅的氣息中。像阿爾誌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其虛無與恐怖的色調是那麼濃厚,仿佛把人窒息瞭。一般,魯迅在內心深處,欣賞這位帶有無治主義色彩的作傢,他說:
阿爾誌跋綏夫的作品是厭世的,主
世紀文學經典:魯迅精選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