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貴祥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0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69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3568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7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為中國曆史上影響最為廣泛的宗教之一,佛教與建築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聯係,佛教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著重探討瞭自隋唐至宋、明佛教建築中,對於寺院建造史、重要佛教寺院曆史原狀探究、重要寺塔建築,或文獻中記錄的重要殿堂建築的復原研究、文獻中記載較為詳細的寺院復原研究等內容,也涉及瞭不同曆史時代佛教寺院的布局配置與建築規製問題的探討。

作者簡介

  王貴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1981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工學博士學位。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洛杉磯蓋蒂中心訪問學者。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建築學院分委會主席,並兼任國傢齣版基金評審專傢、中國文物學會古建園林分會副會長、紫禁城學會副會長。齣版大量專著和譯著,發錶論文九十餘篇。

目錄

前言
寺院建造曆史
王貴祥隋唐時期佛教寺院曆史概覽
王貴祥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寺院概說
謝鴻權天颱宗佛寺溯源——以智顗相關史料為中心

寺院原狀探討
王貴祥唐長安靖善坊大興善寺大殿及寺院布局初探
王貴祥北宋汴京大相國寺寺院空間研究及其明代大殿的可能原狀初探
王貴祥、鬍南斯、李德華普陀山明代“敕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復原研究

佛塔建築研究
王貴祥關於北魏洛陽永寜寺塔復原的再研究
王貴祥、李德華河南武陟古懷州妙樂寺塔研究
王貴祥隋大興(唐長安)禪定寺高層木塔形式探

樓閣建築研究
王貴祥唐五颱山金閣寺金閣可能原狀初探
賀從容陵川崇安寺西插花樓探析
李若水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營建工程復原研究
李德華北宋東京大相國寺三門閣與資聖閣復原探討

殿堂建築研究
王貴祥明代文獻中所載大相國寺大殿原狀探討
敖仕恒田字五百羅漢堂建築形製及源流略考
謝鴻權十六觀堂與宋代天颱宗的淨土信仰建築探微

院落與建築形製
李德華唐代佛教寺院中的子院淺析——以《酉陽雜俎》為例
趙娜鼕敦煌莫高窟初唐石窟所反映的佛寺核心院落主題
敖仕恒唐道宣關中戒壇建築形製及其曆史影響初考

寺院格局探討
賀從容山西陵川崇安寺格局初探
玄盛旭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寺院雙塔布局研究
尚晉宋代禪寺布局特徵簡說

精彩書摘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一、大興善寺始創沿革
  位於隋唐長安城硃雀大街東側靖善坊內占有一坊之地的大興善寺,是隋唐兩代的國傢寺院。據清代方誌的說法,寺初創於西晉武帝時,隋代建大興城,將寺移至皇城之南,改稱大興善寺。又有一說,認為寺曾初名遵善寺。史料中還透露齣,這座寺院曆史上似亦曾稱過陟岵寺、捨衛寺、酆國寺等。
  關於寺史沿革,相關史料極少,清人徐鬆《唐兩京城坊考》雲:“初日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龍中、韋庶人追贈父貞為鄧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雲元年復舊。”可知在徐鬆看來,寺在隋代之前曾稱遵善寺,隋代因隋文帝為北周所封大興公,故以其本封之名而改稱“大興善寺”。唐神龍中曾一度改為鄷國寺,後來又改迴大興善寺名:但這兩條資料,都齣自晚近的清代,這些果真是大興善寺始創與沿革的大略史實嗎?我們不妨再做一點梳理。
  1.關於寺之始創年代
  關於寺始創於西晉武帝之時的說法,僅見於《陝西通誌》的一條描述:“興善寺,在永寜門外五裏,今靖善坊。創自晉武。初名遵善寺。隋開皇間額日大興善寺,詔僧徒二十餘萬實之。”這裏提到瞭寺初創於西晉武帝(265-290年)時。然而,這是一條較晚齣現的資料,並不足以為據。結閤《唐兩京城坊考》的說法,兩者的共同點是,在隋初,該寺改名為“大興善寺”。而這一時期,寺院中的僧人甚至達到瞭20萬人。當然,這條記載,也頗令人質疑。因為隋初整個大興城中的人口也隻能以10萬為一個基數來統計,全城總人口也不過數十萬,一個寺院中如何能有20萬僧人之眾?但據此描述,大興善寺規模宏大,僧人眾多,卻是可以推知的。
  關於該寺曾稱“捨衛寺”的說法,也僅見於《大宋高僧傳》中的一條記錄:“又長安大興善寺,本隋捨衛寺也,至唐先天中火災,殿宇蕩然,唯遺基耳。”這一說法,似與其他資料中一緻認為的,隋時寺稱“大興善寺”,唐代亦沿用此名的說法相左。或隻是隋時該寺寺名的一種彆稱,亦未可知。至於寺名曾稱酆國寺,很可能是因為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的駙馬武三思之子武崇訓曾封酆國公,故中宗後韋氏改其寺名為酆國寺。這應該是曾經使用得十分短暫的一個寺名。
  ……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佛教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前半期與後半期兩個階段,前半期如果從東漢末年的3世紀算起,大約延伸到唐代滅亡的10世紀初。這一時期是佛教的蓬勃發展期,繁榮鼎盛期。或者,換句話說,自4世紀至10世紀,可以將中國社會看作是佛教社會。而中國佛教發展的後半期,大約從10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也就是說,從北宋時代直至晚清時代。這一時期,佛教逐漸走嚮平俗,走嚮衰微,南北朝與隋唐時期那種自統治者至普通民眾,對於佛教的癡迷與癲狂的景象,已經不大齣現瞭。
  從建築史的角度觀察,自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大規模興造佛教寺塔與石窟的風潮,在北宋以後也已經風光不再。宋人在宗教上錶現得較為理性與溫和。寺院、塔閣的規模與尺度,也漸漸歸於平淡、隨宜。佛教,與道教,或其他民間信仰一起,成為瞭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卻再也不見那種為宗教而瘋狂,以舉國之力,或拋盡傢財而建造佛寺塔幢的瘋狂之舉。如宋代之前常常齣現的那種“捨宅為寺”的做法,也漸漸不那麼多見瞭。
  重要的是,由於宗教所具有的超越當時政治與現實生活的本質,因而較少受到現實政治變遷與社會紛爭的影響。因為改朝換代而齣現大規模毀壞的現象,在宗教建築中也相對比較少見。故現存中國古代木構建築遺存中,跨越時代最長,保存狀態最好者,主要是宗教建築,特彆是佛教建築。
  中國漢地佛教建築的遺存,覆蓋瞭從8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大部分曆史時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早期佛教建築之遺存,多為散落在深山僻壤中的偏遠寺院。且作為中國佛教發展鼎盛期的4至10世紀的佛教建築,由於時代久遠,從保存數量上看,也隻能用鳳毛麟角來形容。所以,我們很難透過這些建築遺存,真正建構起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建築史。
  這樣就齣現瞭一個矛盾:一方麵,我們說中國佛教的鼎盛期是4至10世紀,另外一個方麵,這一時期建造的佛教寺院,卻幾乎沒有一座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個彆這一時期建造的寺塔殿閣,多也成為後世寺院中的空間點綴。客觀上說,較為完整的佛教寺院建築群,幾乎全是明清以來的建築遺存。而且,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曆史上的名寺、大寺,其寺院中所存建築物的年代,距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越近,也就是說,其寺院建築的曆史價值,也相對比較低。原因很簡單,因為,正是由於這是一些曆史名寺,其寺院中的香火就一直十分旺盛,因而,也更容易被不同時代的人們,齣於宗教信仰的原因,而動輒重塑金身,再創伽藍,從而輕易地抹去瞭這些名噪一時偉大寺院在其輝煌之時的曆史建築痕跡。
  因此,我們很難僅僅透過現存的佛寺與塔殿建築,來全麵透視中國佛教建築的發展曆史。因為,這是一種十分片麵的視角。要真正瞭解中國佛教建築史,特彆是漢地佛教建築的發展曆史,必須要迴到曆代曆史文獻中所記錄,所描述的寺院中去。同時,要結閤現代考古學的發現,加以縝密的分析研究,纔能夠較為接近真實地還原曆史上的佛教寺院概略麵貌。這就如同如果想瞭解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宮殿建築史,若僅僅依賴現存的城市空間模式,或現存的清代宮殿建築形態,很難對於中國古代城市與宮殿建築的發展曆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一樣。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這本論文集,將主要注意力放在瞭隋唐、兩宋、遼金時期見於文獻記載的佛教寺院與建築上瞭。當然,個彆的建築案例,也涉及到明代時的寺院與建築。關於這一時期的佛教寺院建築發展,及建築案例研究,主要依賴的是佛教史傳資料,與地方文獻史料中所透露齣來的一些寺院與建築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爬梳,整理,分析,研究,可以大緻勾勒齣一些曆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寺院或建築物的基本空間與造型形態,為我們瞭解其中的曆史變遷,從而,對於中國佛教建築發展曆史上的一些空白點,多少起到瞭一點彌補的作用,同時為人們瞭解曆史上的佛教寺院及其建築的發展過程,提供瞭一點由研究與推測而得齣的形象資料的支持。
  這是一個獲得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研究課題。圍繞這方麵的研究,筆者先後申請瞭兩個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一個是《5-15世紀古代漢地佛教寺院內的殿閣配置、空間格局與發展演變》,項目批準號是51078220;另外一個是《文字與繪畫史料中所見唐宋、遼金與元明木構建築的空間、結構、造型與裝飾研究》,項目批準號是51378276。前一個課題已經進入尾聲,課題時間始自2011年初,應該於2013年末結束。後一個課題剛剛獲得批準與資助。本論文集主要是對前一個課題中部分研究內容的總結。也多少涉及瞭後一個課題的部分內容。因此,本論文集,又是對於後一個課題的啓動與推進。無論如何,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應該感謝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所給予的充分支持。
  這本文集中,既集中瞭筆者近幾年來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融入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一些博士後、博士研究生,甚至碩士研究生們的學位論文成果。筆者對於他們的研究十分看重,因為,筆者的每一個研究課題的展開,及其相應成果的取得,如果沒有這些勤奮而刻苦的建築曆史學科的研究生的參與,都是不可能的。
  有關前一個佛教寺院研究課題的更大成果,是由筆者獨立進行的,已經初步架構齣瞭一本書的輪廓,這就是將要在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的《中國漢地佛教建築史——從漢末至清初》。清華大學齣版社對於這本書,給予瞭充分的支持,需要特彆提齣感謝的是,這本尚未完成的書稿,已經被清華大學齣版社申請列入瞭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計劃的係列之中,初步計劃在2014年底付梓。當然,那是一本更偏重“史”之敘述層麵的著述。而本文集則更偏重於基於史料的建築案例性研究。
  既是研究論文集,其係統性與完整性上,就很難有劃一的要求。這裏隻是將近幾年筆者完成或與筆者閤作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後們已經完成,並發錶瞭的論文中,摘取瞭一部分較為有特點的論文,加以結集。其中有些十分有趣的,過去沒有被人們所關注的題目,如對於五百羅漢堂建築形製,對於戒壇建築形製,或對於曾經在北宋時期流行的十六觀堂之建築形製的研究。此外,文集中也包括瞭一些曆史綫索的梳理,但著重點在於曆史上之寺院的建造與寺院中建築配置格局的變遷。
  此外,基於曆史文獻的係統梳理,文集中也收入瞭幾篇復原性研究的文字。如對於一些曆史上重要佛教寺院的空間格局復原,對於一些重要佛塔、殿堂,及樓閣建築的復原。這些復原研究,可能隻是一孔之見,一窺之得,但也為這一研究,提供瞭一種可能,依據當時建築與結構邏輯推測齣來的建築形態,或也可以對這一時期建築曆史發展的瞭解有所助益。
  見於曆史文獻記錄的大量佛教寺院、塔閣、殿堂,曾經彪炳史冊,其建築物之華麗瑰美,可謂七寶閤成,其曾經建造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或可以用佛教中經常形容的如“恒河沙”之謂。然而,這一切卻都是在轟轟烈烈、美輪美奐之後,最終歸於平淡,歸於靜謐,甚至歸於沉寂。其曆史發展的邏輯本身,就應驗或暗喻瞭佛教哲學的本質內涵。故這本文集用瞭如佛教偈語之“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的書名。意欲以精美絕倫之“七寶”,對應寂靜、純粹之“清淨”;以數量極多之“恒沙”,對應單純、唯一之“一”;以佛教實相之佛“塔”,對應雖為佛教虛相,卻無所不包之“菩提”。
  “恒沙塔”者,曆史上的曾經建造過的無數佛教建築也;“一菩提”者,佛教哲學之真諦,中國佛教文化之內蘊也。如若這本文集,對於各位讀者,特彆是佛教信仰者們瞭解中國古代佛教建築所蘊涵的哲學精神與宗教真諦,亦能有所助益,則是本書作者們所衷心期待之事。
  2013年11月2日
  筆者識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vghjjhvbnnnbbnnnnnjjjjjjjj

評分

非常好用 質量非常好 絕對正品

評分

京東服務簡直太棒瞭,商品也很棒啊!

評分

佛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錶現在很多方麵。佛教建築是我國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

評分

非常好的佛教建築史學研究文集,集成瞭最新的佛教建築研究論文成果,對佛教建築曆史研究幫助很大。

評分

書很好,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

還沒看,但是對於建築學學者和對古建感興趣的同仁肯定幫助很大

評分

很好!

評分

佛教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去京東購買 去京東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淘寶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噹噹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去拼多多購買


七寶恒沙塔·清淨一菩提:中國古代佛教建築研究論集 bar code 下載
扫码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