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孙子兵法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必读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本书看点
中国完整保存下来的首部兵书,世界上首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名家译注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张景译注。
放心的读本·课本一样的品质
2015年北师大版教材质检部门抽检零差错率图书。
完美呈现
本书用纸高端、印刷环保、装帧精美、版式疏朗字号大,全书搭配精美插图,以完美的制作呈现经典,是专为学生打造的语文课外阅读规范读本。
名社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级出版社,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是由本社出版。
《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孙武(约前545—前470),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译注者简介:
张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出版《南华真经精义》《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抱朴子外篇》。先后发表《论“阳生阴杀”哲学理论与“刑措”政治理想的矛盾》《关于<逍遥游>的几个疑难问题》《<木实繁>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七言诗》《<庄子>“之”证明庄子非楚人》等多篇论文。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李世民
★“《孙子兵法》是天下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导 读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始计第一
【题解】
《始计》又作“计篇”。始计,即“战争伊始、校之以计”的意思,指发动战争之前,要首先善于对战争进行全面、仔细的谋划。本章主要讲国家要想更好地用兵打仗,君臣必须先在庙堂之上,分析各种能够左右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敌我双方的各项优劣条件,制定出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孙武认为,通过战争前的周密筹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战争的胜负,强调“计先于战”的重要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兵:本义为兵器。后多指与军事有关的事物,如兵士、军队、战争等等。这里代指战争。??地:地方;所在之处。??存亡之道: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问题。道,原则;方法。??察:观察;考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百姓生死的关键之处,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不能不认真地对它进行考察啊。
【解析】
自人类出现以后,争斗,乃至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先秦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兵戎与祭祀,是国家的两件首要大事。春秋时期,王权旁落,社会失序,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兼并,战争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本篇中,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战争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需要认真考察,谨慎对待。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经之以五事:考虑到影响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经,度量;考虑。五事,影响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即下文所提到的道、天、地、将、法,也就是指政治(实际也即“人和”的问题)、天时、地利、良将、明法五种因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对七种情况加以比较分析,探求胜负的真实情况。校,比较;分析。之,代指战争。计,指下文说的“七计”。也即下文提到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种情况。索,研究;探索。情,真实情况。??道:大道;原则。这里具体指治理国家的原则及其政治状况。??上:君主。同意:一心一意;同心同德。??阴阳:这是古代常用的一对概念,代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生杀、秋冬、寒暑、男女等等,这里具体指昼夜、阴晴等天气情况。时制:四季交替。时,四时;四季。制,节度。这里引申为交替。??险:险要。易:平坦。死:死地。指军队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地形。生:生地。指军队所处的有利地形。??曲制:部队编制。曲,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官道:将领管理兵士的办法。道,办法。主用:主管军队后勤物资的管理制度。主,主管;掌管。用,军事费用。
【译文】
因此需要考虑到影响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对七种情况也要加以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真实情况:第一种因素是政治,第二种因素是天时,第三种因素是地利,第四种因素是将才,第五种因素是军制。所谓的政治,就是要让百姓与君主同心同德,能够使百姓与君主同死,也能够使百姓与君主同生,而不畏惧任何危险;所谓的天时,指天气的昼夜变化、寒暑交替、四时运行等等;所谓的地利,指征途的远近、地形的险要与平坦、战场的开阔与狭窄、军队所处地势的有利与不利等等;所谓的将才,是指将领的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下属、勇敢果断、执法严明;所谓的军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管理方法、后勤供应。所有这五种因素,作为将领不能不加以详细了解,了解这五种因素就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五种因素就会失败。除此之外,还要对敌我双方的七种情况加以比较分析,以探求其中的真实情况,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的君主更贤明?哪一方的将领更有军事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多的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令行禁止?哪一方的军队更为强大?哪一方的兵士更加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更加公正严明?我就是根据这些情况来判断出谁胜谁负的。
【解析】
战争牵涉到人事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因此,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有多种原因,孙武将其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种因素,其中包括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否能够使上下同心同德等事项;将领还要关注气候的变化情况,把握好寒暑四时的交替规律;要通晓战场的地理环境,便于攻城掠地;要培养出优秀的将士,重视军队的训练;要严明法度,整肃军纪。如此等等。
五种因素以“道”为首,所谓的“道”,就是通过政治手段,以达到上下团结、君民一心的目的。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孙武在强调做到“人和”的基础上,借助“天时”“地利”等外部条件,辅以“选将”“明法”,方可用兵出征。接着,本段又举出七种情况,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依据,这七种情况被称为“七计”,是对“五事”的具体阐释。孙武认为,通过对敌我双方的七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比双方的优劣条件,基本上就能够判断出战争的胜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注释】
?将(jiàng):将领。一说应读jiāng,助动词,可译为“如果”。如按照这种解释,本段文字的意思应当是:您(泛指君主)如果听从我的计谋,打仗就一定能够胜利,那么我就留下来;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打仗就一定会失败,那么我就要离开这里。
【译文】
将领如果听从我的计谋,打仗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下他;将领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打仗就一定会失败,我就辞退他。
【解析】
这段话强调将领不得有私心异志,都要服从君主的安排。否则就会造成上下不和,全军行动无法协调一致,这样不仅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自身还会遇到灾难。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32年,宋国叛离楚国,与晋国结盟,楚成王十分恼怒,随即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围攻宋国都城。宋成公向晋国告急,晋文公决定出兵救援宋国。
楚成王闻讯后,对这次率兵攻宋的大将子玉说:“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多年,受尽了各种磨练,洞达人情世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能使百姓们与自己同心同德,而且还得到了上天的庇护,这样的君主,是不可以与他交战的。”但子玉没有听从楚王的告诫,一意孤行,贸然进军,结果在城濮被晋国的部队歼灭两翼军队,伤亡惨重,从而形成了晋强楚弱的局面。子玉因为没有得到楚成王的原谅,最后只得自缢而死。
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孙武“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的正确性。楚成王与子玉在城濮战役中都犯下了错误,子玉的错误在于不服从君主的正确决策,而楚成王的错误则在于当子玉违背自己命令的时候,没有能够果断“去之”,从而导致了城濮之战的失败,使国家、百姓、楚成王、子玉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计利以听:有利于克敌制胜的策略已经被采用了。计,计划;筹谋。利,利于制胜。以,通“已”。已经。听,听从;采纳。??乃:于是。为:创造;造成。势:态势。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造成一种有利于我方的战争态势。??以佐其外:从外部来辅助自己的军事行动。以,凭借;用。佐,辅助;帮助。??因利而制权:依据有利的条件来制定相应的灵活措施。因,依据;按照。制,制定。权,权变;灵活通变。这里指灵活通变的措施。
【译文】
当有利于克敌制胜的策略已经被采用之后,还要想方设法营造出某种有利的战争态势来,以便从外部辅助我方的军事行动。所谓的态势,就是依据有利于我方的战争条件以制定出相应的灵活多变的军事措施。
【解析】
计在内者,势在外者。已经在内部制定出了有利于己方克敌制胜的谋略,还需要在外部营造出一种有利的战争态势,以便从外部辅佐我方的军事行动,只有内外两个方面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诡道:诡诈欺骗之术。诡,欺骗。道,方法;行为。??能而示之不能:有作战能力却装作没有作战能力。能,具有能够作战的实力。示,显示。这里指伪装给对方看。??用:用兵打仗。??挠:挑逗对方;激怒对方。??佚:通“逸”。安逸。劳之:使对方疲劳。劳,疲惫不堪。这里用作使动词,使……疲惫不堪。??兵家:军事家。这里指将领。胜:胜算。也即克敌制胜的诀窍。??先传:事先说明白。传,传授。这里引申为表达、说清楚。
【译文】
用兵打仗,就是一种诡诈欺骗之术。有作战能力的时候却佯装出一副没有作战能力的样子,实际上要用兵打仗却装作不打算用兵打仗的样子;想攻打近处的目标却假装着要去攻打远方的目标,想攻打远方的目标却假装着要去攻打近处的目标;对方贪婪就要用小利去引诱他,对方混乱就要趁机去攻取他;对方实力强大就要做好充分的防备,对方兵强马壮就要尽力避开他;对方易怒就要设法去激怒他,对方谦卑就要设法使他傲慢起来,对方安逸就要设法使其疲劳,对方内部和睦就要设法离间他们。要在对方没有设防的地方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没有想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而这些诀窍是没有办法事先就能够阐述清楚的。
【解析】
孙武明确指出,打仗用兵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要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一系列的诡诈手段来欺骗对手。汉高祖刘邦先后与秦朝、项羽作战八年,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而匈奴人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欺骗手段,使老谋深算的刘邦吃了大亏,差点丢掉了性命。
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西汉建立后的第七年(公元前200年),因韩王信谋反,汉高祖刘邦亲自前往征讨。
兵至晋阳(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刘邦得知韩王信勾结匈奴要共同抗击自己,大为震怒,就派人出使匈奴以探查虚实。匈奴故意将精锐部队隐藏起来,让汉朝使者看到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派去的十余批使臣回来后,都说匈奴兵力虚弱,可以进攻。于是刘邦就让刘敬再次出使,刘敬回来后报告说:“两国交战,都希望炫耀自己的实力以威慑对方。然而我这次前往匈奴,却只看到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和一些羸弱不堪的战马,他们这是在故意显露自己弱小的一面,想引诱我们深入啊!不可贸然进攻匈奴。”然而此时,汉朝的二十余万将士已经出征,刘邦就斥骂刘敬:“你这个奴才,竟敢打击我军的士气!”于是就将刘敬囚禁在广武。
然而不出刘敬所料,当刘邦率兵进入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后,匈奴果出奇兵,把他团团围困起来。后来通过各种手段,甚至贿赂匈奴单于的夫人阏氏,七日之后才得以脱险。连戎马一生的刘邦都吃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一策略的亏,可见这一策略在实战中是行之有效的。
另外,本段还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关于这一战术,最典型的战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为了防止德军的入侵,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数百公里的防御工事,这一工事以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的姓氏命名为“马奇诺防线”。这段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防线内部拥有大炮、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等等,通道里面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电车通道,可以说是造价昂贵,坚固异常。
然而法国人只关注了对法、德边界的防守,却忽略了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阿登高地。阿登高地的地形十分险要崎岖,不利于行军,因此法国在此没有多加防备。让法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军队会绕过马奇诺防线,由阿登高地突入法国境内,把马奇诺防线远远抛在了背后,使这一固若金汤的工事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德军就是依靠这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以最低的损失赢得了对法作战的胜利。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庙算:在庙堂之上商议谋划。这里具体指在庙堂上制定战略战术。庙,太庙;君主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人多在庙堂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宜。算,谋划。??得算:胜算;周密的计划。得,恰当。算,谋略。??胜负见(xiàn)矣:胜负的结果就显现出来了。见,通“现”,显现。
【译文】
作战之前在庙堂之上谋划策略能够更胜一筹的,获取的恰当谋略就多;作战之前在庙堂之上谋划略逊一筹的,获取的恰当谋略就少。恰当谋略多的就能够获取胜利,恰当谋略少的就会导致失败,更何况是没有任何谋略呢!我们根据这些谋略的恰当与否去观察,胜负的结果就能够一目了然了。
【解析】
上文中所提到的“五事”“七计”,是庙算时的主要内容。凡是在庙算时筹划周密,胜利的可能性就大;筹划不周,胜利的可能性就小。因此君主、将帅在作战前,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这是战场胜负的先决条件。
汉高祖刘邦就深深懂得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者的重要性。《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就封他为酂侯,所封的地盘也很大。其他将领为此愤愤不平,认为自己被坚执锐,血战沙场,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可以说是出生入死,历经艰险,而萧何未尝上过战场,没有汗马之劳,只是坐在那里空口议论,把他评为首功之人不合理。《史记》接着记载了刘邦与这帮将领的一段对话:
高帝(刘邦)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
刘邦把那些在战场上拼命厮杀的将领们,比作打猎时与野兽拼命厮杀的有功之狗,而把萧何比作指挥这些“功狗”厮杀的有功之人。在战场上拼命的“功狗”固然有功,然而运筹帷幄的“功人”功劳更大。由此可见,刘邦深知“始计”的重要性。
作战第二
【题解】
作战,发起战争。作,发动;发起。庙堂之上已经有了胜算,就可以商讨兴师用兵的具体事宜了。本篇论述了作战前的物资准备,主要着眼于军事与经济的关系。孙武从粮草、军械、战车等方面强调了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性。并指出战争对国内经济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不宜持久。孙武认为,战争久拖不决,不仅会造成将士困顿、士气低迷、实力耗尽、财力枯竭等弊端,而且其他诸侯国也会趁火打劫,伺机入侵。因此,孙武在本篇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和“以战养战”两个重要的军事原则。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用兵之法:作战的具体方法。法,原则;方法。??驰车:迅捷的战车。驰,奔跑。千驷(sì):千辆战车。驷,原指驾驶同一辆车的四匹马,这里具体指套着四匹马的战车。??革车:用皮革包裹的战车。革,皮革。这里具体指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一乘。先秦时期常常用战车的数量来计算一个诸侯国的军事实力。??带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带,披带。甲,甲衣;铠甲。??千里馈粮:跋涉千里运送粮草。馈,馈送;供应。??内外之费:泛指战争军事开支。内,指后方;国内。外,指前线;战场。??宾客之用:招待各诸侯国使节的用度。宾客,来宾、使节。用,用度。??胶漆之材:这里泛指用来制造、修理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车甲之奉:战车、铠甲的制造、保养费用。奉,同“俸”,指费用。??日费千金:每日的军费开支巨大。金,先秦的黄金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黄金叫做一“金”。??举:出动。
【译文】
孙子说:大凡作战的具体方法,就是需要动用轻快的战车千辆,包裹皮革的辎重车千辆,军队上十万,还要长途跋涉往前线运送粮草补给,那么前方、后方的军费开支,招待各诸侯国宾客、使节的用度,制造、维修军械器材的消耗,保养战车兵甲的开销,每天都要花费巨额的金钱,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够奔赴战场。
【解析】
战争依赖于后方的物资粮草供应,因此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本段通过“千驷”“千乘”“千里”等词语勾勒出战争的一般情形:人员动用众多,物资消耗巨大,从而突出战前物资准备的重要性。孙武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在确保自己拥有足够的粮草物资,能够支付日常的巨额军费开支以后,才可以发动大军出征。
专为学生做好书
从古至今,适合学生阅读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然而我们无法让学生一一阅读。所以,优中选优,为学生选好书、选对书,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出版者的不懈追求,而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就是 孙子兵法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必读名著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书没什么味道,可是22本,有8本都没有塑封,等看了再追评
评分挺好的,很划算,京东买东西特别方便。
评分买了一大堆的书,质量非常好,物美价廉,非常满意!
评分京东服务很好,东西也好,经常光顾,购物的第一选择!
评分很好很好,活动不错,希望多搞搞活动,哈哈哈哈
评分拿来,刚拆开孩子说很好,正在读
评分老师推荐,一套全买。
评分内容不错,讲解的也好,很详细,可以带着儿子一点点看了
评分6.18活动很划算
孙子兵法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必读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