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更承載瞭豐富的文化內涵。
如北京方言。北京是韆年古都,融閤瞭多民族的文化、習俗和語言。久而久之,便産生齣瞭極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韻。離不開的兒化音,張口就來的京片子。不知不覺中,北京話早已成為代錶北京的一張名片。
本套書通過對方言的研究,將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現,展現方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聯係,體現方言與文化在曆史變遷中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呈現齣中國文化的曆史性,豐富性。
目錄
第一章 北京話的基本情況
1.1北京話與普通話
1.2 語音
1.3 詞匯
1.4 語法
1.5 “自然”的北京話與“人工”的普通話
1.6 北京話與北方方言
1.7 北京話與北京官話
1.8 北京話的地理分布
第二章 北京話的社會曆史背景
2.1 北京簡史
2.2 北京的居民和移民
第三章 北京話語音特點
3.1 北京語音係統的特點
3.2 關於韻母 ê
3.3 幾個嘆詞和語氣詞
3.4 輕聲與兒化
3.5 去聲連讀是否存在
3.6 性彆的差異——“尖音”與“吞字”
3.7 形容詞重疊式的變調
3.8 閤口呼零聲母字
3.9 個彆字和詞與普通話不同
(4)“二”怎麼讀
3.10 音的脫落
第四章 詞匯特點
4.1 稱謂用語形式多樣
4.2 人際關係詞語豐富
4.3 外來詞的滲入
4.4 個彆詞語中的特殊字音和殘存的古音
第五章 語法特點
5.1 幾種主要的構詞手段:輕聲、兒化、變調
(1)輕聲
5.2 人稱代詞
5.3 語音節律與造句
5.4 程度副詞“很”與“挺”
5.5 虛詞的省略
5.6 動詞和形容詞的後綴
5.7 幾個語氣詞的融閤
5.8 幾個功能特殊的詞
第六章 北京話中的京味文化
6.1 詞語和語言禁忌
6.2 對京外人士的調侃與歧視
6.3 “說”文化
6.4 強烈的方位感
6.5 地名中的文化積澱
第七章 北京話的語言藝術
7.1 相聲
7.2 小說
7.3 話劇
7.4 京劇
7.5 評書和京韻大鼓
第八章 北京話的發展
8.1 發展的規律:曆史的驗證
8.2 新北京話一斑
8.3 普通話、北京話與潛在的語言聲望
索 引
[附錄]北京話詞匯
精彩書摘
第二章北京話的社會曆史背景 欲全麵認識一種語言,就不能不追溯它的社會曆史背景。在分析北京話時,尤有必要,因為北京在最近一韆餘年的曆史發展中所受到的社會曆史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麵麵的影響,遠超過多地漢語方言。我們很有必要在分析當代北京話的結構和用法之前,先來認識一下北京話是在怎樣的曆史背景下形成、發展的。 2.1北京簡史 關於北京曆史的一個常見說法是“三韆年古都”。所謂三韆年古都,就要上溯到西周時代。當時北京是周朝燕國的國都所在地,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一帶。到春鞦時燕襄公時期(前657一前617),燕國以薊為國都。薊原是北京地區的一個古國,後歸於燕的統轄。薊的大緻地點在今天北京外城廣安門附近。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滅燕,實行中央集權,在薊一帶設置廣陽、漁陽二郡。西漢初年,北京地區被封為燕國,仍以薊為都城。東漢時北京劃歸幽州。《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兄弟結義的故事就是以幽州為背景的。到隋煬帝時,改幽州為涿郡,唐代又改為幽州、範陽郡、幽州。秦統一中國後,原燕國一帶遂成為秦在北方的重要軍事防綫。中國曆史第一次著名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其直接原因就是戍卒不能按期趕到目的地漁陽郡,即今北京東北部的密雲區。北京的這一軍事功能一直延續到唐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裏描述的”安史之亂”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麯”。當時的北京是安祿山、史思明叛軍的大本營和齣發地。 與今天北京話形成具有密切關係的重大曆史變故發生在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時代。這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年代,軍閥混戰,地方割據,政權頻繁更迭,人民飽經苦難,國傢從統一走嚮分裂。“五代十國”之說齣自北宋歐陽修主編《新五代史》。“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逐個更替的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北宋建立,五代結束。唐末到宋初,五代之外還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被史學傢閤稱“十國”。直到979年,北宋纔陸續將其統一,結束瞭混亂局麵。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感慨:“孟子謂‘春鞦無義戰’,予亦以謂五代無全臣。”其實新舊政權更替,社會動亂,這在中國古代史上並不罕見。五代十國時期的特點是,少數民族政權在動亂中有極為重要的錶現,且影響極為深遠。 ……
前言/序言
方言與文化叢書:北京方言與文化(附光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