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葵园手札:许江的日常写作(套装共4册)》是中国美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的艺术随笔集。《葵园手札:许江的日常写作(套装共4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一代》,写出了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感谓,呈现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存在之命运。第二部分《体象》,从艺术创作的经验出发讨论了当代绘画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诗心》,从艺术家的角度记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之诗意传统的把握。第四部分《葵园》,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创作“葵园”系列作品时的札记。这些创作手札不仅呈现出艺术家的观物方式、绘画心得,而且讲述了一代人的故事,一个从断裂中再次更生,从历史中获得拯救的故事。这浴火重生的一代,他们犹如荒原上的老葵,经历了革命的狂热和后革命的幻灭,又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迁,如何在创作经验中安身立命。《葵园手札:许江的日常写作(套装共4册)》不仅呈现了一个著名画家的艺术理论、绘画心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述“50后”一代人的故事,呈现了这一代“具有向日葵记忆”的人,在经历了革命的狂热和后革命的幻灭,又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迁之后,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安身立命的。
目录
《这一代》
《诗心》
《体象》
《葵园》
精彩书摘
写在煅葵时
《汉葵》正在煅铸中。那庞然人物如若远山,透出一份异样的呼吸。
去岁隆冬最寒冷的季节,曾在小和山燃灯塑葵。那晚零下的温度,冰冻将损坏塑体,我们一边燃点篝火,一边赶活。30厘米的泥坨,被重重砸落大盘之上,硬是砸出错落的裙边。如今铜板敲煅出来,那特有的质地,正有沧桑和不屈的感觉,这裙边恰是铜塑质量最为饱满的地方.,焊缝如深犁,标出形体转换错变的界线,本身就若刀痕。其中不少破绽,露出铜质材料的坚硬和彼此的抗击。只有力量才能在此时显示自身。
总体上看,葵的背面比正面煅得好。原因在于背面全然放开,一道道植物的茎脉若一道道山峦,起伏反转,层层叠叠,正有远山的气象。正面因有众多葵籽,亦生出许多想法,却又不敢一一端出,或显或隐,又把问题搁置了下来。现在,要让铜铁直接在煅塑的同时来回应此类问题,确非易事。
敢不敢柱饱满硕大的葵面上破缝切面,又如何让这些面旋转反侧,如若层层裙边套在盘上,是这场铜铁吏锋的难点,亦是兴奋之点。
铜铁自有铜铁的表情。《汉葵》越来越像一座燃烧的丘壑。
2009年3月16日
《汉葵》的力量
《汉葵》终于耸起来,在上海关术馆东大门的小广场,正冲南京路、黄陂路三岔口。去年秋,井士剑的火车头也曾立在这里。现在两座巨型“汉葵”一前一后相拥,在都市高楼丛林中怒放。
起初的构想,《汉葵》是要放在一号厅的,阻着门口,奥奥如也,让人心襟一拧,绕过葵去,再见着展厅中的画葵。结果葵做得太大了,煌煌然要占满一个庭,五米五的高阔,让当年的跑马总会的穹顶也窄小起来.!最后决定搬到室外,在去年欠车闯入都市的地方,昂然开放。当初做泥稿,全然没有想法,只是试着往上捣泥,但那泥如何才能捣出那种密密层层的巢穴效果,正缺少经验、,我将一块块泥坨往上砸,带出些许葵盘的感觉。更多的效果却是在煅造之时方才显出。铜不同于泥,金属的张力总在那里发出声,钢铁的剪裁自有其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直接转化咸形态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泥巴的形正被吃掉,一种金属的气息在煅击中渐渐浮现。这种绘画式的煅塑之法,还直观地带出某种内在的强悍,将心中的沧桑化作葵的表情。那一段段的焊脚,犁一般划出形的起伏翻转,直教人心冲动。花辦的转型正如狮鬃扬起,那葵自有一份激情。
2009年4月5日
……
前言/序言
我在初春里走入许江租来的画室,某种强烈的气息迎面而来,瞬间笼罩了我的身心。我心想,是油彩的气息吗?可能是。我的感受是气息在那一刻出现了形象,仿佛是一堵沉默的高墙,或者是一排无声的巨浪。整整一个下午,我和许江说话之时,总是忍不住暗暗猜测这是什么气息?我看看四周的白墙和脚下黑色的水泥地,有一些不久前粉刷过的迹象,我问许江:“是油漆的气味,还是油彩的气味?”许江茫然地摇头说:“不知道。”
许江似乎不知道我在问些什么。现在我在远离许江画室的屋子里写作这篇文章时,这气息又出现了,我突然明白:这是我们的向日葵的气息。
我记忆中的向日葵蜂拥而未了,我的童年也跟着它们回来了。1955年出生的许江,196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它们散落在我们记忆的土地上,一两株,两三株,在墙角,在田边,在树旁,害羞胆小,可是内心纯洁,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仰望太阳。就像童年的我们,赤脚的孩子,衣服满是补丁的孩子,饥饿的孩子,可是我们有一个毛泽东,这就足够了。正是向日葵在那个时代的象征意义,建立了我们这些穷孩子和毛泽东的亲密感情.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们这些孩子和毛泽东的关系.就是向日葵和太阳的关系。
然后我们长大了,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日葵曾经有过的辉煌象征意义也在逐渐的陈旧里失去了,它们现在以一种可怜巴巴的方式显示自己仍然存在,在超市的货架上,葵花子被装在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袋子里。向日葵在中国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命运。今天还有谁记得它们昔日的光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吃着葵花子时,也没有因此记起自己童年里激动人心的向日葵。我们的向日葵,已经没有了强大的精神意义,只剩下渺小的食物价值。
很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这位被称为中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的许江,历时近五年,完成了这组《被拯救的葵园》巨型作品。在许江的画室里,在3米乘6米、3米乘8米、3米乘10米的巨幅画布上,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仿佛是世界各地的向日葵团体都派未了它们的代表,这些代表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历经沧桑,汇集到了这里,它们疲惫的神态里洋溢着兴奋,而在兴奋里又表达了忧心忡忡……
……
葵园手札:许江的日常写作(套装共4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