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 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塔利班 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巴基斯坦]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著,钟鹰翔 译
图书标签:
  • 塔利班
  • 阿富汗
  • 宗教极端主义
  • 恐怖主义
  • 地缘政治
  • 伊斯兰
  • 冲突
  • 政治
  • 中亚
  • 安全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7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31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塔利班》9.11事件 本.拉登 宗教极端主义

  你以为你了解 其实你一无所知
  一部客观记录塔利班历史的资深著作
  全球多国列为禁书 中国读者苦等14年
  巴基斯坦战地记者10年冒死采访,21年呕心著述,翻译成26国语言坊间秘传
  全世界读者都在盛赞(详见媒体推荐),新华社驻外记者联袂写序力荐
  立场客观、内容详实,国内首度批露
  中文版《塔利班》再增10万字,新增内容聚焦9.11事件后全球新一轮大国博弈
  

内容简介

  《塔利班》是一部内容丰富、生动详实、分析透彻、客观公正地介绍塔利班发展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读物,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教材,是目前世界上了解塔利班*好的读物,没有之一。它让读者清晰而真实地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不一定是你平日了解到的甚至是和你认知相左的)及中亚各国地缘政治。该书以反极端主义,反恐怖主义为全书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作者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鲜明立场。

  《塔利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塔利班运动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塔利班的独特性质;第三部分(为作者修订后新增内容,突出911后的大国博弈)介绍和分析了与阿富汗接壤的中亚各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其对塔利班的影响,可帮助读者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塔利班。

作者简介

  艾哈迈德.拉希德,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佳和*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精彩书评

  ★《塔利班》的读者有新闻记者,也有外交官,甚至连进驻阿富汗的美军山地师的军人也人手一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塔利班》一书的价值和影响。
  ——荣守俊,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常驻巴基斯坦任新华社首席记者


  ★这本《塔利班》透过一个个新闻纪实、深度分析作者对塔利班政权、阿富汗问题的长期关注研究,解读了神秘塔利班政权的兴衰、阿富汗政坛的风云变幻、民众疾苦和内忧外患的根源。
  ——赵鹏,新华社河南分社摄影部主任,常驻美国纽约新华社联合国分社


  ★通过这部杰作,读者将对纷乱的阿富汗政治以及相关地区的无政府状态、毒品和教派冲突一目了然。
  ——帕特里克.希尔《星期日泰晤士报》


  ★《塔利班》充满了007式的元素。好战的军阀、崩溃的帝国、统治世界的狂想、暴力和性。在阿富汗问题上,艾哈迈德.拉希德是*可信的真正专家。
  ——杰森.伯克《观察家报》


  ★拉希德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清晰透彻,他将塔利班的崛起放进了阿富汗内战中亚各国能源政策、美国国家利益以及沙特和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大背景之中。
  ——罗宾.巴内尔基《每日电讯报》


  ★本书堪称完美,值得一读。艾哈迈德.拉希德笔下那些细节不但关乎逸闻趣事,更是倾注了对于无辜人民的同情,这些人深陷国际政治阴谋和霍布斯式的战争中不能自拔。
  ——罗杰.霍华德 《观察者》


  ★通过讲述在阿富汗10多年的个人经历,以及和神秘而癫狂的塔利班领导层的接触,作者抖出了不少内幕。
  ——理查德.比特森《新政治家》

  ★拉希德写下了迄今为止关于塔利班的*详尽记录,对大博弈以后的阿富汗历史做出了一番总结。
  ——尼尔.吉拉姆《新闻纸》


  ★感谢艾哈迈德.拉希德关于政府和公司之间勾结的详细揭露,那些石油公司的主管得到了有关经营的一本百科全书。那些突厥语国度中部分人也可以就此看出他们政府的嘴脸。
  ——迈克尔.彻奇 《独立报》


  ★精确而冷静,关于塔利班的大师之作。
  ——《时代》周刊文献版


  ★拉希德先生这本关于塔利班的著作的焦点在于外部世界对阿富汗危机的漠视。
  ——詹姆斯.布坎《标准晚报》


  ★据说此书对于托尼.布莱尔的思想状况很有影响。同样,它还是美国决策者的目光焦点,帮助他们支持一个稳定的政府以战胜塔利班。
  ——提摩尔.摩恩《星期日快报》


  ★这是一部杰作,花费了21年的研究和写作……布莱尔给予了很高评价。德国外长费舍尔也在公开场合提到了它。
  ——卡梅伦.费舍尔《先驱报》


  ★他的这本新书不但是专业人士的必读物,也值得推荐给那些关心时事的读者,向他们展示一个国家如何从反抗苏联侵略的斗争渐渐堕入下流的过程。
  ——威廉.马利《今日世界》

目录

前言
编者按
第一部分 塔利班运动的历史
第一章 坎大哈,1994年:塔利班的起源
第二章 赫拉特,1995年:安拉的无敌勇士
第三章 喀布尔,1996年:信徒的领袖
第四章 马扎里沙里夫,1997年:北方的屠杀
第五章 巴米扬,1998-1999年:永无休止的战争
第二部分 伊斯兰和塔利班
第六章 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塔利班的新型原教旨主义
第七章 秘密结社:塔利班的政治和军事组织
第八章 消失的性别:女性、青少年和塔利班的文化政策
第九章 海洛因之惑:毒品和塔利班的经济政策
第十章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第三部分 新一轮的大博弈
第十一章 独裁者和石油大亨:塔利班和中亚、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的纠葛
第十二章 塔利班传奇(一):油气管道战争,1994-1996年
第十三章 塔利班传奇(二):油气管道战争,1997-1999年
第十四章 操纵者还是受害者: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角色
第十五章 逊尼派对什叶派: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争夺
第十六章 总结:阿富汗的未来
第十七章 卷土重来:2000-2009年间的塔利班

精彩书摘

  全球圣战:奥萨马·本·拉登和阿拉伯人在阿富汗
  托克哈姆(Torkham)位于开伯尔山口的顶部,这里是一处边境驿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分别位于一道简单的栅栏两边。巴方一侧驻守着精神抖擞的边防军人,灰色的制服、靴子和头巾是他们的标志。1989年,苏军从阿富汗刚刚撤离完毕,笔者也踏上了回国的行程。不过,当时的托克哈姆关口却是栅门紧闭。带着一身的疲惫,我不得不在阿富汗一侧的草地上稍作休息,等待国门再次打开。
  突然,我的身后响起一片喧闹。只见一辆大卡车满载着圣战武装呼啸而过。那上面都是些异国面孔,有浅色皮肤的阿拉伯人、蓝眼睛的中亚人,还有几位东亚人模样的黑脸汉子。他们的打扮和一般的阿富汗圣战战士并无二致,只是头巾显得不大合衬。这群人全副武装,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从不离手。大家都在等着开关放人,我干脆和他们攀谈开来。这才发现其中竟然只有一名阿富汗人,其他的30多位对普什图语、达里语和乌尔都语一概不通,全靠他一张嘴进行翻译。
  我遇到的这帮人中,有菲律宾来的摩罗人、苏联来的乌兹别克人、邻国的分裂主义分子,阿拉伯人更是不少,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多个国家。至于那位阿富汗人,则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阿富汗伊斯兰党(HizbIslami)的成员。经过一周在训练营的辛苦训练,这群外国人准备到白沙瓦过周末,去看看家信、换身衣服或改善一下伙食。他们来到阿富汗的目的除了要和圣战组织并肩作战,还接受了武器、爆破和游击战方面的训练。日后他们返全球圣战回家乡之时,圣战也会一并前去。
  同一天晚上,贝·布托总理在伊斯兰堡设宴款待新闻界人士。三军情报局负责人哈米德·古尔(KhamidGul)也是与会宾客之一。这位上校是军队中的头号伊斯兰极端分子,他对于苏联人的撤退感到无比振奋。笔者向古尔提出了几个问题:一、如果古尔广招天下伊斯兰极端分子的举动不是玩火,那么到底谁才是巴基斯坦的盟友·二、这些极端分子会不会把恐怖活动带回自己的祖国·古尔的回答如下:“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一场圣战。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这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第一次组成同一个阵营。世界上已经有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为什么穆斯林就不能团结在一起呢·”对于这些秉持着国际主义的穆斯林,笔者愿意用“阿拉伯裔阿富汗人”称呼他们。虽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成为阿富汗公民,很多也并非阿拉伯裔。
  1986年,当时的中央情报局负责人威廉·卡塞(WilliamCasey)连出三招,步步都是对付苏军的杀手锏,这些计划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首先,在国会的许可下,美方向阿富汗方面提供了大量FIM-92毒刺导弹,圣战组织因此有了击落苏军飞机的能力。同时,美国军事顾问也参与到圣战之中,为阿富汗人传授游击战的点点滴滴。此前,美方虽然一直力挺圣战组织,却从未向阿富汗盟友提供任何美制武器和人力支援。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达成协议,准备向苏联境内发动游击战攻击,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就是此次行动的目标。两地都是穆斯林聚居地,也是苏军供给的来源地。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希克马蒂亚尔和他的武装身上。这位军阀是三军情报局最为仰仗的圣战武装领导人。1987年2月,小队武装离开位于阿富汗北部的基地,跨过阿姆河进入塔吉克斯坦,并用火箭向当地村落发动攻击。这个新闻让卡塞兴奋不已。情报局长第二次对巴基斯坦进行秘密访问时,甚至亲身进入阿富汗境内·和巴基斯坦总统齐亚一起检阅圣战组织的部队。【155】
  卡塞的第三招便是从全世界招募伊斯兰极端分子前来巴基斯坦受训,进而参与抗苏战争。这本是巴方的一项计划,1982年来,三军情报局一直在推行这种政策,随着战争的进行,参与援助圣战组织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了支持的行列中。齐亚·哈克想巩固伊斯兰国家的联盟,同时希望自己的国家成为联盟的首领。同时,齐亚还计划将中亚各国拉进自己的阵营。华盛顿当局也希望整个穆斯林世界一起对抗苏联,这既是对阿富汗的支持,也完全符合美国利益。沙特阿拉伯则又得到了一次推广瓦哈比主义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用战争除掉瓦哈比派中的极端分子,可谓一举两得。
  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却没想到圣战组织也有自己的打算。阿富汗人的怒火已经慢慢从苏联方面蔓延到本国政府和美国身上。为了吸引伊斯兰极端分子,巴基斯坦方面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愿意参加阿富汗圣战,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的巴基斯坦使馆拿到签证。巴方的号召在中东引起了热烈回应。穆斯林兄弟会和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招募了大批兵员,立即投赴阿富汗前线。这些中东志愿军一来到巴基斯坦,旋即受到三军情报局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党的热情迎接。主人为客人安排好了食宿和军事训练课程,鼓励他们加入阿富汗圣战组织,其中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阿富汗伊斯兰党。沙特情报部门为期间的一切费用埋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罗瓦把这宗交易形容为“沙特、穆斯林兄弟会和阿富汗伊斯兰党三方合作的冒险,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则是他们的媒人”。【156】
  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3.5万名极端分子离开自己在中东、北非、东非、中亚或远东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接受战争的洗礼。此外,还有几万名外籍极端分子来到巴阿边境,在齐亚政权资助的宗教学校里学习。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万名极端分子和巴基斯坦政府、阿富汗战争搭上了关系。
  极端分子们的巴阿之旅往往开始于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内的训练营里,在这些地方,他们彼此相识,一起学习、受训,最后一齐上战场。期间,各地的极端分子在战略和意识形态上互通有无,结成了战斗友谊,这让他们在未来受益匪浅。这里就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大学课堂。除了这里,世界上没有哪个学术场所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极端分子。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ebgeniBrzezinski)曾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来看,是苏联解体的影响更大,还是塔利班的崛起更有意义·是极端穆斯林之间的串联让人震惊,还是中欧的解放和冷战的结束更具影响力·”【157】1993年,几名出自阿富汗训练营里的武装分子策划袭击了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造成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这一行径惊醒了美国人。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曾写道:“战争让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团结到了一起,他们要对一切非穆斯林发起攻击。同时,无数的武装分子从战争中成长起来,训练营、后勤供应线等也因此建立。战争扩张了伊斯兰极端组织之间的人事和组织联系,提供了大批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300到500件毒刺导弹。最重要的是,这些伊斯兰极端组织获取了自信。他们自信能从一次胜利走向下一次胜利。”【158】圣战分子认为,既然一场圣战能摧毁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他们完全可以用另一场圣战将另一个超级大国击倒在地,顺带把本国的政府一并推翻。圣战分子显然认为苏联的败退完全由于自家之力。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有着复杂的内因,阿富汗人的抵抗不过是来自外部的一击而已。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的祸端起于萧墙之内,而极端分子则觉得那是伊斯兰的伟大胜利。伟大的胜利让极端分子欢欣鼓舞,伊斯兰教曾在七、八世纪的200年间横扫全世界,辉煌的过去似乎又要重演。极端分子认为,只要一代战士能够不畏牺牲、献出热血和生命,一个新的乌玛世界就会再次降临人间。
  ……

前言/序言

  多年前在喀布尔,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阿富汗塔利班的存在。2004年6月10日凌晨,中铁建十四局在阿富汗北部城市昆都士附近的一个公路项目营地遭袭,导致11名中国工人死亡,4人重伤。我当时是新华社驻巴基斯坦首席记者。为增援报道,我于12日乘飞机抵达喀布尔,踏上了战乱频频的阿富汗土地。那时,我住在喀布尔一家中国人开的只有10多间客房的小旅馆里。不过旅馆24小时都有手持步枪的两名保安守门,感觉比较安全。但就在完成报道任务即将返回伊斯兰堡的前一天晚上,我在旅馆突然听到爆炸声,后来听说那是塔利班武装分子从附近山上向美国大使馆发射火箭弹,但没有命中目标,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两年半时间里,我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有关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在巴基斯坦活动的传闻和报道。那时候,巴基斯坦塔利班还没有形成气候。由于历史、宗教、地理和民族等多方面原因,阿富汗塔利班与巴基斯坦军方、政府和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政府对待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态度和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巴基斯坦坚决打击“基地”恐怖组织。事实上,在穆沙拉夫当政时期,巴基斯坦在本国境内逮捕了多名“基地”组织的重要人物以及消灭了数以百计的“基地”武装人员。但是,巴基斯坦一直把阿富汗塔利班当作一个反政府的极端武装组织,没有对进入巴境内活动的塔利班人员采取军事行动,并主张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通过谈判实现国家和平。
  《塔利班》原著自2000 年出版以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已经被译为26种语言。仅英文译本的销量就超过150万册。这堪称出版界的一个奇迹。《塔利班》的读者有新闻记者,也有外交官,甚至连进驻阿富汗的美军山地师的军人都会人手一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塔利班》一书的价值和影响。该书作者艾哈迈德·拉希德是一名长期报道阿富汗战争的巴基斯坦记者。他在书中不仅描述了阿富汗的政治、社会和安全现状,而且详细记录了塔利班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可以说,《塔利班》既是一本了解阿富汗过去20多年政治和社会的历史书,同时也是深刻了解阿富汗塔利班的一本非常难得的教科书。但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因此作者的有些观点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随着美国即将于2014年底从阿富汗全部撤军,阿富汗塔利班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而且它也将再次成为阿富汗能否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钟鹰翔先生此时将《塔利班》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可谓正逢其时。相信这本书会让方方面面的读者受益匪浅。
  荣守俊
  2012年2月于北京
  序者简介:荣守俊,新华社高级编辑,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伊拉克和赞比亚做记者,2003-2005年常驻巴基斯坦任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首席记者。曾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总编(挂职),2010年获评“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

  中文版序二
  9·11事件之后,“塔利班”、“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成为国际新闻热词一直延续至今,备受关注,艾哈迈德·拉希德先生的《塔利班》一书也因此在世界各地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并登上了《纽约时报》非文学类畅销书冠军宝座,被视为“最好的塔利班类书籍”。中文版的《塔利班》似乎让读者期待得久了些,但塔利班的神秘故事会让读者永远充满好奇和关注。
  阿富汗被称为“战争博物馆”,到处可见战火留下的印迹,没完没了的战争、冲突、爆炸和杀戮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无尽灾难和无法治愈的伤痛,就像一个体无完肤的伤者。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的2002年6月,我作为新华社记者被派往那里参加战地报道,3个多月的经历,至今挥之不去的是酸楚的感触和记忆。不论是在喀布尔街头,还是塔利班老巢,流离失所的儿童、罩袍下的妇女、无家可归的难民、炸毁的巴米杨大佛、美术馆里被撕毁的书画残片,处处都可以看到塔利班统治留下的阴影和对民众疾苦的冷漠。在位于喀布尔南城区主干道迈旺德大街两侧民房的残垣断壁中,我环顾沉思,是谁燃起了战火把这个美丽的家园变成一座凄凉的魔鬼城·在我的《目击阿富汗》一书中这样感言:
  “就像乘坐一叶小舟,飘到一个远离文明的孤岛上,经历和感受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我把拍摄的照片和采访日记整理成书,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一个被和平与发展遗忘的角落”。阿富汗有2000多万人,战争导致500多万人成为难民;近10万个家庭失去男主人,因战火死亡和伤残者更难计其数;全国各地密布着战争留下的1000多万颗地雷,至今每天仍然威胁和伤害着贫民;世界毒品产量的75%产自阿富汗,用它可以置换武器。
  作为20多年在一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采访的记者、资深学者,拉希德先生被媒体称为“巴基斯坦最优秀和最勇敢的记者”。他所投入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甚至是生命危险,这让很多同行对他充满敬意。这本《塔利班》透过一个个新闻纪实、深度分析和作者对塔利班政权、阿富汗问题的长期关注研究,解读了神秘塔利班政权的兴衰、阿富汗政坛的风云变幻、民众疾苦和内忧外患的根源。1979年的苏联入侵、军阀混战和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把阿富汗拖进深渊。如今,一直被阿富汗政府军、国际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清剿的塔利班又卷土重来,国家重建恢复步履艰难。
  受本书译者钟鹰翔先生之托,作为一个曾经从阿富汗匆匆走过的目击者,为《塔利班》中文版作序。在此,借此书一角为阿富汗人祈祷,但求他们衣食无忧、远离战火、平安度日!不与快乐的人同快乐,但与哀伤的人共哀伤。
  赵鹏
  2012年3月于郑州


《和平的代价:阿富汗转型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简介 自古以来,阿富汗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就一直是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历史的洪流在此交汇激荡。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铁蹄踏过,到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远,再到近代以来列强的角逐,阿富汗始终身处风暴的中心。然而,真正深刻塑造了当代阿富汗命运的,是近几十年来持续不断的冲突、外部干预以及由此滋生的各种极端思潮。本书《和平的代价:阿富汗转型时期的挑战与机遇》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政治派别或意识形态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阿富汗在经历了漫长而血腥的冲突后,如何在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和解、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其中蕴藏的宝贵机遇。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阿富汗人民在追求和平与稳定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我们深入探讨了阿富汗转型时期所触及的多个层面,包括但不限于: 一、政治重建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阿富汗漫长的战争历史,不仅摧毁了物理基础设施,更在社会结构和国家认同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本书将细致梳理阿富汗在不同时期政治体系的演变,分析其在民主化进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国家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政治框架,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对话,弥合社会裂痕,建立一个真正属于全体阿富汗人民的国家认同。这包括对地方治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法治建设以及公民参与等议题的深入剖析。我们将审视阿富汗在不同政府主导下,如何尝试建立有效的国家机器,以及这些尝试的成败得失,为理解其政治韧性与脆弱性提供洞见。 二、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长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阿富汗的经济基础,使其长期依赖外部援助。本书将客观评估阿富汗经济复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贫困、失业、基础设施匮乏、腐败以及对毒品经济的依赖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阿富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例如农业现代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以及吸引外国投资等。我们将关注阿富汗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摆脱对外部援助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的自主与繁荣。本书将深入研究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下,阿富汗如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与区域内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石,构建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三、社会融合与民族和解的艰难进程: 阿富汗社会结构复杂,民族、部落、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在历史长河中既是财富,也曾是冲突的根源。本书将重点关注阿富汗在实现社会融合和民族和解方面所做的努力与面临的困难。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文化交流、人权保障以及促进不同社群之间的对话,来化解历史积怨,建立信任,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社会。特别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外部军事存在和内部派系斗争后,如何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国家能否实现真正和平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分析阿富汗社会结构中的深层矛盾,以及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历史、文化、宗教和利益等方面的诉求,并探讨构建一个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国家认同的社会蓝图。 四、地区合作与国际伙伴关系: 阿富汗的命运与周边地区以及国际社会息息相关。本书将分析阿富汗在地区合作中的角色与地位,探讨如何与邻国建立互信、共同应对跨国威胁(如恐怖主义、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以及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将审视阿富汗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包括国际援助的有效性、国际组织的角色,以及在人道主义援助、重建支持、反恐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模式。本书将关注阿富汗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找到自身定位,并寻求最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国际合作框架。 五、安全挑战与和平保障的未来: 尽管冲突的烈度有所下降,但阿富汗的安全局势依然复杂多变。本书将客观分析阿富汗当前面临的安全挑战,包括潜在的内部冲突、极端主义的威胁以及边境地区的稳定问题。我们也将探讨阿富汗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负责任的、可持续的国家安全体系。同时,本书也关注国际社会在安全领域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多边合作,为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提供长期的保障。我们将深入研究阿富汗军队和警察力量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在非军事领域,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铲除滋生不稳定的土壤。 六、人道主义关怀与社会福祉的提升: 长期的冲突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面临严峻挑战。本书将关注阿富汗在改善民生、提升社会福祉方面的努力,包括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医疗条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我们相信,一个国家的真正和平与稳定,最终体现在其人民的福祉之中。本书将重点关注阿富汗社会中最脆弱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和社会机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和平的代价:阿富汗转型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并非一本简单的政治评论或历史叙述,而是一次深入的社会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多维度探索。它旨在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去理解阿富汗人民在追求和平、重建家园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潜在机遇。本书希望通过对阿富汗转型期多层面挑战的细致剖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以及他们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它强调的是,和平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通过持续的努力、包容的对话和坚定的决心才能实现。本书期望能够成为理解当代阿富汗、洞察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在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将我深深地卷入了那片古老而又饱受创伤的土地。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能听到喀布尔集市上的喧嚣,闻到香料和尘土混合的气息,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在漫长岁月中承受的苦难与坚韧。书中对当地文化、历史渊源的梳理,并非生硬的罗列,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自然地融入叙事之中,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何会走向如今的境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努力生活、守护着信仰与家庭的普通人时,文字中流淌出的温情与敬意,让我在掩卷之余,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心痛,也为他们的生存意志感到震撼。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些充满力量的笔触,都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感同身受的灵魂。他并没有简单地去评判,而是试图去解释,去呈现,去引导读者一同去思考。这种处理方式,让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纪实,成为了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即使我并没有在这本书中找到我原本以为的某些具体细节,但我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理解,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极大地拓宽和深化了。

评分

这本巨著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开了那层层叠叠的迷雾,将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宗教生态展现在我眼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离历史的尘埃,展现出那些深刻影响着当下局势的根源性问题。书中对于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外部势力干预的剖析,既有宏观的全局视角,又不乏微观的细节呈现,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幕后推动历史车轮运转的复杂力量。每一次的政治变迁,每一次的社会动荡,都被作者以冷静而审慎的笔调娓娓道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客观,他并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描绘成绝对的正义或邪恶,而是呈现出多方角色的复杂动机与相互作用。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的处理方式,使得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深度,也引发了我对权力、信仰与民族主义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反思。尽管我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可能还有更多的疑问,但本书提供的宏观框架和深入分析,无疑为我理解这片地区错综复杂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现代的喧嚣回溯到历史的深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同那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沉淀了岁月智慧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关于信仰、关于生存、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故事。书中所描绘的地理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那些对宗教习俗、社群关系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生命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依然在努力维系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寻找着精神的慰藉。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抗争。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能够直抵人心,让我对人性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那些发人深省的比喻,都让我在这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对话与思考。虽然我未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所期待的关于某些具体人物的详尽叙述,但它所展现的宏大图景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已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维度去理解那片土地的复杂性。作者的笔触如同外科医生般精准而冷静,解剖着那些盘根错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他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而是以一种不带偏见的态度,将各种力量的博弈、各种思潮的碰撞一一呈现。书中对于权力运作的剖析,以及对于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的探究,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认识到,很多问题的根源并非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平衡与克制,让我看到了他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尽管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我原本关注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并未得到详尽的展开,但我相信,正是这种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才使得这本书能够真正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这片地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它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我认识到这张地图的整体轮廓,即使我尚未逐一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矛盾的世界。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那位资深的旅行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观察,为我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多层次的图景。书中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刻画,充满了同情与尊重,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与韧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片土地上的冲突归结于某个单一的意识形态,而是深入探究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问题本身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尽管我无法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最初设想的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但我相信,本书所提供的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理解,并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

回顾一下那段恐怖的历史

评分

产品不错,送货也很快,服务态度也很好,还会再买的~

评分

一本好书,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玩玩是否

评分

好书

评分

京东活动买了好多书,慢慢看吧。一年争取看完。

评分

非常详细的介绍了塔利班,读完很对塔利班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书还可以,价格不便宜,就是这封客软软的,感觉掉价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比书店便宜,物超所值。

评分

的确分析得很透彻,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