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2、“重新发现”沈从文,《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写沈从文,与此前众多沈从文传侧重1949年之前大大不同,不仅写了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写了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本书即采用了沈从文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
3、《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封面这幅速写是沈从文画的,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海外滩,时代的宏大潮流轰轰隆隆而过,沈从文发现江里游离自在的生命状态:小小的船和船里的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汇集“影像”21幅,辅助见证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内容提要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目录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行行重行行
“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好辛苦的战斗”和“抽象的抒情”
大动荡前:“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大字报、检查交代、抄家、批判会
“连根拔除”前的日子
湖北干校:迁移无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出土”时期
“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生命的完成
沈从文走过的路
作者介绍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作为沈从文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对他的文学成就充满敬意,但总觉得对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生命中那些更为隐秘的后半段,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捕捉到沈从文先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变化的。1948年,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对于一个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沈从文先生是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的创作是否因此发生了改变,或者说,他在这种巨变中,是如何依然保有他那个“小小的”个人世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作为学者、作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多重面向,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维系他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张新颖先生的名字,也给我一种专业和扎实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沈从文。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沈从文的后半生”这个标题,再看到1948-1988这四十年的跨度,心里就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四十载,是多少风云变幻,多少时代洪流,而沈从文先生,这位以描绘湘西风情、刻画人性细腻著称的大家,又经历了怎样的洗礼与沉淀?我总是忍不住去想象,那个写出《边城》的诗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内心的波澜是如何起伏?他是否还能寻到昔日的灵感,继续书写那些纯净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位文学巨匠后半生好奇与揣测的大门,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日子里,沈从文先生是如何保持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又是如何以一种更为内敛却深刻的方式,继续观察和思考着时代与人生。尤其“增订版”三个字,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追溯,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更深入的研究,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沈从文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有着独特文风和深邃思想的文学大家,但关于他后半生的故事,我总是觉得像蒙着一层薄纱,模糊不清。这本书的标题——“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直接触及了我心中最大的好奇点。这四十年,是中国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而沈从文先生,又将如何在这个时代里度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他在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轨迹,包括他的工作、他的家庭、他的思想变化,以及他与那个时代的互动。尤其“增订版”这个字眼,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经过反复考证和深入挖掘的,它可能包含了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史料和细节。我想知道,张新颖先生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沈从文先生后半生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我。这本书,希望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饱满的沈从文,一个在历史浪潮中,依然坚守自我、散发光芒的沈从文。
评分读沈从文先生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纯净的美,但对于他1948年之后的经历,我了解得实在太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人生另一半的窗户。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作家,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坚持是怎样的。他是否还能保持他对美和人性的敏感?他的目光是否还能捕捉到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光辉?“增订版”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信息量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张新颖先生是如何将这四十年的零散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能不能让我看到,沈从文先生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他的尊严和学者的风骨?他是否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继续进行着他独立的思考和对文字的热爱?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超越时代的感悟,理解沈从文先生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坚守着他内心的一方净土。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位作家的后半生,往往是其生命智慧和思想沉淀最浓郁的时期,尽管可能不如青年时期那样充满激情和创作的爆发力,但却更能体现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恰好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几十年,我想知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这本书让我着迷的是“1948—1988”这精确的时间坐标,它意味着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据可依,有史料支撑。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沈从文先生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的文学创作是否受到了影响?他又如何在身份的转换和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继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增订版”的出现,更是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一定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细致的打磨,希望能从中读到更多独家的新材料和更精辟的见解,看到一个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沈从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