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增订版)/张新颖 著国家图书馆第10届文津图书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增订版)/张新颖 著国家图书馆第10届文津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新颖 著
图书标签:
  • 沈从文
  • 文学史
  • 传记
  • 张新颖
  • 文津图书奖
  • 文化名人
  • 现代文学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恒盛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62026
商品编码:1155631600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理想国(imaginist)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2、“重新发现”沈从文,《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写沈从文,与此前众多沈从文传侧重1949年之前大大不同,不仅写了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写了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本书即采用了沈从文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
3、《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封面这幅速写是沈从文画的,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海外滩,时代的宏大潮流轰轰隆隆而过,沈从文发现江里游离自在的生命状态:小小的船和船里的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汇集“影像”21幅,辅助见证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内容提要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目录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行行重行行
 “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好辛苦的战斗”和“抽象的抒情”
 大动荡前:“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大字报、检查交代、抄家、批判会
 “连根拔除”前的日子
 湖北干校:迁移无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出土”时期
 “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生命的完成



 沈从文走过的路

作者介绍


'张新颖,1967年生,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精读》、《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五四”到当代》 作者:陈思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字数:约80万字 出版时间:2019年(修订版) 内容提要: 陈思和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五四”到当代》是一部体系宏大、论述精深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既有文学史料的简单梳理和串联,而是以深刻的理论视野和敏锐的批判精神,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历经革命、战争、社会转型等重大历史节点,直至当代文学繁荣的完整发展脉络。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将文学现象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强调了文学内部演变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作者摒弃了简单地以“主义”或“流派”划分阶段的传统做法,而是着眼于文学思潮、审美范式和作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与精神困境,力图展现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第一编:启蒙的艰难与新文学的勃兴(“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 本篇聚焦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者细致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与对西方文学思想的积极吸纳。重点探讨了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及其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刻意图。 陈思和教授深入剖析了早期文学思潮的复杂性,包括文学革命的激进姿态、自由浪漫主义的兴起,以及文学社团与创作主张的多元并存。对于鲁迅、周作人、沈雁冰等重要作家的早期探索,本书提供了独到的文本解读,尤其关注他们如何试图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古典又符合现代语境的文学语言和叙事模式。 本阶段的论述突出了“五四”一代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上的“两难”:一方面是对科学理性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人道主义和个体解放的深切关怀。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早期现代文学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第二编:革命、抗战与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叙事开始向现实主义深度倾斜。陈思和教授详尽考察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他分析了文学如何成为反映阶级冲突、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有力武器。 本篇着重论述了“三十年代的文化冲突”。一方面是上海都市文化背景下,作家对现代都市生活及其异化现象的描绘,如新感觉派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左翼文学所代表的,深入乡村和底层,关注民众命运的创作思潮。作者认为,这种现实主义的转向并非简单的政治服从,而是作家对民族危亡和人民疾苦的真诚回应,展现了文学关怀的深化。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倾向被系统阐述。作家们自觉地将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进行融合,构建出一种既有现代意识又根植于民众基础的文学风格。 第三编:建国初期与文学的转型(1949年至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陈思和教授对此阶段的文学进行了审慎的考察,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创作实践的影响。 本书探讨了作家们在新的政治语境下进行自我调整和身份重塑的过程。一方面,文学承担起“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明确任务;另一方面,个体经验与集体叙事之间的张力也日益显现。作者并未回避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存在的“教条化”倾向,但更注重挖掘在主流框架下依然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长篇小说,以及探索知识分子在新社会定位的文学探索。 对于中国地域文学(如边疆文学)的描写,本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展现了新中国文学在题材和地域跨度上的拓展。 第四编:探索与反思:当代文学的复苏与多元化(1977年至20世纪末) 这是全书论述的重点和高潮部分。自1976年之后,中国文学迎来了“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陈思和教授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关注对“文革”创伤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疗愈,标志着文学对历史的深刻介入。 2. 改革文学与都市化书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作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变迁、价值重估和人性的复杂层面。 3. 先锋文学的实验性: 本部分对以先锋派为代表的文学实验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其对传统叙事模式和语言规范的颠覆,强调了文学主体性与审美自主性的回归。 4. 走向世界与本土传统的回归: 80年代末至90年代,当代文学在完成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后,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文化根基,形成了文化寻根热潮,以及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经验的重新书写。 陈思和教授强调,当代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断裂性中的继承性”,作家们在吸收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同时,并未割断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忧患传统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既具世界眼光又充满本土张力的独特景观。 本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从“五四”到当代》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结构框架和充满洞察力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系统而又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学通史。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力图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如何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艰难地塑造民族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过程。本书是所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有兴趣的学人与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沈从文的后半生”这个标题,再看到1948-1988这四十年的跨度,心里就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四十载,是多少风云变幻,多少时代洪流,而沈从文先生,这位以描绘湘西风情、刻画人性细腻著称的大家,又经历了怎样的洗礼与沉淀?我总是忍不住去想象,那个写出《边城》的诗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内心的波澜是如何起伏?他是否还能寻到昔日的灵感,继续书写那些纯净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一直以来对这位文学巨匠后半生好奇与揣测的大门,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被历史尘埃覆盖的日子里,沈从文先生是如何保持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又是如何以一种更为内敛却深刻的方式,继续观察和思考着时代与人生。尤其“增订版”三个字,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追溯,而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更深入的研究,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位作家的后半生,往往是其生命智慧和思想沉淀最浓郁的时期,尽管可能不如青年时期那样充满激情和创作的爆发力,但却更能体现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恰好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几十年,我想知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究竟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这本书让我着迷的是“1948—1988”这精确的时间坐标,它意味着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据可依,有史料支撑。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里,沈从文先生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的文学创作是否受到了影响?他又如何在身份的转换和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继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增订版”的出现,更是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一定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细致的打磨,希望能从中读到更多独家的新材料和更精辟的见解,看到一个更为完整、更为深刻的沈从文。

评分

读沈从文先生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纯净的美,但对于他1948年之后的经历,我了解得实在太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人生另一半的窗户。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作家,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坚持是怎样的。他是否还能保持他对美和人性的敏感?他的目光是否还能捕捉到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光辉?“增订版”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信息量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张新颖先生是如何将这四十年的零散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动人的故事。这本书能不能让我看到,沈从文先生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他的尊严和学者的风骨?他是否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继续进行着他独立的思考和对文字的热爱?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超越时代的感悟,理解沈从文先生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坚守着他内心的一方净土。

评分

沈从文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有着独特文风和深邃思想的文学大家,但关于他后半生的故事,我总是觉得像蒙着一层薄纱,模糊不清。这本书的标题——“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直接触及了我心中最大的好奇点。这四十年,是中国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而沈从文先生,又将如何在这个时代里度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他在这段特殊时期的生活轨迹,包括他的工作、他的家庭、他的思想变化,以及他与那个时代的互动。尤其“增订版”这个字眼,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经过反复考证和深入挖掘的,它可能包含了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史料和细节。我想知道,张新颖先生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提炼出沈从文先生后半生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并且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我。这本书,希望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饱满的沈从文,一个在历史浪潮中,依然坚守自我、散发光芒的沈从文。

评分

作为沈从文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我一直对他的文学成就充满敬意,但总觉得对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生命中那些更为隐秘的后半段,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捕捉到沈从文先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变化的。1948年,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对于一个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沈从文先生是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的创作是否因此发生了改变,或者说,他在这种巨变中,是如何依然保有他那个“小小的”个人世界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作为学者、作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多重面向,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维系他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张新颖先生的名字,也给我一种专业和扎实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沈从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