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新民说 到庐山看老别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一份庐山的“历史标本”和“隐私地图”。
◇一本站着写完的书:方方写作本书时腰出了毛病,站着用便携电脑一下一下敲完整本书的文字。
◇近200幅珍贵历史图片,新增德国老太太玛尔塔赠送旧时庐山照片;
◇以老别墅为题眼,纪录片式呈现老别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人旧事:蒋介石、宋美龄、赛珍珠、陈三立、杨格非、李德立、李烈钧、熊式辉……
因为写书的缘故,我到庐山去过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而庐山给予我的感觉也与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经把它抚摸过了一遍,每一处地方、每一处名称、每一处景色都让我感到亲切无比。山上的老别墅在阳光下闪着辉光,即使陈旧了的铁皮瓦屋顶,即使磨损了的门窗,即使黯然了的石墙和扶壁,即使已经面目全非的罗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无不让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丽,这是在我知晓它们的历史之后。
《到庐山看老别墅》是一本有关庐山旧事的书。
庐山是一座极富殖民色彩的别墅王国,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江湖,更是一座政治色彩极强的“夏都”。这里是洋人的休闲之地,是政客的消暑场所,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之所在,也是豪杰侠客快意恩仇的社会。
《到庐山看老别墅》由十二篇讲述庐山老别墅故事的散文组成。方方的文字虽是温情的,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故事,既有温暖,亦有悲凉、残酷。跟随方方的文字,走进百年前的中国,仿佛能听到中国的大门面向世界打开时那种嘎嘎的响声。无能之极的政府和可怜之极的百姓,而传教士和侵略者同步而来,首先是英国人李德立,连蒙带骗得到了长冲一带土地的租借权,时间长达999年,紧接着,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等也都接踵而至,纷然以各种方式瓜分庐山的地皮。他们进入庐山,也规划和建设庐山,修建了带有各国风情的别墅,就这样,庐山成了中国近代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胡适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庐山上有赛珍珠住过的老屋,有晚清“维新四公子”陈三立的松门别墅,有传教士杨格非兴建的礼拜堂,有宋美龄的美庐……庐山上每一幢老别墅里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了它们,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
方方,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80余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方的散文集《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系列——雅兴》、《阅读武汉》、《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我在德累斯顿》等,注重历史感和哲思性,力求在历史散文中找寻史与文的统一。
——梁艳萍等《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
★以前对这种名人轶事不感兴趣,现在重拾却看得津津有味。结合老房子来阐述那些旧事,别有一番味道。
——作家云敖
★有机会我再去庐山,一定去读读那些老别墅———带着这本书,因为它们如同历史的标本。
——唐镇《中国青年报》
★《到庐山看老别墅》是一本满足我窥视欲的好书。作家方方再现了一些人“上庐山”的隐晦目的──轻松自如地把庐山的陈年旧事翻检出来,晾晒。这个“行为艺术”很大程度上因为职业才能的到位,完成得相当完美。
——作家陈纸
★我的今日推荐:看了方方的《到庐山看老别墅》,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原来还有这一片又适合摄影拍拖干嘛嘛好的地儿~,几百栋别墅,承载历史,波澜不惊,散布这片叫牯岭(cooling)的山野,虽说是洋人给开的头,这故事也是很多点线面的铺设,有闲人有情人去走走吧。
——新浪微博网友@九月和四月
★看书有感:方方旧著《到庐山看老别墅》是本下了功夫的游记,给我们展示出风雨云雾之中庐山的另一道风景线。
——新浪微博网友@禹安
★开心的事与大家分享:前天晚上下单订书,现在就送到了。其中的《到庐山看老别墅》是我买的第三本了,前两本都送人了,自己喜欢就认为别人也喜欢。
——新浪微博网友@共饮芬芳午后
1. 那个改变庐山历史的人——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教士李德立——就在这样的岁月里,顶着朔风上山来了。没有人记住他上山的日期,只知道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也没有人描绘过他长什么样子,是金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还是黄色的头发褐色的眼睛;更没有人提到他是披着大氅还是穿着皮服,是背着行囊还是空着两手;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从英格兰肯特郡走出来的传教士,很年轻很年轻,年轻得只有22岁,还知道他此时来到中国还不到一年。
2. 设想李德立在寒冬之日爬山的姿态,我很难猜测他是怀着怎样的野心和壮志,要到这座几无人迹的山顶上开辟和创造他理想中的清凉世界;很难判断是拥有怎样的思想和力量,驱动他不辞千辛万苦匹马单枪地去做这件从来也没有人做过的事情。盘行在这条弯道上的李德立多半也没有想到,他此行的结局比他有过的梦想还要惊人。因为庐山有今天,实在是绕不过李德立这个人。
3. 如此建成的别墅,带着强烈的民间的自由姿态,立在庐山之巅。它们富于生气的尖顶,它们敞开或封闭的回廊,它们精致的老虎窗和烟囱,它们粗犷而厚重的石头墙面,它们红色的铁皮瓦屋顶,它们灰色的鱼鳞板,它们高耸的驳坎和低矮的短墙,一切一切的它们,带着鲜明的全然与中国风格不同的异域情调,使用着与中国建筑全然不同的语言符号,以一种几乎全盘西化的派头出现。纵然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十分另类,但它们却被有着深厚而悠久中国古典文化的庐山所接受所包容。原本就有着佛教和道教传统的庐山,从此又有了另一种文化——西方教会文化的融入。它由此而变得更加意味深长起来。
4. 这个地方就成了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的别墅也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筑博物馆。用大学者胡适的话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5. 牯牛岭脊南,松林蓊郁。李德立当年的别墅距此不远。传说李德立曾经在他的房子附近种下万株松树,不知这一片松林是不是他当年手植。在夜晚,松涛声有如庐山的歌声,风轻是吟,风狂是啸。每当月光如水的日子,松林便如仙境,不存一丝杂芜,清静幽雅令人陶醉。因为这个,它成为庐山上一道著名的风景:月照松林。
6. 散原老人的“松门别墅”在“月照松林”一侧。和那些传教士的别墅相比,它在外表上倒没有显示出特别的艺术个性。红色的雨淋板虽然醒目,但山上别墅用这种色彩的雨淋板为数不少;半敞开的外廊仿佛欲将山色收入屋里,可类似这样的走廊在山上别墅中也随处可见。如此这般,松门别墅从建筑角度看,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稀罕之处了。说来也只是一幢给人居住的普通别墅而已。但是,一座普通的屋子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常常显得比房子本身要重要得多。于是,这个人,也就是陈三立,我们的散原老人,注定了一幢普通别墅的流芳百世。
7. 行到瀑下,见瀑布忽而烟霏雪翻,忽而滚珠泻玉,实在是风景绝胜之地。吴宗慈一行人,枕石濯足,拾松煮酒,陈三立一旁看得大为开心,顾而乐之后,立即题上“洗龙碧海”四字,又为潭题名为“碧龙潭”。后来这四字被刻在双瀑侧潭大石头上。果然与瀑与潭一起,成为一道风景。用吴宗慈的话说:“一时同游者逸兴遄飞,泉石亦为之展颜吐气。”陈三立观瀑至此,又写了《王家坡观瀑》一诗,似乎仍然意犹未尽,想到前来观瀑,路却难行,他便又发起募款修路。路修罢,又建亭,谓之“观瀑亭”。有亭须得有记才雅,于是又挥就一篇《听瀑亭记》。此记刻在石碑上,石碑立于观瀑亭旁。文人雅士读之诗,阅之记,登上庐山,个个都盼得能够一见王家坡双瀑。看过后,也写诗也写记。王家坡双瀑就这样在文人们的击节赞叹声中,一天一天地有文化意味起来,于是它也就一天一天地变得更加美丽。文人一动笔,风景立即就有了文化。它就不只是单纯的风景,而被注入了人文的内涵。游人们也慕名而至,王家坡双瀑到底成了庐山上著名的风景点。
8. 传教士们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他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宣传他们的宗教,有时真不能不让人心生钦佩。他们往往能走到最偏远最穷困最封闭的乡下,对那里一些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生生世世都过着懵懂生活的农民宣讲他们的教义。他们能够抛家离子,在凄风苦雨中跋山涉水。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是把真理和信仰带给那些最需要这些的中国人。1868年,杨格非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的各地,已经归在基督的名下;至于那些散居在这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
9. 杨格非在他逝世的前几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都给中国。”
10. 终于说到宋美龄了。提起庐山,几乎没有人不提到她曾经住过的那幢漂亮的房子:美庐。它被每一个上庐山的人津津乐道,仿佛美庐是庐山的一个兴奋点,仿佛不谈美庐,庐山就无法让人尽兴似的。世人们的趣味真的是很俗。他们大肆地宣扬着美庐,只不过是因为这个房子的女主人曾经是中国位高权重的第一夫人,她是那样的美丽年轻,富于才华,而她的丈夫却有过几次婚姻且比她年长得多。他们老夫少妻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永远不减兴致的谈资。
11. 在庐山过夏天的日子,真的令宋美龄十分惬意。她常常是乘坐着军舰来,有时也乘坐她的专机。她和老蒋都颇喜欢游山,山上所有的佳景几乎被他们游遍。有些地方去过几次仍不厌烦。或许每次去的心境不一样,景色就会不一样吧。山上的石鱼石耳竹笋都十分清淡可口,对于吃素的蒋介石来说,这些就是山珍了。在山上,宋美龄的朋友似乎也比山下时多。她与那些传教士多有往来。与他们聊聊天,那熟悉的语言和气息,使她偶尔间也会怅惘想起许多往事,想起她和她最亲密的二姐间的分分合合。山上是清静的,可是山上的家里却并不清静,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汇报或是谈什么要事。当然也会有一些只是前来闲谈一番的人。但凡来了客人,讲究礼仪的宋美龄都会拿出糕点来招待他们。九江有个老字号糕点作坊叫“梁义隆”,宋美龄常常点名要买这里的糕点。“梁义隆”还生产一种酥糖,香脆味甜,落口酥香,吃过让人回味不已。这种酥糖更是宋美龄嗜吃之物。每年夏天,宋美龄一来庐山就要派专人去到山下订做好,再送上山来。
12. 1992年,庐山上有人策划变卖那些老别墅,打出口号是:“蒋介石失去的,毛泽东得到的,全都卖给你!”一时引起轰动。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也很焦急,特意找了蒋纬国前来商量如何处理这事。她离开庐山已经很久很久了,可她的心仍然牵挂着她的“美庐”。后来,因政府干涉,这个策划方才流产。
13. 横过来竖过去细看一番,汪精卫的一生至少有半生是在与蒋介石争斗。他们分分合合,明合暗分,相互倾轧,又相互勾结。在汪精卫倒向日本人之前,国民党的这台大戏,主要是蒋汪二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地轮转着表演,别的人都不过是跑跑龙套客串一二匪兵甲群众乙看客丙而已。
其实汪精卫一定是很想不通的。他看上去比蒋介石有文化有教养得多,诗文也作得漂亮,走出门去,风度翩翩。与人交际,其能力也游刃有余。可在与老蒋争风时,他总是要输上一招半式。对于汪精卫想不通的事情,旁的人可是一清二楚。一个从政的人,会写诗有什么用?风雅这东西在风花雪月的场合可能会风头十足,会招致人们钦佩的目光,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这些却跟垃圾一样。像汪精卫这样的人,根本就是选错了行当。以他这种性格,优柔寡断,敏感脆弱,疑虑重重,有几分摇摆有几分胆怯,当个清流名士,文人骚客,赏月吟诗,饮酒作乐,过上有闲阶级享受的人生就足够好了,还动什么脑筋要做官呢?一件本不适合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去做,拗着自己命运走,一个念头有岔,立马就错过一生。
14. 在庐山的“夏都”岁月中,蒋介石总共在山上召开了十一次重要会议,史称“庐山会议”。会议涉及外交、财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一次是商讨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事宜。有一本关于庐山的书上说:这个协定的签订,令庐山羞愧难当。其实这哪里好怪庐山,怪只怪那些人怎么把这种烂事也弄到庐山上来做。
在1937年狼烟四起的日子里,庐山结束了它热闹而丰富的夏都时光。高官们都弃屋而去,富商们也都不知所往,传教士们走了许多,满山剩下的只有老百姓和一支试图守山的孤军。
……
后记:每一幢老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这本《到庐山看到老别墅》。这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朋友们最喜欢讨要和收藏的一本书,也感谢编辑允许我将此前的后记作一些调整。
最初约我写庐山别墅一书的是湖北美术出版社编辑袁飞,先说好的是写一本关于鸡公山别墅的书。当时我正在办《今日名流》杂志,整块的写小说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于是觉得利用片断时间写写这一类书,也还不错。通过写书,我会对中国的历史和人事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所以我就同意了。但隔了一些日子,小袁建议我是不是先写写庐山的别墅?这时候,我有些犹豫。做了半天准备,突然又换书,我多少有点不爽。此外,我虽是江西人,故乡就在庐山脚下,可是我的父母自小离家在外,而我则几乎就没有去过那一带。我对庐山的了解也就是一个普通的观光客的了解。
但是,最后我还是接下了撰写这本书的任务。为什么呢?只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庐山,几乎喜欢它的一切。大学三年级,曾与同学一起第一次上庐山,当时就觉得这地方必须再来。结果,此后的每一次上山,这种喜欢的感觉都会更增一层。它绮丽的风光、清澈的流水,它飘逸的云雾、纯朴的乡情,它充满着异国风情的老屋、宁静而雅致的山谷,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陶渊明培育的淡泊于世的隐士之气,都深深地令我向往和迷恋。如果我写这本书,我就能有机会一次次走进庐山,一次次与庐山交谈,一次次翻阅它的过去和一次次憧憬它的将来,一次次投入它的怀抱,被它的风雨和云雾清洗。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多么必要。于是,几乎是为了我自己的一份需求,我开始了它的写作。
在一个夏日的早晨,我们驱车前往庐山。在“庐山通”罗时叙先生(我真的是非常感谢罗先生,几乎每次上山,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山径顺着阶路,一幢一幢地看着别墅。成百上千的老房子,埋藏在绿荫浓密的树下,沐浴在庐山清凉的风中。岁月留下的累累伤痕,使它们的面容疲惫而沧桑。这引起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长叹。
在《庐山志》上,我看到了李德立这个名字。我想象着这个22岁的英国年轻人,在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冒着朔风登上山来,想象着他面对庐山美丽的河谷发出由衷的赞叹而后,便着手改变了这座山的历史。这样的开头,简直像一部电影,令我惊异,也给了我莫大的悬念。
李德立为庐山开了头,也为我的这本书开了头。
在我写作的经历中,没有一本书像我写这本书一样,在过程中有着那么多的愉悦。这种愉悦在于这一次的写作变成了一次学习。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我能听到中国的大门面向世界打开时那种嘎嘎的响声,也能听到传教士和侵略者嗵嗵而来的脚步。无能之极的政府和可怜之极的百姓,都从泛黄的资料里浮出水面。通过这座山的开山历史,我能了解许多许多我过去从不知道的东西;而通过一座山的发展历史,我能认识到更多我过去从未认识清楚的人。因为写作过程必须翻看许多资料的缘故,我自己对这一段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出版后,在庐山上很受欢迎。有一年去庐山,庐山的一位领导说,我们要感谢你,是你把到庐山游老别墅的概念带给了庐山。现在来庐山的人都会参观庐山别墅。还有一次在庐山,我走进一家书店,书店的老板突然说,你是作家方方吗?我认出你了。你的书卖得很好。
这些都是让我高兴的事。不止是因为书,而是因为在我心里,庐山于我,相当于是我的家乡,而书店的老板,也几乎就是我的乡亲了。
还有一件似乎必须说的事。有一年,一位叫玛尔塔的德国老太太来到武汉。她当年出生在武汉,并在武汉长到13岁才离开。她讲起她的家事时,也说到她家有别墅在庐山。于是我就送给她一本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庐山的书。她惊喜地拿在手上翻阅,当她翻阅到一张图片时,不禁叫了起来:这是我家的房子。然后,她就委托我去庐山看看她家的别墅,并且希望我拍几张照片给她。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我很容易找到那幢老旧不堪的别墅。通过朋友,我将这些照片传给了玛尔塔。两三年后,我有机会去德国的德累斯顿访问,玛尔塔老太太闻知后,再三希望我去她住的慕尼黑走走,于是我便专程去了一趟。在玛尔塔老太太家,她拿出两本与庐山有关的书和一本相册送给我。相册是她的朋友家的,上面贴着那一家人上世纪初在庐山上的生活照片。两本书则有一本是李德立当年所写庐山开山史和一本摄影家所拍摄的旧时庐山照片。这些东西,在我从德国回来后,全都转送给了庐山图书馆。
在送走之前,我将所有照片都扫描了下来。这是非常珍贵的庐山照片,我相信国内几乎没有人见过这样一些照片。在再版的这本书里,这些老照片几乎都用了上去。新版的书,与老版相比,因了这些照片,显得更加丰富和厚重。因此,我要在此感谢玛尔塔老太太。
因为写书的缘故,我到庐山去过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而庐山给予我的感觉也与以前全然不同,仿佛我的手已经把它抚摸过了一遍,每一处地方、每一处名称、每一处景色都让我感到亲切无比。山上的老别墅在阳光下闪着辉光,即使陈旧了的铁皮瓦屋顶,即使磨损了的门窗,即使黯然了的石墙和扶壁,即使已经面目全非的罗马券和老虎窗,等等等等,无不让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丽,这是在我知晓它们的历史之后。
如果你登上庐山,你光知道看锦绣谷和三叠泉,光知道看花径和乌龙潭,那你对庐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你对庐山的真谛还远远未知,你在庐山面前,依然是一个盲者。无论如何,你都应该看看庐山的老别墅,因为山上每一幢老房子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了它,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
方方
2014年5月
如果你登上庐山,你光知道看锦绣谷和三叠泉,光知道看花径和乌龙潭,那你对庐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你对庐山的真谛还远远未知,你在庐山面前,依然是一个盲者。无论如何,你都应该看看庐山的老别墅,因为山上每一幢老房子里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了它,你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庐山。——《到庐山看老别墅》
评分好。。。。。。。。。。。
评分书很好,准备去庐山,收获取多
评分装帧很精美,有质感。庐山旅游必须要懂的别墅背后的故事。
评分装帧很精美,有质感。庐山旅游必须要懂的别墅背后的故事。
评分物流很嗨
评分书很好,准备去庐山,收获取多
评分庐山一个神秘之地,桃花园在这吗?
评分血她与男友在一起甜甜蜜蜜如胶似漆她在学校对我设计陷害被反报复后歇斯底里她被男友抛弃往事败露无法立足被学校开除后的绝望悲怆无数个她在脑海里汇集最终融为一体此时脑中剩下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她瘦如材骨精神恍惚的模样而现在他们说张诗诗死了她在凌晨的精神康复中心拿着一根磨平的牙刷结束自己的生命往事像潮水般不断翻涌挤得心口发痛我用力地闭上眼睛在这狭隘的空间轻声喘息夏昕你怎么了李维克突然开口打断我的思绪脸上冰凉的触感慢慢唤回我的意识睁开眼他的脸被隔绝在薄薄的水汽之外看着模糊的后视镜我才发现自己哭了多么可笑恨之入骨的人死了我居然会为她掉眼泪我没事就是想起了以前的事顿了顿我又补充一些很不好的事”李维克点点头将车窗摇下凉风让我清醒一些他微笑道: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追忆往昔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他说话时并没看我目光深邃笔直望向前方仿佛自言自语路程还有一半我重新闭上眼睛打算小憩手机又一次响起我看了李维克一眼滑下接听:喂”夏昕你接到班长电话了吗嗯接到了”准备出席吗李维克陪我一起你应该也会过去吧电话那头很嘈杂我听见她轻声应了一句通话结束前我像魔怔一般突然道:周舟要不我们送个花圈过去她怔了一下只说了句好”便挂断电
新民说 到庐山看老别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